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醍醐:反哺西藏,让高原艺术不再“缺氧”

2020-10-19 08:4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蔡佳雯 复旦青年

编者按

今天是国家扶贫日,正值全面小康决胜之年,复旦青年由东到西,依地势拾级而上,前往中国地理阶梯上的三个节点——湖南、云南、西藏,探访中国全面小康之路。同时开设精准扶贫专栏,以纪录片和图文的形式,讲述复旦人在扶贫中创造的中国故事。本篇是精准扶贫专栏的第六篇。

从五年前的刚刚起步,到如今的快速发展,醍醐在西藏文化行业成为了一个“被观察者”的形象。“不仅自己做很好的商业,希望能够帮助更多人也做很好的商业,这是我们的一个目标。”在张俊彦看来,身处西藏,每家企业或多或少都与上游的贫困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帮助更多企业做更好的商业,也是反哺更多西藏贫困户的企业援助方式。

复旦青年记者 蔡佳雯 主笔

复旦青年记者 张榕潇 编辑

高原当代艺术不再“缺氧”

拉萨河畔,一栋白色的两层小楼,一扇红绿蓝三色的同质扣环大门,这座现代性风格与传统元素并存的建筑,就是醍醐艺术中心。

▲醍醐文化艺术中心·拉萨

2014年,复旦大学2003级新闻系校友张俊彦告别了自己服务八年多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将《南方周末》资深记者和“叶飙”这个笔名,封存了起来。从上海到广州再到西藏,张俊彦和朋友们一起成立了“醍醐”品牌,探索西藏故事,传播西藏文化。

“记者这个工作,我到现在都理解它是最接近佛法的一种职业。”张俊彦在网易佛学频道的演讲中提到,“我们每天都在面对生死,每天都在面对无常。”2011年3月,张俊彦前往日本延寿县报道日本海啸。令他困惑的是,劫难过后,无数人的第一选择是去当地的寺院祈福,祈求未来平安喜乐。“灾难过后你难道不应该先去寻找你的亲人,先去处理别的事情吗?”

一年后的西藏之旅,张俊彦找到了答案。七年记者生涯,面对了太多生死,张俊彦感慨“人人都是一座孤岛,而遇到非常大的历史时代变迁,人的这种孤独越发地凸显。”张俊彦深深被西藏文化所震撼,他发现西藏的文化艺术是有根而生的,在这种对人与自然关系融洽的理解下,每个人从所处世界退一步,都能有所依存,都不再那么孤独。

西藏处处是艺术,但西藏文化的深厚底蕴被认知的程度却还远远不够,大部分人对西藏艺术的理解,也仅限于传统的唐卡,或者金铜佛像。“西藏还有当代艺术,很多人甚至难以想象”,用张俊彦的话来说,西藏艺术家获得的专业支撑“比这儿的空气还稀薄”。作为一个艺术中心,醍醐的创始人都有着新闻背景,他们在探索如何讲述西藏的故事。

2018年10月,一场“相聚甜茶馆”为主题的展览在拉萨举办。走在拉萨街头,随处可看一家家甜茶馆,转经、晒太阳、唠嗑儿……慢生活的独特情趣围绕着甜茶馆展开。在张俊彦看来,拉萨的甜茶馆就如同巴黎的咖啡馆,是奇思妙想、文化艺术的发酵地,也是艺术家们的精神空间。围绕甜茶馆,醍醐不仅展现了当代西藏艺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进程,80年代“甜茶馆画派”的作品,也在诉说着这段艺术史的萌芽。

如果“相聚甜茶馆”是将西藏当代艺术带进生活,醍醐的另一个努力,则是将西藏当代艺术带去更远的地方。

2015年在台北的“佛化万相”展览,是醍醐艺术真正意义上的首次亮相。除了30位知名西藏传统绘画艺术“唐卡”艺术家,醍醐带去了超越唐卡和金铜佛像的刻板印象之外的作品,一樽融合西藏冰川雪水与台湾源头活水的冰佛,三天时间慢慢融化的过程,向众人阐释成、住、坏、空的震撼。自治区美协主席韩书力评价该展览无可挑剔,“‘醍醐艺术’的策展不仅在区内领先,在国内也属一流,具备国际水准。”

醍醐的足迹也走到了成都与上海:“发现喜马拉雅”西藏当代艺术展和“高原反应”西藏当代艺术群展。这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一场西藏当代艺术展,中、英、意三国的当代艺术家汇聚,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共同阐释着自己心中的西藏声音。

▲西藏当代艺术展“发现喜马拉雅”

今年,拉萨市城关区政府对吉崩岗拉康古建筑进行了修缮保护,醍醐有幸获得运营这座古建筑的机会。吉崩岗拉康古建筑被认为是佛与神居住的场所,是藏传佛教宇宙观的集中体现。由于历史原因,约三分之一的精美壁画受到了破损。“光修缮是不够的,一个古建筑要保持它的生命力,必须要不断地利用起来。”张俊彦说。醍醐希望将吉崩岗拉康改造成西藏文化交流中心,让这座古坛城承载艺术展览与公众教育文化活动的功能。

良善商业要反哺社会

张俊彦回忆,七年前,八廓街上的西藏旅游纪念品,大都是从内地或者尼泊尔进口然后再倾销出去,西藏本土的原创产品并不太常见。

醍醐在艺术展览板块不断做大,给了这几个创始的年轻人信心。2016年,醍醐开始做起了西藏旅游文创商品。如何开始自营自销原创产品,如何做好品牌的影响力,醍醐几乎又从零开始摸索进路。

“传统需要保护,但传统更需要商业的介入,因为良善的商业是能帮助传统更具有生命力的。”张俊彦说。西藏传统手工艺品中,不乏各类精美的饰品。但如果产品在当代没人使用,最终也只能沦为博物馆的产品。如何用当代语言升级和表达传统手工艺品,如何使其使用功能贴近现代化,这是醍醐所思考的。

日夜藏香是醍醐“当代语言表达”非常成功的一个产品。

八廓街上,也有不少专卖藏香的店铺。几平米的小店铺四周,全都密密麻麻放满了各种藏香,一个塑料盒子里装一捆藏香,价格从50块到500块不等。

张俊彦发现,藏香作为一种西藏特色产品,需要一个消费语境,不少游客也希望将藏香作为伴手礼,送与亲朋好友。而传统一个盒子包一把藏香的简单产品包装,没有能传达出伴手礼应该承载的西藏文化。

煨桑炉形状的香插,点上一根藏香,霭蔼烟雾中的熏香,勾起煨桑祭神的西藏记忆。设计师把香插点香的造型设计,浓缩成日月造型。日月符号是唐卡中很常见的符号,在唐卡的天空部分,常常会将太阳和月亮造型绘在主供神像的左右两侧。太阳和月亮作为宇宙中主要发光体,象征着绝对和相对真理、胜义谛和世俗谛的菩提心露。

▲日夜藏香

“作为一个企业,我们最大的责任就是把商业做成好的商业。”

与醍醐合作日夜藏香产品的藏药厂,当时遇上了一些经营问题,已经几年没有开工了。而工厂的工人,也多是当地的贫困户,农闲时过来生产藏香,也算是家庭一笔不少的收入来源。

从传统出发回到传统?还是从传统出发去到更远的地方?醍醐也一直在思考如何与传统相处的议题。“我们希望用当代语言去表达传统,而不是直接地复刻传统。”张俊彦说。

除了包装的当代化设计、西藏文化的理念传达,在藏香功能上,醍醐也进行了现代化的升级。与西藏藏香的使用场景不同,都市人用香,往往有日夜的场景区分:白天提神,晚上安眠。在设计中,醍醐在白天的香里添加了一些檀香的成分,晚上的香泽加入能安神的沉香。而这也是和传统藏医的理念相契合的。

产品全面升级,更高的溢价也能让藏药厂在用料上更加扎实,一款产品的良性循环,是一家企业反哺上游贫困户的方式。

从文创产品被观察者到孵化者

在西藏、四川、甘肃、青海、云南这五省藏区里,西藏的文化发展相对薄弱。对醍醐艺术来说,这是一个可以大展身手的好机会。“醍醐”的创始人团队在政策、艺术、媒体方面各司其职。本身过硬的团队质素,外加在自治区人脉广、竞争少,让“醍醐”迅速地被关注,并发展起来。

“你首先得诚信,然后你再往外走,让更多人去了解你。”张俊彦表示,西藏文创产品走向原创,这是发展的必经之路。

2016年,醍醐在八廓街的第一家门店开幕的开幕式上,醍醐邀请其他20多家企业开了一场西藏旅游文化行业诚信联盟的发布会。“希望所有来到西藏的朋友都可以买到放心的东西,享受优质的服务,进一步做大、做强西藏的品牌和声誉。”醍醐联合创始人之一方堃表示。

从五年前的刚刚起步,到如今的快速发展,醍醐在西藏文化行业成为了一个“被观察者”的形象。

最直观的感受是从八廓街的店面开始。八廓街上的店铺,大多是藏族传统的建筑风格,深棕色的漆,给人一种厚重感。2016年,醍醐第一家店铺坐落八廓街,玻璃的门店,白色的室内装修,展现出透明的现代感的视觉节奏。这几年,八廓街上现代风格的店铺越来越多了,还有不少老板带着包头工前来参考醍醐的店铺设计。

“不仅自己做很好的商业,希望能够帮助更多人也做很好的商业,这是我们的一个目标。”在张俊彦看来,身处西藏,每家企业或多或少都与上游的贫困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帮助更多企业做更好的商业,也是反哺更多西藏贫困户的企业援助方式。

▲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西藏基地

方堃毕业于北京大学,他希望能利用北京大学的师资和校友企业家资源,服务西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需求。2017年5月,在北京大学西藏校友会的牵线协助下,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西藏基地在拉萨落地。截至2020年8月,通过特训班、公开课、路演沙龙、导师1对1、创新大赛、项目对接等多种形式,已举办30场近100余次创业培训课程,累计培训双创企业1000余家,培训创业者企业家超过5000人次,成为西藏最大的全开放公益创业教育与扶持平台。

三届获得金奖后,2019年的第七届西藏旅游文创商品大赛由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交于醍醐承办。利用这个机会,醍醐也在挖掘一些有潜质的文创产品,给予企业各类展会和媒体宣传的机会,帮助孵化其进一步走向市场。

位于青藏高原边缘、河西走廊东端的天柱县,是白牦牛的故乡。当地的藏族女孩丹玛,是为数不多走出雪山的孩子,在青海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毕业后,丹玛又到了悉尼学习社会工作专业。出走后再次回到家乡,丹玛创立了央珂玛手工合作社,雇佣了很多村里的妇女群众,开始一起制作牦牛乳手工皂。

▲牦牛乳手工皂

纯手工,纯天然,用料很好,色彩也很好,然而丹玛的这款牦牛乳手工皂仍然面临自己的难题:一是溢价相对较低,二是市场渠道不够广泛。

此前,牦牛乳手工皂找山东的工厂进行代工,没法实地监督,对成分无法把控。醍醐看到了丹玛这款牦牛乳手工皂背后的价值。为了帮助这款产品打开市场,醍醐重新对产品进行了定位,将其受众定位在内地游客的伴手礼,并进行了礼盒的包装,从而将产品打开面向内地市场。

今年9月,上海外滩一号迎来莫奈《日出·印象》特展,展出了不少莫奈的经典力作。张俊彦发现,这款牦牛乳手工皂最后的色彩呈现效果和色泽,都和印象派绘画对光影的运用、笔触呈现存在相似之处。醍醐与外滩一号美术馆一拍即合,在获得在法国巴黎马莫丹莫奈博物馆官方品牌授权下,醍醐对牦牛乳手工皂进行升级改造,融入莫奈的《池塘·睡莲》等元素,出品了展览的定制款手工皂。

在醍醐的公众号上,有一个“藏地人文经典”的板块,记录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小众藏族艺术家和他们的艺术与思考。对醍醐来说,这种记录本身,是在孵化产品之外的另一种责任。张俊彦坦言,“本质上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适合转化为现代产品。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做一些碎片化的记录,让大家注意到传统的某些部分正在消失,或许别人看见这些需要的时候,就会去实现这个需求。”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原标题:《醍醐:反哺西藏,让高原艺术不再“缺氧”》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