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如果你懂点“糊弄学”,就没有聊不下去的天

2020-11-11 17:5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大将军郭 我们心里都有病

作者:大将军郭|心理咨询师|性感长腿女青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杨扬提供

1

你有过这样的闹心时刻吗?

朋友发来的消息,不知道该怎么回;

对象发的图片,你总是get错重点,结果吵了起来;

老板发来的一连串语音,并不想点开;

家庭群里某亲戚艾特了你,你翻遍表情包竟然没有一个合适回复;

朋友,如果以上情况经常困扰你,那你也需要懂点“糊弄学”了。

“糊弄学”起源于豆瓣的“糊弄组”,一开始我是带着好奇和看热闹的心态去组里“卧底”的。

谁知道进组后一发不可收拾,不仅搞明白了啥是“糊弄学”,还不知不觉开始应用和创新,不试不知道,试了才发现,糊弄学就是“一招鲜,吃遍天”啊!

从此,没有我回复不了的信息,没有我接不住的话,聊天不费脑了,打字不耗神了,一口气我能聊十个。

2

而这还是要从“糊弄学”的简单易操作说起。

豆瓣网友@梨 总结了一个万能回复句式,无论对方发的是什么,你只要记住用“感叹词+评价事情+感受”的组合就可以轻松回复。

对方吐槽老板:“我今天被老板骂了,巴拉巴拉……”,你:“啊这,老板太过分了,我气到”。

对方安利爱豆:“我老公这张照片看得我想舔屏,巴拉巴拉……”,你:“天啊,太牛X了吧,有被帅到”。

对方抱怨男友:“我男朋友竟然放我鸽子,巴拉巴拉……”,你:“我的妈,这叫啥事儿啊?我也无语了”。

是不是很简单?既有情绪反应,又有对事情/人的反馈,最后还升华到“共情”的高度。

如果你怕对方滔滔不绝,还可以把话术组合拆分来用。

第一句先感叹一下,最万能的“不会吧?”、“真的吗?”

对方继续说,你就继续出下一张牌,评价对方说的人和事。

负面的事情可以运用经典的“这也太那个了吧?”(“那个”代表了千言万语);正面的事情,你只需要回复“这也太好/棒/爽/厉害/牛x了吧”,总之,肯定加夸奖就对了!

最后的最后,再给一遍情绪共鸣,“我也受不了/这谁顶得住/我哭了/我无奈了”,就顺利完成了一次糊弄的社交旅程。

还有网友给了一个更简单的糊弄方式,你只要从对方说话的内容里找到一个词重复反问就可以。

对方:“我男朋友说我无理取闹……”,你:“无理取闹?”

对方:“我老板说今晚还要加班,最近都不休息”,你:“都不休息?”

对方:“我想买的XXX断码了”,你“断码了?”

当然,如果能再加上几个表情,你的回复就更加丰满和真诚了。

即便对方发来的是一连串语音也没关系,语音转文字扫一眼大概说了啥。

好笑的就回“哈哈哈哈哈哈”(5个以上的“哈”显得更真实,5个以下就显得敷衍了);吐槽向的可以回“天啊,不是吧?”;中性内容就回“没错没错/是啊是啊”。

你看,道理相同,举一反三,掌握了经典回复话术,还有什么话题是咱接不住的吗?

想把“糊弄学”钻研到极致,大家可以参考豆友@小雷女子 总结的“糊弄学”万能句式,分情境的演绎了不同句式的具体应用。

对了,如果担心回复的内容太少,被对方识破,还有一招来自于豆友@P8percut。

他发明了“错字法”,就是先故意打错字,之后再用一句来纠正,是不是立刻显得你虽然笨拙但十分迫切和重视回复对方?

回顾“糊弄学”,我发现其实在它出圈之前,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应用过它了。

我想起以前每次领导在工作群里发了一段话或者一个文章链接后,都有人率先发一个竖大拇哥或者鼓掌的表情,紧接着就有人开始跟随,保持队形。

再走心一点的,会来一句“说得好对啊/很有道理啊/学到了”.

虽然大家根本没仔细看领导到底发了什么,文章链接看了标题就觉得不值得一看……但总是要回复的,此刻,还有什么比“糊弄学”教给我们的话术更有效吗?

一开始进组品了品“糊弄学”,我多少还有点不适感,会不自觉地对号入座,想一想我自己有没有被糊弄过,毕竟“公式回复”就是套路,少了真诚。

但反过来想,就释然多了,如果不是出于无奈以及在乎对方,也就不存在用“糊弄”技巧来回复了吧?

就是有很多时刻,我们不知道怎么回复,也接不住对方的情绪啊!

也许你正在忙碌之中,对方却发来你不感兴趣的话题,或者你自己心情不好,而对方再来说一件更丧的事,真的让人无力应对。

4

社交软件让交流变得随时随地无时无刻无孔不入,但却难以解决一个天然的bug——大家处于同一个时空里,却并不存在于同一种状态和心境里。

前几天我去出差,超高强度的工作已经压得我喘不过气来,连应付自己的事都有心无力,当收到朋友的吐槽和抱怨信息,虽然很想去共情去安慰,但确实既没时间也没心情。

这个时候,也只能向“糊弄学”求助。

时间和情绪成本,虽然是无形的,却的的确确是一种巨大的消耗。

已经有太多事需要我们去专注去认真对待,但这是一个悖论,如果任何事任何人都要我们认真真诚去对待,我们会很疲惫,掏空自己,越来越枯竭。

这几年大家都爱给自己贴上“社交恐惧”的标签,在社交时会紧张会抗拒,不想跟人交往,宁愿待在家里。

这是真实存在的,但我想“社交恐惧”不止于线下的场景,连线上的社交互动也会让人望而却步,也会有一种“恐惧”伴随着我们。

当收到的消息无法跟自己当下的状况相勾连,就难免回复的不得体不耐烦,而对方也会感觉不尽兴。

我们用“糊弄学”自我保护,同时也是怕给对方带来伤害,毕竟只言片语也好过沉默的“不回复”。

“糊弄学”是万般无奈下、成本最低的社交货币,它让我们能维系住人与人之间的基本联系,且不会让自己压力过大而失衡。

5

而那些收到糊弄回复的人,也真的不必失落沮丧,大家都是一边被糊弄,一边糊弄着别人。

“糊弄”的本质原因还是在于频繁地索取情绪价值和超载的信息打扰。

很多人的反应方式都是:每当有一件事激起了情绪反应,就会立刻去找人倾诉,想要获得关注、安慰、共鸣,这些本质上都是在索取情绪价值。

上面这个反应方式没错,也是社交关系中的必然存在,但不可滥用。

有一些事情和情绪,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消化的。

无法即时化处理好自己的情绪,立刻倒豆子一样去倾泻,既是对别人的打扰,也无法让自己习得如何自处、如何从一件事中自我成长。

你的倾诉对象跟你一样,都是忙碌的打工人,都有很多事情要去应对,有很多信息要去加工,那些一过性的、不是那么重要的情绪和信息,你说出来了可能释放了,但有没有想过会给对方带去了负荷呢?

即便真的感觉到被糊弄,也别不开心,反思一下自己吧,“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

—— END ——

原标题:《如果你懂点“糊弄学”,就没有聊不下去的天》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