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幸福花开新边疆|喀什: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成脱贫致富抓手

澎湃新闻记者  韩雨亭
2020-11-06 10:31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喀什市良种繁育场旗下的深喀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在一片盐碱滩上拔地而起,300座温室大棚和配套设施在荒芜的滩地上一字排开,放眼望去,蔚为壮观。

这是喀什正全力打造的集农业特色种植、现代畜牧养殖和观光休闲农业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基地。

站在当地政府角度,他们希望该示范园区能成为喀什水果蔬菜的供应基地,同时还能帮助当地村民实现脱贫致富。

深喀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也是喀什“南果北种”的试验基地。

“我们种植火龙果、柠檬、芒果和芭乐都很成功,热带水果在这里种植都有很高的甜度。”一位生态农业企业负责人张树杰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称,该企业在此拥有10座大棚,其中一座作为实验棚,专门用于种植附加值比较高的热带水果。

入驻深喀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的一位生态农业企业负责人张树杰说,示范园的模式正在改变当地人传统的耕作习惯。澎湃新闻记者  韩雨亭 图

现代农业帮农户增收

喀什盛产的石榴、格杏、伽师瓜、葡萄、无花果和红枣,它们口味因香甜可口而畅销海内外。近年来,伴随种植技术不断改进,以火龙果、香蕉、沃柑等为主的南方热带水果也在喀什“开花结果”。

“这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必须对土壤、水质、温度和湿度进行研究和应用。”张树杰称,“南果北种”并不容易,为成功种植热带水果,他所在企业先后聘请多位农业技术专家前往研究与指导。

张树杰介绍称,该企业经常为当地农民免费培训、组织讲座和实地教学,传授水果种植的相关知识。

“我们也愿意把技术传授给当地村民,大家一起致富。”张树杰称,深喀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的模式正在改变当地人传统的耕作习惯,以及培养了一批具有现代化农业种植技能的新型农民。

“我承包了两座大棚,去年总共赚了五万元。”阿迪力·斯迪克对澎湃新闻称,此前他是当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家人的生活都仰仗9亩耕地。

2014年,他到深喀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打工,熟练掌握了温室大棚种植技术,2018年,他承包了两座大棚,用于种植茄子、黄瓜、葫芦瓜等蔬菜。

这极大改变了他的经济和收入状况,不仅购买了一辆拖拉机,修建了120平方米的新房子。今年,他还决定承包四座大棚,预计增收7万元。

“我接下来还准备买小轿车。”阿迪力·斯迪克称。

“我们需要吸引更多有经验的农户来种植大棚。”喀什市良种繁育场副场长迪丽努尔·阿布力米提对澎湃新闻称,喀什市人口多耕地资源少,人均占有耕地仅1亩,伴随城市的发展,耕地会不断减少,因此发展高效现代农业便成必然选择。

深喀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正是从传统农业朝现代农业转型的样本。

迪丽努尔·阿布力米提介绍称,目前该农业示范园区共有69户种植户入驻,种植20余种农作物,年产出蔬菜3000吨左右;建成安居富民房194套;完成55栋养殖圈舍和1栋颗粒青贮饲料加工厂建设。

“我相信示范园区会成为喀什的蔬菜和水果供应基地。”当地政府一位工作人员对澎湃新闻称,为帮助当地农民增加收入,当地政府为种植户创造了优厚条件,包括提供免租、低租以及修建安居房。

“我们扮演了发动机作用,我们不但给种植户提供土地、供水和供电,还给他们联系销售市场,他们只需要照顾好蔬菜和水果。”迪丽努尔·阿布力米称,深喀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还计划依托大棚完善观光采摘,吸引游客,带动周边的农民开农家乐、民俗、农产品一条街,推动农业观光旅游。

喀什尤喀尔克喀库拉村利用泉眼优势,打造水乡风景。澎湃新闻记者  韩雨亭 图

“水乡”经济

不仅是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也成为喀什在扶贫致富上的重要抓手。

深秋时节,位于喀什郊区的帕哈太克里乡尤喀尔克喀库拉村风景如画,沿着蜿蜒小路前行,映入眼帘的是小桥、流水和掩映在树荫丛中的老屋,构成一幅静谧祥和的“水乡”景色。

“这里已成网红打卡点了。”新疆自治区商务厅驻尤喀尔克喀库拉村“访惠聚”工作队副队长陈威龙对澎湃新闻称,该村拥有多处泉眼,因泉水汇集,自然形成两条小水系穿村而过,具备打造水乡景观的先天条件。

陈威龙介绍称,2016年,在对该村进行村容村貌治理过程中,他所在的“访惠聚”工作队和村两委萌生凭借泉眼打造“稻乡泉村”水系,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所谓“稻香全村”的环村水系全长约1600米,总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水系总人家105户,水渠两侧人家33户。

“起初部分村民不同意,我们反复做沟通工作,因为人居环境的改变是全体村民都受益,如能吸引游客到村里休闲度假,肯定能带动餐饮、住宿和商店,让村民顺利实现就业增收。”陈威龙对澎湃新闻称,经过数月沟通,该想法获得全体村民认可。

为有效推进治理和改造,村里还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村党总支书记兼任,负责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参与水系治理。

在治理行动中, “访惠聚”工作队和村“两委”积极谋划,通过党建引领,利用村里的水系、泉眼、稻田、绿道等资源,将全村绿树、小桥、流水和民居进行景观改造,彻底改变此前水系污染严重,垃圾、污水随意排放的旧状,形成错落有致、移步换景和步步有景的布局。

昔日脏乱差的尤喀尔克喀库拉村,如今一派水乡风景。

目前景区配备基础设施停车场、公厕、村民文化活动广场,水系内也布置了乌篷船、画舫船和单亭船,同时可以接纳6000名游客。

尤喀尔克喀库拉村位于喀什市的西南郊,距离喀什市中心仅7公里,15分钟的车程,交通非常便利,将极大有利于“稻香全村”景区的引流。

伴随村容村貌的彻底改造,村民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他们纷纷开起集美食、住宿、采摘于一体的农家乐,该村一跃成为游客的网红打卡之地。

“如此的水乡景色在干旱的南疆太罕见了,通常周末很多人特别喜欢到这里来度假。”陈威龙称,今年“五一”假期,每天都能接待游客上万人次。

随着大量游客到来,“访惠聚”工作队和村“两委”顺势引导村民把握商机,开小超市、农家乐、小吃店。根据统计,全村已开设农家乐12家、民宿1家、农家接待点15个,增加就业岗位182个。

“旅游高峰期,我们餐厅每天收入超过3000元。”一位经营快餐店的村民介绍称。

澎湃新闻了解获悉,乡村旅游让当地村民实现收入多元化,部分村民把土地承包出去,每年可收入土地流转费用,还有村民经营餐馆、商店和农家乐,包括给游客打馕,也能实现增收。

2019年6月,当地正式成立 “稻香泉村”景区,并用管理公司、合作社和家庭三种模式,带动全体村民脱贫致富。

截至目前,景区共吸引接待了上海、深圳等各地游客近10万余人,景区内餐厅、电商中心取得营业收入达280万元以上,各类店面已有64家,带动农户在景区及周边就业186人,其中建档立卡户人员82人;商户就地采购农产品,还能间接带动该村农民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兴起。

陈威龙称,乡村旅游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带来收入7万元,加之项目带动分红,村集体经济每年收入可达30万元,带动周边50余户农户季节性务工,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当前景区还处在起步阶段,但我相信未来景区将会给全体村民带来更大利益。”陈威龙称。

    责任编辑:蒋子文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