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英雄!那一年,面对炮火呼啸,他们正年轻……

2020-10-23 14:5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作者:贾永、周志方

戴上刚刚颁发的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走向人民大会堂会场,老英雄李延年的思绪,又一次回到了朝鲜战场——

1951年秋天,两天一夜的血战之后,李延年所在的203人的连队,已经有155人倒在了346.6高地上。

李延年带领剩下的48人,和战友们顶住“联合国军”一轮又一轮的猛烈攻击,守住了阵地。那一年,李延年23岁,是志愿军第47军140师418团七连指导员。

李延年

一年前,也是这样一个明媚秋日,也是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举行。李延年是8位国家勋章获得者中,唯一一位志愿军老战士。

颁奖词是这样一段话:“李延年,志愿军一级英雄、特等功臣,历经战火洗礼,舍生忘死,英勇杀敌,为建立保卫新中国做出巨大贡献。”

英雄无悔

一场疫情,让人们记住了一座英雄城市——武汉。当年,战斗英雄曹玉海就是在这里告别恋人,奔赴抗美援朝战场的。长江边上的这座城市,也是年轻的曹玉海唯一一段爱情萌芽的地方。

曹玉海,第38军“钢铁营长”,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参军7年7次立功,5次负伤,获得过5枚“勇敢”奖章。突破长江防线的时候,身负重伤的曹玉海留在武汉养伤。就在这时,照顾他的护士爱上了这位浑身战伤的英雄。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没过多久,已经转业到武汉一所监狱担任监狱长的曹玉海,听到了第38军紧急北调东北边防的消息。军人的直觉,让曹玉海意识到大战将临,重返部队的念头油然而生。

当时的曹玉海已经开始与恋人谈婚论嫁,从小就是孤儿的他比别人更加渴望家的温暖。然而,当新生的共和国面临战争危险之际,在家与国之间,曹玉海选择了为国而战。

曹玉海

就这样,曹玉海再次穿上军装,加入到了第一批出国作战的志愿军队伍之中。

第一次战役,他率一个连突袭驻扎月里的南朝鲜军,歼敌120多人;第二次战役,他指挥两个连在阳站战斗中全歼土耳其一个营;第三次战役,他带领全营突入“联合国军”腹地40公里,这一次打的是美军,歼敌330余人。

第四次战役,“联合国军”疯狂北犯。军首长亲自给曹玉海下达艰巨任务:坚守京安里以北350.3高地——那是一处要点,如果落到敌人手里,就会影响到整个战场态势。

此时的曹玉海是第38军114师342团一营营长。关键时刻,“钢铁营长”和他的“钢铁营”又一次被放在了最关键的地方。那一战持续了整整7昼夜,美军老牌劲旅“骑一师”被硬生生地挡在了阵地前。

1951年2月12日拂晓,猛烈炮击过后,美军孤注一掷,以一个团的兵力发起饱和式进攻——阵地上成了一片火海,曹玉海再一次负伤。

曹玉海生前战友戴景山回忆:“曹玉海负伤后,团首长在电话中要求他撤下来,他说不能撤,否则阵地就丢了。当时阵地上只剩十几个人。团首长问曹玉海有什么要求?他只提了一条:那就是,对他和恋人的关系一定要保密,让他的恋人另外爱人,成婚。”

最后时刻,曹玉海端起枪冲出掩体,在与敌人短兵相接的激战中,连中两弹,以冲锋的姿式,向前扑倒在地。

阵地守住了。曹玉海被授予“一级英雄”,追记特等功。直到今天,曹玉海依然是“万岁军”战斗精神的象征。

清理曹玉海遗物时,战友们发现了一封书信和一对绣着“永不变心”四个字的枕套。

信,是远在武汉的未婚妻写的。姑娘写到:我要等待,等待,等着您胜利回来。我为您绣了一对枕头,请带着它,就像我在您身边一样……

曹玉海牺牲的第三天,就是西方的“情人节”。在水一方的姑娘不知道,她深深爱着的那个英雄,再也不能回到自己的身边了。

曹玉海烈士纪念馆,坐落在他的家乡山东省莒南县大店镇,那里也是抗战时期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所在地。

与曹玉海一样,与爱人决别,将同是28岁的生命永远留在那片盛开着金达莱土地上的,还有人民领袖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

毛岸英

1950年10月7日晚,毛泽东摆下家宴,为即将出征的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壮行。吃饭的时候,毛泽东向彭德怀推荐了一位年轻的俄语翻译:毛岸英。

毛泽东一家已经为革命牺牲了6位亲人。彭德怀建议将岸英留在北京,担任志愿军办事处负责人。毛泽东坚决不同意,一定要彭德怀带岸英到前线。

这一年,毛岸英新婚燕尔,爱人是20岁的刘思齐,当时因急性阑尾炎刚在医院做完手术。

90岁的刘思齐老人还记得与毛岸英分别的那个晚上:“岸英出发前到医院和我告别,只是说,他这次去的地方很远,很不方便,接不到信,让我不要着急。记得晚上11点,我把他送到医院大门口,他走走又回来,走走又回来。骑上自行车之前,还给我深深地鞠了一个躬,要我经常回去看看爸爸。我当时也不理解,夫妻之间怎么还这么客气?后来我才知道,第二天他就跟随彭老总到前方了。也许是意识到了战争危险,这一去可能就回不来了……”

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

分别成了决别,告别成了永别。1950年11月25日,美军战机突然轰炸志愿军司令部,毛岸英牺牲。是时,第二次战役正在激烈进行。这一战,志愿军歼敌3.6万余人,其中美军2.4万人……一举扭转朝鲜战局。

毛泽东得知岸英牺牲的消息,已是一个多月之后。周恩来等不忍心让主席过早地知道这一噩耗,让夜以继日为国操劳的领袖承受老年丧子的悲怆。直到志愿军打过“三八线”,周恩来的报告才送到了毛泽东案头。

毛泽东接连吸两支烟,发出一声叹息:“唉,战争嘛,总要有伤亡,没得关系,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他叮嘱身边的工作人员,“这件事先不要对思齐讲,晚点,尽量晚点……新婚不久就失去了丈夫,她怎能经得住这沉痛的悲伤哟!”

毛泽东逝世之后,人们才发现,岸英的遗物一直放在他身旁,陪伴这位伟大的父亲走过了四分之一个世纪。

英雄无畏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每天清晨,这段响亮的口号,都会从中原一座军营传出。这里,就是志愿军“特级英雄”杨根思生前所在连队。

杨根思

解放战争时期,杨根思已是著名的“爆破大王”。在第三野战军参加1950年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的78名代表中,杨根思的名字位列第一。

入朝作战战前动员,时任志愿军第9兵团20军58师172团三连连长的杨根思第一次喊出了闪烁着革命英雄主义光芒的“三个不相信”。

从华东奔赴朝鲜的9兵团三个军抵达战场的当天,第二次战役打响。他们面对的敌人是拥有第三师、第七师和陆战第一师三支王牌部队的美第十军,和南朝鲜军第一军团。

朝鲜北部50年一遇的极寒天气与第二次战役不期而遇。当穿着鸭绒服的美军士兵尽情享用“感恩节”晚餐的时候,杨根思带领的169人的连队正在大雪纷飞的山谷间悄然前行。他们同时面对着两个敌人:装备一流的美军;长津湖地区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隐蔽伏击不能生火,用以果腹的只有一把炒面和一捧雪。

毕竟是久历战火的战斗英雄——第二次战役,第9兵团冻死冻伤超过战斗减员,而杨根思的连队在20天连续雪地急行军中,无一例非战斗减员,又一次创造奇迹。

小高岭,杨根思最后的战场。

1950年11月27日,长津湖之战在漫天飞雪中打响。小高岭成了切断美军南逃退路的必守之地。

急于夺路而逃的美军潮水般一波又一波地冲了过来。飞机扔下的炸弹瞬间把厚厚的积雪融化,黑色焦土如同在白色的大地上剜出的疤痕。

11月29日,杨根思和战友们一连打退了敌人8次进攻,小高岭上只剩下杨根思一个人。举着陆战队旗的美军再一次蜂拥而上。杨根思找到了最后的武器——一包5公斤左右的炸药,勇敢地冲向了敌阵。

30米、20米、10米……围上来的美国兵终于明白了眼前这位冲过来的志愿军要做什么,惊慌失措,慌忙后撤。

一声巨响,28岁杨根思与青山化成了一体。后来,人民军队序列里有了第一个以英雄名字命名的连队——“杨根思连”。

英雄无畏。在朝鲜战场,在烽火前线,像杨根思这样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勇士,多达44位。在志愿军英名录中,还有5位是与杨根思一起参加过1950年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的“开国英雄”,他们是:“登高英雄”杨连弟,特等功臣王凤江,侦察英雄刁仁忠,英雄连长车元路,电影《渡江侦察记》中主人公原型齐进虎。

“你,也知道生命的重要/你,还是要让生命燃烧/因为那片天空还有炮火呼啸……”

邱少云

重庆市铜梁县少云镇,烈士邱少云的家乡,少云小学的学生会,都会唱这首写给英雄的歌《那一片云》。

这几天,正在军事博物馆举办的“铭记伟大胜利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展出的一支烧糊了的冲锋枪,把参观人们带回到了1952年10月的一场战斗中。这支冲锋枪,就是邱少云生前用过的武器。

战斗,发生在金化以西391高地。志愿军一个营潜伏到美军阵地前沿,26的邱少云就隐蔽在敌人“眼皮底下”。一颗燃烧弹燃着了草丛,腾起的火苗卷过他的身躯。

现场气氛骤然紧张起来,邱少云一动,全营就会暴露。30多分钟的时间,他就像一尊雕像伏在原地,任凭烈焰燃着头发、烧焦皮肉——直至壮烈牺牲。

那一天,是1952年10月12日。两天之后,上甘岭战役打响。

为了胜利,不知饥饿;为了胜利,不畏严寒;为了胜利,不惧伤痛;为了胜利,可以献出一切!

为了胜利,邱少云在烈火中永生。同样是为了胜利,8天之后,黄继光英勇地扑向敌人的机枪射孔。

1952年10月20日的拂晓前,上甘岭战役第六天。挡在第15军153团二营六连前面的是597.9高地的0号阵地,从地堡喷出火舌,把他们死死摁在了地上。拖延下去,待天亮敌人发起反扑,志愿军将腹背受敌。

上级下了死命令,一定要在天亮前夺回阵地!这时,六连阵地上只剩三名战士:连长与指导员的通信员,跟随营参谋长刚到一线的营通信员黄继光。

配图说明:黄继光生前没有留下任何照片,根据黄继光母亲和连长万福来回忆,美术家为他画了这张正面标准像。

黄继光挺身而出。他和另外两名通信员组成爆破小组,向着敌人地堡冲去。

离敌军火力点只有三四十米,两位战友中弹倒下,只剩下黄继光还在前进,他奋力扔出一颗手雷的同时,也倒在了地上。

手雷只炸掉了地堡的一角,敌人的机枪换了射击孔继续扫射。

连长和指导员眼睛冒火,正准备冲上去——突然看见,冲锋的道路上,有一个身影动了起来。

那个身影就是黄继光,他用受伤的胳膊吃力地撑起身体,艰难向前爬去。

一米,一米,又一米,目标越来越近。

连长、指导员摒住呼吸。终于,黄继光运动到了正在喷吐着火舌的地堡旁,却又停住了。原来,他的手雷已经用完了。

黎明就要到来,近在咫尺的胜利之门,仿佛又变得遥不可及。

就在这一瞬间,惊天动地的一幕出现了——敌人的照明弹把阵地照亮得像白昼一般,已经爬到敌人射击死角位置的黄继光,突然冲着地堡正在连续射出子弹的射击孔猛扑上去!

敌人的机枪哑火了,刚刚赶来的后续部队冲出战壕,夺下了阵地。

战斗结束,战友们发现黄继光仍然趴在地堡上,两手紧紧抠着上面的麻包,子弹打穿了他的身体,背上留下了一个碗口大小的窟窿。

那一年,志愿军卫生员王清珍16岁,是她和战友们一起,为黄继光整理了遗容。老人含泪回忆:“黄继光头上戴的军帽染黑了,身上血干了,后背都被打空了,腿也负了伤……”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只有两人获得最高荣誉称号:“特级英雄”。一位是28岁的杨根思,一位是21岁的黄继光。

上甘岭,志愿军的精神高地;黄继光,中国军人的精神坐标。

英雄无敌

1951年4月22日,第五次战役打响。是时,“联合国军”地面作战兵力已达34万人。10天之前,麦克阿瑟的“联合国军”总司令一职也被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李奇微取代。如果,麦克阿瑟知道了后面发生的这个故事,也许就会清楚,他那双二战结束时曾经在日本投降书上签过字的手,再也无法在中国军人面前签下胜利了。

“格洛斯特营”,英国“皇家陆军双徽营”。曾因在征服埃及的殖民战争中战功显赫,享有佩带两枚帽徽的殊荣。在朝鲜战场,这支英军“精锐中的精锐”,隶属于英军第二十九旅。

今年92岁的格洛斯特营老兵比尔·福克斯时常想起在朝鲜战场度过的寒冷冬季。不过,记忆最深刻的,还是被志愿军俘虏的那一幕。福克斯时说:“我能听见大地轰轰作响,大地在震动。我们起身,背靠着背,四处张望,然后我的天哪,一下子就看到了中国士兵的脸。我不知道是我们当中的谁太过震惊,以至于猛吸了一口凉气,然后我们就叫着投降投降。”福克斯当时并不知道,俘虏他和另外62个英军的,只是一名志愿军战斗小组长,名叫刘光子,时年30岁。

刘光子

那一战,发生在1951年4月24日。英军第二十九旅遭志愿军第63军重创。第二天,刘光子正沿山梁搜索前进,突然发现了一群正在溃逃的英军。战斗经验丰富的刘光子急中生智,扔出一颗手雷后,借着浓浓硝烟不停地用冲锋枪扫射,高声大喊:“一营向左,二营向右,给我冲!”仓惶逃跑的英军早已成了惊弓之鸟,不知道后面到底有多少追兵,纷纷举手投降。

那个地方叫,雪马里。

刘光子生前战友陈雪涛还记得:“一开始俘虏了大概100多个英军,刘光子命令他们把枪栓卸下来,然后押着往回走。路上遇到敌机轰炸,跑了一部分。最后清点人数,还剩下63个。巧的是,我们部队的番号就是63军。”

两年后,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大会上,斯大林接见了这位来自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孤胆英雄”。他问刘光子:“你怎么能一个人俘虏那么多英军?”

刘光子笑笑说道:“英国佬怕死,我不怕死,反正当时豁出去了,这些家伙被我打傻了,也乖乖地听我的指挥了!”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战争,军人的考场;战争,英雄英雄的舞台。浴血朝鲜战场,人民军队淬火成钢。与强大对手较量,锤炼出敢战、能战、善战、胜战的一代优秀军人。

在上甘岭战役中,坚守在坑道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准备夜间出击。

1953年1月,上甘岭战役已由表面阵地争夺战转入坑道作战。“联合国军”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渐渐失去威力,志愿军“冷枪冷炮运动”却威力大增。22岁的神枪手张桃芳就是这时登上甘岭前沿597.9高地的。那是3个月前,黄继光洒尽最后的热血,掩护战友们夺回的阵地。

张桃芳

没过多久,张桃芳就用240发子弹,毙伤71个敌人。他的武器,是一把苏联制莫辛·纳甘步枪。

“神枪”张桃芳的大名,传到了志愿军第24军军长皮定均的耳中,这位因在中原突围中一战成名的战将,开始有些不相信,他拿出一双自己舍不得穿的新皮靴,让作战参谋带到前沿。说:如果亲眼看见张桃芳打中3个敌人,就把靴子当奖品,送给他。

当着作战参谋的面,张桃芳举枪瞄准一气呵成,当场击中3个美军,得到了军长的那双皮靴。他把击中目标的弹壳都装在了这双靴子里,数了数,211枚。

皮定均把张桃芳召到身边,勉励他说,既然你是214团的,能不能再干掉3个敌人,凑齐这个数。张桃芳回到狙击阵地,又射杀了3名敌人。

就这样,张桃芳在32天内,以436发子弹毙伤214名敌人,创造了朝鲜战场上冷枪杀敌的最高纪录。

张桃芳荣立特等功,被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授予“一级国旗勋章”。靠着这样零敲碎打的冷枪冷战战术,志愿军几个月就歼灭“联合国军”1万多人,战果甚至不亚于一场大规模战役。

美国战史写道,虽然中国军队只是一支由农民组成的军队,但从它自身具备的战略战术水平来看,不失为一支第一流的军队。穿棉制服的中国士兵可以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士兵都高出一筹,他们能够神不知鬼不觉地接近任何一个敌方阵地。而这,不正是对手对于刘光子、张桃芳和与他们一样的成千上万的志愿军英雄战术素养的肯定吗?

如果说,志愿军是一把钢刀,那么,英雄就是刀锋利刃。一部抗美援朝征战史,就是用英雄主义谱写的史诗。一代优秀中华儿女同筑起的精神高地,镌刻着这样一行大字:英雄丰碑。

今天,当参加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的李延年来到天安门广场,首先想到的是千千万万牺牲在朝鲜战场的战友——那一刻,秋日的阳光辉映着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一群鸽子飘然飞过……

铭记伟大胜利

捍卫和平正义

致敬英雄精神

守护“最可爱的人”!

扫描图片上的二维码

定制标准版团旗、团徽,下载团歌

编 辑丨王殿祎、陈虞文

校 对丨鹿 几

校 审丨刘博文

值班编委丨吕通义

原标题:《英雄!那一年,面对炮火呼啸,他们正年轻……》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