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日本最长的一天,他们是怎么过的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李思园
2016-01-28 06:56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日本最长的一天,指的是1945年8月15日,准确地说,是从8月14日正午至8月15日正午的这24小时。8月15日正午,昭和天皇宣读的终战诏书通过NHK向全体国民广播(称“玉音放送”),日本正式投降。直到广播放送前一刻日本国内还在挣扎,到底是选择投降,还是继续本土决战。战争结束18年后,《文艺春秋》编辑半藤一利的纪实小说记录了这个许多日本人也不了解的事件。

2015年8月,逢终战70周年,原田真人执导的《日本最长的一天》上映,再度讲述了这一天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有三个——时任陆军大臣——阿南惟几,陆军少佐畑中健二,以及昭和天皇,其中两人的生命都终结于8月15日的正午之前。

昭和天皇(本木雅弘)、陆军大臣阿南惟几(役所广司)、陆军少佐畑中健二(松坂桃李)

改编自非虚构作品的《日本最长的一天》中的记述都有据可查,当然,还原历史时总会带着解读者自己的视角。导演原田真人在采访中说,电影试图表现历史关键时刻人性的千姿百态。

电影将昭和天皇作为主要人物描绘,恢复了半藤一利原作《日本最长的一天》的叙述,也是新版与冈本喜八导演、三船敏郎主演的1967年版的最大区别。

在8月14日中午的御前会议本应以天皇为主角,但67版有意对这个核心人物做了模糊处理。御前会议上,天皇面对席下内阁成员们,讲出“如果由我亲自向国民呼吁比较妥当的话,那我随时都可以站在麦克风前”、“不管我自己会怎样,都想尽力挽救国民的性命”、“堪难堪之事、忍难忍之物,欲以之为万世开拓太平”这些话,此时大臣官员们明白,天皇已经下定决心宣布投降。

据宫内厅编撰的《昭和天皇实录》记载,1967年电影上映时,昭和天皇本人曾携家人一同观影。也许正是因为天皇还在世,电影中极力避免对天皇的正面描绘。在场者回忆,当时天皇是一边用手帕抹眼泪一边讲话的,而1967版电影中镜头只对准了带着白手套、紧捏手帕的一只右手,看不到天皇的表情;镜头转到正面后,又刻意拉远,只在众臣的缝隙之间露出天皇模糊的影子。

扮演天皇的演员是第九代松本幸四郎(女演员松隆子的爷爷),但在片尾字幕中他的名字只出现在配角一栏,并未标明出演的是昭和天皇。

而2015年版《日本最长的一天》中,昭和天皇的形象就要鲜明了许多。本木雅弘的英俊面孔和昭和天皇的形象相差甚远,只有模仿的气若游丝的吐字方式,稍微能让人把他的表演和天皇本人联系起来。电影中展现的天皇形象始终冷静、克制、凛然——无条件接受《波茨坦公告》,投降条款尚未敲定就结束战争,意味着天皇已经做好赴死的心理准备。

全片倾向于给观众留下这样的印象:苦难的战争能在这一天结束,依靠的是天皇的“圣断”,正是他含泪忍痛结束战争的决定,才让日本不至于落到亡国灭种的境地。

如果8月15日凌晨的政变成功,历史是否会改写?

14日晚9点,民众惊讶地在晚间新闻里听到一则通知:明日正午发布重要广播,请全体国民届时收听。此时广播文稿已经交到记者手中,各大报纸准备加班印刷号外,刊登诏书全文。晚11点半,昭和天皇正在NHK技术人员的协助下录制终战诏书,守卫皇宫的近卫兵已经发动了政变。

在说服军部高层的工作失败、没有得到任何许可的情况下,畑中少佐等人打算切断皇宫与外界的联系,阻止终战诏书广播,阻止日军投降。凌晨4点20分,一队士兵打算暗杀首相,发现扑了个空,便放了一把火烧掉了首相官邸。五一五、二二六事件险些重演。

另一队士兵冲进广播会馆,用手枪威胁广播员,打算阻止终战诏书对外广播,向全日本部队发出准备本土决战的号召。松坂桃李出演的畑中少佐,带着一种绝望的疯狂。

政变还在谋划时,陆军大臣阿南惟几早已经心知肚明。电影中着墨最多的人物就是这位陆相,一边要贯彻天皇旨意,一边要劝服不死心的下级将士接受战败事实,这些人还都是自己的心腹爱将。

半藤一利的原作《日本最长的一天》中对阿南惟几的形容是“彬彬有礼、心平气和”,一位“忠诚的军人”,新版电影中的役所广司符合这个描述。阿南惟几曾任天皇的侍从武官,不属于任何一个政治派系,“阿南”这个姓氏本应读作“anami”,只有天皇特别用昵称“anan”来称呼他,可见其深得天皇信任。

两个版本中切腹场景

阿南惟几被刻画成一个赤诚忠心的悲剧英雄。他放下个人意志,将历史赋予他的任务执行完毕,而后慷慨赴死。剖腹自杀的的场景在两版电影中都是重头戏,1967版的切腹场景更残酷,新版中役所广司的表现也可称得上壮烈。

相比之下,2015版阿南更具人情味,为战死的儿子心痛,对妻子的温情(死前不忘嘱咐向妻子传达“直到今天实在是辛苦了”),对手下的关爱(阻止尚年轻的竹下中佐随自己一起自杀)。

用个体的悲剧来体现战争的荒谬,避免了对战争罪责的讨论。但通过个体视角来讲故事,本身已经自然地站到了反战立场上,一旦军人变成了一个个人,集体意识就很难讲通了。

无论是昭和明星云集的1967版,还是更温情、在人物还原上更下功夫的2015版(新版中首相铃木贯太郎与东条英机的外形还原程度都比较高,而1967版中东条英机的角色被直接隐去了),从电影的角度来讲,两部《日本最长的一天》都是略显乏味的群像电影。但电影的上映,至少为年轻观众了解一段历史教科书上不会出现的史实提供了契机。

2015年日本上映了不少以二战为主题或故事背景的电影,《电影旬报》还在8月专门出版了战争电影增刊。年底评出的“旬报十佳”中上榜的《野火》(塚本晋也)、《如果和母亲一起生活》(山田洋次)、《日本的天空下》(荒井晴彦)也都是战争电影。不过明星云集、上映前关注度最高的《日本最长的一天》,除本木雅弘获得最佳男配角外,并未摘获其他奖项。

电影中美化昭和天皇的形象,在日本国内遭到批评。电影史学家四方田犬彦评价道:“这部电影采用《昭和天皇实录》中的资料,巧妙地运用蒙太奇手法,呈现出一个为了实现和平不惜一切努力、诚实的掌权者形象,电影与书同一年上市,显然并非巧合。原田导演让裕仁天皇登上银幕,反而遮蔽了他的本质,剥夺了观众批判地思考天皇历史角色的机会。”(《日本电影中的战后70年》,刊于岩波书店《世界》2016年1月号。)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