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九台区沐石河街道桦树村:22公里村路上的奔富故事

2020-11-13 20: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村路好不好走?我们的车经得住颠簸吗?”10月13日7时,迎着深秋的朝阳,长春日报脱贫攻坚采访小组驱车赶往九台区沐石河街道桦树村。途经白桦林掩映下的“桦树村”石碑,一路坦途让人顾虑全消。

纵横交错的水泥路,伸到田间地头,伸到百姓家门口,伸到农民的心坎里。路两旁的民居,还被涂成了统一的灰白色墙面,上面彩绘着牡丹、芍药、蜡梅等花卉,与时令下的一派金黄相映成趣。

村民们脸上写着自豪,他们说,是22公里村路,为桦树村插上腾飞的翅膀,贫困村成功摘了帽,贫困户也拔掉了穷根儿,稳步奔小康。

九台区沐石河街道桦树村道路的改善,为村民打开了致富之路

一条致富路

黏玉米野菜助“摘帽”

驻村第一书记孔项阳感言

“要致富,先修路。” 这句话道出了交通对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性。2016年,作为桦树村的包保单位,长春市交通运输局利用自身行业优势,将平坦的22公里水泥路铺进桦树村7个自然屯,直通沐石河街道的柏油路。屯屯通后,我们正在努力实现户户通,继续为村民铺就致富路。

由7个自然屯、751户、2830人组成的桦树村,是天景玉米最大的种植基地,全村近一半的家庭是黏玉米种植户,金灿灿的黏玉米成了农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也是全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村民收获的玉米

道路直达田间地头!用村里有名的黏玉米种植大户徐维春的话说,脚踩在平整的水泥路上,从地里干活回来好像都不觉得累。

过去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砂石路上到处都是坑包,往天景玉米冷库运黏玉米时,得用两台拖头拽一个车斗,翻车打误是常有的事。过毛家岭大坡,后面还得四五个人往上推。遇上能给搭把手推车的人全凭运气,有时一等就是半小时。回忆起过去,徐维春满是无奈。

徐维春算了一笔账:他家种了2公顷黏玉米,年产量8万穗左右。修路前,砂石路走不了大车,小型手扶拖拉机一次只能装2吨黏玉米,遇上天气不好,8公里左右的路程要走三四个小时。现在小货车一次能拉七八吨货,二三十分钟就能抵达目的地。

桦树村平整的柏油路

路好了,蕨菜、山芹菜、刺五加、蘑菇……桦树村山上的这些宝,成了农闲时村民增收的“金钥匙”。

75岁的王井禹,是土生土长的桦树村人,采了40多年的山野菜,哪个山上有啥菜,没有比他更清楚的了。去王井禹家采访时,正赶上吃中午饭,山野菜炒笨鸡蛋、红烧鸡翅……一餐4个菜,一家五口其乐融融地享受勤劳的果实。

山野菜采摘后三五个小时之内口感最好,都知道山野菜挣钱,但过去路不好走,大多数村民只能眼瞅着它们老在山上。“现在路平整了,货车很快就能到城里,节省下来的时间还能自己卖,挣得比过去卖给批发商多得多。”王井禹高兴地说。

今年四五月份,王井禹家凭采摘玻璃叶子赚了3000多元钱,每年光靠这部分“额外收入”,就让他们一家子人生活得更有滋有味。

“进得来、出得去、行得通、走得畅。”一条路,成了实现桦树村“两不愁、三保障”的支点,更是驻村工作队先保障后提升、先注血后造血的起点。2018年,桦树村提前摘掉贫困村帽子。

一条方便路

好产品卖出好价钱

驻村队员周续感言

2019年,驻村工作队邀请果农孙忠志参加第一书记产品代言大集。当时的他将信将疑,唯一令他动心的是吃住都不用自己花钱。3天的大集,孙忠志带去的龙丰果、123苹果、苹香梨等全卖光了,见着世面又赚着了钱,对产业路的探索让他逐渐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在忠志果业苗木有限公司,采访组见到了身材精瘦、快人快语的孙忠志。早在20世纪80年代,桦树村有不少人种果树,但由于运输不畅通,许多人被迫转行。秉承祖辈勤劳肯干的优点,孙忠志成了目前仅剩的3户果农之一。

“你们看,这么多客户下订单要笨鸡蛋,这鸡赶着下蛋赶着卖。”43岁的孙忠志一边用手快速地划拉着手机屏幕,一边向大家“晒”业绩。这要放在过去,他想都不敢想。一听说路不好走,客户都不愿意进村,他得自己往出运,经历一趟砂石路,果子被颠坏了,好东西都卖不出好价钱。

孙忠志家果园前的土路已经打上路基

一年时间里,通过时常与驻村工作队交流,孙忠志说,自己思维变了,眼界开了,他还在驻村工作队的指导下,为一年产果近4万公斤的果园新增了城市绿化苗木项目。同时,他利用自家地理位置优势,开辟种养结合的新路,养起了“溜达鸡”和牛。

今年9月,当举办第一书记产品代言大集的消息传来,孙忠志主动要求跟着去。“通过这样的活动能让自己的好产品‘走出去’。我在大集上还特意推出了公司的二维码,不少人都加了我的微信。这几天,不少客户都在跟我联系订货,这也催促着我要多条腿走路,尽快扩大产业规模。”孙忠志踌躇满志地说。

前两天,孙忠志还特意打来电话告诉记者,驻村工作队行动太快了,他家门前的土路已经打了路基,两周左右路就能修好,真真正正是将路修到了果园边上。如此算下来,以往能吸纳四五位贫困户帮忙摘果的他,有望进一步拉动村民们就业。

一条民心路

新起点燃起新希望

驻村队员于洋感言

第一次见到孙学志时,老人因生活困苦,说话有点躁。可如今,他给人的印象却是稳。这份稳,源自他家现在衣食不愁,基本生活有保障,孙学志安心在家养鹅,老伴儿打些力所能及的零工,老两口有能力依靠双手创造新生活。

走进孙学志家整洁的小院,他正在喂大鹅。只听老人一声吆喝,30只鹅就呼扇着翅膀围过来觅食,那画面很是欣欣向荣。

孙学志饲养的30只大鹅能为家里增添一笔可观的收入

孙学志是因病、残、失独致贫的典型。2011年,因患有强直性脊柱炎,万般无奈下,孙学志变卖了家中的11头牛。此后,18岁的儿子又因病住院。忆及当初,孙学志说,因为路不好走,送孩子到城里看病都得托人从沐石河街道请车,而且“给100元钱人家都不愿意来”。拉了十几万元的饥荒,最终也没能保住孩子的命,突如其来的打击,令这个失独家庭一下子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针对孙学志家的情况,驻村工作队制订了“菜单式”精准帮扶措施。先将泥草房换成了砖瓦房,使屋子不再逢雨必漏;开展饮水安全改造,老两口吃上了放心水;门前的路笔直宽敞,让老两口心里越来越敞亮……今年,市残联还为孙学志家送来了鹅雏。大鹅为孙学志带来了新希望。上山割青草、摘白菜叶子、和黏玉米面……才几个月时间,他就把鹅雏喂得又肥又壮。听说大鹅能卖到150元一只,鹅蛋5元一个,孙学志充满期盼,明年他家大鹅下蛋了、繁殖了,可以为家里再添一笔收入。

还有件事令孙学志很高兴,自从路畅通后,桦树村多了几十台车,日后想拉点货出去卖也不再是难事。说着,他向鹅群高高地扬了一把白菜,看着大鹅争先恐后围上来的热闹情景,老人的眼中充满希冀。

记者:胡敏 毕馨月 王曜宇

摄影:孙建一

视频编辑:朱嵩玮

编辑:连涟

主编:于飞

审阅:苑丹

长春政事儿ID:ccrb001

长春日报社的“长春政事儿”公众号,面向关注长春“政事儿”的人士,及时提供具备权威来源的长春市各级部门最新动态信息、政务新闻报道等。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九台区沐石河街道桦树村:22公里村路上的奔富故事》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