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花儿故事】 和政松鸣岩三大花儿会的由来

2020-11-12 18:0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寺沟花儿会

“花儿会”是有着唱花儿传统的民族的歌节,是由群众定期自发举行的大型民间文化娱乐活动之一。寺沟是和政地区又一个著名的花儿会场。寺沟普陀山位于和政县新营乡葱花岭下的寺营村,在县城南18公里处两山相对,山清水秀,松竹翠绿,草木茂盛花香鸟语,瀑布幽池,景色怡人。当地群众在一首花儿里唱道:“牙塘三关的虎狼关,寺沟里留下的“唱山 ……”

“唱山”,是花儿会场的俗名。寺沟花儿会的形成是与古代和当地农牧民为求得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而举行的神会紧密相关的。在和政地区,群众生产生活自古以来就是农牧业并举的方式存在的,而与甘南相邻的寺沟融合了农牧民在农耕和游牧生活过程中的心理状态。

民因《和政县志》记载:“和政会场有二,其一为寺沟,每年五月五日僧众诵经,巫人建蘸礼佛,次日为地方神换脏之期,抬神游山,男妇随从而观,尽日方止。”清末秀才马恕在采访征集录中记载:“小普陀山一名寺沟,在和政西南牙塘新营两关之间,每年端午节开会场,远近来游者不下数千人。”

寺沟山场在每年端午节,供奉山神土地、雷祖打醮祈禳,同时赛马比武和唱“花儿”。

解放以前,这个山场共举行两天,端午节先在寺沟,傍晚抬着神像转移到牙塘,初六清晨又在牙塘乜古山顶为神“换脏”。这是一种传统的风俗,即给塑神肚子里装一对活燕子和两条活蛇,每年一小换,三年一大换大换时还要加放“一百零八味精药”。换脏后,顺山岭到大族尕庙滩,在这里又打醮、赛马、唱“花儿”,傍晚转回寺沟,宣告山场结束。现在已没有过去的抬神游山等神会活动,人们进山仅仅是简单的烧香拜佛、举行“花儿会而已。

寺沟花儿会参与者甚不仅有康乐、广河、临夏和东乡等地的各族群众而且还有青海和甘南的群众参加。每逢会期,各族男女老少身着鲜艳的新衣服满怀喜悦,前来参加花儿会。各路歌手云集,各种曲调交流,歌声、笑声、掌声喝彩声汇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寺沟花儿会的花儿爱好者和歌手寺沟花儿会上演唱的曲调主要有河州大令、二令、三令,有白牡丹令尕马儿令,有洮岷花儿,也有藏族花儿等。以前的演唱者常有咪咪、唢呐、四弦子做伴奏,曲令丰富,悦耳动听,但咪咪伴奏近乎绝迹了,会吹奏咪的伴奏者不多见了。由于受现代光盘、录像带的影响歌手们唱的调子大都是从唱带上学的,原汁原味原生态的东西少了因而对“花儿”中原始的东西的拯救、保护已成为一件亟待着手的事。二〇〇三年,和政县委县政府着手搜集、整理了一本《宁河花儿缀集》,为此开了个好头。

寺沟花儿会至今约有五百多年历史了。在解放后的一九五四年举行过一次寺沟花儿会,之后活动中断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一九八二年又恢复了花儿会,二十多年经久不衰。

“花儿会” 初期,先自由对唱。一般形式为一男一女对唱,每唱一曲,在场的听众就向唱歌的歌手敬酒。饮后歌手们接着唱下去。经过反复的较量,弱者被淘汰,选出本摊的高手,向邻摊的高手挑战,一比高低。

赛歌会上除了比嗓子、唱腔外,还比即兴编句和回答听众提问的能力,而且要求编的词要准确生动,新颖巧妙,更要看典故的能力,即编的词前两句必须出自典故、小说、民间神话、传说、历史等,后两句合仄押韵、浑然一体。经过最后的较量,选出花儿会的获胜者。赛后歌手们结交友谊,以约来年再会:“今年的山场(哈)唱过了,许的者明年的会上”。

根据有关史料推断,寺沟花儿会的形成是在明代,距今约五百年。那么,它的起源是什么?根据民间文化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其自身所具有的特点看,主要有这么两个方面是“花儿会”最初是一种与庙会祭祀活动有关的民间集会。人们在风和日丽之际,来到风光灵秀、寺院林立的寺沟,抬神游山,祭神赛马,向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也利用这难得的农闲时节游览山水风光,交流感情。许多年轻人在抬神颂佛之际,也同时祈求婚姻圆满,年轻异性之间也在用歌声进行试探性交流。由于起初的花儿是一种属于男女情歌范围的,所以一般情况下不能在长辈面前吟唱。这样一来,户外也便成了花儿的集散之地,也就正适合了重岩叠翠、风光幽雅的名山一普陀山这种场面,也适合了老人们“百日之苦,一日为乐,不为狂也”的宽容的心理。另外,古时候的和政地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极度单调,朴实的农民只在庙会、祭祀活动的过程中唱花儿,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一些素来往的外地农民也前来参加,扩大了交流,增加了内容。

半苍岭花儿会

半草岭,位于罗家集乡和买家集镇交接之山巅。这里山顶宽阔平坦,山腰杨树成林,谷狭如仓。它的半山是草坡,半山是杨树及灌木林,故名半草岭。

每年六月二十三至二十四,半草岭举办“六月黄会”。据老人们回忆,清代以来这里就举行花儿会。历史上这里的群众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年三月打青苗醮,六月二十三在半草岭举行祈神保佑庄稼成熟的佛事活动和民间艺术活动。“六月黄会”由此得名。

据传说,此处花儿会始于明朝永乐年间。刘昭就职河州任都督时,建造七十二座庙宇,供奉八位官神。后来人口繁衍,村落渐增,从清代开始,又分为几个小庙,其中就有今罗家集乡半草岭的高庙和张家山庙。

“花儿”是“六月黄会”的一项内容,也是绽放在半草岭上的一朵艳丽芬芳的民间艺术奇葩,是流传在和政山乡及风景区的一种民歌。花儿是劳动人民心中的歌,也是相互倾吐心声,表达青年男女爱情的“野花”。这天的半草岭成了花儿的海洋,花儿弥漫在翠绿葱茏的田野里,飘荡在突兀峻峭的深山密林中。

半草岭花儿会场规模盛大,人山人海,是各路花儿歌手登场亮相、引吭高歌、交流荟萃、放射出奇异光彩的地方。勤劳朴实的各族人民用花儿倾诉着对幸福生活与美好爱情的憧憬与向往,他(她)们忘掉所有的烦恼尽情的唱。这天是他(她)们一年当中最幸福,最难忘,最留恋忘返的一天。

湫池沟花儿会

湫池沟位于城东北四公里处之董家家和曹家三山之间。据有关记载,这一带早年绿树浓荫,鸟语蝉鸣。沟里有石洞,乡民籍洞修成殿宇。在坡弯高台,又缘边修房舍九间,前楼后厅半实半空,悬崖架立木柱,亦颇壮观。台右百步外有池塘,巨石酣卧,花草丛生。台左百步外有悬崖,石隙泉水涌流。岁旱间,群众有到此祈雨之俗。每年端午节开庙会四日,和政及邻县百姓云集于此,畅游山景。清进士邓隆曾赋诗于此:

湫池寺

绿树阴浓里,携樽访石湫。

三山盘远势,一雨报新秋。

蝶粉沾花露,蝉声动容愁。

何当横玉笛,沉醉九间楼。

相传庙会之举始于明代永乐年间,百年来时兴时废,止民国戊辰之乱,庙宇焚毁殆尽,民国二十几年,曾有群众草修庙堂三间,解放初期建筑物尚存。一九五八年“破除迷信”中,被人陆续拆毁,导致遗址荒芜。

民间传说和政三大浪会山场松鸣岩、湫池沟、寺沟原为姊妹三人,是龙华圣母所生,因厌倦天庭的清规戒律,留恋人间山水美景、勤耕劳作的生活,私下仙界,落足凡尘。大姐“金萧”大胆泼辣,喜攀山,带松籽留在松鸣岩。二姐“银萧”胆小慎微带花椒子落户湫池沟。三姐喜欢水、爱动,天性活波开朗,带葱花籽驻入寺沟。这三大山场集会时间紧紧相连,松鸣岩为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湫池沟为五月初一至初三,寺沟为五月初四至初六。集会之地,偏僻幽静,山清水秀,景色绮丽。每逢赶山会之时,请喇嘛诵经,老妪妇,焚香求福,青年男女搭伙结伴,游山赏景漫少年,这也是三姊妹渴望人间幸福生活的愿望,在人民群众身上的真实再现吧。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当地民众集资在原荒芜的旧址上陆续建了大殿、二殿、三殿、戏台等建筑,并着手开始对湫池沟的治理和绿化,中断多年的山会也得以恢复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三,当地民众便自发集资,邀请夏河拉卜楞寺活佛来此诵经,祈祷国泰民安。并请来临洮等外地秦剧团登台献艺,为庙会添彩助兴。同时,恢复了花儿会场,不仅吸引来本县各族群众赶会唱花儿,也吸引周边的东乡、广河、临夏等地善男信女,新老歌手来聚会,围坐在林子里尽情漫花儿,成为和政县四大花儿会场之一,亦为和政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来源:临夏回族自治州文化馆

原标题:《【花儿故事】 和政松鸣岩三大花儿会的由来》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