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青春作伴好还乡——宁夏西吉青年返乡人才的创业故事

2020-10-22 14: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车沿着盘山道转了几道弯,来到吉强镇龙王坝村的一处山腰间,装饰富有现代风格的窑洞一字排开,窑洞外游客穿梭,39岁的焦建鹏冒着细雨布置接待工作。2010年,他带着在外创业的全部积蓄回到龙王坝,打起了林下经济、民宿旅游的主意。

家乡蝶变,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创业。近两年,西吉县每年有近3000人返乡创业,不少都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他们带来新技术、新理念,盘活乡村资源、增强发展后劲,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源头活水”。

理想很丰满

回乡的种子在焦建鹏心中深埋已久。大学毕业后他开过广告公司和网吧,赚到人生第一桶金,成为同龄人羡慕的对象,但家乡贫困的面貌一直萦绕在他心头。“龙王坝有山有水有林地,龙文化和黄土元素独具特色,闲置资源如何变废为宝?”焦建鹏不停地思考。

2010年的一期《新闻联播》,播报了“林下经济推进会”,凭着金融专业出身的敏感,焦建鹏觉得林下经济模式适合龙王坝。他回到村里,成立了心雨林下产业专业合作社,这是宁夏的第一家林下产业专业合作社。

回乡之前,伏小刚已经是一家园艺公司的技术能手,一个偶然的出差机会,他发现高寒冷凉蔬菜市场空间很大,家乡的土壤气候条件适合冷凉蔬菜的生长。经过育苗、试种,伏小刚种出的宁夏菜心茎粗叶厚,不比广东菜心差,在口感上还更胜一筹。2016年9月,带着在外地创业的成功经验,伏小刚在牟荣村投资120多万,建起占地200亩的蔬菜育苗中心。

偏城乡涵江村闽宁扶贫车间生产正忙,贫困群众在家门口上岗就业。

李雄在银川当过装卸工,在砖厂干过活,闲来无事喜欢跑市场,眼看宁夏马铃薯销往全国各地,其中却鲜有家乡品种,他急在心头。“我对畅销品种研究、对比后发现,家乡马铃薯不耐寒,存在地窖没到开春就烂了,没法长途运输。”2012年返乡后,他利用自家30亩地,引进“青薯168”脱毒品种进行试种,当年喜获丰收,产值达到10万,创造了干旱贫瘠土地上的奇迹。

比较起来,三名返乡创业人员有很多地方相似:回乡之前有一定的社会经验、资金积累和知识储备,有故土情结,愿意为家乡发展出力。

召回这样一批外出经商务工人才,也正是宁夏实施“两个带头人”队伍建设的题中之意。“他们回来后,与本土现有能人结合起来,拧成一股绳,既可以做到优势互补,又能增强发展后劲,从而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固原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占军说。

现实很骨感

想得好,做起来难,一头扎进产业里,三名返乡人才都感慨在农村创业着实不易。

“搞建设需要融资,但银行不看好,问赢利点在哪里,我答不上来。”干农业投入大、利润低,再加上缺乏农业、林业知识,焦建鹏的合作社发展并不顺利,花了不少冤枉钱。从2010年到2015年,焦建鹏把开公司赚的钱都拿来养合作社,前后6000多万投进去,却只见水花,不见回报。

回乡几个月后,伏小刚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温室管理体系和节水、省工、省时的灌溉方法,育苗成活率高达99%以上。公司业务量猛增,种植规模需要扩大,难题也相伴而来:育苗需要土地,村里协调7户30亩地,可其中一户就是不同意。“即使沾亲带故也没能谈下来。”伏小刚有点沮丧。此外,蔬菜必须保鲜运输,现有冷库数量不足,部分蔬菜到不了一线城市,卖不上好价。

西吉县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不少在外打工的人也回来加入养牛的行列。

李雄面对的局面有些不同。在引进新品种马铃薯试种成功后,他牵头成立金鱼马铃薯购销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扶持群众发展马铃薯产业。2014年,他当选为大岔村党支部书记。

不干不知道,干起来吃不消。村里事务杂,计生、征兵、综治等一样不能少;合作社也离不开他,播种、收割、销售、培训等事事要关心,李雄分身乏术。“最大的难题是缺人手,做产业不应该是村干部个人的战斗,需要一个团队合力攻坚。”

情怀也要有“翅膀”

返乡创业,是理想,也是情怀,但如何找到理想与现实的契合点,这既要求创业者将自身兴趣与区位优势相结合,更需要政府部门搭建有效平台,为情怀插上翅膀。

近年来,为了给返乡入乡创业最坚实的保障,西吉在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方面不断加码,推出诸如“将返乡创业优秀人员吸纳进村干部队伍”“建立各类示范型创业园区服务青年创业”“探索创业贷款和扶贫贷款相结合的模式,加大建档立卡户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等创业活动放贷力度”等有力举措,为人才返乡创业增添成功筹码。

政策护航,人才创业有了更多底气,转机也不期而至。

2015年,焦建鹏有一次参加市里组织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前往陕西东韩村学习,东韩村成熟的培训体系让焦建鹏看到了巨大的市场:“按照每人每天300元标准来算,10天下来就是300万元的收入,做培训不仅可以让人吃住在村,还能促进农产品销售,很多经营发展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回来后,焦建鹏便着手将培训做成龙王坝的支柱产业,他带领村民改民房、建民宿、修窑洞、争取项目资金,将龙王坝村一举打造成全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目前已承接了省内外近百场培训,实现破千万的创收。

伏小刚也在积极转变观念,学习做群众工作的方法,“最关键的是把实惠落到农民头上,否则谈一百次也白搭。”他捧出一系列优惠让利村民:凡是想跟着他干的村民,都可以免费传授技术,为他们赊欠种子、种苗、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并保价收购,优先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承包经营和入园务工创收,贫困户每种植一亩蔬菜经验收合格后,按照种植业补贴政策给予相应补贴。

见到收益,村民的种植意愿被调动起来,加入合作社的人越来越多。目前,牟荣村已建成5000亩以上蔬菜基地,年产值1000多万元,仅此一项带动当地贫困户户均增收2万余元。

帮助村民种植马铃薯,李雄和县农技中心农技员经常到田间地头传授技术,时间一长,在他的周围,形成一支种植马铃薯的专业农民队伍。近两年,他先后被评为“固原市先进种养大户”“全县优秀致富带头人”,还获得全国百名杰出新型职业农民资助项目。众多荣誉也为他招贤纳士“加分”,在李雄的团队中,不断有从外地慕名而来的青年:从青岛开维修店回来的“90后”张涛,从兰州回来的专业出纳王变红,他们都是本村村民,回来了就算扎下了根。

近两年,西吉县相关部门召回并扶持优秀青年回乡创办企业(合作社)112家,评选表彰十多名“优秀创业青年”。“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村的天地更加广阔,扶持一个带头人,选准一个好项目,就像栽下一棵摇钱树。”西吉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采访数日,西北高原秋风乍起,寒意袭来,记者却在寒凉中感受到不少暖意……

(图片由西吉组织部提供)

原标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青春作伴好还乡——宁夏西吉青年返乡人才的创业故事》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