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以为假期会很开心,没想到却很孤独丨如何在精神上自给自足?

2020-10-08 06:4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KY KnowYourself

KY作者 / 罗勒

策划 / Ivan

编辑 / KY主创们

长假期间,后台收到了一条这样的留言:

“KY,这次假期我没有安排任何活动,就想好好宅家休息,但我发现这几天一个人待在家还挺难熬的,会有莫名的惶恐感和孤独感。

都说学会独处是必要的,为什么我做不到像别人一样享受独处呢?”

我相信许多人都会有类似的感受,在今天的文章里,你会找到一些答案。

01.

与自己相处是一种能力,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

我们先来看一个神奇的实验。

不仅研究人员对实验结果感到震惊,我相信每个读到这个实验结果的人都会一脸问号:

为什么有些人宁愿做一些让自己痛苦的事,也要逃避与自己的相处呢?

人们竟然如此讨厌“什么都不做,仅仅是与自己的思绪、感受待在一起”吗?

精神分析学者们认为,与自己相处是一种能力,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备。

在无人陪伴的时候,拥有独处能力的人是能够被自己的内心(思想、感受等)所陪伴和安抚的。哪怕什么都不干,只是呆着,也并不感到无聊或空虚,而是自得其乐。

在温尼科特看来,拥有独处的能力,是一个人情感成熟的最重要标志之一。

然而,客观上的独处状态(actually being alone),并不等同也不必然带来独处的能力(capacity to be alone)。也就是说,长期独自生活,也未必会磨炼出独处的能力。

02.

为什么有些人不会和自己相处?

当我们还是个婴孩的时候,“好妈妈”和“坏妈妈”在我们眼里的区别是(Klein, 1935):

如果母亲能够反复、及时地回应我们的需求,使得这种好的体验不断被重复,渐渐地,在我们的内心里便会拥有一个“好妈妈”的形象 —— 也就是“好的内在客体”。

此时,我们与这个“好的内在客体”就形成了一种好的关系。

这种好的关系会让我们获得一种“生存的满足感”(a sufficiency of living)(Winnicott, 1958)——当没有外界环境或他人给予我们陪伴、安抚或肯定的时候,“好的内在客体与好的关系”的存在,可以给予我们自己所需要的陪伴、安抚和肯定。

这会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在精神与情感上是自给自足的,在独处的时候(缺少外在客体的时候)我们便能怡然自得,渐渐地形成与自己相处的能力。

相反,如果Ta在幼年时期遭遇了照顾者的情感忽视,需求总是得不到回应,那么Ta在独处时会很容易感到空虚、惶恐、孤独。

这是因为,一方面,缺乏好的内在客体以及好的与内在客体的关系,会让他们始终需要依赖别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另一方面,成年之后的独处,在某种程度上“再现”了他们幼年时不被回应的痛苦经历。

03.

除了不容易感到孤独,独处的能力还有哪些益处?

04.

成年之后,我该如何获得独处的能力?

如果在幼儿时期,未能获得足够充分的“好的独处体验”,我们该如何在成年之后重新获得独处的能力呢?

首先,你需要让自己不再“害怕”独处。

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在之后不拒绝“练习”独处的机会。你可以试着去多了解拥有独处能力的好处,正如专栏作者Amico(2016)所说,人们之所以陷入对独处的恐惧之中,往往是因为人们不了解它的益处。

其次,你可以试着给自己制造一些“好的独处体验”,通过不断的练习来逐渐获得一种独处的能力。

而更重要的是,你需要给自己一个如同“好妈妈”那般,能够及时回应、肯定或安抚自己的存在。

让你能够让自己在需要被安抚、慰藉、陪伴的时候,得到及时的“回应”和“满足”。

最后,在必要的时候,你也要学会坚定地拒绝他人的打扰或过度地参与你的生活。

和自己相处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它非常直接地、在很多方面都影响着我们的生存质量;它让我们摆脱对他人的绝对依赖,让我们感到对自己生活的掌控力,让我们不恐慌。

如果你没有这种能力,我关心你为此遭受的痛苦。也祝福你,或者通过一个好的伴侣,或者通过自己艰苦的练习,能够最终习得它。

希望孤独和隔绝只会是你,一个暂时的处境,它会改变。以上。

References:

Amico, B. (2016). The importance of productive solitude.

Brenner, A. (2014).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alone. Psychology Today.

Crane, B. (2017). The virtues of isolation. The Atlantic.

Hutson, M. (2014). People prefer electric shocks to being alone with their thoughts. The Atlantic.

Klein, M. (1935). A contribution to the psychogenesis of manic-depressive state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16, 145–174.

Wilson, T. D., Reinhard, D. A., Westgate, E. C., Gilbert, D. T., Ellerbeck, N., Hahn, C., … Shaked, A. (2014). Just think: The challenges of the disengaged mind. Science, 345(6192), 75–77.

Winnicott, D. W. (1958). The capacity to be alon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39, 416–420.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