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讲座︱“小学”“经典”与“思想”:《齐物论释》的三个世界

欧阳清(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生)
2020-11-19 16:25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本文整理自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第5期“中国近代史青年学者读书班”线上讲座。北京师范大学孟琢副教授携其新著《齐物论释疏证》(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分享关于章太炎《齐物论释》的研究心得与体会。本次活动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戴海斌教授主持,并邀请了上海大学文学院讲师周展安、北京师范大学讲师董婧宸、复旦大学博士生欧阳清以及上海人民出版社历史读物与文献整理编辑中心编辑张钰翰与主讲者对谈。此外,香港城市大学林少阳教授、西北政法大学李智福副教授等也参与了讨论。几位与谈嘉宾从语言、历史、哲学等诸多角度分享了自己的看法,既为与会听众道出主讲者研究背后的甘苦,也拓展了既有的学术视野。

我讲的题目是“小学·经典·思想——《齐物论释》的三个世界”,它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齐物论释》的主旨,在真谛上涉及到齐物哲学与自由平等的建立,在俗谛上特别提出《齐物论释》对文明论的批判和反思。第二部分从语言的角度讨论,太炎先生在证成这一系列庞大的思想体系时所使用的一些方法,或者说进入《齐物论释》时的一个角度。首先是小学、训诂,从分析名相始,一直到排遣名相终,也就是“训诂与遣名”。然后是太炎先生的语言文字思想和实践,最后上升到语言文字哲学和齐物哲学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探讨《齐物论释》在展开自己思想框架中,对于潜在经典(既包括庄子,也包括唯识学)内在的吸收和突破。我们先探讨《齐物论释》的思想主旨,然后从语言、经典两个角度来理解《齐物论释》的内在理路及其展开论证的特点。

孟琢著《齐物论释疏证》,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

一、自由平等和文明论

探讨《齐物论释》的基本主旨,我们今天从两个角度来说:自由平等和文明论。先看《齐物论释》的文本:

“维纲所寄,其惟《消摇》、《齐物》二篇,则非世俗所云自在平等也。体非形器,故自在而无对;理绝名言,故平等而咸适。”

太炎先生在《齐物论释》一开始,便强调《齐物论释》的主旨是什么。他说“齐物”不是世俗的自由平等,这是我们理解齐物哲学,或者理解太炎先生整个学术的一个重要视角,即究竟是在真谛层面,还是在俗谛层面看问题。他说“非世俗所云自在平等”,意味着在《齐物论释》中,自由平等的思想首先是在真谛层面展开的。这个真谛立足于哲学的最根本之处,也就是心物存在的根本依据。下文说:“体非形器,故自在而无对”。体是从本体层面,也就是从形而上学层面探求心物存在的根本依据,太炎先生是从第八识、精神的本源之处,来探讨何为心物存在的根本依据,从这样一个高度去理解自由的问题。“理绝名言,故平等而咸适”,是从认识论层面,彻底去消解或批判语言以及语言背后的理性思维,以此建立平等。也就是说,太炎先生的《齐物论释》是在本体论哲学和语言哲学的高度上,来探讨自由平等的根本建立的问题,这是从真谛上看。

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浙江图书馆1919年刊行

从俗谛上看,可以看到太炎先生在《齐物论释》强烈的现实忧患,这个现实忧患他化用《易·系辞》之语:

“作论者其有忧患乎!远睹万世之后,必有人与人相食者,而今适其会也。文王明夷,则主可知矣,仲尼旅人,则国可知矣。”

太炎先生认为庄子《齐物论》是忧患之作,这与他处于中国艰难的现代转型的历史背景,与他自身的时代忧患息息相关。他说“远睹万世之后,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一定会存在人与人之间种种的欺诈、伤害、压迫、斗争与冲突,展现到极致就是人与人相食。“而今适其会也”,在他看来,他所处的那样一个激烈冲突的世界,一个中国被帝国主义蚕食、兼并的世界,就是人与人相食的世界,带有一种历史的悲剧感。在这样的历史当中,帝国主义进行侵略的内在的文化依据是什么呢?太炎先生很敏锐地看到:文野不齐之见。这与文明等级观念密不可分。“高等文明”打着帮助“低等文明”、“劣等文明”的旗号,进行侵略和蚕食,这是他所处的时代,这是他的忧患所在。

这里涉及到《齐物论释》在真谛和俗谛上的双重主旨:在真谛上建立根本意义上的自由平等,在俗谛上对于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具有高度的自觉,由此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反抗。这两个层面其实密不可分,前者是后者的深层基础,后者是前者在现实中的体现。

理解太炎先生在齐物哲学中所建立的真谛和俗谛意义上的主旨,有两个角度要注意。首先,就真谛而言,要理解他证成根本意义上的真谛的自由平等的理路所在,即他是如何证明,如何构建这个体系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就《齐物论释》文字来说,是根据《齐物论》原有结构分成七章:第一章体量最大,分成六个小节,这一章是太炎先生证成真谛的自由平等,排遣名相以及由名相所带来的种种差异的哲学建构的过程。在俗谛意义上对于“文野之辨”的反思,集中体现在第三章。因此,真俗两层主旨其实也体现在《齐物论释》篇章结构上。在真谛层面思考和理解它的理路,在俗谛层面看到太炎先生齐物哲学的现实关切,这涉及到真俗之间的互相印证,以及所谓的转俗成真、回真向俗之间的互相摄持的关联。

1、证成自由平等

首先,我们简单勾勒一下太炎先生证成真谛的自由平等的思路:第一个思路是证成真如,以及由一切存在都具足的本原性的真如,来证成一种根本性的自由。第二个思路是通过无尽缘起,来证成根本性的平等。这两个思路都和他对语言的排遣密不可分。自由平等的哲学建立是在本体论的证真、认识论的遣名的互证中不断展开的。太炎先生在将庄子与唯识的会通中,在庄佛互证中,构建出他自己的一个相当整齐的思想体系。

2、现实关切 

另一方面,自由平等指向的是切近的现实关怀。太炎先生写《齐物论释》之时,正是他在日本主持《民报》,进行大义凛然的反清排满革命之时。在排满革命中,很多革命者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太炎先生的齐物哲学也不例外。但有意思的是,他在反清排满的背景下,又对于帝国主义的文化政治侵略具有一种高度的自觉。他反思什么呢:

“然始创自由平等于已国之人,即实施最不自由平等于他国之人。在有政府界中言之,今法人之于越南,生则有税,死则有税,乞食有税,清厕有税,毁谤者杀,越境者杀,集会者杀,其酷虐为旷古所未有,是曰食人之国。虽蒙古回部曾未逮其豪毛。此法兰西非始创自由平等之法兰西邪?”

他说西方的自由平等是双标,他说:“今法人之于越南,生则有税,死则有税,乞食有税,清厕有税,毁谤者杀,越境者杀,集会者杀,其酷虐为旷古所未有”,这就是法国。他对此沉痛追问:“此法兰西非创自由平等之法兰西邪?”所以,太炎先生在反清的背景下,对于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对于全世界各殖民地的悲惨命运,有一种极其痛切的现实关怀。《齐物论释》对文明论,对文明等级以及基于文明等级的文化殖民,反思是非常痛切的。

所以,《齐物论释》的思想主旨具有双重的突破性:既突破传统,建立现代价值,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阶级压迫,有一种强有力的革命精神;同时又特别强调中国的文化独立,批判西方来维护文化独立。前者是现代性的,后者则具备后现代的反思性。二者呈现出丰富的张力。套用政治话语来说,他具有一种中西、古今之间的双重思想突破,这种突破与反帝反封的双重时代担当密不可分,和他对文明论的反思密不可分。

二、训诂与遣名

接下来从两个角度,展现齐物论释中的方法特点。首先探讨小学。太炎先生的工作分成三个层次:首先,他用一种语文学的方式,或说文字训诂的方式,来贯通《齐物论》与唯识的义理。这也是太炎先生“训诂通义理”的具体展现。其次,传统小学从经学的附庸成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学科,是从太炎先生始,他最先提出中国语言文字之学。太炎先生提出中国语言文字之学的时间,就是他思考撰写《齐物论释》的时间,所以《齐物论释》中也蕴含了他的中国语言文字学思想。最后是从训诂到遣名,就是“以分析名相始,以排遣名相终”。

我们先看第一个层次。《齐物论释》中说:

“详佛典说,第八识爲心体,名阿罗邪识,译义爲藏,亦名阿陀那识,译义爲持。庄子书《德充符》言“灵府”,卽阿罗邪;《说文》:“府,文书藏也。”府、藏同义。《庚桑楚》言“灵台”,卽阿陀那。台本训持,见《淮南注》及《释名》。此灵台者,许叔重、郭子玄皆说爲心,《释文》:“灵台,谓心有灵智,能任持也。”

《齐物论释》第一章第一节的关键问题是证成阿赖耶识。先证明八识是存在的,这是唯识的基本工作。从语根上讲,阿赖耶识有两个常见的名相,一个是阿罗耶,也就是阿赖耶,语根意义是藏,能藏种子,另一个是阿陀那,语根意义是持。《庄子》中讲心的表述是灵府、灵台。太炎先生从训诂上讲,“府,文书藏也”,“台本训持”,意义相通。这是传统的训诂之法,但背后指向的是义理,他用这种传统的训诂之法来证成《庄子》中有八识,将庄子和唯识学会通。面对他这种训诂,一方面要看它是否合乎于理,即是否符合语言事实;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关注到训诂和义理之间的互证,即在训诂和义理的关联中,他是如何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的。这是语文学的层面。

其次,《齐物论释》中蕴含着太炎先生对于语言文字学的深入。比如,他在《齐物论释》中反思:语言的性质是什么?语言的类型是什么?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什么?辞义有什么类型?训释有几种类型?语言是特殊性还是普遍性的,是民族性的还是任意性的?词源、词根意义和词汇意义有没有区别?等等。这些思考和他的小学著作相互呼应,成为他建立中国语言文字之学的理论基础。

“盖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乃合《齐物》之意。”

“徒以迹存导化,非言不显,而言说有还灭性,故因言以寄实,卽彼所云:言无言,终身言,未尝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

无论语文学还是语言文字学,这是一种建构,它和前面说的“理绝名言”存在一个张力,所以分析名相始,一定要落实到排遣名相终,一定要理绝名言,“离言说相,离文字相”。语言文字的背后是意识、思维,所以要“离心缘相”。排遣了语言文字乃至于背后的人的理性意识思维,才能够指向毕竟平等。“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是《大乘起信论》中的说法,它直接指向的就是真如。《大乘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一方面排遣名相,一方面自如地运用名相,探讨名相之理,如何理解二者之间的张力,如何理解它们的统一关系?这是齐物哲学中对于语言反思的一个重要视角。太炎先生界定语言的根本属性是“还灭性”,他的语言哲学受到佛教对语言态度的深刻影响。

梁真谛著,高振农译《大乘起信论校释》,中华书局1992年版

在关注《齐物论释》的语言世界时,出现了三个层次:首先是语文学,训诂的层次。第二是语言文字学,他对语言的学理构建。第三是语言哲学。中国近代以来的语言哲学受西方语言哲学的影响太大,但毕竟是两种语言文字形态,两种文化传统,从中国自身的语言和语言研究传统出发,来构建独具特色的语言哲学,是《齐物论释》的一个重要工作。

三、经典与突破

太炎先生是如何立足于传统来构建《齐物论释》的思想体系,又是如何突破传统?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说:一方面,《齐物论释》的义理说解源自于经典世界的积淀生成。太炎先生的很多思考和中国的现实密不可分,但又充分指向中国的历史传统和历史问题,所以看太炎先生要有一种古典关切,历史的反思。在经典世界的积淀生成中,在古典和新义的融会中,《齐物论释》体现出非常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蕴藉。另一方面,齐物哲学中的思想阐发,又充分超越了经典的阐释传统,在旧说和新解的张力中,体现出锐意风发的思想突破。比如《齐物论释》中有很多地方和郭注、成疏不一样,和经典唯识学也有很多地方不一样。这两方面,一方面是从中国古典来理解太炎先生的深度,另一方面是从齐物哲学和古典的对比来把握他的突破。这两个角度都脱离不了他的经典世界和齐物哲学的关联与对比。

《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6年版

举个例子:

“云行雨施,则大秦之豪丧其夸,拂菻之士忘其奡,衣养万物,何远之有。”

齐物哲学对文明论的反思,涉及到中西文化的关联问题。那么这种批判和反思会不会导致新的对立?会不会把一种新的价值标准驾于文明论之上?太炎先生《齐物论释》自身的批判性,有没有对更深刻的反思?就要细读文本。这里用了一个“丧”和“忘”,二者的互文就指向了“吾丧我”。郭注是用“忘”来解释“丧”。这里的“丧”不是对“我”的否定,因为否定了“我”,“吾”就无法独存,这里的“丧”是对偏执的遗忘和消解,从而回归一种整体性。太炎先生用丧、忘表明,《齐物论释》对文明论的批评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激烈否定,不是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逆袭,而是在齐物的平等中消解任何一种文明,既消解西方文明也消解东方文明的自我中心和傲慢,它指向的是世界文明的多元共存。

再如:

“夫其所以括囊夷惠,炊纍累周召,等臭味于方外,致酸咸于儒史,旷乎未有闻焉。”

炊纍出自《庄子·在宥》,郭象注:“若游尘之自动”,是一种万物自然而然运动生发的状态。它形象表达出太炎先生对社会建设的理解——良好的社会秩序是自然的升发,是“不齐而齐”的自主运动。

以上是从经典的蕴藉中去理解太炎的思想。此外,太炎先生还有一些地方和经典传承、经典论述明显不同,这些不同也是我们理解齐物哲学和《齐物论释》问题的生根点,为什么不同,原因何在?举个例子:

“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

“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

“代”,在庄学传统中基本解释为变化,但太炎先生将它解释为时间:“节序递迁,是名为代”。这里就有他的创造,也和他构建的哲学体系有关。《齐物论释》第一章第一节,就是证成法相唯识。法相是什么?就是心物存在的类别。大乘唯识中《百法明门论》讲“五位百法”,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应行法,无为法。在《齐物论释》中第一章第一节中,太炎先生主要做了四方面的工作:第一是用训诂和其他方法来证成阿赖耶识;第二是证成色法、外在的世界是唯识所生;第三是证成心和心所法,即人的精神世界也是唯识的。最后用“日夜相代乎前”证明时间也是唯识。时间属于心不相应行法,他以时间为代表证明心不相应行法和第八识的关系。这个结构和经典唯识学很像,就是先证成唯识,然后再证成法相唯识。在这样一个哲学框架的背景中,他把“代”解释为时间。所以他和旧说不同的地方,是我们理解他思想体系和思想特点的一个角度。

评议讨论

戴海斌:

孟琢教授是治传统语言学、文献学、章黄学术的专家,深有造诣。 特别值得介绍,他现在主持北师大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也有“章黄学术”的公众号,大家可以关注。“章黄学术”,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学术史名词,或是学术研究关心的对象,但对孟老师可能不尽然,北师大的语言文字学有历史传统和深厚积淀,经历几个世代,都有代表性学者和研究,孟老师相对年轻的一代学者,也是章黄学派的传人,正在做着对以章太炎、黄侃为殿军的乾嘉学派经学、小学和文学传统加以继承与发展的工作。

《<齐物论释>疏证》在2019年出版。去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也是《齐物论释》定本刊印100周年,太炎诞辰150周年,孟老师做了这个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提供了《齐物论释》一个新释本。太炎本人《齐物论释》极为看重,认为是“一字千金”的著作,后世对“齐物”思想也有极高评价。但形成对比的是,学界对《齐物论释》的解读、研究和阐发不足,同样,这样高明的思想又为何在现实历史中回响寥寥?这些问题,当然有各种原因和历史背景。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齐物论释》实在难读!太炎书难读,《齐物论释》难读之尤!这个《疏证》,就是孟老师以“以小学通义理”的看家本领(用太炎话说,语言文字之学是“一切学问之单位之学”)做的一个工作。我对语言训诂是十足的外行,不能赞一词。这个书详密疏证、调停诸家,至少给我一个好用的、起码稍稍看得懂的本子。这一工作的价值首先值得讨论。

再有,在文本背后,我们可以发现,章太炎写《齐物论释》有持续的写作、修订、刊刻定本的过程。从章太炎在“苏报案”后的1906年出狱东渡,开始佛学转向,算到1919年正式定本,有十三年时间。这个过程,中间经历了反满革命、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也是孟老师说的“中国历史发生根本改变的13年”。太炎寄托在这个书里,有许多“古典关切”、“现代关切”,这些思想遗产对于后世、当代的意义,也值得好好讨论。

所以,这次邀请了语言、历史、哲学、思想各方面研究的专家,希望从多角度来理解太炎学术,并探索后续的研究方向。组织这个讨论,我还有一点私心。复旦大学历史系是章(太炎)、康(有为)学术研究起步比较早的学术机关,也可谓章学重镇。从周予同先生的经学史脉络下来,朱维铮先生、姜义华先生都是大家,在太炎研究和文献整理两方面,做出过极多成绩。我们有这个研究传统,现在也有学生继续在做这方面研究。当然,当代风气多变,学术升降也很正常,太炎研究目前好像稍显式微。我本人不在章太炎研究的学门之内,但我也希望能够绍介前沿的、好的研究,通过这样直接的讨论,促进敝系的章太炎相关研究,对正在为此努力的同学们有一点刺激和鼓励,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朱维铮、姜义华编注《章太炎选集(注释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周展安:

我首先谈对《齐物论释疏证》这本书的认识。我知道孟琢兄在做这个事情,现在终于看到书,是非常兴奋的。当时想到:中国人也有自己的《齐物论释》疏证之作了。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据我粗浅了解,1981年日本的荒木见悟先生写了《齐物论释疏证》, 1984年高田淳先生出版《辛亥革命与章太炎的齐物哲学》。比较下来,我认为孟琢兄的《齐物论释疏证》最详尽。这是第一点。第二点,这本书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以太炎解太炎。他对太炎著作非常熟悉。对于太炎很多不受人重视的文章,也可以信手拈来。第三点,孟琢兄对太炎齐物哲学思想的理解。章太炎在世时,对自己的学问特别自信也特别看重的,相对于小学来讲,可能更是他的哲学。太炎佛学不是一般的佛学,他和同时代的佛学,包括和佛典的很多阐释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并非是他没读懂,或读错了,而是他自己就是要这么阐释。张志强老师也曾指出过这一点,就是章太炎要借他对佛典的阐释,来表达他自己的哲学。

荒木見悟『斉物論釈訓註』(图片由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博士生陈希摄影、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生欧阳清提供)

  

高田淳『辛亥革命と章炳麟の「斉物」哲学』(图为复旦大学姜义华教授藏书,复旦大学博士生欧阳清提供)

接下来就孟琢兄讲座及其著作中涉及到的问题,我简单谈四点:

第一点是如何理解平等?我同意孟琢兄讲座中对于平等之于太炎思想重要性的强调。要稍加补充的是,平等在章太炎的论述里,或许可以分两个层次:一个是常见的在启蒙运动脉络中的平等。这在太炎论述中有诸多展现,比如他对秦制的研究,对五朝法律的研究,对中国历史上均田制、土地制度的研究,他认为里面都有平等的东西。这是一个层面,它可以和我们今天所说的“自由平等”来作关联性的解说。另一个层次是《齐物论释》中讲的平等,这个层次要比前一个层次更高,是佛学意义上的平等。佛学里有很多和“平等”有关概念,比如平等智、平等性智等。什么是平等智、平等性智?就是转化第七末那识得到的智慧,即观一切法都是平等,世界万法没有自性,没有自己的规定性。所以,平等在佛典里面有更复杂完整的说法,叫平等一如、平等性智,平等是这个脉络中一个比较简化的说法。

第二点是关于真谛和俗谛的关系。我也同意孟琢兄所说的真谛和俗谛不一不二的关系。我想稍为补充的是:在一不一不二、假实相荡的真和俗相互内在的关系之下,在这个前提底下,恐怕还要再认识一点,就是真谛和俗谛的地位有不平衡性。它体现在哪里呢?在《齐物论释》中,太炎论到最后,讲到宁可去做所谓的“一阐提”,即不能成佛的人,完全执着在此世的人,当他讲到这个程度,实际上他的脚已经更多站在俗谛意义上。这也是为什么他阐发了对“众同分”的理解。《齐物论释》中,章太炎在论述真谛时,始终是在和俗情、俗谛、边见、倒见的纠缠中展开。也就是说,真谛必须用一种内在化的视野去看,真谛就是诸多边见、倒见相互激荡的结果。这是我要讲的不平衡性。这在理论上既有唯识宗,也有真心系比如《大乘起信论》的影响,特别是《起信论》中关于染净种子互熏的理论,太炎受其影响很大。

第三点是太炎的佛学解庄。太炎以佛学解庄的脉络比较复杂,能把这一点解明已经不容易。可是我们还要反过来问:太炎和唯识学的区别在哪里?太炎在《齐物论释》里面,特别重视唯识宗和华严宗,他本人的论述和一般的华严经典、唯识经典的区别在哪里?我觉得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他在佛典阐释上有非常多的突破。他对唯识宗,对陈那、世亲、护法的东西,其实都有批评,这在《齐物论释》中还少,在他和学生吴承仕的通信中更多。第二个层面,我觉得尤其重要,他在《齐物论释》里面展示出来的不是纯粹的理论构造,而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中介,那就是他对现实的关切。他的以佛解庄不是纯粹的思想史或学术史意义的,必须要联系到整个近代史的广阔图景。他在《齐物论释》里面特别展示出对于经学、进化论、文明论包括文明论背后的所谓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政治潮流的关注。

最后一点是,很多人在阐释太炎的齐物哲学时,会说太炎思想有多元主义倾向,甚至发展出多元平等这样的概念。这个恐怕也需要商榷。刚才说《齐物论释》是立足于现实,而现实就是当时中国是一个非常弱的状况,别人不仅要打你,而且要把打你正当化,背后是文明等级论这样一套话语的操控。也就是说,太炎是在站在一个弱者、抵抗者的位置上来写《齐物论释》的。而一个特别在弱势位置上展开的思考,是不太可能发展出一套非常从容的多元平等、或多元主义的话语,这套话语本身更多属于胜利者的言说,而不是抵抗者的言说。这是其一。其二,多元平等里面,如果说太炎肯定了多元,就是多个自我规定性。而齐物哲学最根本是讲“丧我”,就是要破掉规定性,所以不可能停留在多元这个层次上。我们或许不能说章太炎反对多元平等,但是多元平等绝不是他的终极视野。

董婧宸:

《齐物论释》这部著作,可以视为章太炎国学研究的最后一块“版图”。太炎1906年东渡日本,1908年开始国学讲习会,讲授《说文解字》《尔雅义疏》《文心雕龙》《庄子》诸书。《齐物论释》前后的写定,却经过了漫长的过程。最初,章太炎撰成的只有解析训诂、辨析疑义的《庄子解故》,1910年《齐物论释序》刊载,1912年出版频伽精舍本《齐物论释》,至1919年,包含初本、定本的《齐物论释》才最终刊行。章太炎对齐物哲学的讨论,一直绵延到他讲授《庄子》的十年之后。而最终呈现给我们的《齐物论释》和《定本》,体现为章太炎以“释”的文体,疏通《齐物论》的文本,并有前后初本、定本的思想变化,构成了一个内在“复调”、思想层次丰富的著作。《齐物论释》乃以佛解庄,又和章太炎身处的历史环境有紧密联系,解读和还原有一定的难度。我从几个角度,来谈一谈我对《齐物论释疏证》的体会。

章太炎流亡日本时期像

一、语文学的工夫

《疏证》在“语文学”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具体包括文本注释、以章解章、初本定本比勘等诸多内容。

1、文本注释

朱维錚、姜义华先生的《章太炎选集》中,已有对《齐物论释自序》的注释。两位先生是我们崇敬的前辈学者,《章太炎选集》是太炎研究的经典之作,也是我们进入章学世界的重要阶梯。但如果强加对比的话,也能看到《疏证》的一些具体的进步。

其一,字词。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字义的注释准确。字词理解不准确,容易对整篇主旨产生偏微。如《齐物论释自序》:“常道不可以致远,故存造微之谈。”《选集》注“造微”为“虚构的微言”。《疏证》注,“造微,进于精微”。从义项看,“造”当为达到,释“造”为“虚造”,小误。二是字词指向的明确。在词义理解准确之外,对文本中有具体指向的含义,要认识准确,否则容易造成篇章的误读。如:“等臭味于方外,致酸咸于儒史。”《选集》:“方外,世外。”《疏证》:“现实世界之外,谓佛学也。”方外为世外,固不误,但更准确的说,世外当指佛学,而非泛指。

第二,句读。《章太炎全集》中,《菿汉微言》亦与《齐物论释》密切关系。或因关涉佛典,或因未解篇章,《全集》在《齐物论释》《菿汉微言》中,在个别处存在破句。《疏证》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纠正工作。

第三,典源。章太炎熔裁经典,语言蕴藉。但这也意味着索解不易。要把握章氏的主旨,需要准确抓住典源。如《齐物论释自序》:“文王明夷,则主可知矣;仲尼旅人,则国可知矣。”“文王明夷”出自《周易·明夷》。“仲尼旅人”,说孔子流离失所。但这句在《自序》中要表达什么意义?那就要找到典源,说明含义。《疏证》指出,章氏此言,出自《周易·文言》王弼注,其主旨是“内文明而外柔顺”,指向的《齐物论释》中的明真通俗。

第四,章句。真正好的“章句”,不应该是“章句小儒,破碎大道”,而是在离章辨句时,沟通全篇,把握主旨。如《疏证》在疏解“止足不可以无待”时,指出此下三句,为庄子胜老、墨、儒三家之处,较好地阐明了前后的论证脉络。这一工作也贯穿于《疏证》全书。

综上,《疏证》在文本注释方面,做了很多基础的工作,或可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便利。

2、以章解章

《疏证》的“以章解章”,一方面体现在援引章氏语言文字考证的著作,说明《齐物论释》中“分析名相”时的语言依据。例如,《齐物论》“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章氏在《齐物论释》中,以《庚桑楚》“知者,接也”“知者,谟也”为中介,沟通了《齐物论》中的“接”与佛教名相中触、受等的关系,这与传统的解释有所不同。接为什么能和触、受联系在一起?《疏证》:“《文始》以谟与模、摹、慕诸字同源,为规摹形象之义”,从章氏的词源考证出发,《疏证》补充说明了“谟”与规模的词源特点。通过对词源的勾连,更好地帮助今人理解章太炎新解的背景和思想。

另一方面,“以章解章”也体现在援引章氏《国故论衡》《菿汉微言》等书,来补充说明章氏的学术观点。以典故为例,《齐物论释·释篇题》:“云行雨施,则大秦之豪丧其夸,拂菻之士忘其傲,衣养万物,何远之有。”“云行雨施”典出《易·文言》:“云行雨施,天下平也。”这里,“云行雨施”不能从字面意义解读,而是和下文“天下平也”联系在一起,章氏借此表达《齐物论释》的平等观念。《疏证》引《菿汉微言》:“云行雨施而天下平,故《齐物论》者,天下之鸿宝也。”这样,把典源、典面和章太炎的解释运用,都比较充分地揭示出来,对理解章氏的思想旨趣有所帮助。

3、版本比勘

《齐物论释》一书存在着前后的版本变化,体现出章氏学术思想的前后发展。《疏证》做的另一方面工作,就是比较初本、定本的版本异同,并简要揭示其中反映出的学术思想的变化。前后相同,《疏证》中就用“定本同”加以说明;前后有殊,《疏证》则分列不同的版本,并对其中涉及的字句、名相、主旨差异加以梳理,呈现出丰富的思想动态变化。

二、文本的张力

《齐物论》是《庄子》中的一篇,《齐物论释》又是章太炎在援佛入庄,阐释《齐物论》并阐明章太炎齐物哲学的一部著作。从《齐物论》到《齐物论释》再到《齐物论释丁本》,其中是有丰富的张力的。从《庄子解故》序言看,章太炎的学术资源,在语言文字方面,既有经典的郭象注、陆德明音义、成玄英疏,又有洪颐煊、王念孙、俞樾、孙诒让等清人考证。在佛学思想方面,又有唯识和华严两大宗。在《齐物论释》中,哪些是章太炎继承前人学术,那些是章太炎开启新诠?《疏证》在这些方面,作了很多细致的爬梳工作,并以此为基础,要言不烦、简明扼要地勾勒出章太炎的思想。这些工作不仅为今人提供了基础读本,也可能对我们进一步去理解章太炎的思考,会有一定的推进。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从古代以来的疏证,本身也有一定的体式和规则。《疏证》作者关于章太炎学术思想的全面讨论,恐怕既不可能、也不必然体现在《疏证》之中。全面和深入地理解章太炎在近代学术史上的意义和价值,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我也期待着包括作者在内,各位同道一起努力,能有不断的突破。

欧阳清:

因为我正好在作《齐物论释》的博士论文,孟老师的《齐物论释疏证》的出版对我来说是一本非常及时的必备参考书,节省了我很多文献检索、以及爬梳文义的时间,所以我首先要感谢孟老师。在孟老师的书出版之前不久,章太炎弟子缪篆《齐物论释注》得以影印出版,但缪注十分繁琐,反而不便于理解文义。孟老师的《疏证》相对缪注来说,更加删繁就简,便于学者阅读和利用。其次,在每一章节之前,皆有本章文旨的概括,梳理思想脉络,可谓便利导读。再次,在注疏中,《疏证》还注重“以章注章”,对章太炎先生其他著作的相关之处,也详加徵引,据以互证,探求渊源,从而展现出《齐物论释》的思想统摄。

我想从学术史的角度,谈一谈《齐物论释》作为章太炎诸子学研究的一面。孟琢老师提出以“三个世界”,小学世界、经典世界、思想世界为基本路径来研究和解读《齐物论释》,我读过之后颇受启发。但在《前言》当中,孟老师似乎对三个世界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未有所梳理。章太炎在《国故论衡·文学总略》中说:“文字初兴,本以代声气,乃其功用有胜于言者。言语仅成线耳,喻若空中鸟迹,甫见而形已逝,故一事一义得相联贯者,言语司之。及夫万类坌集,棼不可理,言语之用,有所不周,于是委之文字。文字之用,足以成面,故表谱图画之术兴焉,凡排比铺张,不可口说者,文字司之。及夫立体建形,向背同现,文字之用,又有不周,于是委之仪象。仪象之用,足以成体,故铸铜雕木之术兴焉,凡望高测深不可图表者,仪象司之。”也就是我们表达的途径有言语、文字、仪象,其作用各有不同,而文字的作用最为独至。言语通过音来表意,然而无体无形,出口即逝,只能表达一事一义,因此说言语成线。文字以形体表音、义,有迹可循,且合形、音、义三者于一体,为文辞之本;文字敷衍而成文章,文章汇成文献,可以展现社会历史之平面,故说文字成面。文物立体,形象直观,故说仪象成体。但是文物本身无法说话,如何确定文物的信息,仍要依靠文献的记载。因此,言语、文字、仪象,其用虽各有不同,但只有文字,承载形、音、义三者,超越时空,其功用虽然有不周,但最为独至。因此章太炎以为,董理小学,要以韵学为候人、而且要坚持字本位。1906年章太炎在其演讲《论语言文字之学》中,主张把传统小学改称为语言文字学,并认为小学语言文字学是一切学问之基础。孟琢老师序言中也讲到,对《齐物论释》小学世界的疏证是基础。

其次,从生成过程来说,思想产生在前,语言文字的表达在后,二者的共同载体则是“文本”。因此对研究者而言,文献、文本的校勘是基本前提,语言文字的训诂是核心关键,由此通往思想的世界。小学——文学——思想的世界得以打通。但从作者角度说,其实只有一个世界,就是作者的思想世界。庄子的思想世界、墨子的思想世界。因此,对研究者来说,小学、文学与思想三者之间,必然是能够贯通的逻辑关系。

林少阳:

首先我想讲,孟琢老师的《齐物论释》的注释,在我看来是第一本系统的注释,在此之前系统的注释是没有的,这是第一本。所以在任何意义上,这是章学研究的一个很大贡献。在孟琢兄系统的注释这本书之前,有这两位老先生做过相关的工作,刚才展安说的1984年是第二本,是高田淳先生的著作。第一本,严格讲是以杂志连载方式出现的,是荒木见悟在九州大学学报时的一个训读本。日本的训读是按照日本传统阅读中国古文的习惯,把文言文的读音标出来,也算是一个最低限度的翻译。所以,荒木见悟这些连载论文是把以日文阅读的部分标出来。因此,对于要阅读、理解《齐物论释》这本书,固然有一定的帮助,但其实我个人认为也没有特别大的帮助。当然荒木先生是大学者,对章学是有所推动的。真正对它作注解、作解读的是高田淳先生的书。我第一次见孟老师,问他知不知道日本这两位已故学人著作,他说不知道,也就是说他完全按照自己的学养、自己的感悟去解读。这是了不起的工作。我想将来如果再把《齐物论释》国际化,翻译成英文,孟琢老师的这个《注疏》和日文的高田淳先生的翻译,就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孟琢老师这个书对于章太炎的国际化、以及承接之前的学术谱系,我想是有他的贡献。

第二,孟琢兄讲到朴学跟佛学、庄学的对话,我很同意,我想稍为补充一点,它既是朴学跟他所理解、所重新建构的佛学、庄学之间的对话,同时也是跟他所吸收接纳的包含德国观念论、马克斯穆勒的语言哲学等在内的这些西方学术的对话。章学以小学为始基,以传统学术融合西方之学,无论对传统还是对西学,都是批判性重构的学术,所以一般传统“国学”的概念,在他的框架里面是否适合,这也是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因为与一般未必是批判性重构传统学术的人相比,他的独特性是明显的。章太炎的这种佛学模式,我想是和他通过日本接触的东京大学佛学群体有很大关系。最早东京大学开佛学课,是因为德意志观念论,日本人觉得我们东亚有一个完全不输于西方、类似的“哲学”体系。所以张志强老师有一句话我很是共鸣,他说:章太炎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真正的起源。其实这方面在英语学界,也已经有了几篇论文,我想将来孟琢跟他们的对话也会非常有意思。西方学者更会习惯于强调章太炎与西学关联的部分,这也会带来新的贡献。

林少阳著《鼎革以文——清季革命与章太炎“复古”的新文化运动》,收入“章学研究论丛”

张钰翰:

大概因为我是《齐物论释疏证》这本书的责任编辑,这两年又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策划出版了一套“章学研究论丛”,所以戴老师让我介绍一下相关的情况。

第一,孟老师做这个书非常不容易,我们17年认识,那时他就在做这个工作,到2019年底书出来,前后至少花了三年时间,给未来的《齐物论释》研究做了一个奠基性的工作,这在现在的学术界是非常难得的——当然我对学术界的了解非常有限而且片面。

第二,书里面“隐藏”了很多非常好玩的地方。比如说作者简介里面有一句“喵星人”,还有像“琥珀与猫毛可摩擦生电,以吾小咪随求验之,屡试不爽”,还有其他一些地方等等。这里特别体现了孟老师对学术的理解,不是把学术作为一种纯客观的“对象”,而是把它内化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诚然,学术很崇高,很庄严,但学术也没那么严肃,不必板着面孔,而是鲜活的,与自己的生命息息相关的。

第三,这本书名叫“疏证”,主要以训释文字为主,但其中也在阐发义理。前言里面也提到,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也是名为疏证,本质在谈义理。《齐物论释》特别援据佛家的唯识学,为什么?章太炎在《论诸子学》里面说,中国之学其失在于“汗漫”,他引唯识学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唯识学是佛学之中最讲逻辑的,他要借这个逻辑严密的体系救他所谓中国学问“汗漫”之失。章太炎对中国之学这个批评对不对、他自己在建构体系方面是否完成,还可以讨论,但是他这种体系化的、会通中西的努力,也是今天构建中国义理系统的基本路径,是不容抹杀的。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章学研究论丛”的相关情况。“论丛”从2016年章太炎逝世八十周年时开始,先出了章念驰先生编、著的两种作为纪念,2017年《章太炎全集》出齐之后,每年都会有几种新著出来,至今已经出版了11种。这是一套开放的丛书,有合适的质量高的著作,我们还会收进去,一直出下去。算是我们打造章学出版重镇的一个重要方面。

《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编

就近些年的章学研究来说,据我个人有限的观察,有这么几个比较显著的倾向:

一个是章太炎生平、交游、著述本身的考释。这其实已经持续了几十年,大的方面好像都很清楚,但是细节部分,还是有很多可以追究的地方。这些年有新材料不断被发现,比如说经常有章太炎的书信现身于拍场,还有对过去材料的细读,都可以发掘出很多新的认识,这方面像戴海斌老师、董婧宸老师都有文章。

另一个是对章太炎受日本以及通过日本接受西方的影响,章太炎与日本人、其他亚洲人的交往,还有从整个亚洲的视角去看待章太炎,这方面研究越来越深入。在这方面比较突出的学者,大多有日本的学术背景,或者是在日本的学者,如坂元弘子、小林武,林少阳、彭春凌,相对来说大陆的学者在这方面略显薄弱。

还有一个特别突出的是,学界对章太炎的思想包括对《齐物论释》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章太炎思想的当代价值的思考,这反映出章太炎学术和思想的生命力,说明章太炎可以作为我们思考现实与未来的一个重要起点。当然,这种章太炎热,跟康有为热有点不一样,就是大部分首先还是基于学术立场的,不是为某些现实目的张目的。

    责任编辑:彭珊珊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