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为了春回大雁归

2020-10-26 17:3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10月23日,湖北武汉。艳阳高照,车水马龙。

由中央文明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抗疫特别人物发布活动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隆重举行。作为抗疫期间的定点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曾收治千余名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病人。

此次发布的300位“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抗疫特别人物,既有冲锋在前、最先与病毒短兵相接的湖北省和武汉市医务人员,也有执甲逆行、火速驰援的援鄂医疗和防控队员,还有坚守在全国各地抗疫一线、护佑人民健康安全的白衣战士。

熟悉的大武汉,回来了

“就在这里,我参与成功救治了109名重症病人!”发布活动现场,作为北京协和医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长、该院感染内科主任李太生指着身后的病房楼说。

在武汉参战60余天,李太生对新冠肺炎治疗方案不断优化和调整。“震撼、开心、骄傲、自豪!”时隔半年再次来到武汉,李太生感慨万千,“变化最大的,就是武汉开始堵车了。”疫情初期,没了往日熙熙攘攘的人流,也没了穿梭不断的车流,没了烟火气的武汉曾让李太生颇感心酸。“回想起自己曾为这座城市的复苏作过贡献,我很骄傲。”

“记忆中,那个熟悉的大武汉,回来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麻醉科医疗副主任兼党支部书记万里感慨道。

救治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病人肺部功能受损,组织缺氧,呼吸衰竭。在无创呼吸机不能满足救治需要时,就要进行气管插管,这也是挽救生命的重要手段。

拼尽全力,只为一线生机。彼时,武汉同济医院诞生了一支特殊的“插管小分队”。队员中既有20多岁的90后,也有50多岁的教授。万里是麻醉科第一个报名支援一线的医生。

“如果说医生是刀尖上的舞者,那么,麻醉科医生,就是在刀尖上与病毒跳‘贴面舞’。”万里说。麻醉医生要贴近病人口鼻处实施气管插管,近距离直面病人呼吸道,是从“鬼门关”抢回生命,与死神搏斗。

抗疫期间,武汉同济医院共完成气管插管近200例,无一失败。“没有大爱,哪里来的小爱。”万里坦言,作为医生,永不会忘记“医学生誓言”,作为医生,只要工作需要,百姓需要,就会一直坚守岗位。

推着自行车上舞台

这是一张布满折痕的疫情防控临时通行证。大红印章旁,印着几个字——“车牌号:自行车”。

农历正月初七,24岁的90后医生甘如意从湖北省公安县斑竹垱镇的老家出发,带着政府开具的通行证,辗转四天三夜,骑行300公里,赶回工作单位——武汉江夏区金口中心卫生院范湖分院,参与疫情防控战“疫”。

发布活动现场,甘如意推着那辆陪伴她踏上战“疫”征程的自行车走上舞台。“我觉得医护人员就要像战士一样。疫情来了,我们就要冲到一线。”甘如意说,选择骑自行车回到医院,当时只是想让村民放心,“为了尽快回到工作岗位,我什么都可以不顾。”

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的殊荣,让甘如意颇为自豪,也更坚定了她将青春热血挥洒在基层卫生事业的决心。“有人跟我开玩笑说,因为我姓甘,所以我不怕苦。”甘如意笑着说,“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内心坚定,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

古人云:三十而立。刘中砥的30岁生日,就是在同济医院中法院区的病房里度过的。

作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刘中砥笑称自己是最老的90后。2月7日清晨5点,东方欲晓,踏着积雪,刘中砥随队赶赴武汉。

“我的父亲也是一名医生。”刘中砥回忆,2003年非典,父亲作为医院科室带头人,一名共产党员,冲在一线,负责影像学检查。那年,刘中砥只有13岁。从那时起,成为一名白衣战士的愿望便在这个少年心中扎下了根。“虽然父亲没能看见我穿上这身白衣就离开了人世,但当我在奔赴抗疫前线时,从未像现在这样感觉离父亲如此近,也从未如此强烈地感受到身为一名白衣战士的使命感。”

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并向奋斗在疫情防控各条战线上的广大青年致以诚挚的问候。

“特别激动!”回忆当时的情景,刘中砥说,习总书记在信中勉励大家“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一名90后党员,自己要义不容辞地用所学专业,为国家和人民尽一份力!

“身处北京的我,又思念起记忆中武汉的风。”回京后的刘中砥,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段话。抗疫期间,在病房里与死神较量的一幕幕始终萦绕在他脑海。10月23日,再次回到武汉,回到战斗过的病房,刘中砥坦言,“感觉这座城市,醒了!”

收到了塞尔维亚的泥土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全人类需要共同面对、休戚与共。

3月中旬,全球疫情快速蔓延,塞尔维亚疫情告急。中国政府不但送去大批援助物资,还选派抗疫经验丰富的医疗专家援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成守珍就是援塞专家组成员。

在塞尔维亚,中国专家组分享了中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经验和做法,提出实用建议。成守珍回忆,临别之时,塞尔维亚总理向专家组颁发了象征“保卫国家”最高荣誉的奖章,向每位专家赠送了包含特殊意义的塞尔维亚的泥土,真诚地对中国的专家说,“来的时候你们是外国人,走的时候是朋友。塞尔维亚政府和人民不会忘记这段特殊时期的中塞情谊!”

赴塞援助前,成守珍刚刚从武汉抗疫战场归来。2月7日,她临危受命,担任中山一院医疗总队临时党总支书记,带领百余名医疗队队员奔赴武汉一线。谈起过往,成守珍只淡淡地说了一句,“这就是医务人员应该做的。”

作为中华瑰宝,中医药在新冠战“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中西医协同的防控机制。

1月21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急诊科主任齐文升抵达武汉,是第一批参与抗疫的中医专家。“中国方案”里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患者也是抗疫取得重要战略成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医医疗队在武汉金银潭医院、湖北省中西结合医院等,都采取中西医结合方式救治重症患者,助力降低病死率。“将中医药应用到新冠肺炎病人的救治,是我们国家的一个特色,未来,要将这一传统瑰宝传承发扬下去。”齐文升说。

相信科学才能赢

抗疫期间,作为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的吴尊友每日分析疫情特征,深入解读数据,研判疫情趋势,提供决策参考,同时,深入分析针对无症状感染者的防控策略等,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用通俗语言解读疫情及防控知识,对控制疫情和稳定民心起到积极作用。

“认识新冠肺炎传播流行规律,是做好科学防控的基础。”吴尊友在现场分享时说,当时无症状感染者这一名词出现在媒体上时,公众担心,茫茫人海会不会有无症状感染者。面对这种情况,就要向百姓讲清楚,无症状感染者的产生,一定是接触了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属于密切接触者,而密切接触者都在我们的监管范围。这样,老百姓就不会恐慌了。此外,吴尊友还参加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全球分片区新冠防控视频会,向国际社会介绍我国防控经验,讲好中国防控故事。

截至10月23日,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突破4100万例。秋冬季来临,使得国内民众担心第二波疫情的来袭。

在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中国是否会有新冠疫情的局部暴发?面对公众的担忧,吴尊友再次走到聚光灯下,铿锵发声,“无论病毒如何肆虐,只要我们坚持科学防控,勠力同心,一定能赢取最终的胜利!”

2月6日,全国调集了包括北京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吴浩在内的27名基层全科医生和疾控专业技术人员,与武汉13个区的干部组成13支社区防控小分队,深入一线。在实地走访调研后,吴浩等专家提出了社区防控的策略,推动切断传播途径。“这些都是在实地调研、科学研判的基础上得出的建议。”吴浩说。

10月23日,在抗疫特别人物发布活动现场,再次回到武汉的吴浩看到充满烟火气的街市,颇为感慨,“只要坚持科学决策,相信我们一定能赢!”

文:健康报记者 张磊 特约记者 蔡敏

原标题:《为了春回大雁归》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