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离世界毁灭最近的13天

2020-10-11 16:3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小画君 中国画报出版社

1962年10月,世界濒临毁灭。

在冷战局势最激烈的时期,苏联在叛乱的古巴共和国部署了中程弹道导弹,这一举动被美国发现,之后两国意识到双方陷入了紧张的对峙当中。

10月16日—28日,在这可怕的13天里,这两个超级大国一直处于核战争的边缘,它们彼此都很清楚,一旦爆发战争,就会造成毁灭性后果,十分令人担忧。

对苏联人来说,历史上这一黑暗时期被称为加勒比危机;对古巴人来说,这是十月危机;但是,对美国和世界上的许多国家来说,这就是所谓的“古巴导弹危机”——这个词意味着难以想象的冰冷和恐惧,世界只是勉强躲过了一劫。

01

古巴导弹危机的直接根源在于1959年古巴政权的更迭:

这场革命推翻了现任独裁者富尔亨西奥·巴蒂斯塔,古巴革命军的共产党总司令菲德尔·卡斯特罗被任命为总理,后来又担任了总统。

▲ 1959年,古巴革命家菲德尔·卡斯特罗推翻独裁者富尔亨西奥·巴蒂斯塔政权,建立了古巴共和国

作为巴蒂斯塔和其他拉美独裁主义的支持者,美国政府突然发现,卡斯特罗在与他们开展外交关系时,对他们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于是作为回应,他们企图暗杀卡斯特罗,但最终失败了。

在那之后,卡斯特罗便要求美军完全撤出关塔那摩湾。美国拒绝了这一要求,并继续留在那里,于是这里便成了美国唯一一个没有得到官方认可的军事基地。

1959年春天,卡斯特罗前往美国会见艾森豪威尔总统,但遭到了冷落,最终只会见了副总统尼克松。

▲ 1959年4月21日,卡斯特罗访美与时任美国副总统的尼克松握手

他们的会晤并不顺利,因为当卡斯特罗向联合国宣布古巴将在美苏关系中保持中立时,使得古巴进一步疏远了美国。

不出所料,后来古巴的财富再分配政策也不受美国人的欢迎。美国人在古巴拥有土地,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土地以他们并不满意的补偿价格从手中被夺走。

于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又一次企图暗杀卡斯特罗,但仍然以失败告终。

1959年10月,美国军方开始对古巴糖厂进行秘密轰炸,意在摧毁该国这一最有利可图的出口产品。随后,美国又袭击了古巴的炼油厂和哈瓦那的民用产业,但美国官方对此一口否认。

1960年2月,卡斯特罗与苏联副总理阿纳斯塔斯·米高扬签署了一项贸易协议,希望这能让他在美国获得更大的影响力。

然而事实正好相反,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对自命不凡的古巴忍无可忍,下令中央情报局推翻古巴共和国。

苏联总理赫鲁晓夫公开表示支持古巴。

▲ 1960年9月20日,在联合国大会上,赫鲁晓夫拥抱卡斯特罗

美国又发动了三次暗杀卡斯特罗的行动,但均未获得成功,其中一次还涉及了黑手党。

1961年4月,美国对古巴实施了全面的贸易和经济制裁,并试图秘密入侵古巴。

新上任的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坚持否认有任何此类活动,但之后美国媒体也开始关注此事,消息便逐渐传开了。

赫鲁晓夫发出警告称,苏联将干预美国对古巴采取的任何侵略活动,猪湾事件彻底溃败,造成200名士兵丧生、几千人被俘,在这之后美国被迫取消了入侵行动。

肯尼迪和他的政府受到了彻底的羞辱。

▲ 1961年6月2日,苏联赫鲁晓夫与美国总统肯尼迪在维也纳举行会谈

02

经过这一事件,赫鲁晓夫和苏联人便认为肯尼迪软弱无能,因此他们利用这段间歇期抓住了机会。

1962年8月,开始有消息从古巴传到美国,称在古巴发现有苏联卡车装载可疑设备。

为了报复美国在苏联附近安装核导弹的行动,苏联也在加勒比地区安装了核导弹设备。

他们在岛上安装了数量可观的SS-4核弹头——足以发射到美国东海岸和华盛顿特区。

赫鲁晓夫最初声称,他们只是在为古巴提供非核地对空导弹,以防御其敌对邻国,但他的真正意图是为了在对抗美国和欧洲时获得更强大的政治立足点。

▲ 1962年10月18日,肯尼迪会见苏联外交部长安德烈· 葛罗米柯

肯尼迪的对策是成立执行委员会(EXCOMM),即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委员会,该委员会提出了六种选择:

第一,什么都不做,这显然是不可能的;第二,利用外交手段,但这已经行不通了;第三,对卡斯特罗进行暗杀,但这基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第四、第五,分别是对古巴发动战争或占领古巴,但两者都存在巨大的风险。

因此,他们最终决定采取第六种做法,即封锁该岛,尽管出于法律原因,这一举动被他们鼓吹为是对古巴的“隔离”,但实际上这后来被看作战争行为。

▲ 英国伦敦百姓抗议美国对古巴导弹危机所采取的行动

1962年10月22日晚上7点,肯尼迪通过美国电视和广播宣布对古巴的“隔离”政策立即生效,停止向古巴运送所有进攻性军事装备。

5000名美国士兵被派往关塔那摩军事基地,同时派去的还有空降部队和海军部队。

卡斯特罗也开始动员古巴军队,赫鲁晓夫声称这一“隔离”政策是美国跟踪苏联潜艇B-59的敌对活动并开始进行军事演习,他威胁说,如果美国不离开古巴,那他们极有可能与美国开战。

▲ 1962年10月23日,古巴卡斯特罗通过古巴电视台发表讲话,回复美国针对古巴的海上封锁

第二天,美国飞机查明苏联确实在对导弹进行发射测试,于是美国军舰在古巴海岸线附近就位,禁止任何船只靠近该岛。

10月25日,肯尼迪在写给赫鲁晓夫的信中声称如果苏联不把导弹从古巴领土上运走,双方将全面开战。

▲ 阿德莱·史蒂文森在向联合国安理会展示古巴核导弹照片

10月26日,赫鲁晓夫对此做出了最终回应,提出一个妥协方案:

苏联将撤出其部署在古巴的核武器设备,作为交换,美国需保证永远不会再入侵古巴或支持其他任何国家这么做。

肯尼迪表示愿意以此为基础进行一系列严肃的谈判,但是卡斯特罗却表现得很冷淡,仍然不肯相信肯尼迪。

他在给赫鲁晓夫的信中概述了他自己的观点,即美国最终将不顾双方达成的协议而入侵古巴,同时他全权委托苏联,让苏联继续将导弹留在古巴,作为古巴的第一道最佳防线和威慑力量。

▲ 国家安委会执行委员会于1962年10月26日开会讨论战术

10月27日,美国空军少校鲁道夫·安德森误入古巴领空,他驾驶的F-102战斗机被击落,他也不幸身亡。

此外,试图探知该地区位置的美国侦察机也从地面遭到射击,而与此同时,加勒比水域下也正在发生危险。

美国海军驱逐舰“比尔号”投下深水炸弹,命中数个目标。

然而,“比尔号”的船员并不知道苏联潜艇B-59也正携带着一枚1.5万吨的核鱼雷。

▲ 苏联B-59潜艇

由于空气耗尽,还被船只包围,B-59潜艇无法浮出水面,军官们绝望地发射完了全部弹药,之后,船长瓦西里·阿尔希波夫成功说服战友放下武器投降。

可能就是他的这一举动拯救了整个世界。

03

就在这一切发生时,肯尼迪又收到赫鲁晓夫的一封信,信中表示如果美国从土耳其撤回其军事武器,那他们也会从古巴撤回。

对美国飞机的袭击并没有得到苏联官方的批准,而只是得到了独立行动的指挥官的命令。

苏联似乎面临着失去对自己军队控制的危险,倘若这一情况真的发生,可能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肯尼迪回应赫鲁晓夫并接受了他的条件:

承诺如果苏联拆除导弹,美国就决不再入侵古巴,并在秘密补充条款中同意将美国威胁苏联的导弹撤出土耳其。

10月28日上午9点,莫斯科电台播放了赫鲁晓夫的电文,他表示,苏联将立即停止在古巴武器基地的活动,拆除建在当地的军火库并迅速将武器撤回。

肯尼迪如释重负,立即做出回应,承诺遵守协议,并称赫鲁晓夫的决定是“对和平所做的重要建设性贡献”。

▲ U-2 高空侦察机拍到的古巴导弹基地的照片

苏美任何一方都没有提前征求卡斯特罗的意见,因此当卡斯特罗像普通大众一样从电台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愤怒。

美国对古巴的“隔离”并未立即结束,空中侦察仍在继续,为的是监视苏联人是否遵守承诺正在收拾行囊。

所幸这一切都很顺利,苏联把导弹及其支援设备成功地装上8艘船,于11月5日至9日离开了古巴水域。

11月20日,封锁正式结束,次年4月,美国也从土耳其撤走了其部署的核导弹。

▲苏联从古巴撤出导弹

卡斯特罗感到非常愤怒,苏古关系也因此明显冷淡了许多,但事实上,他的地位却在这场危机中得到了巩固。

美国现在不能攻击古巴或卡斯特罗个人,否则的话,就会违反他们自己的和平条约条款,或者面临苏联全面报复的风险。

危机过后,莫斯科和华盛顿之间设立了热线,直接联系这两个超级大国,以便再次发生这种可怕的情况时,谈判起来更容易些。

鲁道夫·安德森少校是在本次对峙中被射杀的唯一一名战斗人员(尽管另有18人在坠机事故中丧生),他的遗体被送回美国,以最隆重的军礼葬在南卡罗来纳州。

▲鲁道夫·安德森少校的遗体从哈瓦那机场运回美国

尽管卡斯特罗的地位得以巩固,但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都未能带着荣耀走出这次危机。

赫鲁晓夫在苏联又执政两年后最终还是下台了。与此同时,尽管美国试图将这一结果公开宣扬为一场胜利,但矛盾也是存在的。

最终,也许是人类本身赢得了古巴导弹危机,这一事件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国际力量的平衡操控在两个超级大国手中,它们中的任何一方都有能力在片刻之间毁灭另一方,同时很有可能牵连到世界上的其他人。

保守估计,倘若美苏之间真的爆发了核战争,那么伤亡人数可能高达数亿。

本文内容摘选自《折腾吧,1960年代》,因篇幅较长,有部分删减。

《折腾吧,1960年代》

[英]汉娜·韦斯特莱克 编著

中国画报出版社

定 价:56.00

出版时间:2020.10

内容简介: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年代,那时候的所有人都想改变世界,小到一颗避孕药的上市、甲壳虫乐队的火爆、世界杯的“帽子戏法”,大到人类首例心脏移植手术的成功、马丁·路德·金领导的民权运动,乃至古巴导弹危机的千钧一发……无论大小,这些事都影响至今。

本书就像一台“时光机”,291张历史照片,53个历史瞬间,75个关键时刻,呈现了这段时期世界各国最重要的政治事件和社会事件,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这10年的极尽折腾与极度疯狂。

原标题:《离世界毁灭最近的13天》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