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湖北4地(景区、企业)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100”

2020-10-16 12:5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对于中国扶贫事业具有里程碑意义。

10月10日,“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100”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据了解,2018年至2020年,世界旅游联盟连续三年与世界银行、中国国际扶贫中心联合发布《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共计100个案例。

湖北省4个案例列入名单,分别是:

·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紧扣“融合”,全域旅游发展助力脱贫致富

· 湖北罗田燕儿谷:村企联建助推旅游精准扶贫

· 湖北大冶龙凤山:“三产融合”旅游扶贫

· 鄂旅投减贫:开发一个景区,带活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

紧扣“融合”,全域旅游发展助力脱贫致富

挑战与问题

宣恩县地处鄂西南边陲,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南部,东接鹤峰县,西邻咸丰县,西南同来凤县毗连,总面积2740平方千米,属西部连片贫困地区。宣恩县下辖5个镇4个乡,总人口36.2万人,常住人口30.5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22万人,城镇化率36.70%。除土家族、苗族、侗族三个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还有彝、回、白、满、壮、蒙古、畲、傣、朝鲜、维吾尔等32个少数民族。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宣恩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脱贫。宣恩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不仅有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和贡水河国家湿地公园,其余县域范围内的旅游项目都高度依赖自然环境,因此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兼顾环境质量并达到脱贫,成为关键。众多的少数民族聚居也为宣恩创造了大量特色鲜明的文化元素,如何将建筑、服饰、美食等民俗文化融入生活,达到保护和传承的双重目的,成为宣恩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措施

▲伍家台贡茶文化旅游区

1、农旅融合——激活资源,带动就业。以伍家台万亩生态茶园为载体,以贡茶文化为底蕴,以生态茶园观光和休闲养生为特色的伍家台贡茶文化旅游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建设了伍家台贡茶小镇;以千亩黄金梨基地为载体,挖掘土司文化、茶马古道文化,开发打造黄坪阿尼阿兹休闲旅游区;以南三镇万亩白柚园为载体,打造白柚观光走廊。通过深入推进农旅融合,全力落实旅游扶贫,为下一步振兴战略奠定基础。

2、文旅融合——传承文化,提升品位。依托彭家寨“生态、村落、民俗”特征,打造集建筑奇观、村落景观、视觉美观、文化感观为一体的活态博物馆;依托县城仙山贡水旅游区的墨达楼、民俗文化街景点,打造县城开放式景区,凸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开放型生态文化旅游区特点。组织彭家寨参加被誉为“世界三大艺术展”之首的第十六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土家族建筑文化首次向世界揭开神秘面纱。

3、体旅融合——四季运动,彰显活力。在休闲旅游项目中融入体育元素,如椿木营运动休闲旅游区配套高山滑雪场、锣圈岩休闲旅游区配套高山足球场,还连续11年举办中国内陆河水上运动会、连续7年在五子岩举办高山露营节及赛马会,以及多次举办汽车越野赛等。

4、工旅融合——多元产业,旅游赋能。椒园生态产业园区企业将生产工艺、品牌产品和企业文化转换成旅游商品。土家爱公司的合渣粉在“湖北礼道”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上获农产品土特产类金奖,亚麦食品公司的DIY糕点体验等为游客提供了“先学习再模仿”的“工业品创造体验之旅”。

5、数字旅游——科技引领,创新体验。引进杭州颐居草堂科技有限公司,搭建“互联网+旅游”的双创平台,在伍家台设置乡村旅游智慧服务中心;搭建“旅游+”电商平台,通过线上流量实现将土特产品向旅游特色产品转型,借助数字经济之城杭州的东西部协作帮扶机遇,通过线上认筹、领养果树等方式,提高宣恩旅游知名度,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成效

▲贡水河

宣恩县已有县城仙山贡水旅游区、伍家台景区、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贡水河国家湿地公园、狮子关景区、庆阳古街、彭家寨景区、萨玛长潭景区、椿木营滑雪场、锣圈岩景区等10多个旅游景点,县城核心吸引力强,功能完善;乡镇辐射面广,带动性强。

2019年4月20日,宣恩县退出国家级贫困县;7月4日,县城仙山贡水开放型旅游区被列入创建国家4A级景区名单;10月18日,宣恩县城仙山贡水旅游区荣获“中国文旅融合创新奖”;12月4日,创建“湖北旅游强县”通过验收。2019年,全县游客接待300.8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2%、26.5%,两项数据增幅排名在恩施州八县市中均为第一。

经验与启发

▲双龙湖 图/吴向阳摄

1、主客共享。以县城仙山贡水4A级开放型景区创建工作为标杆,分布于周边各乡镇的景区配合,全县旅游产业发展从活动组织、休闲体验、就业带动、成果分享等方面,充分践行主客共享理念。

2、景城同建。全县围绕旅游产业发展,在基础建设、环境整治、团队架构、政策制定等方面,依托浙江大学、重庆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的规划设计,集中财政支持和政策杠杆,有目标、有重点地发挥各类产业基础的势能,共同提升整体旅游休闲氛围。

3、产城共融。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宣恩逐渐从贫困落后的山城,转变成人气旺、产业兴、体制活的区域旅游强县,在环境保护、文化传承、技术应用、消费体验、项目投资等方面,进一步拉近与东部地区的距离,不断提升旅游产业的富民创收能力。

下一步计划

▲墨达楼

进一步总结前期经验,依托县城全域开放型景区的高质量发展起点和对周边乡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景城同建政策在提升县城活力和就业接纳能力,通过提升游客总体消费体量、侧重游客自主消费品类和激活居民参与经营三种策略,提升当地居民的参与度和创收能力;通过空间格局锁定、业态比例协调、集散功能支撑和游赏动线引导四种方式,发挥旅游产业发展在改善环境质量方面的作用;通过主动接纳外来文化、挖掘和活化本土文化,实现特色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湖北罗田燕儿谷:

村企联建助推旅游精准扶贫

挑战与问题

燕儿谷景区位于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骆驼坳镇燕窝湾村,是一家集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研学教育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扶贫示范综合体,景区于2012年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是黄冈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北省示范农庄、湖北省十佳农庄。

燕窝湾村是国务院扶贫办、国家旅游局确定的全国旅游扶贫试点村。2010年燕窝湾村负债近百万元,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是全县出名的国定贫困村,至2014年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2户397人,如何实现景区居民全面脱贫成为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新一轮精准扶贫启动以后,燕儿谷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探索实施“五结合、六个一、七联建”的村企共建扶贫模式推动强村富民,彻底改变了燕儿谷景区的思路观念落后、产业基础薄弱、经济增长方式单一、基础设施差等问题。

措施

从2011年开始筹建燕儿谷公司,坚持“五个结合”、抓好“七个联合”,探索产业扶贫新机制。具体做法如下:

1、联合党建,筑牢产业扶贫的战斗堡垒。2013年,公司和燕窝湾村成立了村企联合党支部,确定了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的共同目标。公司董事长担任联合支部第一书记,联合支部书记被聘为公司副总,双向交叉任职。

2、联合决策,把握产业扶贫的行进航向。建立“公司+集体+群众代表+专家”的决策机制,就发展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等重大决策,采取现场会议、通讯会议等形式,组织群众代表和专家共同商讨和决策。先后有华中农业大学、黄冈师范学院、黄冈市艺术学校、罗田县理工中专等学校与燕儿谷开展校企合作。

3、联合规划,编写美丽乡村的新版本。创新旅游规划思路,把乡村规划与景区规划、产业规划合并,编制美丽乡村整体规划。将景区发展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高度融合,将生产、生活和生态融合,实现了“村在景中,景在村里”,居民不用搬迁,成为了景区的一部分。

4、联合投资,共建产业兴旺的命运共同体。鼓励村集体和农户以各种方式投资入股燕儿谷公司,形成公司、村庄和群众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5、联合办公,打造乡村旅游的“一站式”服务。2013年,公司出资,村委会出地,联合建设了1100平米的办公楼,即是党群服务中心,又是游客接待中心。由公司、村委会和农户共同成立了燕儿谷农家乐联盟,由村委会进行日常管理。

6、联合环保,构建生产生活的优美环境。2013年以来,村企联合关停了3个采石场和3个影响生态环境的养鸡场养猪场,拆除了120多间猪圈和旱厕,投资建设了3处旅游厕所,并在所有通村通组的路旁都种上了行道树,完成了河道治理、湿地改造、安全饮水等一批基础建设工程。2017年底,整合资金3000万元进一步治理与优化燕儿谷片区6个村的人居环境。

7、联合“双创”,培育乡村振兴的生力军。积极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就业创业条件,目前公司有固定员工78人,其中31人属于农民工返乡就业,还有7名返乡大学生。公司带动周边农户开办农家乐45家,推出了“燕儿谷美食铺子”和“九佬十八匠”等电商平台,实现村民家门口就业与创业。

成效

1、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创业与就业。燕儿谷带动了农民工返乡创业与就业,仅燕窝湾村返乡农民工147人,开办农家乐45家,提供了固定员工和临时工岗位200多个。

2、村企联动,拓展农民经济收入渠道。2018年公司支付土地租金120万元,发放37名固定员工工资130多万元,发放100多位季节性临时工工资153万元,周边群众仅土地租金和工资两项获得收益800多万元,每年带动农户销售竹笋、软萩粑、甜柿、腊肉、油面等特色农副产品收入300万元。

3、结对帮扶,落实脱贫攻坚任务。通过各种帮扶措施带动66户贫困户、262个贫困人口脱贫,落实了土地租赁、择岗就业、产业帮扶等脱贫措施。

经验与启示

▲研学合影

燕儿谷景区通过村企联建推动旅游扶贫的成功经验主要为:

1、产业融合,激发扶贫活力。燕儿谷充分利用好大别山地区“两山夹一沟”的特色地形,以山区自然沟域为单元,连片发掘和整合大别山沟域范围内的自然人文资源,对美丽乡村和产业发展进行整体规划。以一产为基础,实施特色种植基地建设。以二产为轴心,实施农副产品深加工及园林建设。以三产为引擎,实施休闲观光养老研学教育等全产业链。

2、探索村企共建扶贫模式,推动强村富民。燕儿谷公司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公司董事长主动担任燕窝湾村“第一书记”和发展顾问,探索实施“五结合、六个一、七联建”的村企共建扶贫模式推动强村富民。通过“五结合”(政府扶贫与企业扶贫相结合、政策扶贫与产业扶贫相结合、短期输血与长期造血相结合、扶村与扶户相结合、扶贫攻坚与企业发展相结合)、“七联合”(联合党建,联合规划,联合决策,联合投资,联合办公,联合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联合创造回乡创业与就业条件)构建“公司+集体+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推动乡村扶贫。

下一步计划

燕儿谷景区的主要做法是以“七个联合推进村企共建”,最终实现“共建基层党组织,共建美丽乡村,共建乡村旅游,共建小康村”的奋斗目标。在未来发展将始终坚持“倾听民声、服务民生、尊重民俗、疏导民怨、推进民生、聚集民心、提升民风、引领民富”的村企联建理念,抓好七个联合,当好建设美丽乡村的旗手,做一只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同时,作为一个贫困山区的旅游扶贫模式,扶贫效果显著、带动示范性强,对大别山旅游扶贫、产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值得深入挖掘并推广。

湖北大冶龙凤山:

“三产融合”旅游扶贫

扶贫模式介绍

龙凤山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4月,经过八年的发展,龙凤山乡村旅游体验乐园已经是四季花果飘香,青山常绿,绿水长流。且形成了集观光采摘型体验、自然教育型体验、休闲度假型体验、运动探险型体验、会务培训等于一体的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体验乐园。集团公司在改造大自然的同时创造出龙凤集团旅游减贫管理模式,即“一二三产的融合互动”。其旅游扶贫的模式具体发展如下:

首先,发展果蔬观光。瓜果蔬菜种植多年来是刘仁八镇传统的生活方式,在农业开发集团的帮助下,将“旅游发展”理念移植于当地的果蔬种植。如今在龙凤山,已经新建的3座连栋大棚里,意图将蔬菜瓜果种植与观光旅游巧妙的结合一起,在发展农业种植的同时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其次,创新“开心农场”。“开心农场”将每亩地划分为10等份,每份地按1888元价格对外公开出售,市民拥有这份“开心农场”后,可以周末、节假日全家人一起在“开心农场”平地、开厢、起沟、打底肥、栽菜、浇水、施肥、除草、捉虫。“农场主”也可以委托龙凤山代为打理,龙凤山聘请当地菜农代理“农场主”经营、管理。

最后,打造“摸鱼”项目。开发集团充分利用当地的渔业资源打造“摸鱼”体验项目。项目收取每人10元的入园费,允许游客进入摸鱼池,摸到的鱼,按每斤12、15元不等价格出售。如此,在市场销售5元钱一斤的鲫鱼,在此售价近20元,通过打造“摸鱼”项目,发展渔业体验,增加渔业产品的附加值。

一产的“接二连三”,既可以三个产业融合互动,也可以一二产业或一三产业联动。龙凤山探索一二产业联动主要体现在农产品加工商;一三产业联动则有更多拓展空间,包括农产品流通、农产品电子商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创意农业等。“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互动”发展模式,通过三产融合的相辅相成,强力打造生态旅游,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成效评价

“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互动”旅游扶贫模式,以旅游发展为路径,整合贫困户群体的产业,以一二产业为基石发展第三产业,再以第三产业创造更高经济效益反哺第一第二产业。

从“果蔬旅游”到“开心农场”,再到“摸鱼”体验,贫困户群体固有的果蔬大棚、鱼塘和农场,通过旅游业的带动创造更加客观的经济效益。龙凤山3座连栋大棚亩产值已达20万元;“开心农场”这种模式,龙凤山一亩地年收入超过2万元,是当地农民亩均收入的近20倍;“摸鱼”项目中普通鱼类的售价在此远高于市场售价,如市场上不过 5元钱一斤的鲫鱼,在这里达到近20元,翻了近4番。

自2010年起,龙凤集团先后安排农民固定工360余人,临时工和季节工每年10000余人次,使农户普遍增收8000-15000元。八角亭村社员胡远军,原来守着五亩三分地过日子,年收入不足5000元。后来通过拓宽门路创业致富。其土地流转给公司,自己和爱人在家门口公司打工。一年下来,国家补贴,企业盈利返还,加上夫妻两人打工收入,年收入达到3万多元,是原先年收入的六倍多。八角亭村贫困户陈宗丽在龙凤集团生态餐厅就业,每年工资收入近3万元,龙凤集团每年给她送米送油,每年支付分红1500元,并且组织员工为贫困户捐款捐物。2015年创办大冶乡村果蔬园艺博览园后,又带动30多户农家乐;新成立和培育的家庭农场10家,农业庄园1家,规模经营大户21户(职业农民46人),涌现出一批致富带头人。

为了确保农户的利益到位,龙凤集团在管理中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为了避免农副产品因市场价格波动而影响农户的利益,龙凤集团还建立了“农户保障机制”,即每年每亩按200斤粮食的标准计价,按国家的粮价随行就市对农户进行补贴。通过几年来的“四型”带动,让广大社员耕有所利,种有所益,周边8个行政村的村容村貌、交通条件、居住环境、村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外出打工者返乡就近就业、无抛荒田地、无空巢老人、无留守儿童、无“空心村”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龙凤集团帮扶周边省级贫困村3个,特困户96户,安置固定农民工360人,季节工1万多人次,带动了3000多贫困村民通过乡村旅游致富,人均年工资6万多元。

成功经验

1、三产融合,增强贫困户内驱动力

龙凤集团通过旅游三产服务业带动了一产,促进了二产,实现了三产联动,为农民减贫提供了产业扶持,提高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八年前的龙凤山周边村庄垃圾遍地、污水横流、道路泥泞,房屋普遍低矮陈旧。在龙凤集团的旅游带动下,如今的龙凤山周边村庄,“村村通”水泥路已修建到农户家门口。村村建了水塘,户户安装了自来水,家家盖起了抽水式卫生间。村村绿树成荫,户户花果飘香。乡亲们不仅荷包鼓了起来,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龙凤集团的红色游、生态游、民俗游、研学游、乡村美食游呈现出五彩缤纷的乡村旅游景观。

龙凤集团的三产融合模式的成功之处更深处在于旅游产业带动中注重营造造血功能。乡村旅游产业的构建,让第一产业为主的龙凤山庄有纯粹农业种植的封闭式经济,转向三产融合与市场深度接轨的开放式经济。通过培训、高科技引领农民等途径,提高了农民技能,为农民减贫广开了就业和创业通道。农户不在是简单农业种植者,可以转身成“小老板”等商业身份,更易获取生活收入,提高其劳动的积极性,增强其主动参与脱贫攻坚的内驱动力,在精神层面上提出“吃靠等要”陋习。

2、注重引导示范,做好扶贫与扶志的导向文章

龙凤集团在强势推动减贫工程中,十分注重对农业经营大户的培植和宣传,树立了身边典型,突出了引领示范作用,变扶贫为扶志。

抓好农村人才培训工作,主要是处理好扶贫与扶志的关系。龙凤集团认为:要想把扶贫工作真正做到实处,收到实效,首先必须解决好村民的思想认识问题,转变村民的脱贫致富观念,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先是在扶贫培训学校对其进行思想教化,摆事实,找根源,析危害,教办法,扶贫先扶志,帮助其转变陈旧落后的观念,变“等、靠、要”为“上学校”。为此,成立了农民“扶贫培训学校”,建立了“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建立健全了相关的培训教学计划、管理制度,选用和选聘了龙凤集团的技术专家、当地的乡土专家、院校的特长专家作为专职和兼职的授课教师,有力地保障了扶贫培训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几年来,龙凤集团先后举办蔬菜种植、果树栽培、水产养殖、禽畜养殖与疾病防治等专题培训60余期,使村民学到了一技之长。目前,周边村组有80多户社员成为规模较大的专业种植户和养殖户,每户年收入突破10万元。

3、营建造血机制,做好授鱼与授渔的导向文章

龙凤集团针对当地的扶贫工作现实,采取了先“授鱼”吸引村民,再“授以渔”,组织他们科技种田,用先进的蔬菜种植、果树栽培、禽畜饲养等技术,增强农户和村民的造血功能。帮助农户规避市场风险,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户较为脆弱的脱贫利益,龙凤集团还采用“三提供一回收”的扶贫模式,即统一提供种苗,提供肥料饲料,提供技术,回收产品。统一出资购买种籽、猪崽、鸡苗等,分发农户和社员就地种植、圈养或放养,为他们无偿提供技术服务,预约服务,服务到田间地头,服务上门,做到随叫随到。以市场平均价格回收其各种合格的农产品。在回收农产品时,再扣回龙凤集团垫付的种苗款。对规模较大、诚实守信、产品质量好的优秀种植养殖户,企业年终统一予以奖励。目前,周边村组有30多户社员成为规模较大的专业种植户和养殖户,每户年增收入突破10万元。如退伍军人胡矿生等人通过扶贫培训后,学到了土建等致富本事,年收入超过20万元。

龙凤集团还通过自己机械设备种类繁多,机械操作高手如云的优势,为贫困村民搭建好“手把手”快速“授渔”平台,使其快速掌握一门致富手艺,并尽快脱贫致富。如贫困村民袁德意,2015年通过“手把手”快速“授渔”平台培训,掌握了挖掘机的驾驶技能,拿到驾驶合格证,现在已是生活富足。

鄂旅投减贫:

开发一个景区,带活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

▲恩施大峡谷

基本概况

▲恩施大峡谷

湖北省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鄂旅投”)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履行精准扶贫责任,积极探索构建“项目布局、品牌带动、文旅融合、精神扶贫”的“旅游 +”造血扶贫新模式,有力推动贫困地区整体稳定脱贫、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2014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鄂旅投“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称号。2014年12月5日和2015年8月18日,鄂旅投两次在全国旅游扶贫大会上作经验交流,时任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说:“鄂旅投发挥龙头企业、龙头景区引领作用,推进旅游扶贫做了有意义、很成功的探索。”2015年5月18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到恩施大峡谷视察,充分肯定鄂旅投“旅游 + 扶贫”的做法。

恩施地处武陵山片区是湖北有名的深度贫困地区,山高谷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恩施大峡谷景区已开放七星寨和云龙地缝两大核心景区,天坑、地缝、绝壁、峰丛、岩柱群、溶洞、暗河等地质景观一应俱全。还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入选长江三峡30个最佳旅游新景观之一。

恩施大峡谷核心区所辖5村1居,共有182个村民小组7456户3008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832户9133人。

主要做法

▲唐崖土司城

1、加强项目布局,打造绿色引擎

湖北省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对武陵山片区进行整体开发,总投资116.8亿元,统筹开发恩施大峡谷、唐崖土司城、坪坝营等旅游资源,建设景区绿色引擎,让深藏大山、交通闭塞的旅游资源“活”起来,让基础设施落后、功能不完善的旅游项目提质升级,景区品质进一步提升,带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建一个景区、富一方经济”。

2、实施产业引导,培育致富头雁

在恩施大峡谷景区开发过程中,鄂旅投对当地荒山荒坡进行土地流转,农民平均每户获得补偿收入达到20万元,催生了一批能人小老板。同时,投资近2000万元在景区出入口和景区的缓冲区建设202个商铺,采取低廉的租金,引导当地近400人创业,年均收入超过4.5万元,最高超过20万元。恩施大峡谷旅游扶贫效应在区域内不断凸显。

3、推进文旅融合,推动红利共享

坚持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大力培育草根导游、群众演员,实现“搭建一个平台、成就一方百姓”,让村民尽享旅游扶贫的天然红利。回到家门口创业、就业,成为大峡谷村民的一种“潮流”。大峡谷域内村民每天都会关注演出微信群,在群里报名参加群演。每场需要104名群众演员,往往群里报名人数达到300人以上。

4、强化精神扶贫,倡导观念创新

一方面,将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在帮扶驻点村——咸丰县黄家村通组公路建设时,鄂旅投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群众投工投劳铺路基,公司筹资300万元筑路面,有效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另一方面,注重扶贫与扶智相统筹,举办“产业技能培训班”2期,把专家请进课堂,把教室搬到一线,把技能送到农户。

扶贫效果

▲恩施大峡谷

随着景区开发,旅游成为了恩施扶贫的金翅膀,扶贫则是恩施旅游的主战场。2017年全州接待游客5132.8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67.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6%、22.3%,旅游业成为州内正在打造的四大产业集群的第一集群,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15%以上,旅游扶贫直接带动10万人从业,间接带动相关行业40万余人吃上了旅游饭。

在恩施大峡谷景区,已有农家乐300余家,带动1067户1820人增收。还支持642家个体工商户围绕旅游拓宽市场,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直接带动260户780 人脱贫。2017年恩施大峡谷景区接待游客突破200万人次,累计脱贫1067户3841人,预计到2019年将整体脱贫。

扶贫经验

▲恩施咸丰坪坝营

1、通过品牌效应,推动多维度精准扶贫

通过恩施大峡谷 5A 旅游景区开发及其品牌效应,带动景区居民发展农家乐、农家宾馆、民宿、餐饮店等,还支持个体工商户围绕旅游拓宽市场,带动一批能人参与到景区发展中,从多个维度全面推动精准扶贫。

2、“互联网 +”等技术推动旅游扶贫

充分利用抖音、火山小视频、微信等网络平台对景区进行旅游宣传,还同时在精神上给予帮扶,还通过开展产业培训班,帮助乡村民居丰富知识、学习技术、开拓视野、提高素质、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至于使其返贫。

3、资源整合、设施配套,实施旅游扶贫模式输出

除恩施大峡谷所在的武陵山片区以外,鄂旅投还按照恩施大峡谷模式,先后在湖北秦巴山、大别山和幕阜山等贫困地区投资近 200 亿元,建成了14 个特色旅游产业项目和一批基础设施,利用有利条件整合旅游资源,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形成“村村寨寨是景区,家家户户是宾馆,人人个个做旅游”的良好局面,拉动社会投资逾 2000 亿元,让产业扶贫、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旅游促进发展

旅游促进和平

旅游促进减贫

相关文章推荐

▏“与爱同行 惠游湖北” 还有这12座名山不容错过!

▏“与爱同行 惠游湖北” 12座名山风光等你去攀登领略!

▏“与爱同行 惠游湖北” 当季去这13个地方赏花!

▏“与爱同行 惠游湖北” 11家“国字号”地质公园等您来!

▏“与爱同行 惠游湖北” 16个美丽湖泊等你游历!

▏“与爱同行 惠游湖北” 这15座山寨古寨等你来!

编辑/楚小游

素材来源/世界旅游联盟

图/各县市区文旅、景区、摄影师等

编审/郭为军

终审/邢君成

原标题:《湖北4地(景区、企业)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100”》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