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榆中县:产业兴了 群众富了

2020-11-09 09:4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甘肃省脱贫攻坚县(区)宣传周】

产业兴了 群众富了

——榆中县精心打造“产业联盟”提升产业扶贫品质纪实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榆中县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郁婕

一直以来,受自然条件和种植习惯影响,榆中县传统种植养殖业主要以散户种植、小户经营模式为主。丰年还能混个温饱,若是遇到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群众的日子就很难熬。

为当地贫困群众发展一个可以长期依靠的致富产业,成为榆中县脱贫攻坚必须优先解决的问题。

不仅要立足特色优势发展产业,还要立足市场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道路——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循着这一思路,榆中县委、县政府按照“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的特色产业培育方式,大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整合资源、优化配置、联动发展,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导、带动农户”原则,先后培育打造了高原夏菜、百合、马铃薯、中药材、肉牛和肉羊等9大“产业联盟”,形成了层次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走出了一条有特色、靠得住、能复制的产业脱贫路子。

如今,无论是园子岔乡百合、中连川乡艾草,还是芳美肉牛、高原夏菜,都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产业“靠山”。全县近40万靠天吃农业饭的群众,因产业兴起,富了,笑了。

百合富了“穷园子”

说起榆中北部山区,似乎就是贫困的代名词。园子岔乡,就位于北山腹地。这里山大沟深地不平,常年干旱不见雨,发展传统产业处处受限。

虽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让园子岔乡成为兰州百合生长优质产地,但交通不便、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当地百合种植户仍然无法摆脱“丰产不增收”的尴尬处境。

“好百合富不了穷园子。”一句玩笑话,道尽了园子岔乡群众的辛酸。

脱贫攻坚以来,园子岔乡通过招商引资、发展龙头企业、建设保鲜库、对接市场等方式,建成规模化百合种植合作社12家,建成百合保鲜库12座,总库容超过1.1万吨,发展线下实体经销门店14家,实现线上销售配送范围覆盖全国。

“以往,我们没有龙头企业和保鲜设备,园子岔乡的百合主要依靠商贩上门收购,市场价格毫无话语权,百合种植利润逐年下降。”榆中富源百合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滕汉生告诉记者,只有与农户在生产、经营、服务等方面形成利益共同体,种植户互通有无,合作社抱团闯市场,才能有效改变这种局面。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合作社牵头组建起“榆中百合联盟”。

小产业有了“大联盟”,“威力”很快彰显——全乡285户965人参与百合产业发展,实行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组织标准化生产和集约化销售。目前,全乡种植百合超过5万亩,百合年产值超过1.5亿元,实现户均增收超过2万元,累计带动3000余人顺利脱贫。

“以前种土豆、小麦,加入合作社后开始跟大伙儿一起种百合。”青碾村村民金娇娇告诉记者,如今她家种植了20亩百合,平时还在合作社上班,每月有4000元的收入,一年下来至少能有10万元的收入。

园子岔乡上沟社柏木村的村民魏万俊,2016年开始在合作社的带动下种植百合。经过几年的摸索,现在已经种植百合30亩,每年成熟10亩,每亩可收入1万元。站在自家的百合地里,魏万俊直言:“靠着百合,日子越过越好!”

肉牛蹚开致富路

晌午时分,甘草店镇果园村村民张宏喜像往常一样来到合作社喂牛、打扫卫生,牛栏里几十头西门塔尔肉牛正在抢着进食。

张宏喜所在的芳美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不仅是榆中县最大的标准化肉牛养殖基地,还是我省“三变”改革试点承接经营主体之一。

经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不仅带动当地大力发展肉牛规模养殖,还带动周边农户种植饲草玉米6000亩,保障了605户农户稳定增收。依托芳美合作社,甘草店镇30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户均年增收5000元。

“以前,我在外打工和种地赚钱,一年下来最多也就挣2万元。现在我和妻子都在合作社工作,两个人加起来一年工资能拿到5万多元。”张宏喜告诉记者,自己就是肉牛产业的受益者之一。

“搞产业扶贫,最终目的是要让群众从中获益。”榆中芳美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国庆告诉记者,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传统单打独斗的发展方式,必然会出现抗风险能力弱、品牌影响力弱、生产销售难以规模化等短板。

为此,芳美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头联合其他养殖企业和合作社,成立了榆中县“肉牛产业联盟”,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产业发展信息共享、市场共进、销路共用,打通了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让养殖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带贫效果得到大幅提升。

“有能力养殖的搞养殖,能种饲草的种饲草,形成联盟后,可根据农户的不同选择和能力,发展适合自己的产业。”榆中县甘草店镇党委书记魏立荣告诉记者,全镇围绕逐渐成规模的肉牛养殖产业,同步配套种植1万亩饲草,大幅提高了农牧业综合生产效益。

经验越来越足,产业处处开花。有了芳美的成功模式,甘草店镇依托其他产业联盟,积极推广马铃薯、藜麦、无籽西瓜等种植产业。目前,全镇标准化种植农业生产面积达到6.5万亩。

绿菜立起“金招牌”

通过“产业联盟”抱团取暖,不但能让群众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市场价格,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品牌意识,而且有利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榆中县南山地区和中部川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物积累,同时夏季气温较低,病虫害发生率相对较低,从而形成生产无公害蔬菜的天然优势,色、形、味俱佳的高原夏菜深受消费者喜爱。但一直以来,由于受组织化程度低、龙头带动薄弱、产品质量效益不高等发展瓶颈影响,榆中的高原夏菜往往“叫好不叫价”。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榆中县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导、带动农户”的原则,大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整合资源、优化配置、联动发展,组建起“高原夏菜产业联盟”。

深秋的午后,榆中县兰州高原夏菜核心示范区的蔬菜大棚里,辣椒、西红柿等蔬菜茁壮生长。作为“高原夏菜产业联盟”的发起企业,甘肃康源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已成为集高原夏菜种植、收购、外销、技术推广及大棚建设为一体的大型种植龙头企业。

甘肃康源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谈应勇告诉记者,目前榆中高原夏菜产业基本能够做到从数量、质量、品种上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据介绍,康源现代农业公司不仅自建蔬菜大棚2000亩,还依托产业联盟带动50余家专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发展高原夏菜种植基地,年产量可达2万吨,产值1.2亿元。

产业联盟带来的规模和效益变化,让榆中高原夏菜产业联盟秘书长王刚感触颇深。他告诉记者,以往依靠散户和小合作社种植的高原夏菜,不仅品质良莠不一,产量也很难保证,遇到大一点的高品质订单,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干着急没办法。

有了产业联盟的助推,榆中高原夏菜产业不断升级。合作社和种植大户不但在育苗、种植方面得到技术支撑,还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市场行情,不仅有效避免了扎堆种植出现“好菜烂在地里”的窘况,还保证榆中高原夏菜在市场价格方面有了“话语权”。

去年,榆中县在高崖镇李家磨村新建起1000亩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榆中县高原夏菜专供基地,集高原夏菜示范生产、收购销售、加工配送、订单发展为一体。新鲜、高品质的高原夏菜由此走进粤港澳大湾区市场,进一步拓宽了当地农民的增收渠道。

目前,全县共培育出榆兴、康源、宏鑫等各类农业高原夏菜龙头企业80家,覆盖176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6.8万农民。菜品不仅直送全国60多个城市的80多个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还出口到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

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围着联盟转、联盟推着产业升、产业带动群众富。随着脱贫攻坚不断推进,一个个日渐壮大的“产业联盟”,成为榆中县引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有力支撑,也为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速乡村振兴步伐蓄积了新动能、增添了新活力。(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巩 炜 张倩 洪文泉 刘健 杨唯伟)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甘肃省脱贫攻坚县(区)宣传周·榆中】

善作善成铿锵行 砥砺奋进奔小康

——榆中县脱贫攻坚综述

榆中城乡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以秦将“垒石为城,树榆为塞”抵御匈奴而得名的榆中县,是国家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县,也是兰州市唯一的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榆中县委、县政府坚持因户因人精准施策,统筹各类资源,坚定不移发展富民产业,持之以恒改善基础条件,始终不渝提升公共服务,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至2019年4月,全县累计减贫2.1万余户8.1万余人,贫困发生率从21.3%下降到0.77%,11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村序列,实现整县脱贫摘帽。

善始善终善作善成,砥砺奋进齐奔小康。在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榆中全县干部群众正鼓足干劲,奋力拼搏,确保按时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

产业支撑富起来

时至深秋,位于榆中县甘草店镇东村的千亩无籽西瓜种植基地,迎来丰收后的平静。

放眼望去,4000多个“一”字排开的塑料大棚,在秋阳的映照下熠熠生辉。

“川区这么好一片地,以前每亩就一两千元的收入,现在种了无籽西瓜,一亩地产值一万五到两万元呢。”甘草店镇党委书记魏立荣告诉记者。

魏立荣所言不虚——从种植洋芋、饲草,到种植无籽西瓜,从去年开始,这片土地的产值整整翻了10倍!而巨变的背后,是当地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不断探索结出的硕果。

无籽西瓜项目是当地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在榆中县金土地农科贸有限责任公司的带动组织下,与浙商合作打造的一个项目。去年,通过流转甘草店镇东村、西村、三墩营村的2200亩土地,建设起4200个大棚种植无籽西瓜。

“这里具有独特的山区气候,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非常适合种植无籽西瓜。”来自浙江台州的老板周良福告诉记者,“今年是第一年收获,品质好不愁卖,价格最高的时候地头收购价一斤达到4元,销售额达3000万元。随着技术提升和产量增加,以后收入肯定会越来越好。”

丰收的喜悦同样洋溢在基地务工的农户脸上。甘草店镇东村东下社的贫困户张得平是基地的老员工,从洋芋基地到无籽西瓜基地,他都是这里最忙的人之一。聊起以前和现在的收入状况,他笑着说:“现在每个月工资涨了600元呢!”

据了解,这个基地采取“公司+商家+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在育苗、移栽以及采摘阶段,日均劳务用工量在四五百人左右,为像张得平这样的贫困群众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发展特色产业是贫困户摆脱贫困的长久之策和主要途径。榆中县聚焦多元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拓展增收渠道,着力促进贫困群众稳定脱贫。通过打造高原夏菜、百合等9大产业联盟,复制推广科学发展模式,真正把脱贫成果“定”在产业链上。2019年,榆中县高原夏菜和中药材种植规模分别达到31万亩、10.5万亩,直接带动6万户群众参与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

脱贫产业蓬勃发展,为榆中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添足马力。榆中县在全省首创落实农业企业精准链接帮带贫困户发展机制,指导农业龙头企业与贫困户签订产业发展帮带协议,通过全方位产业帮带实现稳定增收。建成宏鑫、康源公司等32家扶贫车间,按照“劳务保底收入+入股分红”方式,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大力推广“康源蔬菜”“宏鑫药材”“芳美肉牛”等产业发展模式,全力带动贫困户创业增收。组建高原夏菜产业化联盟,打造产业扶贫“国字号”品牌的做法,被省委省政府作为先进典型在全省推广。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榆中县还十分注重村级集体经济多元发展,将构筑脱贫攻坚主阵地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结合起来。累计投入村级集体资金1.3亿元,出台扶持政策,全县114个贫困村按照入股合作社分红或村集体经济六种发展模式,培育壮大村级经营主体。如今,全县114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2万元以上,有110个村集体经济突破5万元,彻底消除了集体经济“空壳村”。

康源绿色蔬菜配送中心的扶贫车间工作人员分拣蔬菜。

挪出穷窝美起来

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恶劣、生态脆弱,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是榆中许多农村群众贫困的主要原因。

挪穷窝,方能拔穷根。精准脱贫工作中,榆中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切实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安置力度。

深秋的一个下午,阳光洒满榆中县城。忙碌了一上午的白海霞结束了在饭馆的工作,回到位于榆中县城东部幸福家园小区的家中。

“只花了1万元就住上100多平方米的新楼房,我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白海霞把家里收拾得窗明几净,格外温馨,能感觉出她对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发自内心的珍惜。

白海霞原本住在中连川乡大湾村大湾社,位于榆中北部山区。家中两位老人上了岁数,两个女儿都在读书。多年来,一家人守着30多亩薄田,住在父辈盖的土房子里,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2018年12月,随着榆中县城幸福家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建成,白海霞同许多贫困户一同从大山深处搬了出来,搬进县城的楼房里,生活也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搬出来打工方便多了!我现在每天在家附近的一个餐馆打工,每月有2000元的收入。”白海霞笑着说,如今两个孩子一个在新区上学,一个在西安上学,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和白海霞一样,搬进幸福家园的贫困户共有607户2235人。如今,他们都在这里开启了自己的幸福新生活。

榆中县还在许多适宜居住的村子建设集中安置区,让贫困群众就近实现了易地搬迁。

正值下午,走进韦营乡韦家营村,村道宽敞整洁,青砖白瓦的房屋在阳光下分外耀眼。

“以前在山坡上住的土房子,干啥都不方便。如今,走的硬化路,喝的自来水,用的是水厕,闲了在小广场晒太阳,日子美着呢。”75岁的韦如志老人开心地说。

2019年底,总投资1000余万元的韦家营村50户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全部建成,50户村民全部搬迁入住,村内巷道实现了全部砖化、亮化覆盖。

韦如志老人将自家的5亩地流转给合作社,每亩地有80元的收入。自己还在合作社务工,每月可以领到1800元的工资。

“干了一辈子活,现在也是闲不住!”韦如志感慨地说,“日子好了,干活都有精神了!”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榆中县投资约2.87亿元,建成幸福家园、夏官营、金崖、甘草店等4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安置农户964户3581人。同时,狠抓住房保障工程,对全县9.38万余户农户房屋进行安全等级鉴定,累计改造农村C、D级危旧房屋7210户,落实补助资金1.35亿元,全面消除了农村危房。

不仅要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出来,还要让他们稳得住、能致富。为此,榆中县把易地扶贫搬迁配套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后期的主要工作来抓,不仅依托扶贫车间解决群众家门口就业问题,还结合李家庄、浪街、栖云小镇等乡村旅游扶贫项目,打造高标准的田园综合体,建设期用工优先照顾本地贫困群众,建成后带动周边群众发展乡村旅游增加收入。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使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打破住房等基础条件的桎梏,阔步走在致富路上。

榆中农民喜气洋洋庆丰收。

生态旅游火起来

一场秋雨过后,兴隆山里云雾缭绕,五彩斑斓,景色宜人。在位于榆中县南部、兴隆山后山的马坡乡上庄村里,一处灰瓦白墙的中式三层四合院尤为醒目。

“现在我们看到的建筑就是游客接待中心。”马坡乡乡长马燕玲告诉记者,这里是今年当地依托天津市宁河区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打造的“寒山小镇”生态旅游项目。

马坡乡位于兰州市东南50公里,属高寒二阴山区。随着脱贫攻坚力度不断加大,马坡乡将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发展方向。采取政府搭桥、企业投资的方式,以“寒山小镇”为载体,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特色生态旅游。

为此,马坡乡成立了寒山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周边村落选择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帮他们装修客房,带动贫困户参与到生态旅游产业中来。

“客源由公司来带,装修由公司负责,但是收入全部归我们。”41岁的村民丁玉花是村里的贫困户,丈夫常年外出打工,自己在家一边带孩子一边种地,收入很不稳定。

今年5月,天津市宁河区帮扶工作队投资5万元帮丁玉花改造升级了住房,并在她家装修出一间干净整洁的客房,还为小院挂上了一个好看的木质门匾,上面写着“寒山小镇三号院”。

“十一”期间,兰州来的客人入住三号院,是丁玉花接到的第一单生意。每人每晚50元的收入虽然不多,但对于家庭贫困的丁玉花来说,生态旅游让她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也看到了美好的前景。

“没想到我家的山野菜和猪油盒居然深受城里客人的喜爱。”丁玉花说,有了这间客房,自己只想多学点厨艺,多接待些客人,多赚点钱。

脱贫攻坚让丁玉花这样的贫困群众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她的儿子如今也顺利考上厦门华侨大学,生活充满着希望。

不仅仅是马坡乡,近年来,榆中县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优势,持续推进乡村旅游,打造了众多有特色、吸引人的景点。浪街,就是其中之一。

秋日里,走在浪街青砖铺就的古朴小吃街上,各类仿古建筑错落有致,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显得颇有韵味。“北京爆肚”“陕西油泼扯面”等小吃店鳞次栉比,商户招揽生意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浪街村位于榆中县小康营乡,距县城5公里,村落东西狭长,西临兴隆山脉,北接凤凰山,旁邻栖云山。

浪街村村支书吴永忠说,脱贫攻坚开始后,村里人就浪街村怎么发展进行了多次讨论和商议,最终大伙一致认为,浪街村紧邻兴隆山景区,又有原生态的村容村貌,发展旅游的自然条件优越,优势明显。

说干就干。吴永忠组织村里43户家庭条件较好的农户集资1000万元改造村落,发展乡村旅游。

2018年7月,浪街村试营业。起初,前来的游客并不多,大伙的心都“悬”了起来,甚至有人开始怀疑当初的选择。

“直到国庆长假,村里一天就涌来几千游客,我的心才踏实下来。”吴永忠说,浪街项目带动全村8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景区创业、就业,仅小吃街的48户商户里就有六成是本村村民。

2019年,浪街全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利润达200万元——对于一个村而言,这是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吴永忠介绍,目前村里正在规划提升生态旅游品质,增加农特产品附加值,打造更出名、更响亮的“浪街”品牌。

榆中李家庄田园综合体美景如画。(本组图片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郁婕摄)

生态旅游遍地开花,李家庄田园综合体也是近年来榆中乡村旅游发展的一大亮点。

距离兰州近,紧邻兴隆山景区,交通便利,小旅游基础扎实……凭借着众多优势,李家庄田园综合体开了榆中县生态旅游发展的先例,着力探索生态旅游新模式,使其成为全国首批8个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之一。今年9月,全国乡村旅游与民宿工作现场会在这里召开。

值得一提的是,李家庄村探索建立“党建+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将全村5000多亩地折股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年终按股分红,带动村民803户,户均年增收3.6万元。并分期分批举办种植技术等专业技能培训班,培育致富带头人。2019年,实现收益298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800多个,带动3个村、2000多户、8000多名农民共同致富。同时,乡村环境建设治理与乡村旅游融合推动,建成省市级美丽乡村37个、小康达标村236个、环境整洁村132个,全县乡村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与提升。

马坡、浪街、李家庄……一个个乡村旅游亮点让我们看到,榆中县坚持补短板、促改革、促升级、促转型,在基础设施、旅游环境、乡村旅游和旅游富民等领域取得有效突破,已经探索出了“耕”上田园景观、“种”出乡村旅游、建起黄河美宿、乐享幸福生活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

2019年,全县接待游客627.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8.02亿元。“吃着旅游饭,致富路子宽”的美好蓝图,已在榆中大地徐徐铺开。(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巩炜 张倩 洪文泉 杨唯伟)

来源:甘肃日报、新甘肃客户端

END

原标题:《榆中县:产业兴了 群众富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