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困村到旅游示范村的蜕变 ——庆阳市西峰区毛寺村的扶贫模式调查
2020-10-16 20:2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在庆阳市西峰区显胜乡蒲河川区,
有一个叫毛寺的小村庄。
这里风景独特,
黑老锅冰窟、土箭、石峡等
自然景观星罗棋布。
2014年以前,
由于交通闭塞、基础落后,
丰富的旅游资源“养在深闺人不识”,
村民守着美景过着穷日子,
是全区15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毛寺村连心桥与蒲河交相辉映 李星元 摄
近年来,
毛寺村积极抢抓市、区两级
旅游扶贫利好政策,
依托得天独厚的
旅游资源和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年年围绕旅游做加法,
探索形成了以旅游助推精准扶贫的“毛寺模式”。
游客在毛寺村油菜花海中赏花留影 盘小美 摄
如今
这个只有359户村民的村庄,
景点串珠成链,
游客纷至沓来,
从贫困村蜕变成
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成功走出了一条
乡村旅游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突围之路。
毛寺春景尽显朦胧之美 李淑红 摄
聆听这里发生的脱贫故事,
见证当地克难前行的脱贫历程。
补齐短板
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走进毛寺村,村道干净整洁、路灯整齐排列,民宅错落有致……一幅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画卷映入眼帘。
“这几年,村子的变化太大了,以前河里没桥,脚下没路,地里没机械,农民手里没钱……”在村民毛永宏的印象中,昔日的毛寺村,基础设施落后、交通闭塞、产业单一,村民靠种传统庄稼和外出务工养家糊口,长期受出行难、吃水难等问题困扰。
掩映在绿树中的毛寺村居民点 盘小美 摄
穷则思变。2014年,西峰区打响了精准扶贫攻坚战,毛寺村借着这股“东风”,着力补齐短板,破除发展瓶颈,积极争取项目、整合资源,全面改善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先后硬化道路46.7公里,修建漫水桥、连心桥,实施农电网改造,实现了自来水、安全电100%入户,动力电、硬化路全部到组。通过危房改造、易地搬迁等方式,建成居民点7处126户,改造危房104户。
毛寺村居民点环境优美 温聪聪 摄
这些项目的实施,让毛寺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的生活生产条件持续向好。提起如今的幸福生活,毛永宏开心地笑了:“以前遇到下雨天,村民出行、吃水不方便,还要担心窑洞坍塌,晚上睡觉都不安稳。现在好了,从破旧窑洞搬进新瓦房,油路通到家门口,家家户户用上放心水……”
毛寺村柏油马路两旁皆风景 李淑红 摄
为加快毛寺村乡村旅游开发和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区、乡两级党委和政府在着力改善全村基础设施条件的同时,于2015年投资6000多万元,建成了毛巴环川公路。2018年,再次投资2478万元,建成了显毛公路,实现了与毛巴环川公路的全闭合。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条件,不仅方便了村民,也增强了毛寺村发展旅游的后劲。
龙头项目
带动乡村旅游加码
潺潺流动的蒲河、造型独特的无止桥、古韵浓郁的龙泉寺、怪石突兀的黑老锅冰窟……记者漫步毛寺村,既能感受到历史遗迹的古朴之美,又能欣赏到田园美景。
毛寺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源于黑老锅冰窟。早在十多年前,一群摄影爱好者发现黑老锅冰窟,并拍摄图片发布到互联网,黑老锅怪石突兀、冰瀑成群的奇特景观引起不少摄影爱好者的关注,慕名到黑老锅参观的游客日渐增多。
毛寺村黑老锅冰窟吸引游客前来赏景 李星元 摄
黑老锅冰窟带来了人气,也让乡村两级发现了商机,开始探索旅游开发与精准扶贫、整村脱贫与群众小康深度融合的新路子。村里积极招商引资,开发旅游项目,于2015年招引宁夏汇达置业有限公司,先后建成陇东冰雪健身基地、勇者行动素质拓展训练基地,开发滑草、悠波球、户外攀岩、真人CS射击等夏季项目,累计接待区内外培训团队560多个批次,带动43名贫困群众常年在基地务工,帮助贫困户增加工资性收入200万元以上。
毛寺村在打造龙头景区的基础上,坚持保护性开发原则,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的基础上,适量增添人文元素,投资建设毛寺古街,设置各类民俗雕塑16座,修建二十孝浮雕墙,打造以“打碾、磨面、扬场”等农事活动场景为主题的农耕文化展示和传统孝道文化教育区;建设七棵松小游园等8处微景观;利用10孔复古窑洞和毛寺村深厚的历史民俗文化积淀,建成乡愁记忆馆1座,用图片、文字、实物陈列等方式集中再现了农耕文化的发展历史;实施“三变”展示馆建设项目,建成集文化传承、宣传接待、研训体验于一体的“三变”展示馆。争取西峰区政协“连心桥”协会支持,捐资160万元建设“连心桥”,并对周边进行了硬化、美化、亮化,打造了自成一景的“连心桥”景观区……
毛寺古街再现旧时农事场景 盘小美 摄
据了解,毛寺村先后打造了15处景点,同时实施黑老锅冰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了游客服务中心、步行栈道、生态停车场、星级旅游厕所、景观大门和景观广场,修建古寺广场、皂角台等观景台,对蒲河沿岸的闲置地块进行了整理绿化,铺设健身路径,安装凉亭石凳,不断完善景区服务功能,使毛寺村成为了西峰乡村旅游的一张名片。
2019中国·庆阳第二届油菜花节暨“花香蒲河、醉美西峰”“体彩杯”山地自行车越野赛现场 盘小美 摄
今年,毛寺村继续招引甘肃文旅集团,投资1.5亿元实施美丽乡村样板村建设项目,其中一期投资6000万元,启动新驿站·半坡塬舍项目,一期打造3000多平方米的游客接待中心,29间特色窑洞民居,二期打造2条共2.2公里的小火车观光旅游线路,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
村党支部书记毛颖敏告诉记者,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当地景区资源品质、丰富产品业态、完善配套设施,加快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农旅融合
让村民吃上“旅游饭”
毛寺村在唤醒“沉睡”资源,做活“山水”文章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围绕市民休闲需求,将生态农业与休闲观光旅游结合起来,流转土地,集中栽植高档彩叶树2.6万多株、特色水果12.5万多株,设置休闲烧烤区8处,建成了集观光、采摘、烧烤、苗木销售于一体的生态观光采摘园,在蒲河川区集中连片种植油菜6500多亩,打造金色花田,发展花海经济。
游客在陇东冰雪基地体验滑雪乐趣 盘小美 摄
同时坚持以节兴旅、以节富民、以节引商,依托陇东冰雪基地,每年举办冰雪旅游节和大众高山滑雪比赛,吸引各地游客前来体验冰雪乐趣;利用油菜花田,分别于2017年和2019年,成功举办了中国·庆阳第一届、第二届油菜花节,累计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以上,创收750多万元,带动群众直接增收300多万元。
每逢节会,村民张金蛋都会支起小吃摊子,卖饸饹面、凉皮、凉粉鱼等地方小吃,每天收入几百元到上千元。“这几年,村里景点多了,环境也变漂亮了,来村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我在景区门口摆摊,一个多月时间能收入1万元左右。”
毛寺村窑洞改造而成的乡愁记忆馆 盘小美 摄
为了延伸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毛寺村还积极开发旅游产品。于2016年成立了全市首家旅游开发公司,申请注册了黑老锅商标,引导群众开办醋坊、酒坊和蜂聚源养蜂专业合作社,开发黑老锅牌土蜂蜜、土鸡蛋、米酒、香醋、纯香菜籽油等特色农产品。
各具特色的景点,旖旎的田园风光,让毛寺村的乡村旅游产业渐入佳境,引来八方游客,也吸引了外出人员返乡创业。村民冯小红一家原本常年外出务工,是村里典型的“锁门户”。“得知黑老锅冰窟吸引了大批游客,村里变得热闹起来了,我就决定回村创业,在家门口挣钱。”2016年秋季,冯小红投资近10万元,将自家5孔老窑洞进行翻新,打造成一家农家乐,向游客销售饸络面、玉米黄、土暖锅等传统农家饭菜,平均每年收入6万元左右。
鸟瞰毛寺村村容村貌 温聪聪 摄
据了解,在旅游高峰期,毛寺村有20多家农家乐开门迎客,平均每家收入在4万元左右,有70多户群众通过销售农副产品实现增收。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了9500元左右,全村旅游总收入在1500万元。
“如今,毛寺村已形成‘春可赏花、夏可避暑、秋可采摘、冬可滑雪’的全天候四季旅游景区。”毛颖敏告诉记者,今年村上又确定了新的发展思路:“我们计划继续大力招商引资,以商招商,以大型项目吸引城市资本和工业资本,将黑老锅旅游公司旗下的葡萄采摘园、生态观光园等景点经营权交给甘肃文旅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进行专业化管理。并以新驿站·半坡塬舍项目为示范,集中力量扶持村民打造一批精品农家乐和民宿,以此为样板带动全村发展旅游产业。”
来源|西峰发布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从贫困村到旅游示范村的蜕变 ——庆阳市西峰区毛寺村的扶贫模式调查》
阅读原文
有一个叫毛寺的小村庄。
这里风景独特,
黑老锅冰窟、土箭、石峡等
自然景观星罗棋布。
2014年以前,
由于交通闭塞、基础落后,
丰富的旅游资源“养在深闺人不识”,
村民守着美景过着穷日子,
是全区15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近年来,
毛寺村积极抢抓市、区两级
旅游扶贫利好政策,
依托得天独厚的
旅游资源和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年年围绕旅游做加法,
探索形成了以旅游助推精准扶贫的“毛寺模式”。

如今
这个只有359户村民的村庄,
景点串珠成链,
游客纷至沓来,
从贫困村蜕变成
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成功走出了一条
乡村旅游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突围之路。

聆听这里发生的脱贫故事,
见证当地克难前行的脱贫历程。
补齐短板
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走进毛寺村,村道干净整洁、路灯整齐排列,民宅错落有致……一幅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画卷映入眼帘。
“这几年,村子的变化太大了,以前河里没桥,脚下没路,地里没机械,农民手里没钱……”在村民毛永宏的印象中,昔日的毛寺村,基础设施落后、交通闭塞、产业单一,村民靠种传统庄稼和外出务工养家糊口,长期受出行难、吃水难等问题困扰。

穷则思变。2014年,西峰区打响了精准扶贫攻坚战,毛寺村借着这股“东风”,着力补齐短板,破除发展瓶颈,积极争取项目、整合资源,全面改善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先后硬化道路46.7公里,修建漫水桥、连心桥,实施农电网改造,实现了自来水、安全电100%入户,动力电、硬化路全部到组。通过危房改造、易地搬迁等方式,建成居民点7处126户,改造危房104户。

这些项目的实施,让毛寺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的生活生产条件持续向好。提起如今的幸福生活,毛永宏开心地笑了:“以前遇到下雨天,村民出行、吃水不方便,还要担心窑洞坍塌,晚上睡觉都不安稳。现在好了,从破旧窑洞搬进新瓦房,油路通到家门口,家家户户用上放心水……”

为加快毛寺村乡村旅游开发和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区、乡两级党委和政府在着力改善全村基础设施条件的同时,于2015年投资6000多万元,建成了毛巴环川公路。2018年,再次投资2478万元,建成了显毛公路,实现了与毛巴环川公路的全闭合。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条件,不仅方便了村民,也增强了毛寺村发展旅游的后劲。
龙头项目
带动乡村旅游加码
潺潺流动的蒲河、造型独特的无止桥、古韵浓郁的龙泉寺、怪石突兀的黑老锅冰窟……记者漫步毛寺村,既能感受到历史遗迹的古朴之美,又能欣赏到田园美景。
毛寺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源于黑老锅冰窟。早在十多年前,一群摄影爱好者发现黑老锅冰窟,并拍摄图片发布到互联网,黑老锅怪石突兀、冰瀑成群的奇特景观引起不少摄影爱好者的关注,慕名到黑老锅参观的游客日渐增多。

黑老锅冰窟带来了人气,也让乡村两级发现了商机,开始探索旅游开发与精准扶贫、整村脱贫与群众小康深度融合的新路子。村里积极招商引资,开发旅游项目,于2015年招引宁夏汇达置业有限公司,先后建成陇东冰雪健身基地、勇者行动素质拓展训练基地,开发滑草、悠波球、户外攀岩、真人CS射击等夏季项目,累计接待区内外培训团队560多个批次,带动43名贫困群众常年在基地务工,帮助贫困户增加工资性收入200万元以上。
毛寺村在打造龙头景区的基础上,坚持保护性开发原则,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的基础上,适量增添人文元素,投资建设毛寺古街,设置各类民俗雕塑16座,修建二十孝浮雕墙,打造以“打碾、磨面、扬场”等农事活动场景为主题的农耕文化展示和传统孝道文化教育区;建设七棵松小游园等8处微景观;利用10孔复古窑洞和毛寺村深厚的历史民俗文化积淀,建成乡愁记忆馆1座,用图片、文字、实物陈列等方式集中再现了农耕文化的发展历史;实施“三变”展示馆建设项目,建成集文化传承、宣传接待、研训体验于一体的“三变”展示馆。争取西峰区政协“连心桥”协会支持,捐资160万元建设“连心桥”,并对周边进行了硬化、美化、亮化,打造了自成一景的“连心桥”景观区……

据了解,毛寺村先后打造了15处景点,同时实施黑老锅冰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了游客服务中心、步行栈道、生态停车场、星级旅游厕所、景观大门和景观广场,修建古寺广场、皂角台等观景台,对蒲河沿岸的闲置地块进行了整理绿化,铺设健身路径,安装凉亭石凳,不断完善景区服务功能,使毛寺村成为了西峰乡村旅游的一张名片。

今年,毛寺村继续招引甘肃文旅集团,投资1.5亿元实施美丽乡村样板村建设项目,其中一期投资6000万元,启动新驿站·半坡塬舍项目,一期打造3000多平方米的游客接待中心,29间特色窑洞民居,二期打造2条共2.2公里的小火车观光旅游线路,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
村党支部书记毛颖敏告诉记者,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当地景区资源品质、丰富产品业态、完善配套设施,加快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农旅融合
让村民吃上“旅游饭”
毛寺村在唤醒“沉睡”资源,做活“山水”文章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围绕市民休闲需求,将生态农业与休闲观光旅游结合起来,流转土地,集中栽植高档彩叶树2.6万多株、特色水果12.5万多株,设置休闲烧烤区8处,建成了集观光、采摘、烧烤、苗木销售于一体的生态观光采摘园,在蒲河川区集中连片种植油菜6500多亩,打造金色花田,发展花海经济。

同时坚持以节兴旅、以节富民、以节引商,依托陇东冰雪基地,每年举办冰雪旅游节和大众高山滑雪比赛,吸引各地游客前来体验冰雪乐趣;利用油菜花田,分别于2017年和2019年,成功举办了中国·庆阳第一届、第二届油菜花节,累计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以上,创收750多万元,带动群众直接增收300多万元。
每逢节会,村民张金蛋都会支起小吃摊子,卖饸饹面、凉皮、凉粉鱼等地方小吃,每天收入几百元到上千元。“这几年,村里景点多了,环境也变漂亮了,来村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我在景区门口摆摊,一个多月时间能收入1万元左右。”

为了延伸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毛寺村还积极开发旅游产品。于2016年成立了全市首家旅游开发公司,申请注册了黑老锅商标,引导群众开办醋坊、酒坊和蜂聚源养蜂专业合作社,开发黑老锅牌土蜂蜜、土鸡蛋、米酒、香醋、纯香菜籽油等特色农产品。
各具特色的景点,旖旎的田园风光,让毛寺村的乡村旅游产业渐入佳境,引来八方游客,也吸引了外出人员返乡创业。村民冯小红一家原本常年外出务工,是村里典型的“锁门户”。“得知黑老锅冰窟吸引了大批游客,村里变得热闹起来了,我就决定回村创业,在家门口挣钱。”2016年秋季,冯小红投资近10万元,将自家5孔老窑洞进行翻新,打造成一家农家乐,向游客销售饸络面、玉米黄、土暖锅等传统农家饭菜,平均每年收入6万元左右。

据了解,在旅游高峰期,毛寺村有20多家农家乐开门迎客,平均每家收入在4万元左右,有70多户群众通过销售农副产品实现增收。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了9500元左右,全村旅游总收入在1500万元。
“如今,毛寺村已形成‘春可赏花、夏可避暑、秋可采摘、冬可滑雪’的全天候四季旅游景区。”毛颖敏告诉记者,今年村上又确定了新的发展思路:“我们计划继续大力招商引资,以商招商,以大型项目吸引城市资本和工业资本,将黑老锅旅游公司旗下的葡萄采摘园、生态观光园等景点经营权交给甘肃文旅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进行专业化管理。并以新驿站·半坡塬舍项目为示范,集中力量扶持村民打造一批精品农家乐和民宿,以此为样板带动全村发展旅游产业。”
来源|西峰发布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从贫困村到旅游示范村的蜕变 ——庆阳市西峰区毛寺村的扶贫模式调查》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