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产业扶贫故事 | 满园金叶富乡邻

2020-10-30 20: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盛夏时节,大别山中草木葱茏,清凉宜人。

安徽省岳西县包家乡石佛村,背靠大别山主峰白马尖,平均海拔800多米。深山,古寺,神茶,让这个藏在大山褶皱里的小村落闻名遐迩。

2012年以来,石佛村“两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论述和“两山”论,紧紧抓住茶产业这个牛鼻子,带领全村群众建茶园、制名茶、拓销路、创有机,成功蹚出了一条茶产业脱贫致富的路子。2016年,石佛村实现整村脱贫。

行走在石佛,田间地头,房前屋后,一片片茶园绿意盎然。茶满园,金满村,满园金叶富乡邻。

01

茶叶兴村,接力栽下摇钱树

巍巍青山百里长,白云深处是家乡。石佛村平均海拔800多米,境内山高林茂、生态优良,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高品质岳西翠兰的核心产区。石佛人自古懂茶、种茶、爱茶、敬茶。传说中的大别山区三棵半神茶,就有半棵在石佛村内。

但在上世纪80年代前后,这里山深壤僻,所产的炒青和黄大茶,价格低廉,销售无门。茶叶填不饱肚子,当地人只得忍痛割爱,毁茶园种杂粮。“萝卜山芋当口粮,养女莫嫁石佛郎。当时我们这里的贫穷远近闻名,家家户户住的是茅草房,过的是肩挑背驮、缺衣少食的苦日子。”说起往日的心酸,石佛村58岁的制茶人冯立彬唏嘘不已。

1985年,岳西翠兰跻身新中国新创十一大名茶。这让石佛人又看到了发展茶叶的机会。以冯立彬为代表的一部分人开始了精细制茶的艰辛求索之路。“一直以来,石佛人都没丢过茶叶,但始终都是把茶叶当做副业来搞。因此,石佛茶叶一直没有成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石佛村党支部书记王军如是说。

春绿江淮,惠风和畅。2012年,精准扶贫的春风吹进了小山村。石佛村“两委”结合当地实际,将茶产业确定为脱贫主导产业,开启了一场长达8年的产业接力赛。改老建新,改造原有2000亩低产茶园,新建1300亩高标准无性系茶园;龙头引领,引进石佛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成立合作社,贫困户以茶园和资金入股,村两委注入40万元扶贫资金,实行“村委会+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管理模式,引导带动贫困户发展茶产业。

建园伊始,阻力重重。王军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分片包组,逐户上门动员。“同样的一亩田,种传统作物收入不到1000元,改种茶叶收入不低于3000元,孰轻孰重?我们就跟群众掰手指头算账,让大家认识到发展茶叶的光明前景。”王军介绍说,当时永建组20户群众有近100亩连片大田。一开始大家思想不通,村“两委”成员连续几晚到组开会,成功做通群众思想工作。时至今天,这100亩高标准茶园,年茶叶收入30多万元。正畈组的冯树林和妻子在外打工,村里请工垫资帮他将3亩田地改建成高标准茶园,现在每年收入1万多元。冯树林感激不已,逢人就说村里帮种下了摇钱树。

02

名茶富村,户户有绿色银行

雨后天晴,云蒸霞蔚。石佛村沙坪组一处茶园里,冯树琴正在察看新栽插茶苗的长势。今年春季,她家又扩建高标准茶园5亩。“茶苗是政府免费提供的,长势非常好,再过三年就能采摘了。”冯树琴介绍说。

冯树琴是石佛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前几年,她家遭遇不幸,丈夫意外摔伤不治,父母年事已高,女儿又在读大学。正当她一筹莫展之时,乡村干部上门服务,帮她申请享受低保和教育、医疗扶贫政策,帮助改造10亩低产茶园,手把手培训茶园管理技术。靠着党的扶贫政策和10亩茶园,冯树琴一家熬过了“寒冬”,顺利脱贫摘帽。“这10亩茶园年收入近5万元,它就是我家的绿色银行,让我们家日子越过越好。”冯树琴的脸上溢满了笑容。

茶叶变金叶,品牌是关键。在王军眼里,石佛人一直在艰辛求索创制名优茶:上世纪80年代,市县农业部门在石佛布点创制名茶,石佛村及冯立彬一班人积极参与制作,经过不懈努力,1985年岳西翠兰被评为新中国新创十一大名茶。40多年来,冯立彬初心不改,长期坚持手工制茶,制作的岳西翠兰色泽翠绿、香高持久,最高的卖到了2万元一斤,多次荣膺全国性大奖,其本人也成为岳西翠兰手工制作省级非遗传承人。石佛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储春生流转茶园组200亩茶园后,十余年来斥资千万打造有机品牌和绿色高端茶叶。他的茶园不施化肥、农药,每年采购2万斤饼肥赠予周边贫困茶农。“石佛茶产业做大做强,凝聚着众多的心血和汗水。冯立彬不计成本痴心制茶,被叫做冯孬子;储春生投资千万推广有机品牌,人称有机傻子。正是他们一帮人的探索和推广,石佛茶叶名头日响,供不应求,茶农无不受益匪浅。”王军如是说。

龙头带动,石佛村茶事日盛。截至目前,全村已建有高标准茶园3300多亩,人均茶园2.5亩。在村茶叶协会引领下,全村11家茶厂充分发挥扶贫车间作用,内连基地,外接市场,统一采摘标准,统一加工制作。每年仅茶季,就能安排50多户贫困人口就业,人均增收5000至2万元。

春风吹得车轮滚,茶香引来远方客。每年茶季,慕名进山的茶客络绎不绝,石佛人足不出村,收获满满。茶产业浸润,石佛脱胎换骨。2014年以来,全村共有156户511人顺利脱贫。2016年,石佛实现整村脱贫。今天的石佛村,家家户户住楼房通水泥路,富起来的乡亲们开起小轿车,有的还到县城买房置业,日子越过越红火。

03

茶旅融合,绿水青山小康梦

如岱青山下,云遮雾绕间,一块块茶园宛若绿色长锻,铺满整个山坡。几座粉墙黛瓦的民居,点缀其间,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里是石佛村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品相最好的一处茶园——石佛茶园。2016年,石佛茶园被当时的农业部评为“全国三十座最美茶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好、水好、茶好的石佛,变身网红打卡地,吸引外地游客纷至沓来。石佛村“两委”顺势而为,积极拓展茶旅融合,变茶园为公园、农房为客房、劳动为运动,引导游客前来观光休闲、手工制茶、体验农事,让当地群众再拓增收渠道。

2019年,石佛村建成农家乐32家,全年接待游客2.5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500万元。家在石佛村茶园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周平,利用自家楼房办起“友缘”农家乐,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服务,兼卖各种农特产品,年增收7万多元。

脱贫摘帽后,石佛乡村振兴路如何走?村“两委”班子已谋定而动。兼任村茶叶协会会长的王军介绍,石佛茶产业要提质增效,走有机之路。从2019年开始,协会就启动了以300亩精品茶园为龙头,分三年完成全部3300亩茶园有机认证的工作。协会制定章程,明确全村茶园不施化肥、农药,不打除草剂,鼓励茶农购买除草机、施饼肥。“前期我们对88户购买除草机的每台补助400元,对施用饼肥的每亩补助200元。我们在茶园安装了监控系统,对有违反规定的农户,将予以通报,村内茶厂将拒收其采摘的茶叶。”王军介绍说。

为加强品牌保护,石佛村还在进村路口设置了劝返点,对外来茶叶一律劝返,同时鼓励村民自我约束、相互监督,共同保护石佛茶叶品牌。“我家原有茶园30亩,今年又新建8亩茶园。村里带着我们搞有机、护品牌,我们对发展茶叶奔小康很有信心!”石佛村茶叶大户陈帮贵信心满满地说。

原标题:《产业扶贫故事 | 满园金叶富乡邻》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