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什么是“北溝故宫”?

2020-10-26 06:2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环行星球 环行星球 收录于话题#神奇的台湾7#全世界的博物馆2

文/小米桶

图文:审稿-孙绿、排版-安德、修图-孙绿&文琪

音频:讲述者-小米桶、制作-赛安

封面图:© 抓了一只蝉 / 图虫创意

随着满清政府的覆灭,紫禁城得以揭开她神秘的面纱,让平民百姓也有机会一睹真容。才知那里不仅有雄伟壮丽的皇家建筑,也有被皇室网罗来的奇珍异宝。如今这些宝贝,自然不再属于帝王。而是全中华民族的伟大遗产。

1931年,918事件爆发,东北沦陷。随着日本关东军逐渐逼近北平,故宫的文物决定南迁。当时负责此事的国府高官宋子文还曾誓言“北平安静,原物运还”。

第三批文物南迁

此时虽然也有反对者强烈抗议,认为“文物一旦离散再难复合”,但是谁也不敢保证国宝不会被战火波及,最终还是决定将故宫文物迁徙至别处暂避。

1933年2月6日,一场史无前例的国宝迁徙就此展开。故宫文物经挑选后,择其中最精品先行打包装箱,其中就有我们如今在台北故宫看到的“翠玉白菜”和“快雪时晴帖”,装满两列火车,由国军宪兵实枪荷弹运送,第一站到达上海。

1933年《申报》刊登 第一批文物运抵上海

从此这批离散的国宝得了一个名字,统称为“南迁文物”。

南迁文物抵达上海后先经仓库存放,随后又运至南京,存放在当时南京朝天宫。

本以为如此安置便可安全无虞,当时的南京甚至开始为这批远道而来的宝贝兴建新居。“南京故宫”开始动工后没多久,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南京失去门户,沦陷在所难免。

南迁文物为躲避战火又开始迁徙,这次是一路向西,经武汉、长沙、宜昌,辗转抵达重庆。一路跋山涉水艰辛历程不赘多言,幸得最后安抵已是万幸。

于是从1940年到1947年间,南迁文物寄宿于国之西南直至抗日战争胜利,才终于得到喘息的机会,返回当时的首都南京,为此当时还举办了盛大的联合展览会。大宝贝“毛公鼎”是在这个时间加入行列的,由民间巨商直接捐献给南京国民政府。

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的毛公鼎

图:小米桶

只是这盛景只持续不到一年,就被新一轮战乱打破。1948年秋天,国共内战形势逆转,南迁文物的命运再次被改写。经过一个月左右的讨论,文物转移的下一个目的地被圈定,就指向海峡的对岸了。

由此追根溯源,南迁文物的足迹好似一片片拼图,逐渐由北至南移动,然而这拼图的悬索在1948年到1965年之间中断过,众所周知,位于台北士林,现在的故宫博物院是在1965年底才开幕的。这中断的17年光阴,这些宝物究竟藏在哪里,答案实在不太为人所知。

说不为人知,其实是我们平民百姓不知道罢了,其实南迁文物由南京起运之前,就已锁定目的地是在台中。

台中地处山区和高地,一向是台湾岛上的战略要地,因此南迁文物由军舰送抵基隆港后,毫不犹豫就直奔台中而来。

起初还是暂借在台中的制糖工厂仓库存放,1949年等到南迁文物陆续运抵后,最终定在台中市雾峰区设立专门的保存基地。

雾峰山区因常年湿雾笼罩而得名,本是泰雅族原住民的世代居住地。雾峰地处偏僻,远离都市,距离台北的行政核心甚是偏远。

台中糖厂库房,与库房中的文物箱件实景

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中糖厂库房工作情形

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选择此地作为南迁文物的落脚点,最大的考量自然是因为常年战乱,宝物屡次因存放于大城市遭遇轰炸等原因而疲于奔命。故而这次就不考虑落脚在人口稠密的地方,以求妥慎。

但是麻烦也接踵而至,雾峰山高云深,并无现成的建筑可以存放文物。文物管理委员会必须要从零开始,经多方查探,积极筹备,在雾峰北溝村山麓地带决定下来。

1950年代的北溝村(莊灵先生摄影)

图:小米桶

笔者的阿公因为那时在台中“省议会”工作过,亲见许多文物工作人员陆续进驻雾峰北溝村,方才打听出一些资讯,不然一般那时的民众,对此事都仅是略有耳闻,更多也有根本没听说过的。

修建完成的北溝文物库房

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民国四十二年点查故博组文物情形

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一段艰辛,透过台北故宫博物院10月开始的一个展览,我们方才能一览当时的原貌。

台北故宫博物院展览

北溝傳奇—故宮文物遷台後早期歲月

官方页面

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展览

北溝傳奇—故宮文物遷台後早期歲月

现场实拍

图:小米桶

进入展厅,最先看到的是几张军舰的照片,其中包括运送第一批文物赴台的军舰“中鼎轮”,运送第二批的“海扈轮”,以及最晚运送第三批的“昆仑号”,这三艘船就是当时陆续运送南迁文物赴台的主力,随后还有一些陆续由飞机送来的,但都是少量的了。

展出的军舰旧照

图:小米桶

接下来就是当时文物集中在台中糖厂的仓库中,成箱堆叠的样子,拍摄者是名叫莊灵的老先生。

莊灵的父亲莊严,自1937年起,全家随同故宫文物一路迁徙,可说是倾其一生守护在侧。还有一些生活照,在终于找到地方歇脚后,管理文物的同仁便忙着查验清点文物。

台中糖厂的仓库与员工宿舍

图:小米桶

民国四十一年《点查存台文物工作报告》

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中糖厂工作时的场景

图:小米桶

另外一队,则是在雾峰北溝村进行选址和建设事宜。

那时局势还不稳定,只用普通的房屋储存文物实在不够安全,于是又决定借势在山上开挖防空洞,以便储存最精华的几百箱文物。

当时的防空洞工程设计图

图:小米桶

转眼已到1952年,北溝村的工程进展迅速。一个呈U型的库房在山壁上开凿完毕,还做了精细的防水防震设计,南迁文物开始依次搬入这个新家。

山洞库房建设

图:小米桶

往山洞库房搬运文物

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展厅的一角,静静摆放着一只巨大的木箱,内里填充着棉絮和稻草,便是南迁文物漂泊万里的家。

这里还曾得到北平琉璃厂古玩商人的指导,务必确保宝物在移动时不会互相碰撞,以及如何防止白蚁和湿气的入侵。中间还要以铁箍来加固,避免木箱在搬运过程中裂开。

最后,木箱上贴满的标签、编号和封条都各有深意,表明该箱宝物来自哪里,要运去的目的地,以及收纳的库房等等,内行人看都是一目了然。

当时运送文物的木箱

图:小米桶

北溝的工程完结时,建造了4座地上库房、办公室、职员宿舍、陈列室等,大家按习惯将此地命名为“北溝故宫”。

修建完成后的“北溝故宫”

图:小米桶

完工后的陈列室

图:小米桶

虽然地处深山,奈何这好酒沉香还是吸引了全世界艺术大师的造访,还一不小心成了播扬光大的“中华文化圣地”,频频外借文物去别国展览。日本于战后归还的中华文物,也都悉数落脚于此。

南迁文物落脚于北溝故宫的十五年间,到此处造访的除了蒋介石夫妇、胡适、张大千等,还有国外政要,如泰皇蒲美蓬、日本首相吉田茂,和英美国家的学者等等,甚至还远赴美国参加了一次世界博览会。

来访者旧照,图:小米桶

直到1965年,北溝故宫因年久失修,渗漏严重,无法继续承担保存工作;又兼地处偏僻,展览设备简陋,无法发挥这些宝物应有的社会价值。

台湾省才又另择台北市外双溪一处场地,兴建了如今我们所见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南迁文物迁运至台北,北溝故宫的历史任务完成,归于沉寂。

北溝库房文物迁至台北(莊靈先生摄影)

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后,因无人继续管理,又经几次地震摧残,北溝故宫的房舍和山洞库房变得残破不堪。北溝居民因担心残壁断垣产生危害,更是一捧黄土将遗迹掩埋起来,曾经的知情者也陆续离世,这段历史便逐渐消散在时空中。

2016时拍摄的北溝故宮文物典藏山洞

图:维基共享资源

图:NOWnews 今日新聞

幸好有当时的文物守望者留下了照片等证物,还能让今日的我们将南迁文物寂静的十五年光阴拼凑起来,完成这历史上少见的文物大迁徙路线。

故宫文物在大时代动荡下的离散,宛如国家兴衰的侧写,其曲折奔走之苦虽多,千古的精华却切之不断,不甘藏匿的光芒亦终将绽放。

看展归来,送大家一棵白菜

图:小米桶

END

本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环行星球立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请后台联系。

原标题:《什么是“北溝故宫”?》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