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雪城好故事 | 让英雄赞歌永远唱响在和平天际

2020-10-23 11:4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寻访在牡丹江的抗美援朝老战士,重温红色记忆,记录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

▲ 这是1950年10月抗美援朝志愿军队伍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新华社/图)

全文共3242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70年前,由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肩负着中朝两国人民的重托和期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在极端险恶作战环境中,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并赢得了这场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光辉典范。

70年后的今天,翻开这段历史,战争中涌现出的铭心刻骨的故事和可歌可泣的人物激荡胸怀。男儿从军去,百战卫家邦。曾经青春年少的他们,踏上保家卫国、出国作战的征程,用铮铮铁骨筑起血肉长城;解甲归田后,丹心系乡梓,他们继续为祖国建设事业鞠躬尽瘁……

庞兴海:名字被刻上烈士纪念碑的“活烈士”

▲ 庞兴海抗美援朝纪念照

深秋,清晨。江滨小区一栋民宅里,庞兴海坐在床前,打量着挂在墙上的一件挂满军功章的旧军装。阳光照进屋里,军功章上泛起金光。

老人一生最珍爱两样东西:相册里他和战友的相片和挂满军功章的军装。抚摸着旧军装,他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岁月。

参加解放战争,两次荣立三等功,险丢性命,庞兴海没有退缩。1952年,庞兴海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军第67师200团奔赴朝鲜。“我们从辽宁丹东步行进入朝鲜,进入朝鲜后就夜间行军,尽可能避开敌人的围追堵截和轰炸。”庞兴海说。

让庞兴海记忆最深刻的一场战役,是发生在1953年的石砚洞北山反击战,战斗结束后大家未能找到他,都以为他牺牲了。组织给他的父母发出牺牲通知,在无名高地的烈士纪念碑上刻上了他的名字。庞兴海成了一名“活烈士”。

“那时我在200团5连任排长。敌人不断攻打我们,千方百计想从我们手里夺取无名高地。”庞兴海回忆说,敌人的炮弹一发接一发,山头的岩石被炸出2米多深的坑。此时,他所在排一半的战士已经牺牲。随后,敌人发动地面进攻。庞兴海的右手负了伤。“我坚定一个信念,誓死保住阵地。”他说。

庞兴海用左手扔手榴弹、架机炮,连续指挥打退了敌人的两次反击。这时援兵到了!“你的头被炮弹碎片击中了!”战友大喊着。庞兴海一下失去了知觉,被战友背下了战场。两天两夜后,醒来的庞兴海发现自己已经到了后方医院,后被鉴定为三等甲级伤残。

至今,庞兴海手臂和腿部还有被子弹和弹片打中、打穿的伤痕,头部还有弹壳残片存留,阴雨天有疼痛感。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他随部队归国,1983年离休。

▲ 2019年,庞兴海参加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休养所组织的“我爱你中国”快闪活动。

沈东一:两次截肢也摧毁不了打胜仗的坚定信念

▲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和朝鲜人民一道共同抗击侵略者。(新华社/图)

前不久,家住宁安市的抗美援朝出国作战老兵沈东一刚过完100岁生日,当地民政部门和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给他送来了慰问品,老人乐得合不拢嘴。想起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岁月,老人说:“现在太幸福了,没想到能活到现在,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多亏了共产党,有福喽!”

24岁时,沈东一在原宁安县卧龙乡勤劳村,自愿参加东北人民自卫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随部队在鸡西、密山、饶河,以及牡丹江一带参加剿匪战斗。1947年12月到1949年10月,他到中国铁路公安部队维护铁路设施。

朝鲜战争爆发后,沈东一随团跨过鸭绿江,“我们黑夜行军,美军飞机扔照明弹,照得那地下呀,一根针也看见了。美军一扔照明弹,我们就躲防空洞,你不打了我再打你,你不打了,我们该揍你了。” 沈东一回忆说。

3个月后,沈东一随部队进入汉城,他还记得在一个公园附近的战斗打得异常激烈,他所在部队活下来的只有包括他在内的12个人。沈东一左胳膊中枪、右腿削进了炮弹皮。在医护人员的陪护下,沈东一和其他伤员整整走了80天,由于缺少药品,伤口严重感染,所以他的胳膊截肢两次。“战争是残酷的,但我们打胜仗的意志比钢铁还坚硬,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拼到底。”沈东一语气坚定地说。

回国后,沈东一在长春第三人民医院休养,1953年12月出院,来到牡丹江革命残废军人疗养院学习,后期被分配到宁安县农业局工作,后又转到卧龙乡供销社工作。回首自己的战斗经历,沈东一觉得有价值有意义:作战18次、负伤2次,获得战斗模范1次、学习模范1次、工作模范1次、休养模范1次、立功2次。

英雄,在惊涛骇浪中向死而生,也在平凡的日子里甘守寂寞清贫。晚年,沈东一最大的乐趣就是读书看报,为了看清字迹,他已经陆续换了20多副眼镜。他说:“年纪大了,走不动了,就通过报纸看看祖国和家乡的变化,想对我那些牺牲的战友说,山河已无恙,这盛世如你们所愿。”

杨开书:推迟婚期紧急入伍把铁路修到朝鲜战场

▲杨开书军官证照片

秋意渐浓,群山环抱的林口镇镇西村,山头层林尽染,田间金黄一片。

在村子里,村民都熟悉杨开书这位老军人,他深受村民爱戴,是这个村子光荣的象征。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推迟婚期,毅然奔赴战场;和平年代,他回到农村种地耕田。他说:“去战场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回来了就是赚到了,怎么生活都幸福。”

1947年5月,杨开书在林口县报名参军,他当时已经27岁,在那个年代已经是大龄青年了,但他推迟了与未婚妻结婚的计划,响应号召毅然从军。在部队,杨开书被分到了电务连,主要负责战区的铁路抢修、抢建任务,保障军队作战物资的运送。

1947年到1950年期间,杨开书先后去了河北、河南、广州、柳州等地。战争期间,条件比较艰苦,逢年过节才能吃上顿高粱米饭,每天执行抢修任务也都是冒着生命危险。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全国范围铁路网的修复基本完成,首都和全国主要城市再次紧密连结起来,他们也完成了前线与后方,铁路沿线的城市和广大农村、工厂、矿山连成一个整体的伟大使命。

解放战争刚刚胜利,杨开书又参加了抗美援朝。为了保证战士们的物资供应,他们夜以继日地修复铁路线路,每次敌机来了,立刻隐藏,敌机走了,继续抢修,基本做到随炸随修,随修随通。在此期间,杨开书受到部队表彰,立三等功2次,因为表现良好,他被任命为班长。

▲杨开书获得的荣誉奖章

在朝鲜战场中,部队条件特别艰苦,常有战士因为营养不良而昏倒。杨开书还记得有一次因为没有蔬菜,他和炊事员就想了一个办法,把高粱米磨成粉面做成糨糊,放点盐给大家当菜吃,大家吃得特别开心,他们也因此获得了表扬。作战期间,外界的环境也特别艰苦,夏天高温难耐,冬天气温又下降到零下30多摄氏度,杨开书在这样的条件下患上了气管炎,又落下了腿疼的毛病,至今每到冬天依然会发病。

从抗美援朝战场的枪林弹雨中走出来,杨开书从不居功自傲,回到老家林口镇镇西村,他做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用心经营着自己的家庭,也全力为乡村振兴和村民致富出谋划策。如今,刚刚过完百岁生日的杨开书,拥有了四世同堂的和谐大家庭,村里人都愿意去听他讲保家卫国的故事,都想知道他们一家其乐融融的幸福秘诀。

郑日洙:修路建房与朝鲜人民结下深厚友谊

▲ 1952年,在上甘岭战役中,坚守在坑道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准备夜间出击。(新华社/图)

时光虽已过去70载,但记忆永不磨灭。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伴随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一段镌刻在记忆深处的往事,在郑日洙及其后辈们的叙述中,串联成线。

郑日洙现居住西安区,有4个孩子,目前和女儿一起生活,对门就是外孙家,四世同堂,每天都享受着儿孙绕膝的快乐。回首当兵打仗的日子,郑日洙言语间透露更多的是光荣和自豪。

那是1947年2月30日,郑日洙参加了人民民主联军,1949年9月,他又参加了朝鲜人民军集中训练,随后随部队赴朝作战。当时,郑日洙在部队汽车队主要运送炮弹,为前方战场提供保障。“当时条件十分艰苦,到了冬天,大家只穿着单衣,冻得浑身发抖,嘴唇都冻紫了,还是咬牙坚持。”郑日洙回忆,不少战友脚上全是水泡、冻疮,但都靠坚强的意志扛了下来。

1953年,打仗之余,部队又开始援建工作。郑日洙把朝鲜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把朝鲜人民看作自己的亲人,帮助朝鲜人民盖房子、修路,恢复家园,与当地居民建立了深厚的友情。1954年12月30日,郑日洙回国,加入到省林业厅汽车队,后分配到轴承厂工作,直至退休。郑日洙说,和他一起参军的许多战友都牺牲了,能活着回来是幸运的,所以他格外珍惜工作机会,珍惜每天的幸福生活。

如今,郑日洙家庭和睦美满,晚年生活幸福,“组织照顾得很周到,除了抚恤补助,逢年过节,还有人来看望慰问,我由衷地感谢党,感谢国家!”

推荐阅读

文字:记者 邸兰英

图片: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休养所、林口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提供,部分来源新华社

原标题:《雪城好故事 | 让英雄赞歌永远唱响在和平天际》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