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因地制宜盘活家乡“沉睡”资源 返乡乡贤构筑乡村产业孵化之梦

惠记在现场
2020-10-17 22: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9月11日,时隔多月重新回到塘尾村,这个被村民房包围着的扶贫车间又变了样。从原本只有两条正在运转的生产线车间,到引入效率更高的自动化生产的先进机器,让许多人未曾想过的是,那些远销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产品源头,竟都来自于这个地处博罗县麻陂镇东北部的、曾经被评为省级贫困村的一个小村庄里。

“我就想创业。”

张桥荣是塘尾村扶贫车间的创始人,和村里的许多年轻人一样,年轻时的张桥荣也曾怀抱着对未来的梦想选择走出村里,走向更广阔的地方闯荡。当年,中专毕业的他放弃了在村里稳定的教师工作,毅然决然选择了外出打工,创业的种子也在那时深埋在了他的心里,逐渐生根发芽。“我就想创业。”张桥荣说。

中专毕业后,张桥荣打算跟着父亲在村里做些门窗生意,却被父亲拒绝了:“你先去外面学点东西再说吧。”于是,年轻的张桥荣只身来到了东莞,在一家工厂当起了学徒,只有每年过年的时候,张桥荣才会趁着节日回到塘尾村里赚些“外快”——在村里卖对联。从那时起,大大小小的工厂生产运营管理模式经验不断累积,加之不断地开拓思路和寻找新商机,已然铺陈了张桥荣未来的创业之路。

“我从小的外号就是‘老板’,我所有的同学、朋友们都不叫我名字的。”当提及为什么一直如此坚持要创业的时候,张桥荣提到了这个自打儿时起就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理由。1999年,张桥荣拥有了自己的一辆摩托车,白天在工厂上班的他,晚上就骑着摩托车跑遍整个东莞给客户送货。在那时,人们对于张桥荣所从事的成人用品行业依旧讳莫如深,但事实上产品的需求量却是极大的,张桥荣敏锐的市场眼光立即看上了这片“蓝海”:“那时候市场还一片空白。”

于是,在具有前瞻性的思维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双重支持下,张桥荣的成人用品生意越来越红火,一边打工一边做生意的艰辛也不言而喻,资金和技术等创业条件都已经基本具备,而在这时,他萌生了一个想法:开一个工厂。“零几年的时候,我们这些老百姓还是感觉开工厂是比较有前途的。”张桥荣说。从最开始生产模具,再到生产塑胶,到后来可以做产品,张桥荣稳扎稳打,一步步向最终的“小目标”不断靠近。但创业之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每一次企业的转型都意味着一次痛苦的蜕变,在准备自主研发产品的3年期间,张桥荣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新的尝试和新的失败,做了很多的产品,但很多并没有成功。“我投了20多万做产品,但全部亏了。”张桥荣回忆道。

2014年,张桥荣在深圳成立了公司,开始正式往做产品的方向进发,他终于在多年的摸索中找到了方向,开始做近年来十分热门的VR、AR产品,并在国内中低端的产品市场中名列前茅。

 一通特殊的来电

“我记得那时候是晚上的十一、十二点了,我接到扶贫工作队的陈书记给我打来的电话,让我回来。”张桥荣说。在此之前,他与村委的人接触并不算多,突然在半夜接到陈书记打来的电话,让他既惊讶又感动,于是张桥荣立刻决定:“我明天就回来。”

第二天傍晚,张桥荣从深圳驱车回到了塘尾村,看见了一直在村口焦急等待的陈书记。“那天他一直在村口走来走去地等我,饭也没有吃。”张桥荣说,“他和我说了村里的贫困情况和在村里创业的政策和方向,我们聊了很多,一起聊到了很晚。”

即使回乡建设的念头由来已久,但到了真正实施起来的时候,却并没有那么容易。没有前人的经验,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开荒者一步一个脚印地探索且需不断地试错,一片急需开发的沃土将用何种方式开垦,却成为一个大难题。“但我不要资金,我只要你们肯定我、支持我。”张桥荣说,“让我回来发展,我还是很激动、很荣幸的。”

事实上,在10年以前,张桥荣回乡创业的情怀就已经在心里产生了萌芽,于是他从曾祖父那里买来了两块地,当别人问起为什么要买地的时候,张桥荣总是回答:“买来住或者开厂都可以。”然而在这10年间,张桥荣也多次思考过要不要将房子改造成厂房的问题,但由于许多条件的限制和机会的不成熟,那些在心里刚刚燃起的火苗就很快被熄灭了。

“但我觉得这一次不一样,我感觉时机成熟了。”于是,那栋在2015年就建成了却被空置的房子,最终派上了用场。2019年,张桥荣联系了装修工人,为厂房进行了装修,并于2020年正式投产,村里许多人的生活自此有了大变样。

“我们要做全村、甚至全镇待遇最好的工厂。”

“我们有个员工说这个星期不能加班,要回家种红薯。”张桥荣的妻子笑着说,“但他这个理由我确实没法拒绝。”张桥荣的工厂在村里正式开始运营后,对于许多村民来说,着实是个令人激动的消息。许多外出务工的村民都选择回到与自己家里只需步行几分钟距离的工厂上班,家里的“顶梁柱”回来了,村里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陈秀萍也是工厂里的员工之一,平时在工厂里做一些组装的工作。此前一直在外打工的她,最终还是选择回到了塘尾:“因为在这里上班离家比较近,几分钟就到了。”早晨起床,陈秀萍简单打扫家里的卫生后开始给孩子做早餐,中午一个半小时的休息时间,不仅可以解决午饭,甚至还可以在家里小睡一会。“晚上不加班的情况下就自己回家做饭吃,吃完饭晚上还可以去村口跳一下广场舞。”她说。

“有盼头、有收入。”张桥荣的妻子介绍道,“既可以上班,又可以照顾家庭,土地也不会浪费。”如今,张桥荣的工厂里已经有了30多位员工,其中90%的员工都来自于本村,除了平时上班的时间,其余的时间不仅可以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也可以帮着家里耕种,屋里屋外都有了生活的气息。

多年的创业和工厂管理运营经验,也让张桥荣明白了:人是最重要的。从建厂开始,张桥荣就确定了发展方向,此前,他花费了至少5年的时间研究了许多大企业的管理运营模式,并具有针对性地借鉴运用在他的工厂里。在工资结构上,张桥荣设置了全勤奖、绩效奖、年终奖,优秀员工奖等各项奖金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每天赚了多少钱,写在黑板上给大家看。让他们知道今天除了工资,还能分多少钱。”张桥荣说,“一开始很多人不理解,觉得工资低。但我要让他们知道,工资都是死工资。我希望我们公司能够像很多大企业一样,用效益来激发人。”

不仅如此,张桥荣还会主动地组织员工聚餐、分发水果。“这样既可以让员工看到自己的付出马上变现。”张桥荣说,“也可以让他们感觉除了上班,公司还是很尊重大家的,要把公司文化做的像家一样。”

“我也和我老婆说了,我们要做全塘尾、甚至全麻陂待遇最好的工厂。”

乡村产业孵化构想

事实上,张桥荣早已在两年以前,就已经在为回乡建厂做准备了。“我当时考虑的是,整个村有2000多人,我很看重其中大概至少有500个富余劳动力。”张桥荣说,“有些人是可以劳动但是没机会,或者是找不到。”于是,加湿器、小风扇等需要较多人力手工去组装制作的产品也列入到了张桥荣自主研发产品的清单里,有效地解决了许多村里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当谈及如今工厂里的生产状况,张桥荣表示比较满意,由于工厂内的开发、生产,销售的运转链条已经基本完善,即使十几天没有回厂,工作也依旧能够正常进行。

“下一步我要培养一些销售人才,今年年底在村里招一些业务员,让他们熟悉销售。”张桥荣说,“最后一步是培养一些创业人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达成了解决村民就业问题的首要目标之后,张桥荣提出了扶持村民创业的构思:打造一个乡村产业孵化园。

运用一线城市的创业孵化园的理念,结合乡村的产业结构特点,从投资、策划,运营等多元角度对村里的产业提出专业化建议及进行扶持,利用乡贤资源帮助村里创业的村民完成创业融资、扩宽销售渠道,最终达到盈利的目的,最大化地孵化有潜力却受到条件限制的优秀创业模式。“我要让他们少走弯路。”张桥荣说,“我们唯一的宗旨是要把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扶持起来。”

张桥荣的创业之路并不轻松,在创业之初,最困难的还是资金的积累。由于有了此前的经验,在构想乡村产业孵化园模式的同时,张桥荣也能够切身体会到一个从村里走出的创业者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如果没有方向,不知道怎么做,可以过来找我们,我们可以给他建议和帮助。”他说,“如果没有一种模式和平台去做,我们就是一盘散沙,有团队的帮助,肯定比单打独斗好得多。”

一直坚持着创业路的张桥荣未来计划依旧沿着创业并带动村民创业的路径不断前行。“我们也要做出创新、有差异化的东西。但现在暂时还没找到一个满意的方向,还需要仔细构思下一步思路,需要一点时间。”

文字:胡璎

图片:胡璎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