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接男宝成网络迷惑行为,第一批90后开始重男轻女了

2020-11-18 11:2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最近特别喜欢看人类幼崽的治愈小视频,经常冲浪翻找各种关于小孩子的可爱帖子。但我发现一个奇怪的景象,很多生了男孩的帖子下面,全都被“接男宝”三个字刷屏。

研究了“接男宝”之后,我震惊了。

没想到,第一批90后也开始重男轻女了。

在某两个热门APP上,搜索“接男宝”三个字时,会觉得意外诡异,年轻的妈妈们都在炫耀自己生了儿子。

而且,这些孕妇90%是年轻妈妈。更搞笑的是,评论区成了大型祈福现场。其他孕妇整齐划一地在下面许愿自己能沾沾喜气,接个男宝到家里。

注意了,这并不是小部分现象,因为在某音的专题里,这个话题的播放量高达1.7亿次!

这些准妈妈对于生儿子的执念非常深,甚至还出现了“女翻男”的话题,她们期盼出现科学奇迹或者医学差错,自己肚子里的女孩能够变成男孩。

光是网络祈福,还不足以体现准妈妈们对于儿子的虔诚。在某宝搜索“生男孩”三个字,会自动跳出各种相关备选,说明有无数人在搜索这些关键词,从而自动形成了这些标签。

你还别说,这些生男孩的相关物品销量还真不错。随便一家店的每月购买人次都能达到上千。

为避免偏驳,我把“接女宝”的相关截图也发上来。

你们有没有发现华点?接男宝的妈妈们从来不提怀的是第几胎,而接女宝的孕妈妈,往往怀的是二胎。这么对比着看,这上面的“儿女双全”四个字简直是个讽刺。

有些人哪怕家庭条件再差,哪怕已经生了六七个女儿,还要继续往下生,直到生出儿子!这些妈妈们语气非常骄傲,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大功臣!

看明白了吗?

对于这些年轻的准妈妈们来说,如果有儿子了,生女儿就是好字成双;如果没有儿子,生女儿就是全家罪人。

匪夷所思,真是匪夷所思。

我知道重男轻女的现象一直存在,但是我没想到上过生物课的年轻一代,也能沦为重男轻女的帮凶。

这些年轻女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有的说自己两胎都是女儿,不受婆婆待见。有的说明明家里条件一点都不好,但是为了延续香火,老公全家逼着她生儿子。还有的说,公婆以离婚威胁她继续生,直到生出儿子为止。

甚至,娘家妈妈都会催着自家姑娘生儿子,否则对不起男方。哪怕这位女性能够独立赚钱买房养家。

生个儿子就那么重要吗?女儿的命就不是命吗?

你还别说,在一些重男轻女的人眼里,女儿不是宝贝,是兄弟的保姆,是未来可观的一笔嫁妆,自己年老时的依靠。

这一幕幕,仿佛在看古代电视剧。这些女性小时候是不是也痛恨过电视剧里重男轻女的恶婆婆,没想到到了最后自己却变成了曾经最讨厌的人。

中国经历了数千年的农耕社会,加之女性被束缚在家里,所以一个男性就相当于一个劳动力,女性要依附于男人而活。

但是到了现代,哪怕女人和男性一样优秀,哪怕生育与否是自己的权利,但是在生孩子这件事儿上,准妈妈们依然处于最低的地位。

因为在重男轻女的人眼里,传宗接代关乎家族生命与名声,而女性只是完成自家使命的生育机器罢了。

想想真是可悲,男人掌握话语权的古代,用虚假美化的词汇逼得女性成为一家人的私有财产。

“盗不过五女之门”,谁家生了5个女孩,连盗贼都不会光顾。生女孩就这么让人看不起吗?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用孝顺逼迫女性生孩子。孝顺的道德大棒打下来,女性如果生不出来孩子,被抛弃也变得理所当然。

然后要变成“贤妻良母”,孝顺公婆,养育孩子。“温柔顺从”则要求听从老公的话。

而到了现在,这些词依然成为了判断女性价值的衡量尺。

不断追求生儿子的下场就是男多女少。在2015年的新生儿调查中,中国是性别比例最失衡的国家。而现在,中国适龄男性比女性多3000万。

目前全国男女出生性别比为116.9:100,而有的省份竟达到135:100,形势不容乐观。

有媒体计算过数据,每五个人里,就有一个适婚男子找不到对象。随之而来的就是天价彩礼。有的地方除了房子、车子等结婚必需品,彩礼高达20万。而且是越穷的地方彩礼越多。

这就是一味追求儿子的下场,那些砸锅卖铁娶媳妇的家庭一点都不值得同情,他们不会吸取教训,还会继续逼迫高价娶进门的媳妇生儿子。然后一家人的一生就陷入了生儿子、借钱娶媳妇、生儿子这样一个死循环。

与古代不同的是,现代重男轻女的家庭,虽然依然拿“养儿防老”和“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来给自己找借口。

但现实是,这些人在暮年将房子、车子、票子给了儿子,然后拖着病躯找到女儿,大言不惭地让女儿养。

难道那虚无缥缈的香火比亲情重要的多,比女人的命重要的多?

女性同胞们,醒醒吧!请一定要记住,你是你自己!

如果一家人因为你没有生儿子而苛待你,是他们的错,不是你和孩子的错!

而还未结婚的同胞,请珍爱生命,远离重男轻女的家庭。

文案丨张怡 

设计 | 王媛媛

运营丨李广博 李婧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