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农旅融合促发展 点亮群众小康梦

楚雄发布
2020-10-10 17:5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楚雄市大地基乡红卫桥村地处马龙河河畔,一直以来,一条大河阻断去路,群众生活几十年不变样,这是对红卫桥村委会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然而,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挂包单位的帮扶下,红卫桥村委会多措并举,变地域限制为地域优势,闯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奏响了脱贫攻坚的凯歌。

从楚雄城出发,往西南方向驱车行驶70公里就来到了大地基乡红卫桥村委会。一进村,只见一条条宽敞的通村道路四通八达,特色的民居错落有致,瓜果成林,蔬菜成片地分布于马龙河两岸,到处瓜果飘香,如同一幅引人入胜的乡村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然而2015年以前,这里却是另外的一方景象。红卫桥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姚光才说:“以前在雨季天,农户出行,孩子上学都有被河水冲走的情况存在,特别是牲畜,在我们的农产品种出来以后,给我们造成的农产品外销的影响比较大,以前我们有的农户收入只有一两千元,高点的才四五千块,生活可以说非常的困难。”就这样,一条大河阻断了一村人的去路,生命安全得不到保证,发展更是无从谈起。整个村委会百分之四十一都是贫困户。

要致富,先修路!2015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红卫桥村委会作为楚雄市的贫困行政村,被列为了重点帮扶对象。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云南省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挂包单位的帮扶下,大量的项目和资金注入,首先帮助该村解决了基础设施问题。

脱贫攻坚,基础先行。该村充分利用低热河谷的气候和马龙河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带领群众大力发展热带果蔬种植。在红卫桥村党总支热带水果示范种植基地里,红卫桥村党总支书记姚光才正在给前来参观学习的农户介绍果树种植经验。他告诉我们,如今来果园学习种植技术的农户络绎不绝,他也主动当起了技术员。

然而,谈到这片果园的发展,他却十分感慨,2015年,通过外出学习考察,村里决定在巩固原有产业的基础上,结合全村的地域特点发动群众发展果蔬种植,村委会把果苗免费发放给农户,进行种植,农户因为没有尝到甜头,也没有看到成功的经验,所以部分果苗还是没有栽成功,导致最后果农还是抱怨,认为不适宜种植。动员受阻,推广难度大,经过反复研究,村委会决定率先示范,自己发展种植,一方面可以壮大村集体经济,另一方面也希望以此来调动群众种植的积极性。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挂包单位的帮扶下,红卫桥村党总支百亩热带水果示范种植基地在2015年应运而生,通过几年的发展,试验示范种植成功了褚橙、火龙果、芒果等23个品种,并且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大地基乡红卫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姚光才说:“村委会村集体经济,每年也能够增加三万多元,还在逐年的增加。”看到村委会水果种植成功,许多农户的积极性逐步被调动了起来。2016年,村民李建荣在村委会的帮助下,免费获得了果苗和技术支持,发展种植了12亩芒果、8亩火龙果和5亩的芭蕉,在他的精心管护下,今年已初见成效。

村民李建荣说:“收成还是可以,收入在一万多。政府也比较关心我们,比较有信心,下一步打算还要扩大面积种植一些,沃柑,龙珠这些,准备加大面积,政府也比较关心,我认为基本也达到小康水平了。”

如今,在李建荣等一批村民的带动下,农户种植水果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建档立卡户张太荣为了学习种植技术,他和父亲主动到果园打工,不仅实现了脱贫摘帽,而且还学习到了种植技术。

建档立卡户张太荣说:“脱贫政策来了,然后到这里管理果园,几乎每个月能拿到四千左右的工资,但是我对这个收入还不是很满意,我想通过继续学习,继续努力,然后达到我的理想,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果园。”

除了发展水果种植,红卫桥村委会还成立了果蔬专业合作社,发动群众进行蔬菜种植。建档立卡户杨怀先就在村委会的带领下种起了花生,今年,他家的两亩花生喜获丰收,每亩达到六千到七千。而且市场好,给他家带来了不小的收入。

带动农户发展水果种植,目前已经达到了1500多亩,在水果种植方面,收入最高的农户已经达到八千多元,在蔬菜种植方面,红卫桥村每年目前推广种植600多亩,蔬菜种植好一点的农户已经达到了两万多元的收入,农户的增收效果比较明显。在果蔬产业的有力带动下,红卫桥村委会2016年实现了贫困户脱贫,2017年实现了贫困村整村出列。

借助乡村游日益升温的有利时机,依托马龙河低热河谷自然优势和区位交通优势,大地基乡着力把红卫桥村建设成为观光游玩结合、热带果蔬采摘、基地示范种植、特色旅游服务、民俗文化展览为主的生态旅游小镇,实现一产和三产的有机融合,如今,红卫桥村的乡村旅游已初具雏形并逐步成为群众新的经济增长点。

每逢周末和节假日,红卫桥村就成了楚雄市民休闲娱乐的打卡地,水果采摘、农耕体验、民宿餐饮和沿河自驾游等项目受到了广大市民的青睐。乡村旅游的发展也让村民们看到了新的商机,红卫桥村委会巴拉际村民小组的村民郭发珍就在自家开起了民宿客栈,每年都能有不少的收入。村民郭发珍说:“人有时候多,有时候少,有住的有吃的这些,每年还是两万多元的收入。”

据介绍,红卫桥村每年吸引游客5万多人次,像郭发珍一样开起民宿客栈或农家乐的农户已有8家。目前,红卫桥村还被列为国家级旅游示范村,大地基乡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全面抓好村庄美化、公路建设、河道治理、土地开发、生态保护等工作,积极支持红卫桥村新植竹子3000棚、芭蕉15000株、榕树230棵,建成芒果大道9公里、凤凰大道5公里,乡村振兴取得初步成效,为马龙河领域特色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大地基乡党委书记杨永云说:“为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使一产和三产有机融合,我们致力于把红卫桥打造成乡村旅游示范带,当前我们正在围绕“竹子成线、芭蕉成林、果蔬成片、榕树成景、道路成网”的美丽长廊建设,致力于把红卫桥建设成为生态美食谷、嬉水漂流谷、水果飘香谷、漫步休闲谷、农耕体验谷于一体的乡村目的地。”

记者手记:深秋的红卫桥村没有丝毫的凉意,而是到处释放着温暖的能量,这能量来自养育了红卫桥村群众的这方水土,来自脱贫攻坚取得的丰硕成果。脱贫攻坚不仅让红卫桥村的群众实现了安居乐业,而且还让他们发展的路子越来越宽,大家都在扶贫政策的激励下信心满满,努力劳作,逐步实现了各自心中的“小康梦”。

楚雄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绍波 何明杰 徐琪雯

原标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农旅融合促发展 点亮群众小康梦》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