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系列报道之十二丨小和平水库:历史光耀不褪色

毕节发布
2020-10-13 19:0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刘支书,半夜估计会有暴雨,你赶紧组织人去把水库的阀门打开。”

“我马上叫人上去,这是大事,耽误不得。”

这段对话,发生在1991年6月一个骤雨欲来的夜晚,是时任生机乡乡长胡家珠给生机村党支部书记刘发俊打的一个电话。

电话里所说的“水库”,就是当时供应生机乡葛铺、大寨、高流、生机4个大队近1.2万人饮用和农田灌溉的小和平水库。

小和平水库(杨华 摄)

接到电话后,刘发俊立即组织几名人员赶赴小和平水库,开闸放水。

“阀门没打开,阀门线也断了。”当返程的人员汇报了这一情况后,刘发俊彻夜未眠。“水库是大家奋战了近6年才修好的,关乎上万人的生产生活,不能有半点疏忽。”如今回忆起当年的那一夜,刘发俊仍心有余悸。

夜不能寐,就为水库担忧。为了将阀门重新打开,整个夜里,刘发俊不断地推算和找原因。他把当时修水库时绘制在本子上的阀门草图找出来后,用筷子绘制在地上,找来一些工具,在家里搭建了一个简易阀门装置,一遍遍地推算着问题出在哪里。“他们把关闸和开闸的绳子搞反了,导致绳子绞在一起,加上一通胡乱操作导致绳子断裂。”经过无数次的演示,在天快亮时刘发俊找到了问题所在。

幸好这一夜,暴雨没有来临。但处于雨季,开闸放水是很有必要的。在找到答案后,天刚泛起鱼肚白,刘发俊又组织人员去水库,按照推演的情况操作,终于将阀门成功打开,确保了小和平水库的安全。

刘发俊的担忧不无道理,因为,当时的小和平水库承载着太多人的希望和梦想。

9月21日,在74岁的刘发俊老人带领下,我们来到小和平水库,感受这个有着不平凡意义的“高原水库”。

浓雾紧锁的水面

小和平水库位于七星关区生机镇罩子山自然保护区,所在位置海拔1600多米,被石板沟梁子和无路山梁子左右包围,环境优美,水质较好,属于小Ⅱ型水库。

站在小和平水库坝基上放眼望去,虽已仲秋,但两岸仍青山苍翠,将一库水掩映成深绿色,从空中俯拍来看,宛如一颗镶嵌在大山里的“绿宝石”。

指着水库四周,刘发俊给我们讲述了当年修建小和平水库时的峥嵘岁月。

刘发俊介绍,当时生机公社要在生机上半山修建8个大水库,下定决心将生机荒山变米粮仓,小和平水库就是其中之一,并于1972年动工修建。修建之初,生机公社从每个大队抽调一些在石工、木工、泥工等方面有技术的人组建了“水库长修队”,对水库坝底、排洪沟、消泥池等基础工程的修建。

生机镇生机社区73岁魏怀书展示当年修水库运送拖运泥土的原始工具“木龙”

红旗招展,人声鼎沸。这是小和平水库在大突击时,留给刘发俊最深刻的印象。 “漫山遍野都插满了旗帜,几千人在山上施工,挖泥的、背泥的、称秤的、夯坝的,大家各司其职,就为了早日把水库修建好。”刘发俊回忆,大突击时,水库上最多的时候有3000人左右,岩壁下、山林里都住满了人,大家从天亮干到天黑,生活再艰难,也没人喊苦喊累。

“书记、乡长带头干,全乡70多个生产队都派人来了,70多把机器秤从早到晚不停歇。”刘发俊说,水库坝基的修建是最为关键的工程,也是耗时耗力最多的。“因为每天都要背泥,好像人的体力得到魔鬼式训练,即使是妇女一背也能背三百多斤,有些力气大的男生可以背五六百斤。” 刘发俊感叹道。

当年修水库时背石块的木凳

在高强度的负荷下,一个背箩只能坚持两三天。因而在修建水库的过程中,制作背箩、撮箕、锄头、木龙、夯、压坝机等工具也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当年背泥土用的主要工具竹篮

如今在小和平水库,我们还能看到以前修建大坝留下来的压坝机,在平坦坚硬的土地上,我们四个人使出全身的力气才能勉强推动。

当年修水库遗留的压坝机

“145步”,这是记者用脚步丈量出来的小和平水库坝基长度,按一步0.75米的长度计算,这个大坝长约110米。可想而知,当初要在如此长且堆满松散泥土的坝基上,拉动这么一个庞然大物无数次,需要付出多大的艰辛!

“压坝机的主体是用一块巨大的岩石打磨成长2米左右的圆柱体,在圆柱两端装上木柄,套上绳子后,就做成了一台简易的压坝机,重量足足有几千斤。压坝时,每边都需要十几个人才能拉动。”生机镇葛铺村75岁的李清华是当时长俢队石工排排长,据他介绍,压坝机的发明为当时修建水库大坝作出了巨大贡献。“有了压坝机,大坝才能修建得更加牢固,蓄的水才会更多。”

刘发俊介绍当年如何用石碾子碾压大坝

由于当时没有碎石机,修建水库时需要用砂石拌上石灰,将坝底一些漏水的地方填补,人们只能到距离水库8公里左右的联合村天生桥下去背。“天刚刚亮就得出门,到天生桥下面的河沟里去挖,背的人太多了,去晚了还得多走几里路才有砂子。”葛铺村63岁的高学兵当年就背过砂,他说,从天生桥背砂到小和平水库,一直都是爬坡路,一去一来需要七八个小时。

在高学兵的话语中,我们感受到背砂是一件苦差事,但当时没有人抱怨,大家的心愿都是想早点把水库建起来。

高学兵

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在经过五年多的艰苦奋斗,1978年小和平水库竣工。从此,一股清流流向了葛铺、大寨、高流、生机等村的千家万户,同小和平大渠一道,滋养着一方水土一方人。

引得活水来,浇出幸福村。小和平水库和小和平大渠的建成,不但解决人们的饮水问题,还让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上冒出了近2000亩良田。

40多年过去了,如今,小和平水库还在发挥着作用,仍为葛铺、大寨、高流、生机等村(社区)的群众提供着生产生活用水。小和平水库是一代人自力更生,不畏艰难,与恶劣自然条件进行斗争的历史见证,在经历了无数次风雨洗礼后,更加甘洌清甜。而小和平水库的故事,仍在当地传颂,那一代人的精神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人,激励大家向着更加幸福的新生活开拓奋进!

小和平水库附近的蓝莓基地,已成为生机镇观光农业的一个亮点

阅读推荐

来源:毕节日报全媒体中心

作者:韩 雷 刘 燎 高大涛 杨婷婷 张华顺

原标题:《系列报道之十二丨小和平水库:历史光耀不褪色》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