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扶贫日!遵义市脱贫攻坚大事记

遵义发布
2020-10-17 14:3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1978年

12月18日—22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部署。遵义广大干部群众受到极大鼓舞,各地农村纷纷实行以“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承包责任制。

按照1978年不变价人均收入100元的贫困标准线,遵义农村贫困人口187.67万人,贫困发生率39.2%。农村贫困状况总体表现为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基础设施薄弱,教育医疗落后,农业结构单一,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1979年

湄潭、仁怀等县部分社队开始跃跃欲试搞起包产到户、包产到组。“包干到户”在遵义小范围铺开,当时表现尤为突出的是湄潭县双龙公社、金桥公社、九坝公社。

1980年

1月

遵义地区建立联系产量的生产责任制,搞好“三定一奖惩”(定产、定工、定投资、奖惩制度)工作,稳定生产队规模,在农村有步骤地推行农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6月

湄潭县在全国率先调整农业生产关系,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全面推行以“包干到户、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随后从秋种开始,遵义地区90%的生产队实行了“两包到户”。

1981年

1月30日

遵义地委专题工作会议明确,在全区范围内普遍推行“三制”,努力实现“三增”,通过推行生产责任制、任务合同制、干部岗位制,确保实现增粮、增钱、增贡献。遵义干部群众对“包干到户、包产到户”的认识逐步统一,由于放宽农业政策,建立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收到了明显成效,全区48081个生产队基本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2年

5月10日

遵义地委印发《关于稳定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情况和意见》,对进一步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出明确要求。

1983年

4月9日

遵义地区农科所采用杂交方法成功选育水稻新品种“遵籼三号”,比中矮秆常规良种增产30%以上。

务川县作为遵义第一批、全省第二批“双扶”试点县,主要“扶持贫困户、扶持优抚对象”改变贫困面貌。

1984年

7月18日

遵义市、遵义县、绥阳县开始进行以“包工农业产值、财政收入、粮食征购、农副产品收购、人口自然增长率,下放干部任免权、财政权、劳动工资权、计划权、经营权”为主要内容的“五包五放”综合改革试点。

遵义704个乡全面实施“双扶”工作,除民政部门调剂部分救济费直接用于“双扶”外,各地争取财力、物力和技术进行重点扶持。

1985年

5月21日—24日

贵州省扶贫领导小组在遵义召开首次全省扶贫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议,遵义作“双扶”工作经验交流。

遵义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91.14万人。1978—1985年,净减少农村贫困人口96.5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9.2%下降到17.8%,农民人均收人从144元提高到306元,农村贫困现象大幅度缓解。

1986年

3月

国家根据贫困状况首次划定国家级贫困县,遵义务川列入国家级贫困县。全国258个国家级贫困县,贵州省19个国家级贫困县。

7月

遵义成立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启动实施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开发扶贫战略。

遵义启动开展历时三年(1986—1988年)的增收致富大讨论,持续推进“双扶”工作,实施兴遵富民战略,加强贫困地区工作,帮助贫困地区脱贫。

国家调整贫困标准线为人均收入213元(1986年不变价213元),遵义农村贫困人口从1985年的91.14万人增加到128.02万人,增加了36.8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985年的17.8%提高到24.7%,提高了6.9个百分点。

1987年

2月25日

正安县政府组织300名农村女青年赴广东番禺县打工,开创贵州省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的先河。

8月

国务院批准湄潭县为全国首批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之一。湄潭县实施“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试点,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探索了成功经验。

1988年

8月8日

中国著名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教授率农牧渔业部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来遵义视察杂交水稻种子生产。

9月20日

全国农村土地研讨会在遵义召开。

11月23日

遵义行署明确实施高山农业温饱工程,扎实推进高山农业发展,促进解决贫困地区农民的温饱问题。

1989年

国家级贫困县务川自治县实施以推广“双杂”和玉米地膜覆盖技术为主要内容,以普及良种良法、增加物资投入为手段,以提高粮食单产为目标的“温饱工程”。

1990年

遵义“温饱工程”逐步扩大到其他县实施。各县实行行政部门包任务、科技部门包技术、物资部门包物资到位“三线承包责任制”,推动“温饱工程”成为解决贫困群众吃饭问题的重大举措,创造了扶贫开发的成功经验。

1991年

6月5日

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联合有关部门发出《关于新增5亿元扶贫专项贷款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198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300元的县为省级扶持贫困县。凤冈、正安两个县列为新增享受国家级贫困县待遇的县。

7月24日

遵义成立非耕地资源开发办公室,归口遵义地委农村工作部(遵义地区农村经济委员会)管理,主要承担非耕地资源开发及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工作。

12月21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遵义视察工作,在遵义宾馆接见全国劳动模范遵义县龙坑镇共青村党支部书记杨炳友,在遵义县石板乡坡改梯工地视察并参加劳动。

1992年

7月1日—23日

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国务院扶贫办主任杨钟,赴遵义等地考察坡改梯工程建设情况。遵义通过扶持贫困地区实施坡改梯工程,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农产品结构得到调整,有效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遵义在实施坡改梯工程的同时,多渠道多层次集资兴办水利,不仅基本解决了农村群众“吃水难”的问题,节省了大量的挑水劳动力用于生产,而且为发展农副业生产提供了水源条件。

1993年

4月21日—26日

全国扶贫办主任会议在贵州召开,与会人员现场参观了遵义县坡改梯工程。

遵义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49.01万人。1986—1993年,净减少农村贫困人口79.0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4.7%下降到8.7%,农民人均收人从324元提高到699元,解决了大批农村群众的温饱问题。

1994年

3月

遵义地委、行署将遵义地区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更名为遵义地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同时将办事机构遵义地区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更名为遵义地区扶贫开发办公室。

4月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发布《关于列入贫困县的通知》,务川、凤冈、习水、正安4个县列入国家级贫困县。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贵州省48个国家级贫困县。

国家再次调整贫困标准线为人均收入440元(1994年不变价440元),遵义农村贫困人口从1993年的49.01万人增加到109.71万人,增加了60.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993年的8.7%提高到19.4%,提高了10.7个百分点。

1995年

遵义从地直机关部门派驻4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扶贫工作队,在进驻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和派出单位的支持下,本着“有资金出资金、有物资出物资、有技术出技术、有信息出信息”的原则,在基层组织建设、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实用技术推广等方面,积极为贫困地区群众办实事。

1996年

5月10日—18日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胡锦涛视察贵州工作,先后到遵义部分县区考察,沿途与各级干部群众共商扶贫开发、加快发展、共建小康大计。

7月6日

国务院决定大连、青岛、深圳、宁波4个单列市对口帮扶贵州省贫困地区。其中大连市对口帮扶遵义地区,大连市沙河口区帮扶务川自治县,庄河区帮扶道真自治县,普兰店区帮扶凤冈县,金州区帮扶习水县,中山区帮扶正安县。

8月12日

遵义地委、行署撤消遵义地委农村工作部(遵义地区农村经济委员会),组建遵义地区农业办公室(遵义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遵义地区非耕地资源开发办公室)正式挂牌,列入行署管理部门序列,同时作为地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

10月25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赴遵义视察扶贫开发工作,他在听取有关工作汇报时强调,贫困地区要把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

11月15日—18日

辽宁省大连市副市长贾崇斌带领考察团一行16人,赴遵义地区考察对口帮扶工作,与遵义地区行署签订对口帮扶和经济合作协议。

12月23日

省委、省政府表彰基本越过“温饱线”的6个贫困县,凤冈县越过“温饱线”获得表彰。

1997年

1月12日—17日

辽宁省大连市委副书记王有为带领考察团一行14人,赴遵义地区考察对口帮扶工作。

遵义实现15万贫困人口越过“温饱线”。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和收入的不断增长,遵义农村贫困群众的生活得到显著改善,消费结构也出现较大的变化。

1998年

1月

遵义地区农业办公室(遵义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遵义地区非耕地资源开发办公室)更名为遵义市农业办公室(遵义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遵义市非耕地资源开发办公室),遵义地区扶贫开发办公室更名为遵义市扶贫开发办公室。

2月20日

省委、省政府授予越过“温饱线”的13个贫困县“解决温饱先进县”称号,务川、正安2个县获此殊荣。

遵义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来抓,充分发挥各级职校、技校的作用,向外输送务工人员。劳务输出为安置富余劳动力和农村脱贫致富开辟出了一条崭新的途径,成为遵义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1999年

9月7日

省委、省政府授予越过“温饱线”的18个贫困县“解决温饱先进县”称号,习水县获此殊荣。

2000年

余庆县提出“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在全县选择不同层次的10个点开展“四在农家”创建试点。

正安县探索建立集团帮扶制度,主要以贫困乡镇为对象,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捆绑帮扶,确保消除贫困。

遵义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57.67万人。1994—2000年,净减少农村贫困人口52.0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9.4%下降到9.7%,农民人均收入从897元提高到1722元。7年间全市有100多万贫困人口解决温饱问题,平均每年有15万贫困人口越过“温饱线”。

2001年

3月

余庆县以“四在农家”为活动载体,全面推进“四有五通三改三建”,随后扩展遵义、覆盖贵州、影响全国,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西部模式”和全国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典型。最终升级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载体,成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经验和典型样本。

10月

撤消遵义市非耕地资源开发办公室,重新组建遵义市农业办公室(遵义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遵义市扶贫开发办公室),实行“三办合一”,一个机构三块牌子,列入市政府工作部门。

遵义总结推广正安县集团帮扶做法,由市直部门组成帮扶集团,实行区域统筹、合理布局、捆绑投入,对贫困程度比较深的贫困乡镇进行全方位帮扶,确保成片治理、整乡推进。

国家再次调整贫困标准线为人均收入872元(2001年不变价872元),遵义农村贫困人口从2000年的57.67万人增加到104.24万人,增加了46.5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00年的9.7%提高到17.5%,提高了7.8个百分点。

2002年

2月20日

国务院扶贫办印发《关于审核确定扶贫开发重点县的通知》,明确遵义原有务川、凤冈、习水、正安4个国家级贫困县,凤冈县提前脱贫,新增道真自治县作为贫困县,务川、道真、习水、正安4个县列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3月14日

省扶贫办印发《关于下达全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和重点村的通知》,明确遵义贫困乡镇116个、贫困村2398个。全省贫困乡镇934个、贫困村13973个。

余庆县在全国首创农村独生子女户、二女结扎户“两户”养老保障制度。

2003年

3月2日

大连市对口帮扶工作组赴遵义检查援建项目。1996—2003年,大连市对口帮扶遵义援建项目126个,投入对口帮扶资金2098万元。

3月5日

遵义市全面启动实施“贵州省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项目”基础建设工程。当年新建光纤3388公里,全市228个乡镇实现联网全覆盖。

8月21日

国家发改委专家委员会评审通过《遵义市务川正安道真凤冈片区开发规划》,于9月1日正式印发实施。

2004年

1月1日

遵义作为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首批试点,举行开通仪式。

4月

遵义被列为全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首批试点,全面推广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着力构建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机制。

遵义加大力度实施集团帮扶,主要覆盖通水、通电、通路、通讯、教育、卫生等建设项目,着力改变帮扶乡镇的贫困面貌,加快推进帮扶乡镇的经济发展。

2005年

11月

道真自治县率先开展“少生快富扶贫工程”试点,随后逐步扩大到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施。

2005年

12月19日

大连市委副书记怀忠民带领党政代表团一行13人,赴遵义考察调研对口帮扶援建项目并举行捐赠仪式。

遵义14个县(市、区)全部实现“两基”目标,全市“普九”人口覆盖率达100%。

遵义全部取消农业税,从此农民不再交纳“皇粮国税”。全市在上年降低农业税税率、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对农民直接补贴的基础上,再次减负1.6亿元。

2006年

9月25日

遵义水稻特高产技术体系研究项目通过田间收割、实测验收,实现亩产965公斤,创下全省水稻超高产栽培的最高纪录。

2007年

6月

遵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全面铺开,全市共有495.1万农民参加合作医疗,参合率83.49%。

2008年

4月

遵义县等7个县(市)被列为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

2008年

10月24日

大连市对口帮扶遵义市捐赠仪式举行,大连市捐赠75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改善遵义交通、水利、学校等基础设施建设。

11月18日

遵义启动以黔北民居新建和改造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14923户,涉及投资3.54亿元。

红花岗区8个乡镇全部通油路或水泥路,52个行政村全部通公路,在全市率先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目标。

2009年

全省推广遵义的集团帮扶工作经验,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乱,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各记其功”的原则,不断完善集团帮扶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最后发展成为全省脱贫攻坚包保挂帮工作责任机制并取得显著成效。

2010年

2月

遵义市黔北黑猪、黔北麻羊、务川黑水牛等一批特色畜种通过国家级认定。

2010年

5月

遵义市扶贫开发办公室单列设置,作为市政府工作部门。

遵义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51.41万人。2001—2010年,净减少农村贫困人口52.8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7.5%下降到7.8%,农民人均收入从1744元提高到4270元。

2011年

2月

市委、市政府明确遵义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市长担任,副组长由市委副书记和市政府分管扶贫工作的副市长担任。

国家再次调整贫困标准线为人均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2300元),遵义农村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51.41万人增加到162.48万人,增加了111.0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0年的7.8%提高到24.3%,提高了16.5个百分点。

2012年

6月14日

遵义市第一个地方标准——《遵义市脱毒甘薯种薯扩繁及高产栽培技术规范》获批发布实施。

6月

国家在全国共划分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共680个县,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的主战场。遵义连片困难地区主要分属武陵山区、乌蒙山区两大区域板块,涉及正安、道真、务川、凤冈、湄潭、习水、桐梓、赤水8个县(市),其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4个。

7月17日

国务院召开全国就业创业工作表彰大会,遵义市被表彰为“全国创业先进城市”。

9月

正安县成为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委批复的西部农民创业促进工程试点县。

12月

国家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为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桐梓、正安、道真、湄潭、凤冈、务川、习水、赤水8个县(市)纳入试点,惠及学生40万人。

2013年

6月

遵义市扶贫开发办公室加挂遵义市承接上海市对口帮扶与合作交流工作办公室牌子,实行“两办合一”,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2013年

7月3日—5日

遵义市党政代表团赴上海市考察学习,召开上海市对口帮扶遵义市第一次联席会议。

2013年

10月16日—19日

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上海市市长杨雄率上海市党政代表团到遵义市考察调研对口帮扶遵义工作。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省长陈敏尔陪同考察。

2014年

2月14日

遵义市党政代表团赴上海市考察学习,开展对口帮扶有关工作。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上海市市长杨雄接见代表团一行。

2014年

6月4日

上海市对口帮扶遵义市第二次联席会议在贵阳召开。

2014年

11月24日

上海市7名专家到遵义开展智力帮扶活动。

遵义全面开展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重新识别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全市共识别贫困村871个、贫困人口92.22万人,全市贫困发生率13.75%。

遵义完成贫困人口脱贫19.24万人,贫困人口减少到72.9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3.75%下降到10.8%。

2015年

4月27日

上海市对口帮扶遵义市联席会召开。

6月16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遵义市播州区(原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考察时指出,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

11月

市委、市政府实行扶贫开发“双组长制”,明确遵义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委书记和市政府市长担任,副组长由市委副书记和市政府分管扶贫工作的副市长担任。

遵义市贫困对象参与产业发展达80%以上。“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向纵深推进,90%以上农村人口受益小康“6+1”行动计划。上海对口帮扶工作不断深化。

遵义市完成贫困人口脱贫17.15万人,贫困人口减少到55.8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8%下降到8.36%。

2016年

2月

遵义市四家班子分别挂帮包保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县,市领导重点挂帮包保贫困乡镇和贫困村。

3月

遵义市脱贫攻坚指挥部成立,在“贵州扶贫云”基础上,建设具有遵义特色的“遵义扶贫云”平台,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实行信息化挂图作战。

5月15日

上海市对口帮扶遵义市工作联席会召开。

8月22日

全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观摩会第一组在遵义观摩。

8月

遵义市在全省实现农村人口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计生扶助)一站式报销。

9月26日

遵义市成立务川自治县石朝乡脱贫攻坚作战队,扎实推进省定20个极贫乡镇之一、遵义市唯一一个极贫乡镇务川自治县石朝乡脱贫攻坚工作。

遵义市全面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有序推进产业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脱贫攻坚“十项行动”取得新突破。上海对口帮扶工作持续深化。

遵义市完成298个贫困村出列,完成23.61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减少到573个,贫困人口减少到36.9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8.36%下降到5.64%。

2017年

2月7日

遵义市启动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重点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坚决打好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教育医疗住房保障“四场硬仗”。

3月23日

上海市对口帮扶遵义市联席会议在上海市召开。

7月11日—17日

赤水市接受国家贫困县退出第三方评估。

9月15日

全国第三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在湄潭县召开,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出席会议并讲话。

10月9日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对《遵义市赤水“九不增九感”率先打赢脱贫攻坚仗》专报信息作出批示:“像遵义赤水这样的工作做得实,群众对形式主义的反映少,可注意总结,推动解决扶贫中形式主义的问题。”省委书记孙志刚同志批示:“要认真贯彻汪洋副总理的重要批示精神,推动解决扶贫中的形式主义问题,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更有成效。”

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村民、名誉支书黄大发获得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10月30日

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赤水市退出贫困县序列,成为全省首个脱贫摘帽县(市)。

遵义市贫困户基本实现“一长两短”产业全覆盖,累计带动35.6万贫困人口就业。建成“组组通”公路4316公里,解决56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农村危房5.7万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0.2万人。完成教育扶贫资助学生93万人次,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政策报销比例93%。上海对口帮扶成果丰硕。

遵义市完成318个贫困村出列,完成15.33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减少到255个,贫困人口减少到23.02万人,贫困发生率从5.64%下降到3.5%。

2018年

2月

遵义市从市直部门遴选25名县级干部、副县级后备干部,到极贫乡镇和34个深度贫困村所在乡镇挂任党政副职。组建905支驻村工作队,选派749名第一书记、4627名驻村干部到村工作。

3月29日

沪遵扶贫协作第七次联席会议举行。

4月20日

真实记录务川自治县石朝乡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走出大山的易地扶贫搬迁纪实电影《出山记》正式上线放映。

6月28日—7月12日

桐梓县、湄潭县、凤冈县、习水县接受国家贫困县退出第三方评估。

9月

以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获得者、遵义市原遵义县平正乡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为原型拍摄的电影《天渠》上映。

9月21日

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桐梓县、凤冈县、湄潭县、习水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11月19日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世界减贫的中国智慧”专题节目,讲述了遵义市桐梓县一位普通贫困群众易地扶贫搬迁的故事。

遵义市贫困户“一长两短”产业及利益联结机制更加优化,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4.4%。累计建设“组组通”公路11566公里,农村饮水安全新增受益人口25.8万人。建立“三大体系”后续扶贫机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36万人。上海对口帮扶成果丰硕。

遵义市完成210个贫困村出列,完成10.52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减少到45个,贫困人口减少到12.9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5%下降到2.02%。

2019年

3月11日—21日

务川自治县、道真自治县接受贵州省贫困县退出第三方评估。

3月26日

反映遵义市脱贫攻坚工作题材电视剧《花繁叶茂》,在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开机。

4月24日

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道真自治县、务川自治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5月8日—9日

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率上海市代表团到遵义考察扶贫协作工作,举行沪遵扶贫协作第九次联席会议。

5月14日

国家卫生健康委贫困地区健康促进三年攻坚行动专题发布会在湄潭县召开。

5月15日

遵义市市委、市政府确立茶叶、辣椒、蔬菜(食用菌)、中药材、酒用高粱、竹、花椒(刺梨、油茶)、生态畜禽等八大农业主导产业,建立市领导领衔推进机制。

6月

遵义市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2个安置点5696户23566人的搬迁入住。至此,“十三五”时期225个安置点45999户197904人的搬迁任务全部完成。

7月19日

上海市援黔干部座谈会举行。第三批援黔干部莅遵,新一轮对口帮扶启动。

10月11日

遵义市辣椒加工产业发展大会召开。世界旅游联盟编辑出版《2019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一书,遵义市《花茂村:精准扶贫与环境治理并重成为乡村振兴新范本》案例入选。

10月17日

在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上,汇川区芝麻镇竹元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组组长谢佳清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

11月8日

全国扶贫经验交流示范基地观摩交流活动在湄潭县、播州区现场观摩。

11月18日

沪遵扶贫协作第十次联席会议在上海召开。

12月18日—19日

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暨就业扶贫、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推进会在遵义市召开。

遵义市扶贫产业累计带动65万贫困人口稳定增收20%以上。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组组通”公路全面建成。全面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19.77万人,拆旧复垦走在全省前列。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明显。提拔使用脱贫攻坚一线干部387人,转任重要岗位157人,职级职务晋升1257人。

遵义市完成剩余4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剩余贫困人口48053户129968人全部脱贫,全市贫困发生率从2.02%下降至0。

2020年

1月6日—11日

正安县接受贵州省贫困县退出第三方评估。

3月3日

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遵义市实现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7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92.2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标志着遵义市在全省率先实现整市全员脱贫目标,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

5月11日

反映遵义市脱贫攻坚工作题材电视剧《花繁叶茂》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

7月27日

遵义市委五届九次全体会议召开,审议通过《中共遵义市委关于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工业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

7月20日—8月10日

按照国家统一安排部署,由国家统计局各级调查队组织选派的普查员队伍1840人,对遵义市8个摘帽县开展脱贫攻坚全面普查。普查对象包括8个摘帽县147个乡镇1142个村和156048户建档立卡户。

9月11日—12日

上海市政府市长龚正率领上海市党政代表团到遵义考察对口帮扶遵义工作,召开沪遵扶贫协作第十一次联席会议。

10月

2020年扶贫日期间,遵义市组织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发起一次公益募捐、参观一次脱贫攻坚成就展、开展一轮消费扶贫、举行一场帮扶工作恳谈会、开展一系列扶贫宣传报道活动。

审核:袁航

来源:遵义日报

编辑:熊俊、张辉

投稿邮箱:914606321@qq.com

为您

精选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中国扶贫日!遵义市脱贫攻坚大事记》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