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席村,这里被称为“尧师故里”

2020-10-14 17: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01

“天子门生足矣!此老门生天子。传姓不传名,击壤一歌而已。高士,高士!只合逃名如此。”

这首词名为《席老师》,清初词曲家万树所作,不长,也好懂,歌颂了一个帝尧时代被称为席老师的老头儿。

一个人如果能当上天子的门生,那是何等的荣耀啊!可这老头的门生竟然是天子。

这老头儿是谁呢?传下来的只有他的姓,没有他的名,还有那首《击壤歌》罢了。

高士啊,真是个高洁之士!高士本来就该是这个样子,从世俗的名声中逃离。

这首词只有33个字,却涉及到了一个故事、一首歌谣和两个人。

小时候,我便听说过这个故事,虽然印象有些朦胧,却是刻在心里的——

故事讲,4000多年前的帝尧时代,政通人和,民俗淳厚,百姓安居乐业,帝尧虽贵为天子,却经常深入民间,体察民情,了解民意。一日,帝尧巡访来到一个村庄,看到一群人在玩击壤游戏,只见一位须发皆白的老翁,手持一块木板,朝几十步外地上竖立的另一块木板望了望,微微一笑,奋力挥臂向前掷去。

一边游乐,一边吟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与我何有哉?”

帝尧听了很感动,就上前问他姓名,老翁只说他姓席,和他说起世事,席老头说得头头是道,条条在理,于是帝尧便拱手揖礼,拜其为师,尊称其为席老师。

我原来一直以为,这只是个民间传说故事,未想到在古籍中曾多有记载。

比如,《帝王世纪》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壤父年八十余,而击壤于道中。”

《万姓统谱》亦载:“唐尧时,击壤而歌之老翁,姓席氏,尧尊为师。”

对何为击壤?

在流传的版本中,有的认为就是“打土坷拉”。壤,本义不就是松软的土,可耕的地嘛,如土壤、沃壤、壤土等。一个苍老而健硕的农人,在田地里,一边挥着木榔头打土坷拉,一边吟唱着歌谣,自在、乐和、悠扬,有诗意。但遗憾的是,这种认识有点直观和简单了。

古籍中对击壤也是有解释的,明白点说,“击壤”是古代的一种游戏,规则是把一块鞋子状(“其形如履节”)的木板(“壤者,以木作”)侧放地上,在三四十步处,用另一块木板去投掷它,击中的就算得胜。

02

席老师因为善击壤而被后世称为“壤父”,他吟唱的歌谣被冠之为《击壤歌》。

《击壤歌》自然朴实,意境高古,用极口语化的表述方式,展现出了一幅上古先民幸福生活的图画,吟唱出了一曲生动的田园风景诗篇。

你看:

太阳出来就去劳动,太阳落山就回家休息;

打一口井用以饮水,耕种田地填饱肚皮;

如此自给自足,安闲自在,帝王的权力对我又有什么作用呢?

这首脍炙人口的古歌谣,还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诗歌。

当然,对“最早”“第一”之类的东西,历来都存有争论,像诗歌如此大雅的东西,哪首最早?自然也会莫衷一是。

比如,有人认为,《诗经》中的第一首诗《关雎》应该是最早的,因为《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有人提出,出自《礼记·郊特牲》中的《蜡辞》是最早的。这首古老的农事祭歌,据说是一个叫伊耆氏的部落在每年十二月祭祀时的祭辞。

有人说,出自《吴越春秋》的《弹歌》是第一,这是一首反映原始社会狩猎生活的二言诗,只有8个字“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还有……

将《击壤歌》名列中国第一首诗歌的是清代诗人沈德潜。这位67岁才中进士,入仕后深得乾隆帝宠爱的老名士,潜心诗学,很有造诣,为康乾以来拟古主义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编的《古诗源》收录的皆为唐代之前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被后人广为传颂吟唱。

从诗集名字就可以看出,编者的宗旨就是要探赜索隐,寻找诗歌之源。

为何将《击壤歌》列为古诗之始,沈老先生还专门做了解释,意思是帝尧以前已是缥缈不可考(“迫于荒渺”),有托名皇娥、白帝的两首诗歌,实际是后人伪撰,所述事实近于瞎编(“其事近诬”)。因此以《击壤歌》为第一。

在《古诗源》中,《伊耆蜡辞》排在第3首,而《弹歌》则排到了50名开外,至于《关雎》,虽然是《诗经》中的首篇,但稍用点心就明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的不一定是最早的诗歌,《古诗源卷一·古逸》中连它的影子都没有。

沈老先生以其深厚的诗歌学养和丰富的诗歌知识,以其犀利的眼光和高明的艺术见解,明确而郑重地告诉后人,中国最早的诗歌既不是那首农事祭歌,也不是那首写古人打猎的诗歌,更不是那首古老的情诗,它的桂冠只属于这首古人在游戏时吟唱的田园歌谣。

03

作为中国最早诗歌的《击壤歌》,被人们吟唱了几千年,大家只知道不同的版本的故事和击壤而歌的壤父,对其诞生地却不甚了了。

这怪不得后人,因为历史上记载故事的文献中都没提到,最早记载故事的《论衡》中没提,晋代的《高士传》和《帝王世纪》没提,宋代的《太平御览》没提,沈老先生也没提。

没提的后果很严重,后人争论很激烈。

临汾城郊的康庄很早就打出广告:康庄康庄,最早小康,击壤之乡!他们认为,当年帝尧巡访是到过康庄的,《古诗源》中的首篇《击壤歌》和第二首《康衢谣》都诞生于此,如今大火的“小康”一词也源于这里,村旁筑有“击壤台”和建于民国时期的碑刻。

原先的并州如今的太原称:

明嘉靖辛亥年成书的《太原县志·人物》中载有“席公,并州人……”。所以,太原是《击壤歌》的诞生地。

被称为“醋都”的清徐县说,今清徐县有尧城村,说明席公即击壤歌作者,是清徐县人。

太原人和清徐人虽然都认同席公是《击壤歌》作者,但认为席公不是临汾人,“击壤台”也是附会出来的,没有任何古籍记载可证。

临汾人回应,尧都古城陶寺遗址在临汾,《康衢谣》和《击壤歌》传唱之地与其相邻,帝尧出巡到达此地的可能性,远远大于数百里之外的并州和清徐。

争论中,席村人从容自得地闪亮登场了。

席村,是塔儿山下一个不足千人的小村,如今是襄汾县邓庄镇政府所在地。

一出手,席村人便使出了几个大招。

请看好:

先出一招:嘿嘿,听听村名,席村,乃壤父席公故里。当年,帝尧寻问席公姓名,席公深藏不露,只告其姓席,不肯告知名字,帝尧拜之为师,并将其所居的村庄称之为席村。所以,席村也被称为“尧师故里”。

接着一招:席村距被称为帝尧之都的陶寺,只有区区7.5公里,可以视为尧都的近郊和京畿之地,帝尧出巡至此比别处方便呀。

再来一猛招:席老师的籍贯,史书中虽然没提到,但地方志中是有明确记载的。如《襄陵县志》载:“陶唐席老师:席村人,其名未闻,即古之席公也。以播种耕稼为事,每击壤而歌于路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帝力于我何有哉!’尧闻而嘉之,尊为老师。”再如:清康熙,《平阳府志·卷二十四·隐逸》:“席老师,襄陵人,尧时贤人,失其名……”

这可不是空口说白话,老县志、老府志都是有记录在册的。

还有一招厉害的:席村历史上曾建有“席老师祠”。据民国十二年《襄陵县志·古迹考》记,是至正二十年(1333年)重修的,至于建造年代,那就往远里追溯去吧。村中现还存有一通清代碑石,上有“先贤席老师故里”几个大字。

这些可都是物证呀!

更有一招也属重磅级的:全国各地的席氏都将席老师尊为得姓始姐,将席村视为席姓孕育诞生之地,这些年来,到席村寻根问祖的席氏宗亲络绎不绝。《击壤歌》还被批准为山西省临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席村人认为,《康衢谣》出自于尧都区康庄,而《击壤歌》则诞生于襄汾县席村。

五招一亮,哇,简直完爆了。我想,如果能搞个网络投票之类的活动,中国最早诗歌诞生地的荣耀,大概非席村莫属了。

其实,《击壤歌》无论最早出自哪里,作为中国诗歌的开篇之作,早已在中国诗歌的殿堂里大发异彩;作为帝尧时代的一曲颂歌,必将穿越时空,在神州大地永远传唱!

作者介绍:

高建录,山西襄汾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临汾市作协副主席,襄汾县作协主席、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著有散文集《我眼看世界》,获临汾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来源:老家山西V)

原标题:《席村,这里被称为“尧师故里”》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