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泥土中走来,归队!——李可:“90后”萌新踏热土,人小鬼大步步扎实!

2020-10-28 16: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省派乡村振兴服务队●●

“万名干部下基层”省派乡村振兴服务队是山东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方针政策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要指示精神的实际行动。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决胜脱贫攻坚,为打造生产美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家园好“三生三美”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力量。

2018年9月,按照山东省委部署要求,山东省公安厅从厅机关选派民警加入乡村振兴服务队,助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山东省公安厅交通警察总队五支队共选派四名优秀年轻干部深入东营、菏泽、滨州乡村基层一线。自2018年9月至2020年10月,两年多的时间,四名年轻干部俯身接地气、调研走实地、为民解难题,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为乡村振兴工作贡献出青春的力量。

李可

省派郓城县乡村振兴服务队队员,山东省公安厅交通警察总队五支队青州大队四级警长。

90后小伙踏上热土,青春再起航

92年出生的李可,作为省派郓城县乡村振兴服务队年纪最小的队员,既机敏灵活,又沉稳踏实。“思考问题活泛、有点子、有想法、有创造性,充满年轻人的朝气,做事时踏实肯干、细心周到,又有着超越这个年龄的老成沉稳”,这是两年多来,百姓和同事,对这个仍略有些羞涩的92年小伙子的一致认可。

服务队入驻后,第一时间成立了临时党支部,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李可认真落实临时党支部的各项工作制度,严格工作规范,夯实工作基础。他按时参加临时党支部学习会议,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先后参加了26次临时党支部党课学习,提交工作汇报24份;加强调研,科学谋划工作思路,拟定帮扶村调研提纲,通过与村“两委”班子座谈、实地察看村情、听取群众意见、走访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等形式,基本摸清了帮扶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撰写了帮扶村调研报告,以此为基础,拟定了财政帮扶资金实施方案,制订了帮扶村振兴规划。

(学习厅下派“第一书记”帮扶经验)

为了吸收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李可多次随服务队到省内外乡村振兴典型镇村考察学习,和周边部分乡村振兴服务队开展交流互鉴活动,大量吸取先进做法充实进自己的工作框架内,作为推动工作的重要参考。

打通“最后一公里”,扩宽村民致富路

(修路前)

(修路后)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李可帮扶的殷垓村村民大多以种植经营绿化苗木为主,绿化苗木种植面积达1100多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86.7%,但村内生产路狭窄,且均为土路,遇下雨天十分泥泞,大车无法进入村中运输苗木,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

针对这种情况,李可反复调研摸索,一身汗两脚泥,立足本村实情,思考解决方案:一是抓住郓城县打造观摩路线的契机,积极协调县交通局,投入帮扶资金70余万元,争取财政资金200余万元,新修生产路2870.3米,贯穿村内苗木种植基地,同时,架设一座桥梁,打通了苗木运输的“最后一公里”,大大促进了村内苗木产业发展;二是与村“两委”深入沟通交流,以申请注册的“郓州张营国槐”国家地理标志为名片,以苗木生产基地为依托,以新修闭环观光路为载体,为后期发展乡村旅游、采摘及林下经济产业打下基础;三是协助村集体成立绿景种植合作社,组织村内苗木种植大户入社,在增加村集体收入的同时,不断做大做强苗木种植产业。就这样,打通了“最后一公里”,殷垓村村民的致富路更加宽阔明朗。

育人才兴文化,夯实乡村振兴软实力

(开展留守妇女技术培训)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李可深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他积极组织协调:一是组织村内苗木种植户参加科技培训活动,引导大家学习先进的苗木种植技术,培养苗木种植新型实用人才;二是协助街道办联系世纪京九职业培训学校,在村内开展了为期十天的互联网+、面点小吃技术培训,村内68名留守妇女、闲散劳力掌握了一技之长,为创业就业打下了基础。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李可与村“两委”紧密结合,投入帮扶资金将先前建好的文化广场进行翻新、改造,安装健身器材,竖起国旗杆,升起国旗,粉刷广场墙面,使文化广场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农家书屋)

(村史馆)

同时,新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及村史馆,将殷垓村的成长足迹在村史馆中展示出来,增强了村民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有利于全民全力打造文化阵地建设。另外,他积极协助村“两委”拟定出台《殷垓村关于移风易俗的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大力倡导乡风文明。

乡亲们住得舒服,他心里才舒服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驻村期间,李可想得最多的也是怎样才能让乡亲们住得舒舒服服的、踏踏实实的。在帮扶工作中,李可与村“两委”紧密沟通,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集中攻坚,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两年来,已累计投入乡村振兴服务队帮扶资金及争取各级各类资金共计约580万元投入到帮扶村“七改”及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建设之中。

(李可自掏腰包,为学校购置电子琴)

他积极协调县教育局、县国土资源局及镇教委、土管所,新建了一座村级高标准幼儿园,投入帮扶资金购置幼儿园所需的桌椅、空调、滑梯等配套设施,并在园内外种植紫叶李、石楠、国槐等绿化苗木净化环境,为开园提供了必要条件。当资金面临困难时,李可自掏腰包,为学校购置电子琴一台。

(打挖深水井,重修自来水管道)

聚焦民生,投入帮扶资金在村内打一眼饮用深水井,重修了自来水管道,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吃水问题;抢在雨季来临之前,为帮扶村新修了一条长723米的下水道,解决了多年来的街巷积水问题;投入和争取财政资金将村内的街巷硬化,实现了“户户通”;新建一座公共厕所,方便村民生活;积极推进“厕所革命”,目前帮扶村内改厕工作已基本完成;在村内街巷、新修生产路及文化广场共计安装92盏路灯,实现了村庄亮化全覆盖。

(实地察看路灯安装位置)

(正在作业的洒水消毒车)

(开展“美丽庭院”评比活动)

此外,他积极协助街道办及村“两委”做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利用帮扶资金将村内街巷、新修生产路及村支部院子等场所进行绿化,在新修生产路设置凉亭供村民休息,对街巷墙面进行粉刷美化,购置一台洒水消毒车,在抗击新冠疫情战役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开展“美丽庭院”评比活动,走村入户提出评比要求,严格对照标准展开评比,对评选出的村户在门前悬挂“美丽庭院”牌,以示奖励。

党建引领,推动乡村组织振兴

(党群服务中心)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围绕组织振兴,李可积极协调组织,投入和争取财政资金新建了党群服务中心,按照一室多用、功能齐全、实用方便的原则,合理规划功能空间,进行装修改造,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了“文化广场-党群服务中心-幼儿园”的全新格局。

同时积极督促村“两委”严格组织生活,认真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李可积极协助村支部制订学习计划,教育引导广大党员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先后给帮扶村党员上党课5次,发展预备党员1名,入党积极分子4名。做好党建工作的同时,李可定期参加村理财会议,督促村“两委”严格落实村级财务制度,推进“五议两公开”议事法落实落地。

立足主业,让乡亲们感受到藏蓝的守护

李可与派驻地派出所紧密合作,深入调研,认真听取派出所领导、民警以及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依据厅党委关于补助派驻地基层派出所专项资金的使用要求,协助张营派出所打造了3个标准化警务助理办公室,并为警务助理配备了20多套四季服装及20辆电动巡逻车。同时,利用专项资金在辖区内新安装了50余个监控摄像头,大大提升了辖区安防技防水平。

敢啃硬骨头,火速扑身战疫一线

在疫情迅速蔓延的情况下,李可克服重重困难,即刻返回工作岗位,开展抗疫工作。复工后,他拟定《省派郓城乡村振兴服务队防疫注意事项》,每天定时对驻地走廊、洗浴间、卫生间等公共区域消毒,保持服务队驻地卫生清洁。同时,积极学习中央和省委有关会议精神,研判疫情形势,加强宣传引导,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及时与服务村“两委”沟通交流,详细了解服务村疫情防控工作情况,为服务村转发和宣传上级有关防疫工作的部署要求。在了解到服务村防疫物资紧缺的情况下,他第一时间上报服务队,购置、协调口罩、酒精、消毒液等防疫物资,先后为服务村送去口罩250只、84消毒液200斤、酒精50斤,极大缓解了服务村防疫物资紧缺的状况。为提高村内公共区域消毒效率,他积极协调当地洒水消毒车厂家,为服务村低价购买了一辆洒水消毒车,投入使用后,村内公共区域消毒效果明显改善。

驻村期间,李可经常笑着说,自己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因为年龄偏小、长相又略显稚嫩,无论去谁家,都会被当做自家孩子一样“宝贝”着,总会被村民硬拽着留下吃饭。正是这份浓浓的“亲情”,坚定了他一定要为百姓谋福利的决心与信心。结束驻村工作临行前,组织授予他个人三等功证书一张和锦旗一面,那天,李可落泪了,他知道,这不仅仅是荣誉的象征,更是村里爷爷奶奶、大爷大妈把他当作自家人的认可...两年多的时间,郓城,早已化作浓浓的乡愁悄然植入他的心底。他,真的好爱这片热土!

球分享

球点赞

原标题:《从泥土中走来,归队!——李可:“90后”萌新踏热土,人小鬼大步步扎实!》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