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如果你还不知道这些,难怪容易上火

2020-10-09 15:2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10月是补水的季节

这个季节天气干燥

空气中缺少水分

人体也自然缺少水分

你是否也有因缺水而感到不适

皮肤干痒、口干唇裂、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等,这就是中医所说的“秋燥”,虽然这都不算什么大毛病,但是时不时来"膈应"一下,影响我们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也让人觉得很不舒服。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预防和治疗“秋燥“之前,我们先对它进行了解。

何为“秋燥”

传统医学认为

“天人相应”,自然界湿度较低,便有了“秋燥”,人体也随之出现一些“干”的症状。

古人认为

“秋气内应于肺”,在秋季人体的呼吸系统容易受影响,出现鼻燥出血,咽干咳嗽,声音嘶哑等;再加上“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秋燥”还会影响皮肤、毛发的健康及消化系统的功能,如皮肤干痒、口干唇裂、头发毛躁、大便干结、便秘等。

秋燥

人们在夏季过多的发泄之后,各组织均感水分不足,如受风凉,易引起头痛、流泪、咽干、鼻塞、咳嗽、胃痛、关节痛等一系列症状。

“秋燥”的分类

秋燥可以分为凉燥与温燥

01

凉燥

凉燥感受秋凉燥气而发病,刚开始的临床表现为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鸣鼻塞,与风寒感受类似,但本病伴有唇燥溢干、干咳连声、胸闷气逆、两胁窜痛、皮肤干痛、舌苔薄白而干等症,是肺受寒燥之邪、津液耗损而出现的寒燥症状。

02

温燥

温燥感受秋季天亢旱燥气而发病,刚开始的临床上表现为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咳痰多稀而粘、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闷胁痛、心烦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边尖俱红等症,是肺受温燥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现的燥热症状。

秋天为什么要养肺

01

顺应自然规律

根据五行学说,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四季中秋天对应的五行也属金。所以说,秋养肺是顺应了自然的规律。

02

秋燥伤肺

“燥”是秋的主气,以其天气不断肃杀,空气中缺乏水分,以致出现秋凉且干燥的气候。中医认为,“秋燥伤肺”。肺,主气而司呼吸,与大气直接相通,燥热之气从口鼻入侵肺脏,伤害肺阴,即我们常说的“秋咳”。短时间外感咳嗽,不一定伤肺,但久咳必伤及到肺。

03

悲秋伤肺

秋天是一个悲伤的季节。自古以来,“悲秋”就是人们一种普遍心理现象。人容易触景生情,而秋天里草枯叶落、花木凋零的景象,容易使人产生凄凉、忧郁、悲秋等伤感情绪。

早在《内经》中就有“悲伤肺”的记载,是指人过分的忧伤、悲哀就会严重损伤人体肺脏的功能。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小小年纪就患上了“肺痨”,这与她与生俱来的郁郁寡欢的气质不无关系。

故中医有“常笑宣肺”一说,即对呼吸系统来说,大笑能使肺扩张,人在笑中还会不自觉地进行深呼吸,清理呼吸道,使呼吸通畅。

如何预防和治疗

01

最好的办法是多喝水

我国古代就有对付秋燥的饮食良方:“朝朝盐水,晚晚蜜汤”,可在白开水中加盐或蜂蜜,能更有效地抵御“秋燥”。

02

多吃滋阴润燥之物

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秋季宜多吃水果和蔬菜。如萝卜、莲藕、荸荠、梨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特别是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润肺去燥等功能,很适宜有内热,出现肺热咳嗽、咽干喉痛、大便干结的人食用。

尽量少食或不食辣椒、葱、姜、蒜、胡椒等燥热之品,少吃油炸、肥腻食物,以防加重秋燥症状。

03

直接从呼吸道“摄”入水分

即通过吸入水蒸汽而使肺脏得到水的补充和滋润。

方法也很简单:将热水倒入茶杯中,用鼻子对准茶杯吸入,每次10分钟左右,早晚各一次即够。有条件的话还要强化洗澡概念,因为皮肤为肺的屏障,秋燥最易伤皮,进而伤肺。洗浴有利于血液循环,使肺脏与皮肤气血流畅,发挥润肤、润肺之作用。

03

多吃些胡萝卜

胡萝卜用油炒,或和其他含油脂类食物同食,可达到加倍滋润的效果。此外,还可将胡萝卜切成块,加入调味品后,与猪肉、牛肉、羊肉等一起炖。

专攻“秋燥”药膳茶饮来啦!

01

冰糖雪梨盅

材料:胖大海20克、枸杞子10克、雪梨1只、冰糖适量。

制法:将梨去皮去核,切成小块状。

把切好的梨和适量的清水加入锅中,煮沸。

把其余药材倒入容器内,待放置温热后(60摄氏度以下)加入冰糖,搅拌均匀后即可食用。

功效:此道药膳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功效。对慢性气管炎、慢性咽炎等病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常吃冰糖炖梨,可祛除痰热、滋阴润肺。美味营养又热气腾腾的它可以有效治疗感冒。

01

养阴润肺茶

材料:北沙参3克、玉竹3克、麦冬3克等。

制法:用沸水冲泡开,即可饮用。

功效:养阴清肺、润燥生津。沙参有南、北二种,都有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的功效。而北沙参偏寒,养肺胃、滋阴的作用更强。此外,玉竹与麦冬均为养阴润肺的上品。三者一同用沸水冲泡,非常适合在干燥时节饮用。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