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令宋太祖必欲反间杀之的林仁肇 | 五代十国
原创 陈华 时拾史事 收录于话题#五代十国49个
这哥儿们是南唐的最后一个牛人,比他牛多了的宋太祖赵匡胤对他颇为忌惮。为了搞死他,赵匡胤不惜使出反间计,最后,他被词帝李煜一杯鸩酒送走,三年后,南唐也树起了降旗,又三年后,李煜也品尝了另一品牌的御制毒酒。他本是闽国的大将,为人刚毅,武艺高强,素有"林虎子"的美称。南唐灭闽后,他隐居多年。后周伐唐,他再次成为南唐大将,总是冲锋在前,常常表现得像一位孤胆英雄一样,让后周和北宋军将都很挠头。然而,这种孤胆雄风注定了他在南唐的孤立无援,也为赵匡胤成功用间创造了良好条件。于是,他的主动请战和倾心谋国反倒引来了无端猜忌,最终只是加速自己的悲剧命运。他就是南唐大将林仁肇。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马上皇帝,在皇帝这个圈子里,若单以武力值来论的话,他说排第二,还真没谁好意思去抢第一。这样武力值爆棚的皇帝,一般来说,喜欢用绝对的实力碾压对方,对于阴谋诡计,应该是不怎么感冒的。偏偏这位赵大官家就为了一个南唐大将,使了一回不怎么高明的反间计,遇上南唐的一班昏君佞臣,反间效果那是杠杠的,直接后果就是那个南唐大将秒挂。

军中咸夸林虎子
林仁肇虽然在后世是以南唐大将闻名的,但是他却不是土生土长的南唐人。他本是偏居一隅的闽国人,再确切点儿说,他是从建州(今福建建瓯)逆袭上位的闽(殷)国末代皇帝王延政的大将。可惜,也不知是北宋史官有意为之,还是闽国史官玩忽职守,这哥儿们的出生年月至今空白。一个让宋太祖不惜用下三烂诡计搞死的敌人,北宋史官怎么会喜欢呢?

虽然那个年代刺青很平常,但是林仁肇纹头老虎还是挺亮眼的。不过,他可不是刺老虎来壮胆吓人的,而是希望自己打起仗来能像头猛虎一般。后来的事实证明,林仁肇对得起他的一身好刺青,也对起猛虎哥的加持,他的军中战友们都因此称他为"林虎子"。
小林同学在王延政手下表现那是相当突出,很快就当上了裨将,与王延政手下另一个牛人陈诲齐名,同为"建军双璧"。

能与陈诲齐名,林仁肇的牛气指数显然也不低。可是,他的气节指数更是高过陈诲。陈诲虽然号称忠义军的统帅,但他在闽国刚降时就当了南唐的贰臣。林仁肇则在闽国投降后选择归家闲居。只是,像他这样一头军中猛虎,如何能够在乱世之中安享田园生活呢?
果然,公元956年,随着后周世宗柴荣大举进攻南唐,李璟连吃败仗,不得不派鸿胪卿潘承祐到泉州、建州一带召募勇士能将。潘承祐作为当年闽国的吏部尚书,是一个直言敢谏的人,当然对闽国的人才库门清儿。于是他直接向李璟推荐了前永安节度使许文稹、静江指挥使陈德诚以及郑彦华、林仁肇等人。李璟立刻任命林仁肇为将军,命他再次猛虎出山,挟持风雷扑向盛气凌人的周军。

就这样,赋闲多年的林仁肇重新披挂上阵,凭着自己的才智与忠勇,为这个风雨中的割据政权效命,直至悲情死去。
重出江湖显威名
南唐是五代十国时期所有割据政权中地盘最大,势力最强的,可也是最没有骨气的。也不知是不是因为江南风韵太养人了,沉湎于诗词酒色的南唐君臣很容易就让中原大军打得没了脾气。重新出山的林仁肇就将在这些柔弱无骨的君臣指挥下走完他的悲壮人生。
不过,林仁肇在南唐的处子秀还是很抢眼的。

在寿州给了周军一次漂亮的打击后,林仁肇又移师濠州(今安徽凤阳),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率领为数不多的手下,对濠州水寨发动了突然袭击。寨中的周军何曾想到,有人敢在此时冒险前来捋自己的虎须,顿时毛了,乱成一团,结果,让林仁肇好好地立了个大功。
林仁肇的两次进袭,让屡战屡败的南唐君臣重新认识到再作冯妇的林虎子仍然宝刀未老。李璟觉得这次总算捡到宝了,可以借此提振一下南唐军民的士气,就下令擢升林仁肇为淮南屯营应援使。这个职务对于林仁肇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他可以带更多的兵,然后根据战场需要,去救援任何一支陷入困境的南唐军队,也就是说,他可以灵活机动地出现在周军意想不到的地方,给士气高昂的周军以意想不到的打击。这种任命对一个长期游离于政权之外的贰臣来说,还是非常给力的,林仁肇对于李璟的器重非常感激,这也成为他后来一心报效南唐的动力。
之后,林仁肇就将自己如同猛虎般的战场威慑力和机动性发挥到了极致,给拥有柴荣、赵匡胤这样不世出的明君良将的周军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

与此同时,林仁肇也盯上了周军重兵防护的浮桥。林仁肇认为与其在寿州城下与强大的周军死磕,不如奇袭正阳浮桥,逼迫周军回援。于是,他顾不上等待如同老牛一样爬行的唐军主力(为啥走得慢,主要是以监军陈觉为首的唐军主将大都畏敌不前),率领所部一路疾进,直抵浮桥左近。
林仁肇稍事休整后,就率先向驻守浮桥的周军发起了进攻。周军对浮桥相当重视,派出大将张永德率领重兵防守。张永德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妥妥的驸马爷。见林虎子不要命地带队杀来,张永德立刻命令周军做好防守反击的准备。

退到安全地带后,林仁肇仍不死心。他深知只要毁掉浮桥,周军必然陷入混乱,唐军士气也会提升,到时候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可是,张永德在自己那么不要命的攻击下仍能挺住,自己拿他也没有啥办法?总不能在这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破地方干耗着吧,周军耗得起,自己可耗不起啊?
思来想去,林仁肇想起了老战友陈诲率领敢死队击破吴越军的故事,决定照方抓药。于是,他亲自挑选出一千敢死之士,用紧急搜罗来的小船满载着各种易燃物,冒死接近浮桥,然后乘风放火,以便彻底烧断浮桥。起先一切都进行很好,头上钉有长钉的小船眼看就要靠上浮桥了,在周军密集箭雨中九死一生的敢死队员们已经点燃了船上的柴火,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了,桥上的周军明显有些慌乱,如果不是张永德提着宝剑压阵,估计都要开跑了。可惜,林仁肇毕竟不是诸葛妖人,没有算准风向。结果,就在小船撞上浮桥的最后时刻,风向陡变,大部分小船被突起的大风吹离了浮桥,剩下的则被桥上的周军及时用长长的铁杆竹杖撑得离浮桥越来越远。
这下,所剩不多的唐军敢死队员彻底绝望了,他们纷纷跳入水中向岸上游去。结果又有些队员在这个过程中被周军箭矢射杀,最后成功上岸逃脱的寥寥无几。
看到唐军敢死队败了,张永德留下少量部队守桥,率领大队向在不远处等待敢死队消息的唐军杀去。

张永德远远看到如一尊战神般挡在周军面前的林仁肇,不禁惺惺相惜道:"唐国有此能人,不可轻敌!"于是,他下令周军见好就收。此后,他将此事通告全军,林仁肇的英勇事迹像风一样传到了同样以勇武闻名的赵匡胤耳中,这让他颇为心动,很渴望能够与之一战。
然而,此后的南唐一败再败,李璟无奈只得向后周割地求和,赵匡胤也就没机会与林仁肇放马一搏咯。

倾心谋国死亦雄
此后多年,中原换了天子,南唐也换了国主,可是天下分崩的局面仍未结束。不过,赵大官家很好地扛起了后周的大旗,将统一大业搞得如火如荼。

偏偏林仁肇读懂了赵大的弦外之音,知道南唐"战亦死,不战亦死",所以,他一面苦练军队,一面上书李大才子:"淮南(此时的淮南已被割让给后周,在赵匡胤代周后,忠于后周的李重进凭借淮南起兵反赵,兵败被杀后,宋军进驻淮南)兵力较弱,宋国又连年用兵,先后平定西蜀、荆湖、岭南,千里奔波,士卒劳累,这正是可乘之机。陛下只要给臣数万兵马,臣就能夺回淮南。只要我们守住淮南故地,一来可保金陵无虞,二来可以和北方政权联合夹击宋国,这样宋国也就不敢兴兵灭唐了。陛下如果担心宋国问罪,可以对外宣称是臣起兵反叛。此战臣若成功,淮南归唐所有;臣若兵败,陛下可灭我满门向宋谢罪,以示陛下并不知情。"多体贴的臣子啊,居然连善后的办法都替主子想好了,古往今来的忠臣恐怕也无出其右吧。
说句公道话,林仁肇的计谋如果是上奏李璟的话,多半会被采纳。李璟不是强者,但也不会轻易认怂,如果有机会收复故土,他不会拒绝的。可惜,林仁肇这次面对的是温柔乡里长大的词帝李煜,让他去面对宋国的问罪,想想就不靠谱。
果然,李煜看到这封情真意切的上书后,惊道:"你千万不要胡说,这会连累到国家的!"说完,又觉得把林仁肇留在武昌直面宋军还是不放心,万一哪天他故意擦枪走火怎么办?越想越怕的李煜干脆改任林仁肇为南都(今江西南昌)留守、南昌尹,让他离宋唐前线远远的。可怜,林仁肇一片丹心换来的竟然是李后主的心惊肉跳,怎能不让人苦恼?不过,林仁肇当过十多年隐士,是能耐得住寂寞的,大不了就再等几年吧,也许自家的主公能够缓过味来呢?
可是,后来的事实证明,林仁肇的上书如果只是让李煜心惊肉跳,其实还算好的。因为,林仁肇的舍身报国引发了更加可怕的不良后果。

想到这儿,一时顾不上灭唐的赵大官家本着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的心态,开始着手设计除掉林仁肇。
一天,一个在南昌潜伏多年的宋军探子头目摸到了南昌城中某画师的家中,二话不说就掏出大把银子道:"听说你擅长人物肖像,我想请你给林大帅画像!"画师愕然,刚要推辞。头目一挥手,几个手下冲进来,亮出兵器指着画师说:"先生莫怪,我们也是奉令行事,只要先生画得好,刚才的钱只是定金。事后还有重谢!不过,咱们丑话说在前面,如果先生不能完成任务的话,那么我们也会受罚。当然,在我们受罚之前,也不会让先生好过的!"画师知道上了贼船,只得答应。那头目派人送画师到便于观察林仁肇的地方,同时,又派人将画师的家人带走看押。


禁卫只得打开室门,李从善见赵匡胤如此,也不好说什么。再说有机会看一看大宋的秘密,也可为南唐立个大功,免得人家说皇族成员都是一群只会吃白饭的窝囊废。
于是,李从善随着赵匡胤进入室中。只见里面挂着各种地图,有的见过,有的根本不知所云。另外,室中还有一些人的挂像,画得非常逼真,李从善也是有的见过,有的从没见过。不过,艺术修养不错的李从善在画像中猛然看到一张熟脸,不禁愣住了。怎么会是他?
看到李从善停在一张画像前不走,赵匡胤打着酒嗝走过来,对着一脸惊愕的李从善说:"楚国公对此画像眼熟吧,这可是你们的林大帅派人送来的见面礼!朕很喜欢,就让人挂在此处了!噢~~对了,朕前天还让人给林大帅准备了府第。哎~~,楚国公,你怎么不走了,到那边,朕给你讲讲朕的打算~~"说完,赵匡胤一把拉起李从善。
之后的李从善满脑子都是林仁肇的画像。虽然赵大官家没说林仁肇是否归顺,但是人家把画像都送来了,到底是何居心还不是明摆着吗?不行,这可是天大秘密,我一定得通知国主兄弟,让他早做打算。

就这样,赵匡胤密室里有林仁肇亲自送来画像的消息,迅速传到了李煜的耳朵里。李煜闻讯后大惊,联系到此前林仁肇所献夺取淮南之策,觉得哪有那么高尚的臣子,林仁肇一定是想借机生事,一方面给宋皇送上讨伐南唐的借口,一方面借机掌控更多军队。
李煜越想越有理,立刻召来军方大佬皇甫继勋和朱令赟商量对策。这两货都算是官宦子弟,本事不大,妒忌心却不小,对于林仁肇一战功成当上节度使非常看不惯:自己有那么好的家世还干了多年才当上节帅的,凭什么他一个贰臣只用了一年时间就上位呢?如今,这两货听到国主说出对林仁肇的猜疑,那还说啥?反正当时的人们都没看过《三国演义》,不知道其中有"蒋干盗书"的桥段。再说,即便看过,也不妨碍整死这个与大家格格不入的林仁肇啊(他那么忠诚为国,不是反衬出我等无能吗)?
就这样,李煜君臣越聊越觉得林仁肇可疑,实在该杀,于是,又迅速就如何处理好一个节帅死后的乱摊子达成一致,然后,一位公公就带着圣旨出发了。
几天后,莫名其妙的林仁肇被召入金陵,然后就是一杯宫中的顶级鸩酒,仅供林大帅本人品鉴!看着府外密密匝匝的禁卫,林仁肇知道自己的大限已到,对南唐的无限忠诚最后换来的竟是这样的结果,还能怎样呢?千古艰难唯一死,希望自己这一死能够报答李璟的知遇之恩吧!这一年是公元972年。

陈乔一直很赏识和器重林仁肇,常说:"若使林仁肇在外带兵,我在中央掌握朝政,那么大唐虽然国土狭小,宋国也难以图灭。"及至林仁肇冤死后,陈乔叹道:"国家到了如此地步,还要杀害忠臣,真不知道我最终会死在什么地方?"为此,陈乔感叹了好几天。
三年后,一切准备就绪的宋军敲响了灭唐的战鼓。那个起劲说林仁肇坏话的皇甫继勋仍是起劲的卖国,最后被李煜下旨杀死,其尸体被恨他入骨的军士分食。杨行密小舅子朱延寿的孙子朱令赟到底是根红苗正的官三代,战败后投火自尽。这两个死法不一,但终究是自毁长城的帮凶,如此下场,也算是告慰了林仁肇地下的英灵吧。

END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3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