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掬水月在手》映后:百年沉淀的弱德之美

2020-10-04 08:4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山小一 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

正如英文片名“如染匠之手”,叶嘉莹先生流转波折的一生早已与诗词融为一水;本片也不同于普通纪录片“讲述-接收”的模式,而是用深远的视觉与听觉元素将观众引入叶先生的精神世界。叶先生的人生如一条不息的长河:平缓,但绝不凝滞。两小时的片长,只堪让观众站在河边高处全览式地一瞥。

《掬水月在手》海报

地点:百丽宫影城(太古里店)

时间:2020.09.29

嘉宾:沈祎 翟永明

主持:李沫筱(山一策展人)

嘉宾介绍

制片人、副导演

沈祎

《掬水月在手》制片人兼副导演。曾任电影《少女哪吒》联合制片人;电影《追·踪》编剧及执行监制。北岛摄影展《重影》策展人。2020年受邀担任明斯克国际电影节终审评委;曾任法国国家电影节终审评委、华语传媒大奖复审评委。

作家、诗人、编剧

翟永明

作家、诗人、编剧。

映后QA环节

李:在我们了解这部影片之前,有请沈老师和大家分享一下陈导演和叶先生的背景。

沈祎:非常感谢大家来山一看《掬水月在手》,这部电影马上要进入公映,最近进入宣发阶段非常忙碌。《掬水月在手》是陈传兴导演诗歌三部曲的终结片,另外两部是《如雾起时》、《化城再来人》。陈导演在拍摄“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时就与叶先生有接触。陈导演本身也是一位摄影家,叶先生欣赏陈导的影像美学,钦定了他作为影片的作者。陈导演早年有留学法国的背景,先后攻读了戏剧、电影学专业,博士攻读的是符号学,有很深厚的学术背景,善于运用非线形、多维度的叙事方式,影片中埋了很多层次的线索,需要观众去挖掘和感受。

李:81年的时候叶先生来到成都讲杜甫的诗词,翟老师也是80年代开始现代诗歌的创作,请您分享一下看完这部纪录片最新鲜的感受。

翟永明:这部电影我听说了一段时间,今天是第一次看到,这部纪录片跟其他的很不一样,很像诗歌的方式,用意向来表达精神境界。叶先生的吟诵贯穿她的经历,动荡的岁月。叶先生的吟诵方式跟古代很接近,例如古典诗词里的平仄韵律,每一首都像在唱歌一样,很奇妙的魅力。

叶先生可以用“妙人儿”去形容她,她很有意思,诗人不一定是妙人儿,但叶先生是一位特殊的女性,即使她经历了那么多动荡和不幸,她依然很平静。我想跟她一起工作或是生活,都会被她吸引。她的气场太大了,在纪录片里说话中气十足,连我这个年纪都很难做到。她这一生诗词创作和人生经历同步推进,导演的这种记录方式,让我们对叶先生有更深入的了解。

李:这部影片是17年4月份开始拍摄,用了一年多的时间采访了42位叶先生周围的同事和学生,影片梳理出来的文字稿有98万字,素材量非常大。在影片里一共有7个章节,前面用了一个四合院的概念引入,最后一个章节是“空”,整个影片的时间线其实也是叶先生的生命线,请沈老师分享最后是怎么选择了这样一种结构来讲述?

沈祎:叶先生说过她做诗都是“兴感而发”。她这一生太丰富了,刚开始访问也不知从何聊起。陈导演后来决定从创作诗歌脉络开始,从而组成叶先生的一生。拍摄的时候似乎还没有形成“建筑结构”的规划,拍到中后段的时候我都疑惑导演在建构什么样的影片,采访了那么多人,那么多素材,他要如何剪辑。(陈导演)在整理海量素材的过程中逐渐清晰目前的影片结构,这可能和他做符号学研究的学术训练也有一些关系。海德格尔曾经说过“诗歌是人的精神居所”,导演通过叶先生旧时在北京察院胡同的祖宅建筑结构来构建这部影,也算是电影回馈给叶先生的一份礼物。

李:翟老师对最后一个章节“空”有什么理解吗?

翟永明:这部电影跟古典诗词有关系,从里面能读到其他古人的诗词被转化成镜头语言,这是一种叙事思维的转化。最后一段会让我们想到很多,谈到了人的死亡衰老,反应出冬天的苍茫。

李:影片还有一部分是关于“听”的,在影片三分之一的部分有一个男女叠诵,观众可能不是很了解,请沈老师介绍一下这部分。

沈祎:电影里拍了很多古迹、壁画、碑文等这些空镜,这是导演的另一层叙事,它们重塑了诗词的历史时空,背后是更广阔的诗歌脉络。这部电影是多维的,第一层是叶先生的个人生命史,而杜甫的《秋兴八首》则作为一条隐形的叙事线,我们特别请了日本的配乐大师(佐藤聪明)给《秋兴八首》谱曲,穿插在每个章节,既和叶先生的人生经历有交错,同时也对应更大的唐的、中国的诗词历史。

关于(电影中男女唱和)声音的处理,由影片中一位扮演年轻时叶嘉莹的女演员和我们的录音师分别“扮演”当年叶先生和她老师顾随先生。但我个人认为大家不用局限于原本的角色设定,可以想象成两个现代的男女在诵读,他们可以是师生,也可以是情侣,甚至是陌生人,只是穿越了时空在念诵当年的诗作,我觉得导演对声音的这种处理给了我更多的联想。

李:影片中有提到在不同派系之间诗人认知上的不同,作为一个当代女诗人,看完影片后您有没有一些东方与西方或者传统与现代这方面的体会?

翟永明:影片中提到新诗人和旧诗人不来往,这种现象在台湾很强烈,80年代的时候写新诗和旧体诗的人个体追求不一样,在我们那个年纪的大陆人不怎么接触(旧体诗),我算新诗中比较特殊。很偶然的机会我接受了很多古典诗词的教育,80年代上大学才开始接触西方当代诗。我对中国古诗词非常喜欢,尤其是我从美国回来后,更多想在当代诗歌里面延续一些古典诗词的精髓。看电影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果在我比较年轻的时候能跟着叶先生学习,可能我的人生会有特别的体验。

李:这部影片里最为打动山一的是叶先生提到的“弱德之美”,叶先生是一个超越性别存在的人物,包括友人刘秉松老师在评价叶先生的时候说她已经是一个存在了,这也点题了陈导演想要表达的“诗与存在”的主旨。并且用“君子” 来评价叶先生,这与山一想要传达的女性精神是一致的。沈老师也在片中采访了叶先生,两位老师能和我们从不同角度分享一下您心中是如何看待叶先生这个人的吗?

翟永明:“弱德之美”的“弱”不是示弱,“弱德”表达一种在逆境之中,最困难的时候的坚守。坚守理想和信仰,以柔克刚,以这种女性的方式来坚持。

沈祎:(让我联想到)推石头的西西弗斯,在更深度了解叶先生人生经历后,我会有这样的感受,但加缪提出了西西弗斯和石头的舞蹈,也就是并不只是逆来顺受,有点像叶先生的“弱德之美”。我也和叶先生交流了这个感受,她认可。叶先生在谈论痛苦比如早年丧母,中年痛失爱女,晚年父亲去世等等人生变故时非常淡然,很少出现我们想象中女性的脆弱,反而是她的平静把我们说哭了。这点对我触动特别深,这是一种女性的力量。

她身上既有旧礼学的影响,也有相当现代的独立女性的一面。她并不是一个离经叛道的人,她某种程度是相当传统的女性,承担了传统女性要面临的所有家庭责任。她曾经有选择离开的自由,但她没有逃避。我们海报上那句“诗歌救了她”,指她在诗歌里找到了答案和寄托,现实里我们通常认知下的牵绊或者枷锁对于她来说已经不构成问题了,因为她在诗歌里找到了更自由的国度。

观众1:《秋兴八首》在整个影片中叶先生只吟诵一首,想请问在制作上是不是有什么意义在?最后一个镜头是小鸟留在雪地上的爪子,留下了“空”的意象,选择这个意象作为影片的结束,在制作上是不是也有它的意义所在?

沈祎:《秋兴八首》不是配乐,不是背景音乐,是另一条叙事线,有时是歌唱家用声乐的方式唱出来,有时用雅乐演奏。声音与段落的搭配,有时也是出自偶然。其实叶先生吟诵了完整的(版本),陈导演只选择了其中一个部分认为声画比较符合文字的意象。最后一个镜头确实有雪泥鸿爪的意味,秦观的词“此恨奈何绵绵,此恨难休”对应最后的空景,就像刘秉松说的 “把一切都拉的很平”,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

观众2:这部影片给了我很诗意、平淡的力量,就像叶先生的一生一样;我也很喜欢影片《掬水月在手》的名字,导演用这样的标题很有深意。想问一下为了挖掘出这样深度的角度,在拍摄的前期做了哪些准备?

沈祎:导演拍摄前期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除了阅读叶先生的书籍之外,也包括整理叶先生所有的书信、照片。你很难想象她把50年前的登机牌都留着,我觉得叶先生的这一习惯特别适合陈导的创作方式,他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打捞”和“拼贴”她的一生。我们在整理书信的过程中有一封很打动我的信,是一位普通的工人偶然听了叶先生的课,他给叶先生写信说道:我的余生可能和文学都不会有关联,但我这一刻被诗词照亮了。

观众3:请问翟老师,我看完影片脑海中留下了两个词语,一个是“孤独”,一个是“惘然”,这两个词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非常经典的创作素材,但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两个词是被手机信息填充的,想问现代人应该如何在生活中获得这样的满足?
翟永明:古典诗词里的孤独和当代人所经历的孤独,这是不一样的两个意思。过去的人孤独是由于信息交通不发达,产生人与人之间不能够近距离接触、不能了解天下信息的孤独。当代人因为有了互联网这些高科技(显得)更孤独,亲密的朋友坐在一起不聊天,选择和陌生人交流。写作中,古典诗人和现代人会处理不同的孤独。叶先生在写旧体诗的时候,中国的时代变了。例如你翻开一本杂志很难看到旧体诗,(旧体诗)经历了从主流变成了不主流的时代,称得上内心的百年孤独。

李:女诗人版的《百年孤独》。

观众4:我第一次听说这片子也是被片名吸引,看完影片就像读完一首优美的诗歌,这是我看过的最美的纪录片片名。我想问一下沈老师作为制片人、副导演和翟老师作为诗人,如何理解“水”和“月”这两个意象所影射的意义?

沈祎:片名出自朱淑贞的一首词(无事江头弄碧波,分明掌上见嫦娥)。陈导演阐述是有“水月观音”和“镜花水月”的意象,如果大家注意到影片的英文名可以发现,(它)跟中文之间不是直译,是引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译文) “染匠的手”(like the dyer’s hands),寓意是一个人一辈子做一件事,这件事像染料一样深入肌理,洗也洗不掉了。

翟永明:非常哲学的一句诗词,特定的环境里写的。水中月是空的一种表达,空的概念,一个幻象。让你能看得见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东西。这是朱淑贞和叶先生隔空对话。

审稿 doraemengm | 撰文 doraemengm | 拍摄 张张 家乐 | 图片后期 酥饼 | 排版 媛媛

版权说明:所有原创文章版权归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所有,感谢喜欢的朋友转发,转发时请标明出处。用于商业用途时,请务必联系我们。

原标题:《现场|《掬水月在手》映后:百年沉淀的弱德之美》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