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这座钱塘江边的千年古镇,烟火依旧 | 钱塘江影像考察创作营

2020-10-27 17:1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钱塘江影像创作营 轮到你了

10月2日,国庆遇上中秋。学员按兰溪风俗,中秋赏月点起“香球”,祈求一年平安团圆。by 丁伯乐

轮到你了按:第二次钱塘江影像创作考察之旅,考察团选择了位于钱塘江中上游的游埠镇作为集训点。位于钱塘江中上游金衢盆地的游埠镇,是浙中四大千年古镇之一。自古以来是金、兰、龙三市县毗邻地区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集散地,素有“瀫西重镇”和“钱江上游第一埠”之誉。商业繁荣,贸易兴旺。

by 丁伯乐

2020年国庆期间,导师傅拥军带领钱塘江诗路影像创作考察营一行26人进驻兰溪游埠镇,进行为期三天的集训,影像艺术家王庆松为学员授课,彼此坦诚交流。集训期间,导师和学员以游埠古街为目标拍摄创作,在热腾腾的烟火气中感受这个千年古镇延绵至今的风土人情。以镜头和笔观察、描摹眼前这个虽历经沧桑依然一派质朴纯“真”,充满人情味的资深古镇!

游埠“红”事

by 张渊凯
by 丁伯乐
by 施佳杰

不对,是他们

by 施佳杰
by 丁伯乐

游埠是摄影大师郎静山的故乡,如今的游埠致力于发展摄影文化特色小镇,吸引了一批批爱好摄影的游客。

by 张昭

散了散了,

一起喝早茶去吧!

去游埠,必去早茶街

by 刘丹 吴一昂

清早上古镇

长街黑暗茶肆兴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by 刘丹 吴一昂
by 刘丹 吴一昂

“趁着夜色入住游埠古镇,为的就是今天清早五点起来去感受一下著名的早茶街。游埠是保存非常完好的一个古镇,清晨五点的早茶街没有游人,只有当地的老人喝着一块钱的茶,吃着各式早餐,更有悠闲者,一手下一子象棋,一手挑一把干挑面放入口中。热热闹闹的一天就这样开始。

镇上的一位剃头师傅介绍说,游埠因地处金、兰、龙三市交界,又南临衢江,自古以来就是商贸重镇。早茶文化就是在各个不同地方的人们聚集此处,交换信息的情况下形成的。如今由于大桥、高架的兴建,交通运输由过去的依赖于水运转变为陆运,游埠不再繁容似往日,但当地人依然保留了吃早茶的习俗。”(by 学员 孙毛亦成)

烧饼油条一杯茶。by 孙毛亦成

“起了个大早赶去钱江水系穿镇而过的游埠古镇,只因这里有条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早茶街。据闻这里的早餐摊在凌晨四五点便已开市,络绎不绝的食客会持续至上午十点方才散去。淅沥的雨水声中夹杂着的是乡亲们的坊间轶事,袅袅茶香和早点的热气蒸腾萦绕,交织出一派祥和。有幸和一位健谈60后的土著大叔拼桌,听他说了很多以前的故事。遇到穿着旗袍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在她妈妈的鼓励下为陌生的来客唱了她新学的童谣。在这里,你清醒也好,恍惚也罢,这是食客们每日限时的蓬莱梦境。”(by 李倩格)

小茶客好奇的眼神。by 朱羽弘
老茶客们在烟雾缭绕中度过半天。by 潘恩
by 丁伯乐

游埠必吃早点

肉沉子

by 傅拥军

一种据说是丈母娘包给女婿吃的美食,蛋心里面嵌一二两肉

by 傅拥军

大名鼎鼎的“六指头”烧饼

by 张雨柠

游埠大饼,早餐必备

by 孙毛亦成

鸡蛋粿,味道真心比这个名字惊艳得多!

by 孙毛亦成

带着古典美感的游埠红印馒头

by 傅拥军

游埠发糕

by 傅拥军

小馄饨配花茶

by 夏山歌

“游埠是我从小到大一直比较熟悉的地方,小时候最深的印象就是游埠桥边上的菜市场,也有点知道早茶,但现在感觉已经面目全非,完全没有了小时候的印象了。但游埠的早茶好像比以前更热闹了,一直影响到周边的街镇,后来知道我们老家的人也会过来喝早茶。10月1日上午,我去走访了多年未见的两个表哥(亲姨妈的儿子),大表哥说早茶是他们这里这个年纪的人的必去之地,一年365天风雨无阻,最早的甚至是3.30到场。我大表哥说,如果不去那就会整天无力干农活的。上瘾的,必须去,除非不能走了。因为我的老家离游埠也不远,所以现在我们老家那边也有人来这里喝早茶了。(我老家是龙游县原士元乡,和游埠就是隔壁乡镇,而且方言也通用)。希望游埠的早茶能生生不息的延续下去。”( by 学员 李雪富)

受伤的老茶客。by 施佳杰

今年的国庆节和中秋节是同一天,大家都叫做“双节”,也是我第一次在外面过中秋节,事先按照傅老师的吩咐,我带上了两盒楼外楼的月饼和一盒石榴,晚上大家包下了一间茶室,大家交流拍摄经验,其乐融融,一直到晚上12点。

此处感谢李老师的月饼、石榴和啤酒��

by 丁伯乐
六指头家的小外甥也来啦!by 丁伯乐

一个临时起意的中秋夜,奇妙而愉快

by 丁伯乐

游埠传统老行当

唢呐师傅

这个老人家,会七种器乐。by 张渊凯

算命师傅

by 潘恩

中医师傅

by 张昭

剃头师傅

by 孙毛亦成

木雕师傅

by 江小跑

钉秤师傅

by 张渊凯

“在游埠的一个礼拜,我一直在拍老手艺之手工钉秤。钉秤师傅吴招福老爷爷今年83岁,祖籍绍兴,因战乱迁徙到游埠,十二、三岁,父亲将这门祖传手艺传给了吴爷爷,至今已有70年。爷爷的生意完全依靠节假日的游客,平时游客不多,就没生意。今天生意特别好,摆出的小秤很快卖脱销,还从家里的库存中拿出一部分,赚了五百多块,其中也有我的一份子。

吴爷爷的一生,贫穷占据很长一段时光。他因为贫穷做秤,因为贫穷(没钱赚)放弃做秤,因为贫穷重操旧业。直到老年,才随心所欲为打发时间做秤。”(by 传媒小组 张渊凯)

游埠人家

by 袁诗然
by 朱羽弘
by 朱羽弘
by 傅拥军
by 丁伯乐
by 张渊凯
by 丁伯乐
by 张渊凯
by 丁伯乐
“10月1日,我联系好兰溪当地的跑步协会,一大早便赶到兰溪体育馆与他们汇合。他们早上沿着兰江奔跑10公里,庆祝祖国母亲生日快乐。我选择了三个点对他们进行拍摄。给他们拍了大合影,空中航拍和路上奔跑的照片,兰江边上的跑道特别适合跑步。下午,和导师、同学们交流了拍摄心得。在傅老师和大家的建议下,我对自己的拍摄计划进行了修改调整。”( 文 | 图 by 江小跑)
游埠痕迹
“在游埠这几天,常和大家沿着游埠溪步行,小溪隔开了古镇与新城,却没有隔开这里浓浓的市井气。早茶店的滚滚烟雾、煎油饼溅出的热油、石板路的青苔以及永福桥上终日不息的行人,给游埠留下了丰富的视觉痕迹。这些痕迹远远看去好像有些破旧不堪,但若能慢下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们其实也在随时间不断地发生变化,在细微处展现着这座古镇的活力。”(文 | 图 by 胡扬)
古镇白事
庚子 九月二十九日

文 | 图 by 马可

晨五时起,赴游埠。

古镇已有商业开发的痕迹,但古朴依旧。

午后顺溪流步行至防洪堤,沿徒小径野趣幽静,时有农人劳作,颇具工业革命初期欧美乡村的景观。

晚间在镇政府食堂用饭,厨娘做事利落,菜的口味也好。

前日,镇上有老妇谢世,时年八十有六。饭毕,六时三十许,与同学数人前往摄影。期间有道士作法,众家属配合,一出接一出,不让人累着,亦不让人歇着。

有人介绍,道士为“假道士”,平日务工,白事接活。另有丧事乐队成员也均为兼职,红事白事酒店开业,有单即接,否则养不好自己。

乐队由打鼓,吹笛,二胡,打锣等组成,其中打鼓的中年妇人状态出神入化,已然进入心流。

在丧礼上遇一职业哭丧人,年入二十多万,为五十岁左右妇女,随身配扩音器,记忆超群,丧家如有儿子七人,孙辈二十人,哭丧人均需记住,在哭丧中须一一喊出后辈的名字,以示对先人的纪念。

此外,哭丧人还需担任现场情绪指挥,冷场不可,过于悲伤亦不可,因情绪是有传染性的,万一众亲属用情过深,场面入控,过世老人原配一口气没接上,后果不好收拾。这一日千金的工作也不是那么好做的。

当地丧事如隆重,条件有三,为老人高寿,家中有财力,子女没有做领导。

偶遇的喜丧

by 陶蠡

逝者 86岁

生前做小吃、小生意

老伴 90岁

抗美援朝老兵,退伍后在建筑公司上班

育有子女五女一男

根据当地习俗,母亲去世儿子要在凌晨坐在水盆中悼念。我们由此介入跟拍,直至翌日发丧入葬。

此时附近赶来的亲戚已经守到了第七天(头七),操持仪式的有:道士一人、助手两人、哭丧一人、吹奏七人、鞭炮车一人、厨师一人,共13人。

仪式由道士主持所有的环节,逝者家属并不完全知道整个流程的讲究,基本是跟着做。直系亲属与父母关系和睦,整个仪式过程中除其中一个女儿情绪失控,大部分家属情绪稳定,入葬后两天还有两位姐妹留下来照顾老父亲。女儿们大部分嫁到周边、兰溪、杭州等地,从母亲住院就轮流照顾,临终前还会和母亲睡在一起。生病前两位老人生活能自理,与子女分开生活。

仪式过程紧凑,“节目”很多。但有些仪式也已经有所简化(“坐在水盆中悼念”改为“坐在草席围子中悼念”),禁放烟花爆竹催生了鞭炮音响车,操作员手持三个遥控器,鞭炮声层次分明、节奏得当、响度真实,控制得相当专业!

by 施佳杰

会唱的“仙姑”

回访逝者家属的路上听到有人唱“小曲”,寻声而至,发现一间十平米大小的小屋里坐了十多位排队“问诊”的居民。“仙姑”看起来50岁上下,边唱边询问、边唱边“开方”,据当地人称来求方的大都是为了驱邪,也有从外地来的亲戚来求前程的,每天访客络绎不绝。暗中观察了一会,基本上每一位来访者用时十分钟,“仙姑”根据点燃的香来解惑,然后写符、烧纸以示化解。偶有受了惊吓的孩子,“仙姑”也会上手带一带(类似招魂)。事后询问了两位来访者,说的都还是准确的。“香火钱”放在红包里随意,墙上同时贴有二维码。

边唱边做法的方式和北方有所不同,某某娘娘附身的说法和驱邪的方向则大同小异。游埠没有寺院(现有的佛寺是从附近“搬”来的)与宗祠(据闻是没有特别的氏族士绅、各姓氏发展均衡),而“仙姑”依然活跃在小巷之间。

葬礼,哭丧。by 施佳杰

原标题:《这座钱塘江边的千年古镇,烟火依旧 | 钱塘江影像考察创作营》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