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致敬】花都籍抗美援朝老兵:“我还活着,很不容易也很幸运”

2020-10-26 17:1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一切来得那么的突然。10月8日,中国应朝鲜政府的请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迅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

志愿军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恶劣的朝鲜天气、强大的美军武器、连续的五天断粮……

这些都在无时无刻地夺走战士们的生命

年轻时的江广勇

江广勇经历生死,却不惧生死,打仗杀敌对他来说,是一种国家的荣誉。不管是与美军近距离枪战,或是在后方担任通讯员,江广勇都表现出果敢和决绝,也因此立下三等功。

志愿军重创美国陆战第一师

1950年11月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分兵两路

扑向朝鲜北部,以钳形攻势向中朝边境推进

扬言要在一个月内把志愿军赶进鸭绿江

为此,美国特地将海军陆战第1师调往前线参战。这个陆战一师号称是美军王牌师,在二战中血虐日军,从未打过一次败仗。但是他们遇到了志愿军第九兵团,这支军队参加过孟良崮战役和淮海战役,解放上海,大败张灵甫、俘获杜聿明,同样战功赫赫。

江广勇与战友合影

11月27日傍晚,第九兵团冒着严寒发起总攻,激战到第二天,终于击垮陆战一师的机械化阵型,以16万优势兵力在朝鲜东北部的长津湖地区成功分割包围了美军陆战第1师和步兵第7师一部共约3万人。

眼看就要围歼美国王牌部队,这可以严重打击美军士气。但此时,朝鲜的严寒帮了美军大忙,零下30多度的天气让穿着单薄衣服的志愿军出现大量非战斗减员。很多志愿军战士们趴在雪地里等待冲锋号角,不知不觉就被冻死了,甚至出现了整个连队被冻死的情况。

江广勇与战友在抗美援朝战场上

江广勇回忆

"

当时队里有三个侦察兵会说英语,很灵活。美国兵说,“你们干什么的?”侦察兵说“我是南朝鲜的兵,我们过来联系一下。”

其中一个侦察兵趁美国兵不注意,就把美国兵掐住压下去,三个人一起给他绑起来,问清楚他们的营部、连部、团部、师部的位置,然后部队就冲进去。进去之后就用火焰喷射器烧,拿手榴弹炸,拿机枪扫。一晚上,美国陆战一师就被打蒙了。

"

江广勇的旧照影集

最终,在炮火和空军掩护下的陆战一师突出重围。尽管如此,美军精锐的“北极熊团”3191人被歼灭,这也是志愿军唯一一次成建制地全歼美军一个团。这场战役让号称“美国王牌部队”的陆战一师险些全军覆没,志愿军冒着严寒,以小米加步枪的落后装备,打出了国威,这就是著名的长津湖战役。

构筑坑道工事进行坑道作战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

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武器装备水平世界第一

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

进行了历时三年的浴血厮杀

其中阵地战阶段就长达两年又一个月

如何在敌我装备悬殊的情况下进行阵地战

成为了摆在志愿军面前的严峻问题

阵地战初期,志愿军主要依靠野战工事抗拒敌军进攻,在敌军绝对优势的空炮火力轰击下,即使付出巨大代价也不易守住阵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坑道工事应运而生。

当兵时的江广勇

在1951年夏季防御作战中

有的部队创造性地将2个加深的防炮洞连在一起

成为马蹄形的小坑道,即坑道工事的雏形

志愿军领导人充分肯定这一创造

并立即向全军推广

1951年秋季防御作战后,志愿军在全线大规模地构筑坑道工事。当时正值冬季,土石坚硬,作业工具、器材不足,“联合国军”以重炮和重磅炸弹进行破坏,志愿军部队克服这些困难,坚持施工。

江广勇与家人旧照

江广勇

“坑道要挖2尺深,大概3米宽,挖到5米长就要拐弯,再挖5米再拐弯,不拐弯的话敌人的枪很容易就打进来,同时还要通风通气。”

挖坑道的时候,三个人一组

一个扶着另外两个打锤

打上十分钟就换一组人,一个连负责挖40米左右

由于石头坚硬不好挖

一个战壕要挖上一个月才能完成

就这样,江广勇和战友们足足挖了十个月的坑道

不惧生死也要懂得自我保护

在战场上,志愿军每天都在接受各方面的考验,死伤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当时,大家都是年轻人,很多都不懂得在战场上如何保护自己,比如,一个炮弹过来一炸,很多人还往前冲,结果有的被弹片打到手,有的被打到脚,有的被打到头,很多就这样牺牲了。”

江广勇回忆说,“而且,当时国家落后,没有什么汽车,路上还结着冰,没有车只能走路,美国军的汽车开一个小时我们就得跑上一天,他们撤退的时候我们根本追不上,路上跑着跑着,就有人牺牲掉了。”

尽管将生死置之度外

但在战场上除了英勇杀敌

懂得自我保护也是十分必要的

在这一点上,江广勇显然比其他战友更有意识

"

打仗的时候,要学会如何躲炸弹,炸弹飞过来,不要趴下,趴下之后,炸弹一爆炸就很容易震坏心脏。

"

担任通讯员用生命保护情报

“经历过枪林弹雨,经历过多少战役

多少战友都牺牲了,我还活着

很不容易也很幸运!”

江广勇感慨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颁发给江广勇的证书

在朝鲜战场上,除了躲炸弹,如何在恶劣的天气中保持清醒,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行军的过程中,一个跟一个就不容易走丢,有的战友中途会忍不住打瞌睡,抱着树或者靠着墙就睡着了,醒来之后才发现手脚被冻坏了,有的手跟墙冻在一起了,有的则睡着睡着就醒不来了。

江广勇说,“我尽量不让自己睡着,坐着的时候坚持不要睡着,睡觉的时候就要用树叶子盖着,还要时不时动一动身子搓一搓手。”尽管十分注意,江广勇仍冻伤了双手。受伤以后,由于工作需要,江广勇被安排在后方当通讯员,主要负责上传下达的通信任务。

当时受通讯技术所限,连部、营部、团部之间都是通过信件来沟通各种信息,比如准备如何作战这样的情报,就得通过信件送达。作为通讯员要求脑袋瓜好使,灵活机动,要进行专门培训。比如,要练习方向感,一旦要求跑到哪个指定方位的山头去,就必须准确定位选择最佳路线,不能迷路贻误战机。而送情报这样重要的任务就落在江广勇的身上。

江广勇获得的各类奖章

一个人送信也十分危险,要特别谨慎,不仅要注意自身的安全,更要保证情报的安全。有一次,江广勇骑着马爬过一个山头,在一个山沟里突然出来两个人,用朝鲜话问:“同志,有没有火柴?”看着两个人在山沟里,不知道是什么人,江广勇就警觉地拿起枪说:“不要动!再动就开枪了!”于是,他们退了回去,江广勇把信送到团部后原路返回,经过山沟时发现,不远处有两个山洞,里边住着老百姓,一看不是坏人,这才放下心。

幸运的是,江广勇总能完成送信的任务,“情报写在信封里,信的内容也要记在脑子里,如果敌人真的来到面前了,就要把信撕掉毁掉。信里的都是情报,所以必须用生命来保住。”江广勇说。由于表现出色,江广勇于1952年立下三等功。

江广勇收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战场归来既有庆幸也有遗憾

在战场上,中国志愿军还要面对断粮的危险。江广勇记得,最严重的一次,部队整整有五天没有粮食。当时,美国派飞机轰炸,把志愿军的后路切断了,粮食补给不上。断粮的那五天,连队干部都要自己拔些野菜吃。连长说:“我们管不了啊,我们也只能拔野菜吃。美国的飞机把马都炸死了,粮食也炸没了。”实在没办法,参谋长对江广勇说,“小江,你去割点马肉过来,我们几个吃。”

看那飞机飞远了,江广勇就跑过去,在马腿上一边割一边还抬头有没有美国飞机,想着赶紧割完就跑,不料一着急把自己的手给割到了,至今手上还留着疤痕。割下马肉,江广勇跟参谋长到附近农民家,两个人烧点柴火,放锅里煮了半个钟头捞出来,一人割一块,一边走一边吃。他说,“朝鲜人就吃生的,喝生牛血,吃生牛肉,我们不行,我们得吃熟的。”

江广勇

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由此,抗美援朝胜利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经历了枪林弹雨,以及饥寒断粮,江广勇很庆幸自己还能活下来。

江广勇仍保持看报习惯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除了江广勇

还有两名同样来自花都的战友

其中一个就是当初叫上江广勇一同参军的江栋

在朝鲜战场上当机枪射手

打仗受伤之后腿就烂了

最后死于美国飞机的轰炸扫射中

“江栋,1921年出生,1951年下半年被炸死的,牺牲的时候只有31岁。”说起这些战友,江广勇感到十分惋惜,“另外一个来自花都的战友也姓江,但具体名字忘记了,只记得他叫‘阿恒’,在朝鲜战场上属于20军。后来手指冻坏了,写字不能正常写,吃饭也不能正常吃,拿笔拿筷子都没办法像正常人一样。他回来以后,人民公社时期还在东华村的水汀庄当大队书记。”

江广勇回忆往事

1953年,江广勇所在的27军刚回国,苏联的慰问团到上海进行慰问表演,晚上9点吃饭的时候,军长彭德清看到江广勇惊讶地说:“你还在啊!”说完就招呼吃饭。江广勇说,“军长对不起啊!我前面一个团好几个同志在一块,我得跟他们一起。”

战争结束后,江广勇转业被分配到河南三门峡修水电站,期间还得到中央领导周恩来、习仲勋的接见……这些点滴都成了江广勇一生中珍贵的回忆和难得的安慰。

和平来之不易

向英勇无畏的抗美援朝老兵致敬

来源:花都区融媒体中心

图文:黄柱

原标题:《【致敬】花都籍抗美援朝老兵:“我还活着,很不容易也很幸运”》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