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韩服就是照搬的明朝服饰”,真的是这样吗?

2020-11-17 20:0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美丽也是技术活 美丽也是技术活 收录于话题#服饰考据2个

韩服与明代服饰的关系,每隔几年就可以占据一时热点。

我个人印象比较深刻的说法就有,“韩服就是明代服饰的山寨版”,“明朝遗风在韩国”(这句话的另一个版本叫“唐朝遗风在日本”),以及这次的热评,“韩服沿用明代服饰”与被抵制的“汉服抄袭韩服”论调。

尽管这些论调表达出来的情绪各不相同,比如“XX遗风在XX”就更像是一句怀有善意的话,但它们的内核都指向同一处——韩服(朝鲜服饰)和明代服饰说不清理还乱的关系。

要理清楚这其中的关系,首先得把“角色”分清楚。

一般人会觉得,这里面不就是两个“角色”——韩服和明代服饰么?实际上,之所以可以吵得如此不可开交,不考虑情绪的原因,就服饰论服饰而言,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没有分清楚彼此讲的都是什么。

时间拨回到中国的明朝时期。彼时朝鲜半岛上的政权是“朝鲜王朝”,王室姓李,也称“李氏王朝”或“李朝”。

李朝是一个国祚很长的王朝。它的建立略晚于明朝,更替略早于清朝灭亡,足足超过了五百年。我们通过韩国古装剧看到的,绝大多数演绎的都是李朝的故事,甚至于一些架空小说题材,也会默认设定在李朝。

李朝背景的架空小说改编韩剧《拥抱太阳的月亮》
人物虚拟但有明确年代指向的李朝丧尸片《王国》

正是因为李朝几乎经历了中国的明朝与清朝,所以从中国的朝代视角看出去,我们也可以将它划分成两个不同的时期。

目前,网上大量提到对李朝赐服、再造“小中华”的时期仅仅只限于明朝时期。清朝开始,朝廷就不再对李朝赐服(不过还是会送一些珍贵面料)。

赐服本身,也不是包办李朝上下所有人的所有装扮。而是通过服饰,帮助李朝建立相关的冠服礼制,同时也是一份自上而下的恩宠。

这个很好理解,明朝是去给李朝当宗主国的,而不是给李朝做形象设计师的。所以,李朝所称的“衣冠文物,悉遵华制”,重点在于制度。

《明实录》记载赐赏朝鲜服饰统计表,出自《一衣带水 异邦华服——从<明实录>朝鲜赐服看明朝与朝鲜服饰外交》
朝鲜太祖李成桂画像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那平民百姓的服饰呢?

尽管缺乏这方面的足够资料,但在很多地方可以看出,应该是有差异的。

比如,1488年,因海难流落在江南地区的李朝官员崔溥,在他记载中国经历的《漂海录》中,关于冠服的回答仅是“凡朝服、公服、深衣、圓領,一遵華服;唯帖裏、襞積,少異”。但对于沿途江南江北的服饰风俗却记载得极为详细,包括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用的什么布料、首饰的风格等等。

很显然,如果与当时的李朝相近,他便不需要如此细致地记录了。而且,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以中国之地域辽阔,要统一不同地区的服饰本身就是不可能的事,即便李朝与明朝相似,至少也应该存在着地域差异。

明朝灭亡之后,李朝便失去了赐服来源,它的礼制服饰开始自我发展。这个过程被称作“国俗化”(有些“国俗化”甚至发生在明朝灭亡之前)。

这个过程发展变化的速度之快,其实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比如,在韩剧以及韩国旅游活动里出镜率还算高的祭服,几乎是在明朝灭亡的100年里,迅速地从接近山东孔府旧藏明代服饰里的模样,变成了如今看起来十分局促的样子。

孔府旧藏衍圣公朝服
朝鲜高宗赤绡衣

国俗化不仅仅有服饰看似自然的演变,也有礼制服饰上的混乱,从而发展出一种独属于李朝的体系(天下的错误和异变都自带防伪基因)。

比如,看韩剧时看到的一些古怪首饰,大首和举头美都算是翟冠的替代品。据说李朝工匠无法制作翟冠,一旦明朝不给他们,就只能做出这些奇特的成品。

左图:大首 右图:举头美

所以,即便以最粗略的划分方式,依然可以从李朝身上划分出两个“角色”,明朝还“健在”时期的李朝服饰,以及国俗化以后的李朝服饰。

与天下大多数国家的古装剧一样,韩国的古装剧还原程度也十分堪忧。

他们不仅把不同时期的李朝服饰都拍成李朝末年-大韩帝国时期的样子,甚至于直接等同于现代韩服,还毫不意外地加入了各种美化。

由于韩剧的传播影响,我们对于韩服的印象基本都来自于这些韩国古装剧里的影视剧戏服。这导致了很多人甚至对现代韩服本身都了解不多。

胸口不顶蝴蝶结的现代韩服女装很多。男装也多是短上衣与裤子的搭配,而不是摇着扇子被帽檐遮住一半脸的欧巴。

2005年,韩国承办APEC峰会时,拿出来的服饰叫“图鲁马吉”。对于很多中国网友而言,它就很陌生。实际上,它其实是很常用的韩服外套。

2005年APEC峰会上,各国领导人穿的图鲁马吉
穿着韩服图鲁马吉的男女

这里其实又可以划分出两个“角色”,来自韩剧的李朝古装戏服和现代韩服。而且现代韩服还会和北朝鲜服饰作以区分。

中国这端,在明朝的整个历程里,明朝服饰本身也发生着变化。不过以本文的篇幅,已经经不起更复杂的“角色”区分了。既然明朝健在时的李朝时期服饰算作一个“角色”,那么,明朝也只能极不学术地算作一方“角色”了。

另外便是现代汉服中仿制明代服饰的部分。

现代汉服本身是一个比较庞杂且没人说得清的体系,所以,仿明汉服最多算现代汉服的子集(也有一些做仿明服饰的人并不认同自己属于现代汉服的一员)。又因为带了一个仿字,各自的仿制水平与仿制心态有差异,所以仿明服饰自然也不能等同于明代服饰。

以上这些“角色”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来梳理一下了。虽然因为分类比较粗略,只能将一些特例忽略了——

#

明朝还健在时的李朝服饰

受到了明朝服饰的影响,尤其是礼制服饰主要来源于明代赐服。在其他服饰上,还是保有自己的习俗。

#

国俗化以后的李朝礼制服饰

依然可以看到受到明代服饰影响的痕迹,但它并不等同于明朝服饰。

#

韩剧中的李朝古装

对于真实的李朝服饰还原度值得商榷,也不等同于现代韩服,不应通过看韩剧的方式学习李朝服饰和现代韩服。

#

仿明汉服

如果仿制的还原程度较高,它应该是不会与韩剧相似的。毕竟,我们可以从上文看出,两者之间还是存在比较曲折的关系的。

但问题就出在韩剧的影响力上。很多人会把韩剧里的戏服等同于现代韩服,也难免将这些错误的认知延续到仿明汉服上。

比如这次处在舆论漩涡中央的帽子。

画师本来画的是古风混搭,比较难以评价。但是他后来给出的参考图里,有一张是今年某汉服秀里的照片,就可以明显看出帽子的问题。

首先,这个帽子的样式就不太符合现有明代资料里“大帽”或其他相似帽款的形象。其次,在帽子两侧插羽毛的做法显然是受到了韩剧的影响。而仅仅那个秀场里,这种设计就出现了多次。这就是回避不了的问题。

画师old先给出的参考图例
韩服朱笠还原图

大帽本身在仿明汉服里流行起来也比较“蹊跷”。明朝人远没有李朝人那么喜欢戴这个,并且经典搭配也不太一样。

李朝的搭配就像我们在韩剧里面看到的那样,交领道袍配黑笠。由于一般用的是李朝末期的形态,黑笠呈现出帽檐宽大、帽筒紧小的样式。

朝鲜风俗画中戴黑笠草笠的男子

而明朝大帽多见一些举人标准像上,如唐伯虎的经典形象,圆领袍配大帽。

苏州博物馆唐寅展的海报
国家博物馆藏《王琼事迹图》中的大帽圆领形象
网友浴兰腐色的示范:左韩服,右仿明

(大帽比例参考鲁荒王墓出土品,但尺寸模特不合,偏小)

关于帽子的争论里,还有一位隐藏的“角色”,那就是元朝。

尽管这类帽子本身并不具备独特性,元朝服饰并不享有这类帽子的独创发明权,但它的影响深深烙印在早期的明朝服饰与李朝服饰上。

明代曾经以“垂缨插翎”为胡俗而加以废除,但当时的李朝(明朝健在时的李朝)却认为“我朝不遵華制者頗多, 不必盡改也”。

从朝鲜中宗的这句话也可以印证到,所谓“衣冠文物悉同中國”,不能仅从字面就理解成Ctrl C + Ctrl V的关系。不代入情感地去看服饰,就会发现,服饰之间的继承与发展、演变与禁绝,其实远远超出想象中的复杂。

韩剧本身作为影视产品,它的表达是具有美化色彩的。

比如,让网巾贴着眉毛的上沿戴,使男演员的眉眼更加突出。但网巾本身是归拢头发用的。影视剧就不需要像真正的古人那样考虑它的功能性了。

再去看一些仿明汉服,在穿戴时竟然十分热衷于模仿这种错误却美观的形态,甚至于网巾直接采购的就是韩式。这类打着仿明旗号、身体却诚实仿韩的做法,显然就不怎么值得同情。

影视剧中的网巾和真实的网巾,PS效果,图源韩网

这些“角色”从年代上可以继续细分,不同的服饰也可以一物一议。

比起单纯地宣泄情绪,这些烧脑的部分就显得无趣枯燥多了。这点其实对任何一个国家的年轻人而言都是。

那些连基本历史都没学好的韩国网友,是可笑可悲的;但另一些觉得现代韩服、韩剧古装就可以直接拿来当做明朝服饰使用的网友,也不遑多让(我甚至觉得这个“拿来主义”从日本蔓延到韩国,有种抬咖的错觉)。

多了解一点,多较真一点,让自己的输出更有的放矢、也更有火力,顺便还能拦着自家那些仿明仿韩傻傻分不清楚的人去“送人头”,岂不更好?

活儿姐

同样的思考方式,也可以用来回答“日本和服是照搬的唐朝服饰吗?”这个问题。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ao.chai@guokr.com

原标题:《“韩服就是照搬的明朝服饰”,真的是这样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