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唐仁兵:扎根基层,不负韶华

2020-11-04 16:4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关岭自治县普利乡丫新村是我3年多来奋战与收获的地方,这里是全省的深度贫困村,地处偏远,条件恶劣,发展滞后、群众贫穷,但却有着一群纯朴的乡亲与一帮可爱的“战友”。

2017年7月,我从贵州磷化建设集团选派到丫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第一次走进村里,我没有想过这一待就是三年。

给村干部们第一次开会,走访的第一户贫困户,村合作社发展的第一个产业……在这里有我经历了太多的第一次,而正是把这一个又一个的第一次重复无数次,才换来了村子的蜕变,群众的笑脸,贫困的“摘帽”。这些经历,这些沉淀,这些收获,是对扶贫工作做出的总结,是对丫新群众交出的答卷,是对韶光年华给出的无悔。

唐仁兵到贫困户家中开展走访工作

丫新村之所以此前是全省深度贫困村是有原因的,刚到村子我就用心去了解村情村况,发现党支部涣散、村干部无动力、群众思想固化,更别说发展产业助民增收了。如何带领干群一同斩穷根、摘穷帽,我深感肩上的担子和责任任重道远。

送钱送物不如送个好支部,抓好党建工作是我履职后的首场“战斗”。因为我明白要想抓好一个贫困发生率高达40.26%的深度贫困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必须为党支部添动力、强能力、注活力,只有完全激发党员干部为民服务和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才能打赢这场“斩贫斗穷”的攻坚战。

为了抓好党建工作,我先让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规范化。把主题党日时间固定,并在党员居住自然寨和村民组组建党小组,让党员们能够就近参加学习,及时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针对党员老龄化问题,我常常与村里的年轻骨干谈心谈话,积极发展党积极分子,并将其中优秀骨干补充到村支两委队伍,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

唐仁兵在村合作社养牛场喂养关岭牛

村中无产业,集体无经济是我到村后的感受。为了抓好产业发展,增加集体经济,促进群众增收,我深入走访全村农户,听取群众对于村级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有了解有调研才能有方向。

2017年9月,我带领村支两委整合资源组建兴发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响应全县“关岭牛三年振兴计划”,以“牛+草”的发展路子确定了村级产业发展规划。

2018年,我带领村干部整合扶贫资金和扶贫贷款资金100余万元,实施100余头关岭牛的养殖和300余亩牧草的种植,实现育肥牛销售收入70余万,项目覆盖全村贫困户,累计发放土地流转费14万元,带动本村村民务工3000余人次,发放务工费20余万元。项目实施以来,产业分红2次,分红4.7万余元。

唐仁兵带领村支两委,以“牛+草”的发展路子确定了村级产业发展规划

2019年,我与县内的领畔公司沟通洽谈开展合作,利用村集体养牛场的牛粪养殖蚯蚓,彻底解决了困扰养牛场许久的污染问题,每年还为村集体经济至少增加了2万元纯收入。

为了运用好“娘家”力量,我积极协调磷化集团的大力支持,争取到优质复合肥“买一送一”的优惠政策,为村集体合作社和当地农户购进优质复合肥30余吨,获赠30余吨,折合帮扶资金10万余元。

去年,我们村的贫困发生率从40.26%降至1.72%,成功实现脱贫出列。

今年,我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优秀村第一书记、全市脱贫攻坚优秀党务工作者,但我深深知道这些荣誉不是属于我个人的,里面有党和群众的信任,有家人的支持,有同事的鼓励,无论我今后走到哪里,去向何处,丫新村始终有我割不断的念想,因为这里是我奋战过的地方。

供稿: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高智

监制:文静

原标题:《【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唐仁兵:扎根基层,不负韶华》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