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周月秋:科技赋能商业银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澎湃新闻记者 宋一聪
2020-11-18 18:10
来源:澎湃新闻
金改实验室 >
字号

11月18日,以“金融科技,点亮未来”为主题的2020金融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本次论坛由上海报业集团·澎湃新闻主办,围绕金融科技在技术研发、业态应用、创新监管等多个层面,立足三大国家战略试点——“央行小微企业数字征信试验区”、“数字货币”、“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同期汇聚北京的优势,邀请金融行业顶级智库、专家学者、企业家共赴北京,深入探讨金融科技如何赋能整个金融行业,点亮未来。

在论坛上,中国工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周月秋发表了名为《科技赋能商业银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题演讲,从宏观经济角度解读了数字技术的发展对银行业的影响,以及银行业在未来即将发生的一系列数字化转型和变化。

演讲原文如下:

周月秋:谢谢主持人!金融科技对银行而言确实发生着很多变化。讨论金融科技对银行的影响,可能要从刚才几位领导和专家宏大的视野里面要回到具体的领域里。

最近五中全会把“十四五”的规划和2035的远景目标都做了非常科学的谋划。这个谋划中提到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间的核心地位。要把科技的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支撑。我觉得这是对于科技、科技创新,在整个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间的基础性的、关键性的、战略性的一个非常科学的谋划。科技带来很多变化,也给金融带来很多变化。我想从商业银行的角度谈这么几个看法。

金融科技确实在很大的程度上,为银行去服务实体经济增强了太多的能力。我们回顾最近这些年以来,金融科技是在推动着银行业进步,也在推动着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大幅度的提升。有几个方面我们是可以看得到也可以回顾的。

第一是经营效果,刚才几位领导都提到了。我们说银行在金融科技的应用上面,大体上是从80年代后期开始。在这个过程中间,大体有几个阶段,前面几个阶段不用再回顾它,它使得我们的办公效率更高、使得我们经营的效率更高等等。这个阶段不用再回顾它。

那么现在的这个阶段,当然使得商业银行在用到更多新的技术,其实是刚才都提到的,比如像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等这些新的技术。这些新的技术会使得我们的银行,或者说我们的银行正在用这些新的技术在信息的采集、在风险的定价、在投资的决策等等行为模式上面发生比较大的变化。

比如举个简单例子,“云计算”是一个很时髦的词,现在的商业银行围绕云计算大多数做一件事,分布式架构的建立,解决什么问题呢?将软件资源放到云上去,它可以调度起来,可以错峰使用。这样的话资源的配置就会更快、效率也更高,这是一个方面的感觉。

第二个方面,服务的范围大幅度扩张。我们说数字化的浪潮在改变。刚才几位都讲到疫情以来,非接触的、零接触、线上的各类的服务快速兴起。比如医疗、办公、教育、物流等等,它都搬到上了线上。搬到线上以后,很多的企业,不说传统的企业,包括我们不同层次的客户,都在去做这样的事业。比如说我们可能有一些岁数稍微大一些的客户,他原来必须要到线下去做的一些事情,因为中断了,他慢慢在适应这件事。

银行其实也一样,银行也是快速地向着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无接触这样的方向在迁移。这就会前所未有地打破原来银行的服务、金融的服务,在时间上、空间上的限制,服务的内容、服务的半径,都在全面拓展。

第三个方面,客户的边界在大幅度地拓展。刚才黄教授讲到长尾,实际上我们说科技在金融里面广泛的应用,它确实使得商业银行能够用比较低的成本做一件事情,就是批量地处理长尾客户金融的需求,每个方面都是长尾客户的服务能力,另一方面长尾客户价值能够体现出来。我们看到互联网、手机等终端设备的普及,原来比较难以想象的在边远的地区,或者过去收入水平比较低的,它要去获得金融服务比较困难的,现在慢慢慢慢容易了,这就是使得金融服务覆盖的率会大幅度提高。

另外,随着物联网、区块链这样的技术在广泛的应用。我们说原来不太容易得到的一些实时跟踪的一些货款、物流、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这些信息,在很大的程度上面变成标准化。这个标准化它会带来最大的影响,使得我们经济学上面讲“信息不对称”这个问题可以得到显著的改善。我们说在供应链的这个链条上面,广大的小微企业得到金融服务的可能性就大幅提升了,这是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方面的看法。

第二,未来的金融。我们说科技要为金融赋能几个方面的思考。我们说技术的进步是没有止境的,科技对金融的赋能,或者说金融科技的红利现在也远远没有释放出来。未来的商业银行在运用金融科技的过程中间,我觉得有几个方面是可以去考虑的。这种考虑它可能会对于我们银行或者金融机构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可能有价值、有帮助。一个叫深化中台思维。实际上“中台思维”这个概念在科技领域里面,应该说用得是比较多的。我们把科技中台的思维借用到银行里面,它的原理是一样的。

所谓的中台,其实它就是把前台和后台作为一个枢纽把它连起来,作为一个枢纽就是要把前台和后台的信息、数据通过一定的模型把它整合起来。这种整合的过程中间它可能带来一个变化或者对我们的一个启示。他会把这些数据、信息,通过组件或者标准化的组件把它连接起来。这些组件标准化以后,会根据市场需求快速组合。这种快速组合它会使得金融机构或银行在支撑不同业务种类、在提升业务创新效率上面,会产生非常敏捷的作用。

实际上现在大的银行基本上也都建立起了所谓的企业级的业务架构。这种业务架构它会使得在重点领域的产品管理、流程、规划和梳理就变得更加容易。它可以形成成千上万个,或者现在已经形成成千上万个可以拼装的业务流程的组件、可以配置的产品、可以复用IP的服务等等,标注化、组件化,它会使得用参数的方式去配置产品、配置服务,能够非常快速地上线,这当然会有大幅度地改善客户的体验。

当然,银行如果这样一个思路去考虑的话,很多东西还会细化、还会深化。中台思维,可以把它当成一个思维也可以把它当成一个路径来对待。很多很多只要可以共用的产品都可以标准化、模块化来处理。当然这也需要组织架构等等方面做一些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第二个,开放银行。“开放银行”这个概念最近讨论得也比较多,我们国家大力推进5G基站、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等,新型基础设施这方面的建设,核心其实就是原来物流基础上面增加一个,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数据流也可以叫做信息流。促进信息的互通,促进万物的互联,这就会带来一系列的智慧化的业态。或者说智慧化的银行金融产品。

我们说在这个过程里面,人的金融行为和生活场景结合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密切了。所以打造开放银行,实际上就是怎么样更全方位地去满足客户需要和金融服务的生态。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认为打造适应客户需要金融服务的生态圈,恐怕是商业银行转型一个很重要的趋势。当然事实上现在的商业银行也已经在运用,包括云技术等等在开放。

科技发展的过程中间,我们说生态圈的建设在C端相对而言也比较丰富了,但是在G端、在B端,相对而言现在可能是下一阶段的蓝海。也就是说银行其实下一阶段可以更多考虑把服务嵌入到智慧的政务、智慧的出行、智慧的医疗、智慧的司法等等一系列智慧化的场景里面。在持续的为企业的数字化升级和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上面,来提供服务和支持。

银行的服务,如果说和各个类型的客户,它能够在不同的智慧平台上实现无所不在的交互的话。那么生产、生活、消费、社交的各个场景里面和各个环节里面,都能够得到金融服务。那我们说金融服务成为一个随手可得的服务就不再是梦想。

第三是强化数字的驱动。我们说数字经济的时代,人的行为很多时候都可以数字化的,我们说出行会产生位置的数据,消费也会产生交易的数据,我们说社交依赖身份的数据等等。对于行业银行来讲,数据就会成为或者已经在成为它关键的生产要素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数据的应用、对数据的管理,能力也就成为商业银行科技应用的基础。同时也会在应用的过程中间成为影响竞争力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所以在大数据的基础之上,商业银行借助于数据的挖掘、图计算、机器学习等等这些方面。我觉得对于商业银行更好地实现信用风险的评价,更好地实现金融产品的定价,更好地实现风险行为的识别,以及风险趋势的预测。未来会贯彻到产品、营销、运营、风控各业务的领域里面去,来加强数据的深度挖掘,如何应用,提升数据的整合、分析、应用的能力,让数据说话、让数据来支持业务,来补充实体。

四是优化补充机制。前面已经提到过,面对不断创新的科技,未来的商业银行恐怕在组织模式、文化、薪酬等等加强优化,这样更好地匹配科技不断的提升。比如为了打造更加灵活的、敏捷的组织或者组织模式,恐怕更多的柔性团队就成为必要。这是降低成本的很重要的一个手段。

比如说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面,可能更多的需要在内部鼓励创新,在一定的范围里面,允许包容、试错。比如还要更多运用如何的思维把技术深刻地融入到业务里面。当然还要增强人才吸纳的能力、优化激励的机制等等,把科技思维、科技效率、科技文化和银行业的组织更好地结合起来,既能够激发新一轮创新的动力,又能够切实维护金融的安全。这是我第二个方面的看法。

第三个方面的看法,我建议有些课题上面还做一些深入的研究。我们说只要人类进步的脚步不停下来,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就是一个持续的、永恒的、永久性的课题。就当前未来一段时期金融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商业银行有一些课题需要面对、需要进一步研究的。

大体上包括几个课题,第一个是数据孤岛要打通。实际上我们现在的全社会已经积累了海量的基础数据,只不过由于分工的问题或者基于分工的需要,这些数据在不同的行业、在不同组织,甚至在同一企业在不同部门还是存在,独立定义、独立存储、独立维护这样的情况,彼此之间还没有能够形成有效的连通,或者说还不能够充分地发挥数据资源的效能。

所以不管是政府部门也好、科技也好、金融企业也好,都还是有必要去携起手来打通电商、社交、海关、征信等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孤岛,完善数字信息转型的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个应该研究的课题是消弭数字鸿沟。我们现在已经深切地感受到数字经济已经渗透到了我们各个方面生活的角落里面。但是我们也不能忘了,我们还有很多信息弱的,它们充分享受信息快速发展成果还存在能力局限。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有2亿5、60岁以上人群,这些人群中接触过互联网的比例大概只在1/4左右,我觉得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鸿沟,这些鸿沟是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努力消除的。

要在消除鸿沟的过程中间,主要是帮助我们信息的弱者,提升运用信息的能力。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就是要提高金融科技产品的便捷化、简易操作,让更大范围的人群可以共享金融科技的成果,同时还要注重社会关怀、底线保护,使得更多的人能够获得适宜的金融服务。

三是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其实数字经济的时代,我们说消费者各类信息的暴露会比以往更加充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社交、购物、网页浏览,这方面信息,以及支付、融资、存款、金融资产的持有信息等等,这些信息如果把它和生物技术、生物识别技术再进一步结合起来,再加以一定的分析,它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就是对一个个体的消费者做出精准的画像。

这些精准的画像对服务来讲是好事,如果信息保管不当或者遭到一些冲击,那这种精准的画像带来的结果是什么?有可能消费者面临一些损失,更严重的人身安全的隐患都是有可能的。加强消费者信息安全和隐私的保护比以往更加重要,这个道理也是不复杂的。金融科技在应用新技术时和其他领域是一样的,应用好了、应用得当了,它得到的结果是改善生活、降低成步、提高效率。但是应用不当,它可能会产生负外部性。

这种负外部性,举个简单例子,我们把金融产品设计得很复杂,设计得脱离实体经济。这个时候如果还把它叫做金融创新的话,其实它后面的问题就是泡沫累计,甚至可能触发金融风险。从这个意义来讲,它后覆盖的是后外部性。金融和科技在深度融合过程中间,要充分考虑怎么样去降低、避免负外部性,这样才能使得金融科技的发展行稳致远。

各位,就像我们大会的主题所说的,金融科技点亮未来。其实金融机构一直和金融科技保持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而且也是科技应用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在结束我的发言之前,我要回到前面跟植入广告相关的一句话,工商银行我们一直是重视金融应用的,我们未来也会深刻参与到科技应用里面、参与到数字金融的建设里面,和我们的科技企业携手同行,为服务实体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演讲速记整理,未经嘉宾复核。

    责任编辑:蒋雯琦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