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把研究成果应用到应急管理事业——记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勘测队总工程师杨晓琳

2020-10-27 17: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勘测队总工程师杨晓琳从事应急救援工作已经5年了,从中国科学院攻读完博士,他就成为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的一员。他既是一名性格沉稳、作风扎实的应急救援队员,又是一名为人谦和、认真严谨的科研骨干。面对滑坡灾害,他总是身先士卒,凭借自己的专业技术和冷静判断,圆满完成一次次救援任务。他说:“对于应急救援工作,必须认真做,而且必须做好。”

杨晓琳和团队研发的边坡雷 中国应急管理报记者 曹博远 摄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勘测队总工程师杨晓琳从事应急救援工作已经5年了,从中国科学院攻读完博士,他就成为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的一员。他既是一名性格沉稳、作风扎实的应急救援队员,又是一名为人谦和、认真严谨的科研骨干。面对滑坡灾害,他总是身先士卒,凭借自己的专业技术和冷静判断,圆满完成一次次救援任务。他说:“对于应急救援工作,必须认真做,而且必须做好。”

自主研发的边坡雷达领跑世界

我国山体滑坡、坍塌灾害事故多发,每年有超过十万人次的救援队员面临二次滑坡威胁。2000年以来,国外采用边坡雷达技术大幅提高了滑坡监测预警的准确性,我国一直从意大利和澳大利亚两国进口这种雷达设备。这些进口设备体积大、重量重、精度低,尤其是一部高达人民币800万元至1000万元,对于国内这个巨大的需求市场来说,不买不行,买的话确实有些“卡脖子”。面对这种现状,杨晓琳心中多有不甘。

于是,杨晓琳向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提出要走自主研发之路。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从系统设计到集成联调,从算法实现到可靠性验证,可以借鉴的经验很少,可谓困难重重。作为硬件系统研发负责人,杨晓琳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下决心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但是他面临的窘境是,没有一行可以参考的代码,没有一张可以生产的图纸,完全是凭着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平地起高楼。

从立项开始,杨晓琳就没有了周末和节假日,研发期间没有休过一次年假,暑往寒来,实验室的灯光经常亮到深夜。为了测试稳定性,需要连续观测数据变化,他将行军床搬到雷达旁,吃住全在实验室。为了验证精度,他长期驻守野外现场,风餐露宿。因长期高负荷工作积劳成疾,“80后”的他得了胸膜炎和气胸,肺部压缩70%以上,不得不住院手术。住院的1个月时间里,他仍坚持工作,反复研究设计方案。

经过4年多的艰苦攻关,他带领团队相继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实现了国产边坡雷达相比进口产品重量更轻、距离更远、精度更高,满足滑坡应急救援应急监测便携、快速、可靠的应用要求。我国的边坡雷达研制成功后,由于性能更好,价格却只有国外产品的20%,国外的产品一下子失去了竞争力,到2019年,已经基本退出了中国市场,而中国的边坡雷达,却销到了欧洲。这项技术使得中国不再被国外扼住喉咙,实现了自主呼吸。杨晓琳可谓功不可没。

同事们讲,杨晓琳的优点是善于跳出老习惯、老思路,坚持问题导向,总能不断开拓创新。事实也确实如此,他对边坡雷达不断改型,通过模块嵌入式设计和接口功能融合,大幅缩减了线缆数量和操作步骤,目前新装备可在5分钟内安装完毕,保证了快速实施监测。

每次出征都圆满完成任务

作为应急救援勘测队的总工程师,杨晓琳一直把能够参加救援任务当成荣耀的事。自从边坡雷达投入使用开始,勘测队前后共执行了19次救援任务,而杨晓琳参加了16次。

第一次参加救援是2015年11月13日,当时杨晓琳正在云南出差,突然接到了浙江丽水的救援任务。他和队友以最快时间赶到机场,结果,却因为雷达设备长度达到2.8米,客机无法托运,只好又等了4个小时的货机。这几个小时对于杨晓琳来说是漫长的,他一边急于赶往现场发挥作用,一边又焦急自己研发的设备过于笨重。一直到晚上10点,他们才坐上飞机。这是杨晓琳第一次在事故现场参加救援,他的雷达前后发出了三次警报,有效保障了救援人员的安全。这次救援让雷达发挥作用的同时,也让他找到了设备的不足。完成救援任务回到北京后,他和同事们又投入到设备的改造之中。结果,设备改造还没有完成,12月20日,他们又赶赴深圳参加滑坡救援。这次滑坡,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尤其是中石油供应香港的天然气管道被冲断了,造成了香港供气紧张。他和队友每隔一小时就要出一份监测报告,整整七天时间,几乎没有合眼。这次滑坡,除了人员伤亡外,更加刺痛他的是由于设备重达300公斤,无法用人力运到监测点的楼上,最后用吊车吊到了楼顶。这让他下定决心,在不减少功能的情况下,给设备减重。他在抢险救援现场写论文,通过实战检验研究成果。这次救援结束不到半年,他们的边坡雷达“瘦身”到了70公斤,仅用两个人便可以携带了。

2016年9月28日,浙江省遂昌县北界镇苏村发生山体滑坡,正值国庆前夕,接到救援命令后,杨晓琳携带装备毫不犹豫地火速奔赴灾区。到现场后,他顾不上休息片刻,冒着滚石的危险勘查滑坡体,紧急开展监测工作。救援期间,每小时出具一份监测报告,就这样,他毫无怨言,整整坚守28天,充分发扬了应急人的担当精神。

救援是项分秒必争的工作,因此,杨晓琳失去了节假日,一直处在待令出征的状态。每次接到任务后,他总是以最快速度做好准备、奔赴前线。

对待工作极端负责不言苦累

杨晓琳选择加入应急救援勘测队,投身于应急管理科研事业时,他就知道了自己将要面对的工作会是多么重要。但是,他却万万没有想到会是如此苦,有时连吃住都会成问题。

2018年6月10日,贵州晴隆发生了天然气爆炸。杨晓琳和队友到达救援现场时,爆炸点附近已经找不到一间像样的房子。最后他们只好落脚到一个被火烧过的农贸市场。找来找去,他们在地上翻到了两块剁肉的案板,案板上面的油渍清晰可见,他们往上铺一块纸板,这便成了几个人轮流休息的地方。睁眼是被火烧过黑乎乎的墙壁,闭眼就是在雷达前的监测画面。经过十几天的工作,他们配合救援队圆满完成了任务。

2018年10月10日,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与四川省甘孜州白玉县交界处发生山体滑坡,造成金沙江断流并形成堰塞湖。按照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应急管理部会同水利部、自然资源部、气象局、中国安能建设总公司等单位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全力协助指导地方抢险救援,做好转移安置避险群众工作。应急救援勘测队也得令出征,主要是排查滑坡周边地区的地质灾害隐患。那次救援,是勘测队员们第一次在高海拔地区作业。又高又陡的山上没水没粮,渴了,队员们只能在旁边流过的河中取一些浑浊的水喝,饿了,便找藏民要一些土豆自己烤。到了夜间,气温降到零下二十多摄氏度,队员们盖着两层被子还觉得冷,值守作业的队员披着大衣烤着火才能工作。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整整坚持了三周时间。

谈起杨晓琳时,队长马海涛表示:“杨晓琳对待工作极端负责、一丝不苟,为滑坡救援不断贡献力量和智慧。可以说,勘测队取得的所有成绩,都与他的努力息息相关。”

这些年来,杨晓琳一直把目光瞄准救援行动。他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他认为,搞科研来不得半点马虎,算错一个小数点,就会对结论产生巨大的影响。杨晓琳说到了,也做到了。到目前为止,他获得了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等省部级奖励3项,取得了各类知识产权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实现了“把论文发表在祖国的大地上”的理想。

记者手记

采访杨晓琳之前,记者做了很多功课,但是没有想到他如此年轻,刚刚 35 岁的他,在某一个领域挺起了中国的脊梁。最让人感动的是,在谈到救援之苦时,他讲到“我是一名党员,这种事必须得上”,语调自然而坚定,让人心生感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项事业让人能够看到希望与未来,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批有志青年孜孜以求地探索着、奉献着。杨晓琳评价自己时,用了八个字:真诚、坚韧、严谨、担当。当把这八个字和他所讲的故事一一去对应时,猛然发现,这里面尽是精彩的中国故事。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把研究成果应用到应急管理事业——记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勘测队总工程师杨晓琳》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