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以罗马史为鉴,感知人类智慧的上限和下限

2020-10-28 07:3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施展 施展世界

对罗马的研究在西方已经是个显学,这方面的研究早已汗牛充栋了,但这依旧不妨碍李筠和我再把罗马重新研究一遍的强烈兴趣。借着李筠最近的新课《罗马史纲》上线的机会,我也和大家谈谈罗马吸引我的几个原因。

01

罗马重要,因为它记载了人类探索各种政体形式的所有经验和教训

罗马对于政治学者来说特别重要,原因很简单,罗马史几乎记载和穷尽了人类探索各种政体形态的所有智慧和愚蠢、所有经验和教训。

几乎从任何一个给定的横截面上来说,罗马史背后都反映着非常高超的政治智慧;因为你在任何一个给定的时期、给定的约束条件下设置相应的制度的时候,要考虑的要素是非常之多的,必须得把各个方面的要素都考虑到才能给出一个有效的均衡的安排,而罗马在每一个时段都能够找到办法给出一个有效的均衡安排。

图 | 元老院

所以从横向的时间截面上来看,罗马史是一个智慧史,每个时代的问题,罗马都通过其多元复合的政体形式找到一种最好的均衡方案来应对,直到时势演化,超出均衡方案的弹性范围,进入下一个阶段的补丁。

但从纵向的时间轴上来看,我们又可以看到罗马史就是一个在遇到问题和打补丁间循环反复的失败史,这里面就反映着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各种制度的适用性边界以及人类的智慧所能达到的极限。

罗马的千年历史几乎把我们在今天所能想到的政体形态几乎挨个儿都试过了,它最经常遇到的情况是,相应的制度管用一段时间,但过一段时间就又不行了,于是就得重新打补丁,打完补丁又能继续运转一段,运转一段时间后出现漏洞了,然后再去打新的补丁,整个过程一直持续到罗马帝国崩溃。

图 | 凯撒遇刺

之所以要反复打补丁,是因为人类能选的方案实际上是相对有限的,每个制度方案都有它有效的那一面、能够适应的那一面,但所有的这些有效性、适应性又都是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之下,一旦约束条件变了,过去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就有可能就变成它自己的坑了,以及,同样的一套制度方案给定时间足够长,它也都有某种自我腐化的因素在内,同样会掉坑里。

所以,无论从纵向、横向还是各个角度看罗马史,罗马史都是我们探讨人类政治的可能性和有限性时的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我们既能看到人类可以期待什么,可以在哪些方面作出大胆尝试,又能看到人类不能期待什么,在哪些方面必须有所节制。

02

从罗马史中,感受历史局中人的生存处境

基于对罗马的研究兴趣,2019年年初,李筠我们俩跟17位来自不同行业的朋友,奔赴罗马与伊斯坦布尔(伊斯坦布尔的曾用名叫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曾是东罗马帝国的首都),探寻“罗马帝国不灭的基因”。

大家在这期间把罗马的成长史和自己的工作经历、生活背景、学科视角、对中国和世界的关怀等等相联系,围绕一些议题进行了反复的辩论,并产生了很多思想碰撞。

当时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景是我们在考察过程中临时起意搞的一场辩论赛。

双方辩论的主题是到底共和好还是帝制好,辩论赛中李筠代表西塞罗发言,他这方是支持罗马共和的,我代表凯撒来发言,我这一方是支持罗马帝制的。

我们发言的时候都得想方设法在自己这一方争取到更多的支持者,然后用尽各种办法瓦解对方的支持者阵营。

辩论的场景把我们带入到了一种真实的历史感当中,它逼迫李筠这一方必须站在西塞罗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想各种策略,我这一方必须站在凯撒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想各种策略,而在当年读书的时候,我们是不会有这种考虑的。

图 | 李筠和施展:罗马考察第一季

结果就是,很多我们当年读书时体会不到的东西,比如为什么西塞罗当年看上去似乎是一个冥顽不化的人,凯撒为什么要做一些我读书时觉得不大容易理解的妥协和相应的政治安排……逐渐我们就找到感觉了。

这些东西对于我们把握历史是非常重要的,找到当事人的感觉,理解摆在当事人面前的问题、当事人在具体处境之下的种种不得已以及当时的人们在相应的约束条件下所想出的种种办法、开出的种种脑洞,在真实的历史现场更容易被激活这些感受。

图 | 纪录片《帝国议起来》已在优酷上线

这对我们来说是一段非常难得的经历,也是我们后来推举李筠把大家此次考察的集体心得做成一门课的初衷。

我们希望通过李筠老师的这门课和他即将出版的新书,和大家再一次体会历史局中人做相应决定时的勇气和意志、做出妥协时的种种思虑和不得已,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罗马、理解西方、理解中国所面临的外部约束环境、理解全世界。

小提示

点击【阅读原文】,带着《罗马史纲》给们提供的方法和视角,一起去洞察我们在时代大势中的具体处境吧。

另外,我们已为“罗马粉”的用户开通了话题讨论群,欢迎私信夏夏(微信:eidos001)添加罗马史纲群。

扫码进“罗马交流群”

原标题:《以罗马史为鉴,感知人类智慧的上限和下限》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