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次性餐具多收个三五毛,会不会落入“限塑令”困境

2020-10-19 11:4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以下文章来源于红星评论 ,作者赵志疆

红星评论

观点有趣、行文至软、理性有力

餐饮机构提供的是堂食,如果一次性餐具是必需品,消费者实际上只有付费使用这一种选择。这将带来的到底是“垃圾减量”,还是“餐饮消费不便”?

这个周末,深圳麦当劳对一次性餐具收费的新闻蹿上了微博热搜。据悉,9月15日起,深圳麦当劳不再提供免费餐具。在麦当劳用餐,使用包括刀、叉、勺等在内的一次性餐具,消费者需要多付0.5元。麦当劳方面表示,此举是助力环保,响应政府号召收费提供一次性餐具。有媒体走访发现,部分红荔村、永和大王、星巴克等餐饮机构也推出了一次性餐具收费政策。

↑ 图据深报视听。

9月1日开始实施的《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规定:“餐饮服务和餐饮配送服务提供者不得免费向消费者提供一次性筷子、叉子、汤匙等餐具。”实际上,对一次性餐具收费并非深圳首创,在此之前,上海和北京已出台了类似规定,目的都是为了“让生活垃圾从源头减量”。

从理论上看,对一次性餐具收费能够增加消费者的“痛感”,从而减少对一次性餐具的消耗。不过,不少人似乎对这种制度善意并不“买账”。财经网在微博上发起了一项投票,“你愿意为一次性餐具付费吗?”在参与的数万名网友中,超过一半的人选择了“不愿意,得下调菜品价格”。虽然网友有诸多理由要求下调菜品价格,但这几乎是一种难以实现的梦想。一方面因为餐饮机构有自主定价权,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无论菜品如何定价,多收了三五毛的一次性餐具,总能让人感觉是一种额外收费。

提起一次性餐具收费,很容易使人联想起“限塑令”,同样是明确付费使用的原则,两种制度都试图通过价格杠杆的调控,来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其实,在大多网友看来,无论一次性餐具还是塑料袋,从来都没有真正免费过,这些名义上由商家免费提供的东西,早就计入运营成本并最终转嫁给了消费者。正因为如此,凭空多出的收费内容难免令人不满。更为尴尬的是,在某些时候,价格杠杆的作用也是不容高估的。

近年来,“限塑令”变成“卖塑令”的吐槽不绝于耳,多处可见的“白色污染”依然“我行我塑”。来自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天使用塑料袋约30亿个,其中仅用于买菜的塑料袋就达10亿个。菜市场之所以成为白色污染重灾区,是因为消费者买菜的时候必然需要一个包装袋,在这样的刚性需求面前,价格杠杆往往是无效的。同样的状况,也适用于餐饮机构对一次性餐具实施收费。

同样是不免费提供一次性餐具,餐饮机构与外卖企业所面对的情况大不相同。外卖毕竟是买回来吃的,消费者大可以自备餐具。但餐饮机构提供的是堂食,如果一次性餐具是必需品,消费者实际上只有付费使用这一种选择。这将带来的到底是“垃圾减量”,还是“餐饮消费不便”?对刚性需求进行硬性收费,是此类规定饱受诟病的关键所在——“收费环保”旨在推广环保理念,而不是为商家创造额外收益,如果只有收费而没有环保,必然会遭受消费者的抵触。

化解这样的矛盾其实并不难,虽然禁止提供免费一次性餐具,但并没有禁止提供餐具。对于餐饮机构来说,在付费使用一次性餐具的同时,有必要提供免费餐具的选项,并严格执行清洁消毒等一系列规范。只有提供免费选项,才能使人们确信,付费使用一次性餐具是为了环保,而不是为了额外收费。从消除白色污染的角度看,一次性餐具是否免费使用可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次性餐具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材质?

塑料制品消耗量居高不下的现实背景中,不仅意味着环保压力与日俱增,同时意味着相关替代品产业大有可为。相比起“多收了三五毛”,尽快加大相关产业投入,大力发展可降解替代品,才应该是一次性餐具的更好出路。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赵志疆

原标题:《一次性餐具多收个三五毛,会不会落入“限塑令”困境》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