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南康区:奋力打造高质量脱贫的南康样板

2020-10-25 22:2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这是一块

饱含着向往美好的希望热土

这是一块

书写着“无中生有”的传奇热土

这是一块

凝聚着敢为人先的活力热土

一座城市,诉说着高质量推进脱贫攻坚的磐石之心。南康区属罗霄山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多年前,谁都不会想到,这里会成为坐拥千亿家具产业、买全球卖全球的家具之都。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全区上下立下愚公志,誓圆小康梦,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大力探索以人民为中心、以党建为引领、以精准为核心、以产业为抓手、以作风为保障、以小康为目标的具有南康特色的新路子,奋力打造高质量脱贫的南康样板。

如今在南康,脱贫攻坚让幸福越来越近。截至2020年初,南康区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4511户90569人,已累计实现脱贫24073户89675人。27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退出,2019年底,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底的13.13%下降至0.146%,并于2019年4月28日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脱贫攻坚成果展示

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底的13.13%降至“十三五”初期(2016年初)的9.94%,2018年底脱贫摘帽时降至0.85%,2019年底降至0.146%。

历年脱贫情况:2015年底脱贫4759户19840人,2016年底脱贫7398户30265人,2017年底脱贫5910户21796人,2018年底脱贫4117户13731人,2019年底脱贫2101户4109人。

贫困村退出方面:全区27个“十三五”贫困村(含深度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其中2016年退出2个,2017年退出8个,2018年退出15个,2019年退出2个。

脱贫大事记

●2019年2月底,在省第三方评估验收中,取得了“零漏评、零错退”,群众认可度98.93%,综合贫困发生率0.85%的成绩。

●2019年4月28日经省政府批准,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2019年,在全省市县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中,再度被评为综合评价“好”的等次,位列全省第一方阵。自2016年以来,南康区连续4年获省市扶贫工作综合考评先进县(市、区)。

1

千亿家具产业 托起“产业+就业”脱贫路

龙回镇村民王小荣在团团圆家具有限公司上班,每天工作8小时,一家6口人居住在距离公司5分钟车程的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梦想花园。谈到目前的生活状态,王小荣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工作生活都很方便,公司效益也很好,我们只要努力工作,其他的都不用操心了。”该公司是南康区家具产业集群中率先建立扶贫车间的企业,先后吸纳了100余户像王小荣一样的贫困户就业。在该扶贫车间建立之后,南康区陆续有2000余家家具企业主动配合政府,开发适合贫困劳动力就业的“扶贫爱心岗位”,为贫困群众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打造高质量脱贫的南康样板,千亿家具产业给了南康绝对的实力和底气。从2013年开始,南康区多措并举打造千亿家具产业集群,通过“搭平台、育集群,拆转建、促转型,重创新、塑品牌”,实现了产值从百亿元到千亿元的重大跨越,2019年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800亿元,吸纳各类从业人员40多万人,家具产业实实在在地成为了富民产业、扶贫产业,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大支撑和持续动力。南康区深耕细作“家具产业+就业”文章,通过推动“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实现了全区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零就业贫困家庭”基本动态清零。依托“家具产业+就业”,不仅有效地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更走出了一条“产业+就业”的高质量脱贫之路。

借助家具产业搭建就业平台,实现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南康区依托家具首位产业优势,发挥万余家家具生产、物流、包装等企业的作用,通过各类奖补措施,集中在家具重点乡镇和家具产业园区搭建产业扶贫平台,鼓励企业建设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同时通过家具生产、家具配套、家具物流三大主力行业提供的大量岗位,链接具备劳动能力且有意愿的贫困户就业增收。全区贫困劳动力在家具及配套产业就业的人数达1.35万人,占已就业贫困劳动力总数的33.4%,人均月工资3000元左右。

借助家具产业落实技能培训,实现贫困人口获技上岗。围绕千亿家具产业及相关配套产业链,南康区把落实贫困人口技能培训,提升贫困人口就业能力作为突出重点,实施贫困劳动力培训意愿摸底调查,建立全区贫困劳动力培训意愿摸底调查台账,并按照意愿采取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岗前培训、企业在岗培训等,提升劳动者就业水平。2019年累计组织3732名贫困劳动力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

借助家具产业开展电商帮扶,带动贫困户实现创业增收。依托光明、泓泰、跨境电商产业园等电子商务聚集区建立9大电商精准扶贫实训基地,对贫困户子女采取免学费、教材费、食宿费、交通费等费用,进行电商培训就业。累计培训贫困户1133人,带动就业445人,从事电商工作136人。由贫困人口和残障人士组建的维纳斯电子商务公司就是南康区“家具产业+电商”扶贫的一个生动实例,近年来该公司团队累计培训了120余位残障电商人才,其中50多名贫困户通过电商实现创业就业脱贫,该公司总经理谭广忠也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并荣获2020年江西省脱贫攻坚奋进奖。

2

全面立体保障 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基本医疗保险和疾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全覆盖,大病小病都有报销,健康有保障;教育资助全覆盖,学校越来越美,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配套完善、干净整洁的小区,易地扶贫搬迁服务中心的保姆式服务……在南康,针对贫困户量身定制的帮扶政策层层叠加,为贫困户生活筑就了坚强的后盾,幸福变得可见可感。

健康扶贫方面,2016年至2019年共投入1.6亿元,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购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疾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贫困人口的住院报销比例达到90%。设立健康扶贫专项救助资金,对贫困人口住院费进行补助,截至2019年底,救助资金支出825万元。针对贫困人口的门诊特殊慢性病实现应享尽享,对动态新增的贫困慢性病患者,及时掌握,应办尽办。组建166个家庭医生团队,对贫困人口中的重点人群,提供签约服务和体检服务。

教育扶贫方面,紧扣“教育资助全覆盖”和“控辍保学”两大重点,全面落实学生资助政策,全区无因贫辍学学生。2016年至2019年,共投入教育扶贫学生资助金1.6亿元,资助贫困学生20.4万人次;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3.25万人次,金额2.6亿元;推进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项目累计投入资金1.67亿元;全区补充教师1850名,师资力量大幅提升。

住房保障方面,2016年至2019年,投入资金近2.4亿元,解决5634户贫困群众住房安全。

易地扶贫搬迁方面,提供保姆式服务。拿出区位优势显著的地块,配建全面的生活设施,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南康区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重要抓手来推进,共建设3个进城进园安置点、5个圩镇安置点和6个中心村安置点,配套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建成并已交付使用,搬迁入住率达100%。同时,全面加强后续扶持,建设了南康区易地扶贫搬迁服务中心和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所有的安置点做到“五通七有”,实现了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饮水安全方面。2016年至2019年,重点围绕饮水安全、灌溉保障、防洪保安等三个方面,投资4.59亿元,实施农村安全饮水等水利扶贫项目1449个,让贫困群众喝上放心水、安全水。

对于确实无法依靠自身脱贫的贫困户,2016年至2019年全区已投入5.21亿元进行兜底保障,保障其基本生活。为有效巩固提升已脱贫人口,南康区实行“一预警三机制”,健全完善返贫预警机制,动态监测已脱贫户和非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达标情况,及时发现疑似对象并上户调查核实,提前介入。建立遇病不返贫机制、遇灾不返贫机制、遇困不返贫机制,全面保障贫困户不返贫。

3

以党建为引领 汇聚脱贫攻坚强大合力

在南康区有个出了名的“三不怕书记”——王建华,2014年底,他从家具行业激流而退,竞选了边远落后的九江村党支部书记。6年来,他不怕吃苦、不怕吃亏、不怕付出,带领乡亲们走上了脱贫致富路,2018年,他还荣获江西省脱贫攻坚奋进奖。曾经“鸟不拉屎的九江村”,如今是远近闻名的经济强村。王建华喜滋滋地跟记者算了算村里的账:“村里的葡萄基地租金每年有3万元,光伏扶贫电站每年有10多万元收入,在隔壁的半岭村投资2100余亩标准厂房,一年租金16万多元,还有其他一些收入加起来,我们村每年的集体经济收入有近30万元呢!”在王建华看来,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不仅为脱贫攻坚凝聚了财力,而且为贫困户脱贫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增加了创收渠道,提供了致富奔小康的思路和动力源泉。在九江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全村17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694人也于2019年全部脱贫。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也为脱贫攻坚凝聚了财力。截至目前,南康区242个村不仅都建立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而且保持了较高的村集体经济营业收入。2019年,全区村集体经济营业收入总量达3659.4万元,村平均营业收入达15.12万元。

为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南康区提出“既看数量更看质量、看理念、看思路”,出台了更加精准的扶持政策,针对有家具主导产业优势的乡村,通过产业联动“强”起来;针对无主导产业优势的乡村,通过盘活土地资源发展农业“带”起来;针对资源禀赋较差的乡村,通过抱团发展民生项目“扶”起来。各地竞相“比学赶超”,呈现出“村色满园、百村争流”的局面,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经验和做法。

在发展村集体经济,打好高质量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离不开众多像王建华这样敢想敢干的“领头雁”。南康区始终把抓党建促脱贫作为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试金石”,把党的力量挺在脱贫攻坚前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打造骨干队伍,尽锐出战抓扶贫。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坚持“书记抓”与“抓书记”相结合,落实区委主体责任和党政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责任,建立区乡村三级的协同推进机制和责任包干机制。在乡镇层面成立精准扶贫工作团,由区委确定一名区领导担任团长,实行“工作团”包乡;在村级层面成立脱贫攻坚工作组,实行包村负责。坚持把讲政治、最优秀、最能干、最有责任心的干部,派到脱贫攻坚一线。同时,进一步增强区乡村三级扶贫专职力量,并保持乡镇党政班子和基层干部队伍稳定,严格执行不脱贫不调整、不摘帽不调离纪律。

强化日常管理,增强帮扶实效。先后出台文件明确帮扶干部工作职责、考勤要求,严格执行常驻干部工作日在村工作制度,并将帮扶单位、干部结对帮扶工作与干部个人、帮扶单位的评选评优、干部使用、奖金绩效等相挂钩,严明奖惩措施。并把脱贫攻坚工作成效作为选派单位干部年度考核和干部个人考察的重要依据,把脱贫攻坚成效纳入单位领导班子考核、科级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和干部考察的重要内容。

4

聚力乡村振兴 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

53岁的陈振胜是南康区浮石乡窝坑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自己的前40余年里,他压根没想过自己居然能靠“又窝又坑”的家乡吃上旅游饭,他眼里的家乡不仅乡亲们觉得美,而且城里人也竞相来村里游玩,大量的游客为村子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早在2017年,陈振胜就顺利脱贫,村子里其他的贫困户也在这些年陆续脱贫。作为省“十三五”贫困村,窝坑2017年就退出贫困村,从一个落后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也为南康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样本。

2020年,在脱贫攻坚战全面打赢之际,也是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关键时期,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都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具有基本目标的统一性和战略举措的互补性。南康区在积极落实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上,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推动乡村走向全面振兴、共同富裕,让脱贫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持续释放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一方面充分发挥农业产业作用,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带动扶贫。充分发挥蔬菜、甜柚等农业主导产业优势,按照“自主干、抱团干”等方式,推进链条式农业产业扶贫,并组建了“南康区农业产业扶贫技术小分队”工作群,成立了由农业、果业等单位技术专家组成的产业扶贫技术服务小分队。出台了产业扶贫信贷通金融政策,采取产业奖补、农业产业技能培训的办法,引导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促脱贫。2016年至2019年,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累计10.02万户次,涉及奖补资金1.87亿元。利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结带动促脱贫,近年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944个,联结贫困户12147户增收。开展农业产业技能培训助脱贫,组织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扶贫与扶智相结合,2016年至2019年,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11253人次,使部分贫困户由被动“输血”向主动“造血”转变。

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铺就美丽乡村新画卷。2016年至2019年,南康区共建设1038个省定新农村建设点,共安排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30640万元;2018年全域开展了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开展了以改水、改厕、改路、改沟、改塘、改房、改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不断完善村基础设施,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做到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统筹推进。

从精准扶贫到扶贫扶志,引领乡风文明新风尚。2017年以来,南康区以开展乡风文明行动为载体,印发了全面推进乡风文明行动实施方案、乡风文明行动助力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等文件,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扶贫扶志推进考核机制。

勠力同心,攻坚拔寨。打赢这场硬仗不仅要有敢于担当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斗志,还需要坚持定力、开足马力,精准发力、深处着力。热爱生活、向往幸福生活的南康人民,秉持“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信念,正步履铿锵,携手奋进在全面小康的康庄大道上。

来源:赣南日报

原标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南康区:奋力打造高质量脱贫的南康样板》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