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银行到田间,复旦学子回乡事农助力脱贫

2020-10-27 09:1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王语晴 复旦青年

编者按

正值全面小康决胜之年,复旦青年由东到西,依地势拾级而上,前往中国地理阶梯上的三个节点——湖南、云南、西藏,探访中国全面小康之路。同时开设精准扶贫专栏,以纪录片和图文的形式,讲述复旦人在扶贫中创造的中国故事。本篇是精准扶贫专栏的第八篇。

日子一天天过去,村民们对王龙也逐渐从最初的拒绝沟通、冷眼相待,转变为积极交流、诚意相对。有些农民经常送来水果,谁家宰了肉猪也会送来一块猪肉,不留个名字,放在门口就走了。这让王龙很是欣慰,“农村人还是很质朴的,就是要让利给百姓,顺应百姓的思维,和百姓共同开发,让人们赚到该赚的钱,中国本质上还是一种乡土社会。”

复旦青年记者 王语晴 主笔

复旦青年记者 张铭彤 朱月萌 编辑

天色接近黄昏,农田里几位妇女正弯腰锄草,快要成熟的无花果挂在繁密的枝叶间,青绿中带着些许紫红。桑葚丰收的季节,除了旅游采摘外,更多的果实通过丽云山庄进行深加工,制成各式农产品向外销售。

丽云山庄的总经理王龙少时生长于农村。自2004年从复旦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毕业后,他就一直留在东南沿海城市。2018年,时任浙江民泰商业银行金华磐安支行副行长的他做了一个决定:辞去银行的工作,回家“种田”。

辞职返乡,涉足农业

新化,曾是湖南省最大的国家级贫困县。大学之前,王龙从未离开过这里。出身贫穷的农民家庭,从小到大,王龙一直保持着优异的成绩,考高中时就曾在县里取得头名,也因此在乡间小有名声。

2000年,经历了高考的严酷筛选,王龙被复旦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录取 ,凭借自己的努力走出了家乡 ,在新世纪的千禧年迈向了新的人生方向。当时的他未曾想到,多年后的自己会选择回到故乡的山野间,涉足农业产业。

“原来的职业仿佛一眼就能看到尽头,我想做出一些改变。”感觉自己摸到了职业的天花板,2018年,王龙开始思考走出另一条路的可能性。

事实上,在王龙心中,返乡创业的念头并非一时兴起。2013年,姐姐王丽云在新化县科头乡汝溪村创立了丽云山庄,主营桑葚采摘。当年,王丽云仅流转了40亩荒地进行试种。在此之前,新化县几乎从未进行过食用桑葚的种植,桑树种下去了,大家心里“都是没底的”。幸运的是,600余棵桑树在当年全部挂果丰收。

▲王丽云(右一)在桑葚田中查看种植情况/图源:朱月萌

2015年下半年,丽云山庄又引进了无花果品种,发展多样化的水果种植和采摘业,并成立了新化县对江桑果种植专业合作社。一时间,汝溪及周边村民纷纷通过土地入股和资金入股等方式入社,在桑果种植中看到了产业脱贫的希望。经过几年的发展,丽云山庄规模逐渐扩大,到2017年底已由最初的40多亩地扩展到了700多亩,并成立了湖南省昭博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更大的潜力还亟待被发掘,姐姐王丽云希望王龙能够回到新化,一起经营这份事业。

斟酌之后,王龙决定返乡:“一个是我自己的理想,我想走另外一条路子,出来创业……另一方面,也能带动家乡人一起发展,为家乡做出一点贡献。” 放弃稳定的银行工作回到田间地头,亲人朋友们颇有微词,“支持的不多,反对的不少”。同事中也有许多表示可惜。

尽管如此,他还是辞掉了银行的工作,“毕竟各人有各人的选择嘛”。他以曾经看过的电影中的一句台词“follow your heart”评价自己当时的决定。问清楚自己的内心需要什么,放弃安稳与舒适,王龙毅然回到了新化老家,与姐姐王丽云一同经营丽云山庄,担任湖南省昭博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面对从未接触过的农业产业,当时的他并不担心。本科毕业后,王龙从事的工作与大学学业同样不具有太多专业内容上的联系,银行工作中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大多也是逐步从职位上、在社会中学到的。“我觉得做任何行业都是一样的,哪怕旋转一个方向,你自己钻研进去,还是都能出成果的。”

但回到新化,投身农业,从前在复旦行政管理专业学习的知识为王龙带来了管理学的理论储备,毕业后多年的银行工作经验也使他拥有了一定的金融知识背景。他相信,这些积淀都会成为自己的优势,为相对封闭落后的故乡注入新的活力。

▲王龙在丽云山庄办公室内/图源:被访者

产业扶贫,反哺家乡

返乡最初,面对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异,即使做好了难以适应农村环境的准备,王龙仍然被打击得几乎放弃。2018年,抱着返璞归真、进入田园牧歌般的生活的期待,王龙回到科头乡汝溪村,然而现实却诗意全无。

最初,村里人并不看好王龙的事业,“他是在城里混不下去了才回来的吧。”在这样的冷嘲热讽中,他与农户之间的交往也多不顺利。有些农户家里的土地没人种,宁愿荒着,也不愿租给王龙,流转到丽云山庄。

2018年5月,新鲜的桑葚刚刚成熟,丽云山庄的客人从各地驱车前来采摘。驾车沿乡道进入汝溪村,沿途得经过好几家采摘园,开上一公里多才到山庄。客人总在半路被同村的农户拦下,因停车不便等诸多理由,被禁止继续前行。农户们认为,同为桑果种植采摘,丽云山庄的客人多,他们的客人就会少,便半路拦截山庄客户。

从大城市返乡不久的王龙,遇上这种朴素的农民思维,几乎焦头烂额。“农民不跟你讲理,他们就是盯着自己眼前的这点利益有没有被你破坏掉。”

为了让村民们慢慢接受自己,王龙挨家挨户前去沟通,希望用诚意来打动他们。在最关键的利益问题上,他向农户们明确表示,山庄不会前去抢生意——加入合作社的所有农家统一定价,只由游客根据喜好自由选择,避免农家之间产生价格上的恶性竞争,以此保证农民的收益,让村民赚到该赚的钱。

有了这些保障,更多农民愿意加入丽云山庄的合作社,汝溪村逐渐形成了一个整体性的桑葚采摘区域。王龙也将自己的诚意注入到实际行动中:他向加入合作社的村民免费提供果树培植的核心技术;培训农民们如何预防果树生病;利用自己在义乌的商业资源,为桑葚种植户批发篮子,解决桑果包装问题……

除此之外,通过入股分红、就近就业、土地流转等多种方式,王龙和姐姐王丽云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带动当地农户脱贫脱困。在这里,村民们可以通过资金入股和土地入股两种渠道加入合作社,根据入股比例获得年终分红。据王丽云介绍,土地入股的农户们每户每年可从合作社中拿到少则几千、多则数万的分红收入。资金入股的分红收入也不少。在山庄负责种植技术的邻村员工李俊飞曾在2018年投入五万元资金入股,第二年即获得了十万元的年底分红,加上一年两、三万的工资收入,一家老小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若不入股,仅将自家土地流转给丽云山庄,农户也可获得每亩田400元的收入,在此基础上,贫困户家庭每亩还可多得100元收入。根据土地规模,农户们大约都能通过土地流转获得千元左右的年收入。

像李俊飞一样在丽云山庄就近就业的当地百姓还有很多,其中长期工作的贫困户就有46人。除了全职的技术性、管理性和业务性岗位,山庄也常常招募周边村民前来做零工,提供每人每天80元的工酬。这些零工多是乡里乡亲的贫困户,以五十来岁的农家妇女为主,农忙时节多至150余人。对她们而言,外出务工找不到符合年龄限制的合适工作,专心务农又没有足够的体力维持地里的活计。在丽云山庄,她们基本从事除草、施肥这类相对轻松的散活。而对一些身体有恙、不便做农活的贫困村民,山庄也提供类如管理仓库、打扫卫生的工作机会,让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一份收入。

▲一些本地妇女在合作社的农田内锄草/图源:张铭彤

日子一天天过去,村民们对王龙也逐渐从最初的拒绝沟通、冷眼相待,转变为积极交流、诚意相对。有些农民经常送来水果,谁家宰了肉猪也会送来一块猪肉,不留个名字,放在门口就走了。这让王龙很是欣慰,“农村人还是很质朴的,就是要让利给百姓,顺应百姓的思维,和百姓共同开发,让人们赚到该赚的钱,中国本质上还是一种乡土社会。”

深度转型,跬步前行

眼看着入股合作社的农户们获得了可观的利润,汝溪周边的村民也纷纷开始忙活种植,大片大片的桑树种了下去。为了避免参与恶性竞争,2018年8月,王龙做了一个决定——山庄从单一的采摘模式向精深加工转型。他先以23万元购入一户村民的闲置房屋作为加工厂,将种植户的桑果以不低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回来,从最简单的烘干技术做起,销售桑葚干,不再仅以新鲜水果采摘作为山庄的主营业务。

随后,产品规模日益扩大。王龙开始对桑树进行从上到下的全方位开发:桑叶用来喂蚕、养鸡、养鱼;嫩叶用来做成鲜美的桑芽菜;经霜桑叶制作成桑叶茶、桑叶面、桑叶糍粑等产品;每年砍下来废弃的桑枝则用来制作菌棒,培育桑耳。随着基地的壮大,王龙也开始主攻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控等农业核心问题,并将基础种植和部分初级加工事务分包给农户。丽云山庄统一提供技术标准和技术培训,逐渐剥离具体的种植业务,在作物成熟后进行收购。

规模逐渐形成的同时,王龙也开始考虑产品品质问题。“我们复旦不是有一个民间校训,叫‘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嘛?”他笑着回忆,“我一直都坚持这一点,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太功利了。”返乡之前,王龙观察到市场上不断涌现的农产品食品安全问题,希望能够有所改变。这次深加工转型恰好提供了契机,王龙决定从自己的山庄做起,坚持生产无添加剂的水果产品。如今,丽云山庄“无心插柳柳成荫”,高品质的水果产品让山庄的品牌被更多人认同和信任。即使没做过广告投放,有些客人仍只愿购买丽云山庄一家的产品,甚至专门驱车从外地赶来采摘。

目前,丽云山庄拥有桑葚、无花果、梨等多种水果种植与采摘项目,围绕最初的桑葚和无花果产业,王龙继续深挖拓宽项目范围,进一步发展农桑文化旅游。王龙描绘了他“一体两翼”的蓝图,即以桑葚基地为基础,同时发展深加工与生态旅游。目前已在施工的丽云山庄农桑文化馆计划集接待、加工、观光、科普为一体,将在2021年4月对外开放。王龙希望,届时前来采摘桑葚的游客将有地方歇脚、用餐,村中闲置的房屋也将被统一改造为乡村民宿,“没有接待能力”将成为过去式。

▲丽云山庄农桑文化馆规划图/图源:张铭彤

另一方面,利用自己金融方面的知识储备,王龙计划将公司分拆分为不同的板块,吸引当地年轻人加入。在他的观察中,过去几十年里,大批农村年轻人涌进城市打工谋生,用年轻挣碗饭吃。王龙希望,像丽云山庄一样扎根乡村的农业企业能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留乡创业的机会。

返乡两年有余。在这片故土上,同丽云山庄一道,王龙见证了周边乡村两三百户贫困农户的脱贫致富,觉得“很有成就感”。在他看来,虽然经济上的目标还未达到,但毕竟农业本身盈利能力弱,自己已经“很满足了”。“我心里很清楚,做农业产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我并没有觉得一定要做到哪个程度。只要一直不断地往前进步,就可以了。”

(文中李俊飞为化名。)

微信编辑丨周洁林

责编丨甲干初

往期精彩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王龙:从银行到田间,复旦学子回乡事农助力脱贫》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