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云南百万人口如何搬出新天地

2020-09-29 21:0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十三五”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全力推进搬迁安置和后续扶持各项工作,取得的成效受到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和地方有关重点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为充分展现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现推出“媒体看易地扶贫搬迁”系列报道。

编者按

“媒体看易地扶贫搬迁”系列报道之四十三

云南百万人口如何搬出新天地

图为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塘子街道山后村苗族妇女张翠兰(右)与女儿在旧屋子里留影。

图为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塘子街道山后村苗族妇女张翠兰(左一)与女儿、丈夫、孙女在新居前留影

在云南一些深度贫困地区,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地质灾害隐患点多,想找到一块像样的平地十分困难,不仅要严格进行建设风险评估,还要提升土地利用率,否则很难满足搬迁需要

为确保搬得出、稳得住,云南组建“背包队”“保障队”“建筑队”“服务队”4支不同的攻坚队,互相配合赶走搬迁路上的拦路虎

在易地扶贫搬迁考试中,云南拿到的,是一份2019年年度搬迁任务全国最重的考题。

为答好这道题,云南建设了24.4万套安置房,并于今年5月,使全省99.6万名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搬迁入住。

云南省发改委副主任梁旭东表示,这意味着云南完成了该省历史上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效益最优的“挪穷窝、换穷业”行动。

云南近百万群众的“改天换地”究竟是如何完成的?在如此大规模的易地搬迁背后,人往哪里搬、钱从哪里筹、地在哪里划、房屋如何建等问题又是如何一一破解的?

挪穷窝,迎新生

2019年12月1日,本是普通的一天,但对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康普乡弄独村的贫困户邓兴明而言,却难以忘怀——在这一天,他终于住进了县城附近的新家。

邓兴明原先的家位于海拔2300米以上、坡度约60度的山上。由于村里没有平地,邓兴明家的两层木楞房只有1.5米露出地面,在2018年前,村里的道路是名副其实的马路——马才能走的小道。

邓兴明没想到自己有朝一日可以搬到县城附近,与城里人一样住进小区,有活动广场,出门就有公交车。这让邓兴明不时念叨“做梦都没想到”。

“我来的时候还有些不适应,孩子们却很高兴。”邓兴明说,以前家里黑黢黢的,现在的家亮堂堂,并且孩子们无论是在县城上学还是到昆明都方便太多。“家里人在屋内活动特别小心,生怕弄脏了。”邓兴明说。

维西县发改局局长李建新表示,全县对5324名贫困户实施易地搬迁,群众告别了木楞房、土基房,搬进了砖混结构的楼房,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基层扶贫干部说,住房条件改善只是易地搬迁的成效之一,通过易地搬迁,贫困群众能更便利地接触外界环境、接受新鲜事物,思想、工作、生活等都在发生积极变化。

家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托坪村的花六妹因为易地搬迁第一次接触到棒球。不到一年时间,她已熟练掌握缝制棒球的技术,并成为安置点扶贫车间的管理员。

花六妹所在的托坪搬迁安置点与乡政府仅一江之隔,但从搬迁点到她的老家则需要步行4到5个小时。

“交通不改变,再勤劳也没用。”花六妹说,以前住在山上的时候,只能种些土豆、玉米,后来政府帮助发展草果等产业,却还是因为交通不便,每年草果成熟时,把草果运到乡政府的运费就接近草果的价格。

有了搬迁点,企业才来投资建厂。花六妹说,如今有10位妇女在棒球厂固定务工,农闲时有30多名妇女在棒球厂缝制棒球,只要认真工作,每月至少有2000多元工资。

托坪村党总支书记和建才介绍,他们在搬迁点开设扶贫车间、对贫困群众进行技能培训,既解决大家的就近务工问题,又能提升贫困户劳动素质,让搬迁群众能够真正稳得住。

据了解,怒江州有2/3的贫困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彻底改变了刀耕火种的生产状态,改变了“晴通雨阻、人背马驮”的出行状态,改变了往返几十里山路上学、看病的生活状态。

“易地”不易

在邓兴明、花六妹等贫困群众告别“穷窝窝”、搬进新生活的背后,是云南省新增搬迁任务全国最多、2019年年度搬迁任务全国最重的试题。

据了解,在云南西北部的怒江州,全州95%以上国土面积都是环境恶劣的高山峡谷;在云南东北部的昭通市,全市山区半山区占96.4%,全市1平方公里以上的平地不到3%,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5%。

这意味着,在云南一些深度贫困地区,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地质灾害隐患点多,想找到一块像样的平地十分困难,不仅要严格进行建设风险评估,还要提升土地利用率,否则很难满足搬迁需要。

走进怒江州泸水市的维拉坝珠海小区,映入眼帘的是黄色墙体的安置住房,幼儿园、小学、卫生室、商业中心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安置点用3年时间创造了30年的跨越。”大兴地镇党委书记李雪花解释说,该镇用30年时间将集镇人数发展到3000多人,安置点达到这一人口规模仅用了3年。

但在李雪花看来,找到安置建设用地并不容易。“安置点位于怒江河谷的冲积扇,原本计划安置有紧急情况的157户,但后来发现平地太少、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需要搬迁人数多,最终决定治理这一地段,并在评估后扩大安置规模。”

除搬迁建设用地紧缺外,精准扶贫以来,由于贫困地区基建速度加快,当地配套的砂石、水泥等建材供求出现短暂失衡,加之部分地区因气候原因导致施工时间短、建设任务重等因素,也增加了易地搬迁如期完成的难度。

4支攻坚队

为确保搬得出、稳得住,云南组建“背包队”“保障队”“建筑队”“服务队”4支不同的攻坚队,互相配合赶走搬迁路上的拦路虎。

“背包队”负责清除思想障碍。基层干部说,要让群众搬迁,首先得做好工作。怒江州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实施近10万名贫困群众的易地搬迁工作,但到2020年2月,仍有20%的贫困人口未能搬迁。怒江州派出由1006名党员干部组建的15支“背包队”,入户80个未摘帽贫困村,进行易地搬迁动员。

以兰坪县为例,县委常委杨海春介绍,当地易地搬迁人数占怒江州总搬迁人数的40%以上,去年底开始搬迁入住,今年通过组建“背包队”上门为群众做工作、描绘未来生活场景等,到3月底,全县易地搬迁群众实现了全部入住。

“保障队”确保项目、资金落实到位。梁旭东介绍,自2017年以来,云南省级发改系统共出动3000余人次,深入全省121个有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县(市)的2832个安置点实地督导,同时积极争取协调资金,并用好下达云南的575.79亿元易地扶贫搬迁款。

“建筑队”集中力量办大事。云南省发改委为克服安置点建设工期短、建房压力大等困难,对易地搬迁任务重的地区推行EPC工程总承包制,其中3000人以上大型安置点全部由国有大型企业承建,投入施工力量20多万人、施工机械2.4万台,有效保障了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和建设进度。

以安置了4万余名群众的昭通市昭阳区靖安新区为例,据中建三局靖安新区项目经理阳旭介绍,该项目2018年10月立项,2019年12月就要完成竣工验收,工期非常紧张。项目先后组织各专业图纸会审13次、图纸深化8次,形成图纸疑问710余项,前后过程收图573份、图纸调整6次。在施工高峰期,投入近5000名工人、40多台塔吊、20多台汽车吊车和6台履带吊车,最终让73栋住宅楼如期全部封顶。

“服务队”着力解除群众后顾之忧。基层扶贫干部认为,要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必须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提升他们的就业技能,帮他们尽快融入新生活。为此,云南寻甸县、镇雄县、会泽县等地在安置点及时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并建立了配套的社区服务中心。

“我们这里安置的群众多是少数民族,与外界接触较少。为了让他们适应新生活,我们从整理内务开始,给他们做示范,培训他们的劳动技能。如今,过去很少外出务工的村民,开始来到城市,在收入增长的同时,眼界开阔了,见识都增长了。”在寻甸县功山镇纲纪村委会偏路村民小组安置点,村党总支书记姜禹贤说。

原标题:《云南百万人口如何搬出新天地》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