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网络谣言粉碎机】今年或遇60年极寒冬天?真相是……

2020-10-19 17:3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 拉尼娜确定形成持续升级至 2021 年

今年或遇 60 年极寒冬天

堪比 2008 年暴雪 ……"

最近你的朋友圈

是不是经常刷到类似上面的信息?

拉尼娜是什么,真这么厉害?

国庆长假期间的降温剧烈究竟是何原因?正在发展中的拉尼娜是幕后推手吗?拉尼娜的出现和维持会让今冬异常寒冷吗?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研究员袁媛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国庆长假期间为何降温剧烈?

国庆假期

一股强冷空气席卷中东部地区

从内蒙古中西部经长江中游

一路贯穿我国南方地区

受其影响

东北、华北等地最低温度跌破冰点

河南、四川、甘肃

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等地

多个景区早早“解锁”冬景模式

10月1-8日

我国北方及中东部大部地区

气温已较常年同期明显偏低

大家不由感叹

今年的冬天似乎冷得有些早

有些网友表示

已经穿上了秋裤甚至棉裤

据统计

在10月3日至6日的冷空气过程中

我国中东部部分地区降温超过12,

气温“一键刷新”

袁媛介绍,实际上,10月上旬,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其中典型代表内蒙古和东北地区,气温降至冰点、出现降雪实属正常。在气候态上,我国北方地区9月中下旬就开始出现初霜冻,条件就是地面最低气温降至冰点。

如此说来,进入10月后,北方及中东部大部分地区虽然气温较常年偏低,但这个季节也该到冷的时候了,突破冰点,出现初霜冻、降雪等,也属按期登场。实际上,此次降温过程是天气过程,主要是受到大尺度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这一天气现象与拉尼娜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什么是拉尼娜?

我们所说的拉尼娜状态(事件)指的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与常年同期相比出现大范围偏冷,并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现象。

根据监测,今年8月份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已经进入了拉尼娜状态。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秋季会继续维持拉尼娜状态,预计到今年冬季会达到峰值,也就是到今年冬季会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

拉尼娜的出现,常常与整体“更冷的冬天”连在一起。

2000年以来发生了5次拉尼娜事件,从5次拉尼娜事件的状况而言,冬季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华北部分地区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低1~2℃,部分地区偏低2℃以上。

拉尼娜事件形成后 会造成什么影响

从全球范围来看,会造成气温偏低、降水偏多。但是具体到各个国家和地区并不同。此外,不同的季节拉尼娜的影响也会不同。比如,对我国南方来说,发生拉尼娜事件的冬季,气温较常年偏低,降水反而较常年偏少。

国家气候中心对 21 世纪以来发生的 5 次拉尼娜事件综合分析发现,在拉尼娜年的冬季,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总体上较常年同期偏低。

2000年以来5次拉尼娜事件冬季平均气温距平合成图

降水方面,东北地区北部和南部、华北中北部、长江中下游中西部、华南南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而东北地区中西部、华北西南部、黄淮大部、西北地区东南部、江南东部、华南北部等地降水偏多。

2000年以来5次拉尼娜事件冬季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合成图

让大家印象深刻的2008年雪灾,也受到拉尼娜事件的影响。

2008年1月10日至2月2日,我国遭受四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袭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范围广,涉及全国近2/3省(区、市),包括贵州、湖南、湖北等20个省(区、市)。河南、湖北、安徽等地出现大到暴雪,湖南、贵州等地出现冻雨。气象卫星遥感积雪监测显示,积雪覆盖总面积为128.2万平方公里。

今年会迎来一个偏冷的冬天吗?

一般而言,在多数拉尼娜事件盛期的冬季,欧亚中高纬大气环流经向度可能加大,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比常年更加频繁,我国中东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的概率较大。

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每次拉尼娜事件的影响其实不尽相同,不是每个拉尼娜年的冬季我国平均气温都偏低。而且,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影响我国冬季气候的因素更加复杂,北极海冰融化、欧亚积雪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东亚冬季风环流的变率,进而影响我国冬季的气候异常。

所以,今年冬天会偏冷还是偏暖,需要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判。

据悉,关于今年我国冬季气候的预测意见,国家气候中心将会在10月底正式发布,建议公众获取来自国家气候中心的权威科学预测意见。

来源:综合中国气象局等

编辑:杨 扬

主编:陈友海

编审:金 虹

原标题:《【网络谣言粉碎机】今年或遇60年极寒冬天?真相是……》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