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紫云:凝心聚力战贫困 砥砺奋进新征程

2020-11-06 17:3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自脱贫攻坚战号角吹响以来,紫云自治县干部群众铆足劲,迎难而上,聚焦“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解开一个个脱贫死结,找到一条条致富门路,补齐一块块发展短板,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得到很好改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大岩村的通组路

紫云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党建引领,加强道路交通、住房、饮水、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工程,纵深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红芯红薯、红辣椒、菜芯等“两红一芯”为主导的高效现代农业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茶叶和经果林产业;盘活林业资源,借“林”发力,林下菌、林下蜂、林下鸡等林下经济,为脱贫攻坚提供有力产业支撑。

目前,该县建档立卡贫困户27307户117634人已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抓党建凝聚力 激发广大群众内生动力

扶贫车间的工人正在加工耳机

自脱贫攻坚战号角吹响以来,紫云自治县干部群众铆足劲,迎难而上,聚焦“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解开一个个脱贫死结,找到一条条致富门路,补齐一块块发展短板,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得到很好改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紫云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党建引领,加强道路交通、住房、饮水、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工程,纵深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红芯红薯、红辣椒、菜芯等“两红一芯”为主导的高效现代农业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茶叶和经果林产业;盘活林业资源,借“林”发力,林下菌、林下蜂、林下鸡等林下经济,为脱贫攻坚提供有力产业支撑。

目前,该县建档立卡贫困户27307户117634人已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时期,紫云调集精兵强将,聚焦脱贫攻坚主战场,成立了以县委四大班子主要负责同志任指挥长的脱贫攻坚总决战指挥部,横向成立17个工作专班,在全县划分为13个脱贫攻坚战区,由四大班子成员担任战区长,村设前沿指挥部,由副科级以上干部担任指挥长,建立健全三级指挥体系,切实形成攻坚合力。适时对乡镇和村级班子进行研判并进行调整充实,整合省、市、县、乡帮扶力量,组建162个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选派优秀干部到162个村担任第一书记,增派1200余名业务骨干驻村蹲点帮扶,6000余名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沉下脚步,帮扶到家。在紫云,党员干部深耕扶贫一线,践行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获得百姓点赞,为攻克贫困堡垒凝心聚力。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启动以来,该县积极响应,紧扣“把初心扎根在脱贫攻坚战场上”这条主线,在全县上下迅速掀起了领导干部“三下沉”、帮扶干部“三到家”的“两三行动”,确保把所有力量集中到脱贫攻坚前沿阵地解民忧,把所有资源下沉到底促进党建扶贫出实效。

“三下沉”指县级领导、部门领导、乡镇(街道)领导下沉脱贫攻坚各条战线。即,政府分管领导分别下沉到县发展改革局、县教育和科技局等县直重要部门任党组第一书记,其他县级领导下沉到12个乡镇(街道)战区坐镇督战;“1+10”部门主要负责人下沉到部门项目点当好“施工队长”,班子成员下沉项目施工一线做好“施工队员”;乡镇(街道)主要领导下沉到村到组到户,班子成员下沉到户到人。

帮扶干部“三个到家”,即帮扶干部到贫困户家陪贫困户吃一顿家常便饭、帮扶干部到贫困户家与贫困户做一次家务以及帮扶干部到贫困户家帮助贫困户找一条致富门路。

夯实基础设施 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狗场村村民喝上放心饮用水

“妹家住在岩山头,天天啃着包谷头,一捧泥巴一碗饭,天一下雨贵如油……”这是曾在紫云广为流传的民族山歌。

而今,一条条小康路、致富路蜿蜒伸向紫云群山之间,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同步小康提供了良好交通保障。

为此,紫云人民又唱起了“出门路随好,致富路拓宽,生活有奔头……”这样的民族山歌。

宗地镇戈枪村是一个偏远的深度贫困村,因路不通,这里曾被人们称为“隔世山村”。如今,站在戈枪村大薄皮组山丫口,向山坳坳看去,一条条通组公路蜿蜒伸向山村,像“玉带”一样环绕着每个寨子,在一栋栋白墙红窗的民房点缀下,村庄显得格外美丽。

“脱贫攻坚政策好,驻村干部实干精神足。”戈枪村村民杨小龙说,家门口这条路90%的路面是开凿的岩山修建而成。路通了,建筑材料运进来了,寨子里也都建起了小平房。出行方便了,寨子里每家每户都有了摩托车,不少家庭还有了小轿车。

走出绵绵大山,是偏远山区群众追求的目标。大营镇金龙村平寨组、小打表组、大打表组是地处大山深处的山村小寨。从大营镇政府驻地前往金龙村平寨组,需要穿越一座座岩山,这些公路大多是开凿岩山而建成的“挂壁公路”。

“金龙村平寨组这条通组公路,修建难度大,建造成本高,一台挖机一天只能挖凿两三米长的毛坯路面,每公里的建造成本达40万元。”金龙村支书吴直国如是说。

近年来,紫云相继启动实施了农村通村、通组路网全覆盖工程、农村“组组通”公路、产业路、串户路等一大批农村公路新建及改扩建工程项目。目前,紫云县管农村公路里程达2976.87公里。其中,普通省道4条169.017公里,县道20条489.211公里,乡道70条657.826公里,村道500条1000.787公里,通组路349条660.03公里。

近年来,紫云完成167个自然村寨及社区的电力改造升级,全县农村供电可靠率达99.89%,电压合格率达99.62%,户均容量2.33千伏安每户,解决了惠民产业、脱贫产业、致富产业用电难的问题;建成通讯基站3264个、独立物理基站430个,全县所有村(社区)实现4G网络全覆盖,村村寨寨安装有太阳能路灯。

加强民生保障 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城东社区一角

在猴场镇坪上村苗族组,一栋栋提升改造的木瓦房整齐排列,山腰上树林郁郁葱葱,整个村庄在夕阳照射下显得格外美丽。

“这栋木瓦房修建有60多年了,由于墙面是竹编篱笆墙,时间久了,篱笆脱落透风严重,感谢政府的关怀,把竹编篱笆墙装成了木板,房盖翻修了,室内地面也硬化了。”坪上村村民雷老多说,房屋不仅改造翻新,当地政府还添置了厨房灶台、橱柜,修建新厕所,住在房子里感觉与新房一样。

紫云是一个少数民族集聚的地方,辖区内有不少传统村落,传统村落大多为木瓦房,县政府部门对房柱、漏雨透风的木瓦房进行提升改造,不仅农户的住房安全有了保障,还有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

坪上村只是紫云农村住房改造提升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紫云全县完成危房改造2434户和透风漏雨整治4584户,实现了住房安全保障全覆盖。

“推进教育扶贫是最根本性、可持续性扶贫措施之一,我们首先紧盯‘一个不少’,全力抓实控辍保学。”紫云自治县教育和科技局局长周文科说,在县委、县政府指导下,紫云先后实施控辍保学“百日攻坚行动”和“春夏行动”,强力推进控辍保学。

健康是生命之本。近年来,紫云加快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稳步推进农村医疗事业的发展。在全县162个行政村建成标准村卫生室,配齐乡镇卫生院的医疗卫生设备,县域定点医疗机构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一站式”“一单清”,防止贫困群众因病返贫,因病致贫。

紫云全县18个定点医疗机构,对特困供养人员在县域内住院一律“先诊疗、后付费”,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保、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报。

水管的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户户饮放心水,紫云将百姓对水的期待转化为前行动力。

近年来,紫云投入3.55亿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679处,建成小水窖9886个,安装小水窖净水器9510台,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在易地扶贫搬迁配套建设方面,紫云投入资金12.1亿元,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建成10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入住4862户20213人;新设立1个街道办事处、6个社区居委会,配套建设中小学校3所、卫生院3所、扶贫车间10个、就业创业服务中心10个。

调结构拓销路 山地现代农业助民增收

村民正在收割菜心

近年来,紫云按照产业发展“八要素”相关要求,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逐步提升生态茶叶、提升红芯红薯、提升精品水果三大优势产业,壮大蔬菜经济、壮大林下经济的产业发展思路,一手抓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做大做强蔬菜产业,为全县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提供有力产业支撑。

持续推进坝区建设。去年,紫云投入资金1.4亿元用于坝区建设,建成投入使用冷库17760立方米,喷灌(带)11355亩,机耕道136.24公里,排涝渠12.9公里。

今年,紫云新增建设冷库2个1360立方米,机耕道60条60.5公里,生产便道23条23.3公里,蓄水池16个350立方米,排涝渠24条42.79公里,红薯地窖10个等,进一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为发展山地现代农业产业提供便利生产条件。

紫云把红芯红薯作为特色产业来发展,并以白石岩乡幸福园村、干水井村为红芯红薯种植核心区,向五峰、松山、猫营、板当、坝羊等乡镇(街道办)辐射发展。

同时,紫云支持和鼓励有能力、有资金、有市场的返乡人员创业,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带动农户在500亩以上坝区及公路沿线地段发展以菜芯为主的蔬菜产业。

今年,在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中,把红芯红薯、红辣椒、菜芯等“两红一芯”为作为主导产业,全县种植红芯红薯3万亩、红辣椒3.5万亩、茶叶5万亩、蓝莓0.75万亩和甘蓝、佛手瓜、菜芯等蔬菜26.8万亩次,基本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增收。

搭建产销平台 做强蔬菜产业。紫云成立县级平台公司嘉禾香公司,13个乡镇(街道办)成立乡镇级平台公司,162个行政村成立“村社合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县里筹、乡镇(街道办)实施、村里落实,集中连片流转土地种植见效快、效益高的现代农业产业。

如何让种植的蔬菜卖得好、卖得出?紫云抓住贵州蔬菜集团重点帮扶“9+3”贫困地区发展蔬菜产业、拓展销售市场、做强蔬菜产业的机会,与贵州蔬菜集团紫云分公司搭建起从种植到销售的深度合作,其合作方式分为“生产部”和“销售部”两部分。

“生产部”主要由县级平台公司嘉禾统一流转土地,由贵州蔬菜集团紫云分公司负责种植、管理、销售等一体化运作,流转的土地涉及格凸河镇、板当镇、猫营镇、宗地镇、五峰街道办等乡镇,共6000亩土地,种植有豇豆3000亩、香芋南瓜1500亩,油麦、生菜等时令蔬菜1500亩。

“销售部”主要是依托贵州蔬菜集团的市场优势,按照县级平台公司嘉禾香公司与贵州蔬菜集团紫云分公司的合作协议,以及贵州蔬菜集团对“9+3”贫困地区的社会帮扶责任,紫云生产的蔬菜由贵州蔬菜集团紫云分公司集中收购,统一运销。

加强生态建设 借“林”发力助脱贫

村民精选红芯红薯

冲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时期,紫云依托森林覆盖率达68.63%的生态资源优势,借“林”发力,做足林文章,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林下菌、林下蜂、林下鸡等林下经济,探索出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脱贫新路。

走进紫云国有浪风关林场,林下菌种植基地里,工人们在种植、采收食用菌;林下鸡养殖场,鸡群在林地里觅着食,时而传来阵阵鸡鸣声;林下蜂养殖点,几名工人在采收秋蜜糖,原本寂静的林场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陶志兰是最早到国有浪风关林场务工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每天早上,她从城南社区骑车10分钟到达林场,傍晚下班后,又骑车回到城南社区的家。她实现了从农民到林场工人的转变。

“在大营镇打彩村老家,想就近找点活路干都难,每天脸朝黄土背朝天,辛苦一年到头没赚几个钱。”陶志兰说,搬到城南社区后,每天来林场上班,每月有3000多元的稳定收入,居住环境好了,日子过出了幸福感。

目前,国有浪风关林场,林下菌种植面积1000亩、林下鸡4万羽、林下蜂300群,利益联结73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平均每天有300人在林场务工,为城东、城南社区的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提供了就业条件。

去年,松山街道办依托新民村打落岩组的林地资源,利用青岛对口帮扶的400万元资金,与紫云军辉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发展林下鸡产业,建成具有400多个鸡舍和8个脱温鸡苗大棚等的紫云林下鸡养殖示范基地。目前,该林下鸡示范养殖基地养殖有生态蛋鸡5万羽。

民间蜂农常说“养一群蜂,胜种一亩田”。去年,紫云投资1000万元,选址四大寨乡纳容村毛纳组建成一个以培养小蜜蜂为主的蜜蜂养殖示范基地,预计年产值2500万元,利润880万元,带动800户2800人增收。

近年来,四大寨乡依托较好的生态资源,在全乡16个村建成63个蜜蜂养殖点,养殖蜜蜂6000群,今年已收割蜜糖2.5万斤,平均每斤售价100元,总价值250万元。

目前,紫云全县发展林下菌3500亩、林下鸡100万羽、林下蜂2.5万群。

抓就业强服务 拓宽脱贫增收渠道

紫云第六小学“创客空间”

近年来,紫云坚持把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增收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内容,把增加就业作为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

为让在家的贫困群众能就近就业,有一笔稳定的收入,松山街道办在城南社区建起扶贫楼,引进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人社部门根据群众意愿对贫困劳动力进行“订单式”就业培训后,推荐他们到相关企业上班。

目前城南社区入驻企业4家,其中,紫云佳宏鞋业公司车间有务工群众41人,每月保底工资2350元,最高月工资3500元;紫云苗岭山花手工业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162名妇女就业,月基本工资达3700元;紫云鑫宇航制衣有限公司解决45名搬迁群众就业,工人每月工资保底1500元+计件,工人月平均工资3000元以上;城南社区紫云黔艺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车间,也有10多位搬迁群众在里面就业,每月工资保底1000元+计件,月平均工资2500元以上。

今年5月,云岭街道办城东社区成立了劳务公司,负责搬迁群众的就业调查统计和对接协调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城东社区服装加工扶贫车间是招商引资的福建企业,加工生产校服、劳保服、工作服等,该扶贫车间负责人许东升说:“我们的加工原料来自福建,不仅加工生产就近销售的订单,还加工生产省外销售的订单;加工车间开业近2个月来,工人最高月工资拿到4200元。”

近年来,紫云努力打造务工就业“四族”阵营,即组织9.1万余名青壮年外出务工形成“外出务工族”,因人施策组织14675人参加“公益十岗”形成“在家上班族”,采取政府组织劳务公司包接包送的方式,组织11.52万人次在家劳动力到坝区等产业项目点务工形成“田园工薪族”,通过家乡产业宣传和政策扶持,引导2431名致富能手返乡带头发展产业形成“返乡创业族”。

来源:安顺日报

原标题:《紫云:凝心聚力战贫困 砥砺奋进新征程》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