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摇铃沟花菇敲开致富门

2020-10-30 22:1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摇铃沟花菇敲开致富门

“时光不负有心人”,清水河县食用菌种植团队在县食用菌种植专家张计华的带领下,经过了无数次试验,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揺铃沟的窑洞花菇试种终于成功了。那一刻,这个带领村民在创业之路上经历过无数艰难、吃尽无数苦头的清水河汉子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清水河县摇铃沟花菇,是张计华继2009年成功引进平菇、双孢菇、香菇后的又一个在清水河县试种成功的食用菌新品种。2019年,由国家农业农村部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的第四次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专家评审会在北京举办,清水河花菇顺利通过专家评审,认证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这既是清水河县第一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也是呼和浩特市乃至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菇类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食用菌种植,在清水河县是史无前例的,张计华这个卫生学校毕业的、对食用菌种植一窍不通的倔小伙,凭着自己的满腔热情和一股不服输的精神,终于填补了清水河县菇类种植历史上的一片空白,为清水河县的乡亲们敲开了一扇致富门!

回村创业,与老父亲闹翻

1999年,也就是张计华从内蒙古卫生学校毕业的那年,春天的一个早晨,张计华的父亲——那个守着大山、守着村里小小的兽医站轻易不出远门的乡村兽医,换上节日才穿的藏蓝色中山装,脚穿老伴儿做的黑色布鞋,满面春风地骑着那辆幸福250大摩托车从清水河上游一个叫杨家窑的小村子直奔清水河汽车站。

车上安稳地绑着一大筐土鸡蛋和几袋本地产莜面,每一颗鸡蛋老伴儿都用糜穰小心翼翼地垫好。父亲一路骑摩托走得舒缓又轻松,脸上浮现着满足和愉悦的笑容,不知不觉中,这二十几里的山路眨眼就到了,父亲把摩托车安顿好以后,就乘上了去呼和浩特的大巴车,颠簸了半天,终于到了张计华的学校。

父亲得知张计华因成绩优秀,被学校选送到内蒙古医院实习,并顺利考取合同制岗位,别提多高兴了。这个朴实的山里人,特意带了土鸡蛋和自家种的本地莜面,来呼和浩特市感谢曾经培育和帮助过张计华的老师。

张计华的父亲寡言少语,在村里的兽医站工作,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周边几个乡村的村民牲口生病,一般都是请张计华父亲这个土专家。父亲多年来经常带着他的药箱奔波于几个村子之间,整日忙忙碌碌又风尘仆仆,也没挣下多少钱,家里孩子多,生活一直紧紧巴巴的。他得知自己的儿子能留在市里工作,而且还是内蒙古医院这样的大医院,不用再回那个穷乡僻壤的小山村,心里甭提多么高兴舒坦了,儿子让他骄傲自豪,他热切又欣赏的目光久久不愿离开儿子的身影。

在内蒙古医院工作的5年中,贫困山区出生的张计华不怕苦、不怕脏更不惧累,一致得到了单位领导和同事的好评。2004年,张计华又应聘回家乡清水河县医院工作,村里人去医院时会先找张计华,他即使刚下夜班,也不顾疲劳耐心带着乡亲们去看病。村里人都夸张计华是个热心的好小伙,父母亲看着自己的儿子工作体面,即使再苦再累每天也是笑逐颜开的。

让张计华的父母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样安稳的日子没过几年,他们这个“不成器”的儿子却辞职回来了。家里兄弟姐妹五个,都在农村,好不容易张计华上了学,也在医院有了好工作,还干的不错,父母实在想不通他为什么要回来。

其实,自毕业以来,张计华每每回家乡看到从小熟悉的村子还是那般贫穷,看到那些乡里乡亲还过着一如既往的苦日子,他的心里就有了回村创业、帮更多人过上好日子的想法。只是,他在等待、在积累,如今时机终于成熟了,他便断然辞职回村了。

张计华耐心跟父母解释:“回村创业的计划,我想了好几年了,也准备了好几年了,自己上班,一个人的生活问题是解决了,可是,我不忍看着我的兄弟姐妹都在贫困线上挣扎,咱村里、咱乡里、咱县里那么多农民们也都在贫困线在上挣扎,我这几年工作攒了点钱,再申请一下贷款,项目我也大体选好了,我要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

思想工作做了几天,父亲一句也听不进去。在乡村生活了半辈子的父亲,实在舍不得他丢了工作:“管好你自己就行了,谁让你管那么多?全家人省吃俭用供你上学,好不容易熬盼出来了,现在要丢了工作回来当泥腿子,简直是丢老祖宗的脸!”

张计华只是沉默不语。此时的父亲,感觉自己这辈子的希望是落空了,性格温和、从来不打骂儿女的父亲气狠狠地又问了儿子一句,“你再说一次,确定要回村?”

张计华背过身子,梗着脖子倔强地回答了一个字“嗯!”

父亲随手拿起炕上的笤帚,又狠狠地摔在离儿子脚边不远的地方,一声长叹后便是老泪纵横。母亲则坐在窑洞的土炕上抽抽嗒嗒:“看看咱这下坡磨叾子、上坡磨鼻子的穷地方,儿啊,你这是唱的哪一出呀?从小看你本本分分的,不想你这么不争气,一个人自作主张闯下这么大的祸,这可怎么办呀?”

既然选择了,再难也不言放弃

张计华的创业之路在父母的反对和村民的不理解中开始了,他原本的美好愿望是用自己这些年积淀的想法和思维模式帮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可是,村民们看他又回村当了农民,没有人相信他,连以前那些经常到医院找他的老人们也唉声叹气,议论纷纷,“老张家这二灰小子,可惜了,好好的工作不做,回来当农民!”有的村民看到张计华每天满身泥水、灰头土脸的样子,不免窃窃私语,“张计华是不是神经有点不正常了?”这一切的风言风语,张计华都不为所动。

创业最艰难的就是资金短缺,自己攒的那点积蓄就是杯水车薪。父亲虽然绷着脸很少跟张计华说话,但是,私下里默默动用了自己半辈子以来所有的人脉关系,能想起来的亲戚朋友都借遍了钱,母亲更是省吃俭用,喂猪喂羊的收入全部贴补了张计华创业。那几年,家里的鸡蛋也很少吃,母亲攒上一筐,就步行去离家20多里的县城去卖。张计华更是辛苦,为了省钱,再苦再累的活儿也是亲自在工地和工人们一起干,忙起来的时候,都是父亲骑摩托去工地给他送饭。父亲外出给其他乡里村民的牲口看病的时候,瘦小的母亲步行十来里山路给儿子送饭。

张计华回村后,首先选准了家乡的石峡口水库,从水库周边的环境绿化美化及基础道路建设开始,建成并完善了清水河县第一个农家乐旅游项目——山峡庄园。在夏季农闲的时候,有将近30位农民在山峡庄园短期工作 。但是,石峡口水库旅游项目只是夏秋季节才有游客,北方漫长的冬天里,农民们还是没活儿干没收入。

张计华虽然是个寡言少语的人,但他头脑活络又有想法,认准的事情就要干到底。既然选择了回村创业,他就要踏踏实实干出一番样子来。2008年冬天,在清水河县科协的引领下,张计华开始走出去,去河南和安徽等地考察食用菌种植。经过实地考察观摩学习和理论上的论证分析,科协专家和张计华一致认为清水河县的气候特征完全适合食用菌种植。菌棒买回来了,窑洞场地也选好了,也从南方聘请了技术员。可是,食用菌种植毕竟是个新鲜事物,清水河人祖祖辈辈都没见过,也缺乏有文化有知识的农民参与和学习。在那些日子,张计华实在是太苦了,没人理解、没人支持,他寸步不离跟着外地聘来的技术员,在窑洞观察菌棒,做记录、写报告,一进去就是几小时。春节假期,技术员回家过年,整整一个月,他孤零零地在大山深处的窑洞里坚守着,温度、湿度、通风情况一丝都不敢马虎,就连除夕夜都是一个人在山上度过的。创业难,难在坚持,张计华这个外表看起来有点木讷的小伙子,内心却是异常强大又坚定,他的成功,得益于他经得起寂寞和失败的考验。

通过两年的小范围试种,2011年,张计华的窑洞种植蘑菇技术已经完全成熟,村民们也从泼凉水、不理解到支持和跟随。他联合10户有胆识有远见的农民成立了清水河县食用菌科普示范基地。

建立公司加农户的模式

经过十多年的培育发展,基地现已熟练掌握食用菌生产技术,先后成功引进平菇、双孢菇、香菇,花菇四个品种。

张计华这个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虽然自己富裕了,但是,他没忘记自己的初衷,也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他不多言不多语,但是心里的想法比谁都清楚,当年自己辞了工作回来创业,就是为了家乡的贫困农民能过上好日子。现在,张计华觉得自己有能力帮扶他们了,于是迫不及待地行动起来。

可是,多年来传统小农经济的模式和大山里封闭落后的思想,导致农民们都不敢接受新事物,他们祖祖辈辈都没有种过蘑菇,他们不相信自己能种好蘑菇。张计华铁定了心要扶植家乡农民种植蘑菇脱贫致富,他和他的团队进入每家每户细致耐心地给老乡们做工作。张计华承诺,垫付启动资金及技术指导,产品销不出去由公司按市场价回收,如果试种成功了,慢慢还本;如果试种不理想或失败,一切责任都由张计华承担。

在县、乡、村三级政府的引领下,村民们渐渐接受了张计华苦口婆心的劝说,按照基地与合作社农民签订香菇菌棒订购销售协议,合作社农民利用冬季农闲时间,在窑洞培育菌棒,每年至少增加3万余元的收益。

赵和平就是个最典型的例子,他是摇铃沟周边石峡口村的贫困村民,靠着张计华的帮扶,不仅在一年内脱掉了贫困的帽子,而且还成为村里种植蘑菇致富的带头人。他逢人便讲自己的蘑菇种植经验,念叨张计华的好。

当初赵和平也不愿意种植蘑菇,他既没有资金也不会技术,而且家里就他一个劳力,妻子患病母亲年老。有了张计华的承诺,赵和平率先尝试种植了2万棒蘑菇,在张计华和公司技术人员的耐心指导下,赵和平第一次试种就取得成功,一年毛收入就达到了6万元,纯利润4万多元,赵和平的病妻和老母脸上也露出了多年来久违的舒心笑容。

张计华通过多年的考察试验发现,清水河城关镇周边有几片茂密的杨树林,林下温度、湿度适宜,稍加控制即可成为香菇栽培的天然温室,可有效解决香菇产业发展中大棚造价高、无法分散栽培的问题,使香菇栽培由小部分人掌握的高难技术变为人人可发展的大众型经济产业。

张计华主动向城关镇人民政府及大湾村委会领导提建议并鼓励发展林下蘑菇种植,在张计华和公司技术人员的热心帮助下,大湾村委会林下试种蘑菇菌棒十万棒,试种结果很理想,年纯收入达20万元,为村民蘑菇种植起到了积极的带头作用,也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做出了贡献。

没有林下种植条件的地区,大棚种植收益也是相当可观的。北堡乡高瑞龙父子,2018年在浑河滩温室基地包棚种植香菇10万棒,年纯收入达到15万元。

城关镇韩庆坝村新窑子村的高飞,以前一直在外地做刮腻子及外墙涂料的营生,没有形成规模,也揽不上活儿,一年赚不了几个钱,父母年老体弱,弟弟尚未成家,自己还有两个孩子需要抚养,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张计华知道了他的情况后,主动联系高飞动员他回来种植蘑菇。2018年,高飞跟弟弟商量好,结束四处打工的日子,回来跟着张计华种蘑菇。高飞虽然文化不高,只上过初中,但他是个爱学习、爱专研又不怕吃苦的人,这个从没有接触过蘑菇种植的小伙子,在张计华和公司技术人员的帮助下,第一年试种花菇十五万菌棒,获得成功,年收入十多万元,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24岁的弟弟高升也因为种植蘑菇牵线搭桥,有了自己心仪的女朋友。

十几年来,张计华先后与城关镇、韭菜庄乡、北堡乡、喇嘛湾镇、宏河镇、老牛湾镇、窑沟乡、五良太乡等地贫困户签订了《扶贫食用菌代管协议书》,并实行统一发放菌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回收产品,统一销售产品的“四统一”托养代管扶贫模式,贫困户只要有一间废弃的窑洞即可,不用投一分钱,每年就有3、4万元的收入,公司每年签约的贫困户有300——500户,一直帮扶到贫困户彻底脱贫。

摇铃沟的蘑菇会说话

清水河县摇铃沟,山深水美林茂,空气纯净,具有得天独厚的培育食用菌条件,这里有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的山洞,有当地农民闲置废弃的窑洞,山洞和窑洞常年恒温、通风良好,环境无污染。山洞培育、林下生长相结合的独特生产方式,造就了其独特的产品品质,产业发展前景和市场空间极为广阔。从摇铃沟的山洞走出来,一直到县里、市里、区内外,摇铃沟的小花菇赢得了全国各地客商的认可。如今,产品已远销到北京、上海、陕西、山西、广东等地。一位上海的订单顾客说: “在上海,只要是摇铃沟的蘑菇就不用介绍了,因为摇铃沟的蘑菇色美味香自身会‘说话’了。”

2017年5月,清水河县“反季节花菇栽培技术课题”荣获内蒙古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2017年6月在第十三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清水河县的花菇品质和反季节栽培技术受到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赞誉。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使得清水河花菇具有不同于其它地区花菇的特定品质。为今后花菇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0年5月,“清水河花菇”林下经济产业扶贫现场观摩推介会在清水河县举办,在内蒙古山西商会的协调及牵线搭桥下,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右玉县、山西省忻州市五寨县领导及相关企业,参加了这次观摩会。会上,摇铃沟农业科技公司负责人、清水河县食用菌协会会长张计华与山西省平鲁、右玉及五寨三县代表签订了合作意向。

张计华还幽默地调侃:“别人家的闺女都是想嫁个好人家,只有我的花菇专瞅穷‘婆家’,花菇进谁家,谁家有钱花!”

张计华种植食用菌十多年来,扶持了多少贫困户,他自己都记不清了,每到一个村子,总有贫困户拉着他的手问长问短,感谢的话说个没完没了。可是,张计华却认为,他做的这点小事根本不算什么,全凭党的扶贫政策和政府相关部门的正确引领,他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帮助家乡农民脱贫致富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张计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身高不足一米七,衣着朴素,走在人群里,没有人会多注意看他几眼。十几年来,他一如既往地为清水河农民的脱贫致富忙碌着、奉献着,没有一句豪言壮语,甚至可以说他是个寡言少语的人,除了食用菌种植技术,他几乎是个很少说话的人,他总是在行动、在实践,默默地用事实彰显着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从来没有人要求他如何去做,可是,他却主动把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当作自己的责任。清水河的花菇在全国几个城市都是有些着非常好的口碑,可是,没有几个人知道张计华的名字。偶尔有记者采访一次,张计华总是说,“你们不要写我,我没有什么好写的,请你们多写写咱清水河的花菇,写写这些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事情。”

2017年年底,在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首届呼和浩特国际美食节吸引了众多市民的关注,而其中的“精准扶贫与爱同行”——清水河县第二届年货节,更是成为美食节的一大亮点。尤其是清水河的花菇受到市民和媒体的高度关注。当记者好不容易联系上张计华,提出想采访他时,他却婉言谢绝了,他在电话里建议记者多采访几个年货节上的贫困户。因为张计华那时实在是太忙了,蘑菇的运输和贮存都需要严格的条件,他既要帮助农民联系蘑菇的运输车辆和贮存库房,又要在春节前落实好外地订单的供应。张计华很少说话,在私下里他也是跟团队伙伴们说:“咱们的产品对外是靠质量打开市场的,对内帮扶贫困户切实掌握好种植技术就行了。都踏踏实实地做事,其他的,不用多管!”张计华就是这样一个朴素踏实的人,十几年来,一直坚持用行动来兑现着当初的承诺。

多年来的农村创业扶贫经历,让张计华明白了脱贫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生活脱贫,而是多元化结合,“扶贫要扶志 ,也要扶智”。他经常鼓励贫困户,不要等、靠、要,我们有手有脚,依托政府扶持力度,用自己的勤劳脱摘掉贫困的帽子。

知识是改变农民思维观念最有效的途径,教育是彻底改变农村贫困现状的治本之策,再穷不能穷教育。张计华非常注重和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这些年来,他坚持为清水河县第一中学、清水河县城关镇第一小学、明德幼儿园等多次捐款。还为清水河县普高25名贫困家庭考取大学的贫困大学生每生资助学杂费1000元。

张计华,这个憨厚朴实、又大胆创新的清水河汉子,这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共产党员,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用汗水和心血浇灌了自己的事业之花,同时也回报了养育他的这片热土——清水河。如今,张计华带领他的团队铆足了干劲大发展,他只有两个心愿,第一,让更多的清水河农民依托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清水河花菇”脱贫致富;第二,这也是埋藏在他心里多年的一个秘密,让清水河花菇走进人民大会堂,走上国宴的餐桌。谈及未来,腼腆憨厚的张计华眼里满是期待,嘴角上扬,情不自禁地绽开一个灿烂的笑容。

作者简介:

木子姐姐,实名李洁,企业工程师,清水河县作家协会会员,呼和浩特市作家协会会员。外表朴实、灵魂有趣的中国内蒙古大妈。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喜欢文字、喜欢收藏,关注流浪动物。文学公众号“木子姐姐说”创建人。

来源:清河创客

原标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摇铃沟花菇敲开致富门》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