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感觉80后蛮惨的,很多人是上有巨婴下有小孩”

2020-11-25 12:5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晏凌羊 晏凌羊 收录于话题#晏凌羊61#80后1#巨婴1#原生家庭2

 

阅读全文约需7分钟

“感觉80后蛮惨的,

很多人是上有巨婴下有小孩”

文/晏凌羊

01

这两天,我在网上吐槽了一下我爸妈的“共生绞杀”关系,一个网友突然幽幽地来了一句:感觉80后真的很惨,很多人都是上有巨婴下有小孩。

我真的觉得这个评论“亮了”。

我们八零后,现在已经步入“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肩负的家庭重担蛮重,心理负荷也蛮重。

养父母、养孩子本身不需要花费多少时间、精力和金钱,但若是把孩子教育好,若是遇上老人有情绪问题,你真的就很头大了。

就拿我自己来说,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过的就是“蜡烛两头烧”的生活。每天外出搬砖本就已经很累,回到家里,孩子需要你管,父母时不时也会给你闹出一些幺蛾子,那你就更感疲累。

有时候,孩子的教育问题容易解决,你多花点时间和精力,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也就OK了,而父母的情绪问题却很难解决,甚至根本无法解决。

我们八零后的父母,大多是五六十年代生的人,他们那代人当中有很多人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婚姻质量也普遍不高,却又“死要面子活受罪”。

就拿我爸妈来说,我小的时候,成天担心我爸妈会因为婚姻不幸而自杀。现在我都当妈了,也还是会担心他们会因为婚姻不幸而自杀。也许,哪天真的只有他们当中有一个人去了,我才能如释重负地说:我终于不必再担心这个了。

宁肯自杀,宁肯祸害子女,宁肯一辈子在婚姻里委曲求全、“打碎牙齿和血吞”,也坚决不离婚,坚决“捍卫家庭完整”给外人看……我爸妈一定觉得自己可伟大、可高尚了,自己都被自己感动了。

劝他们离婚但未获应允后,我让他们“像离婚一样过”,如果不知道什么叫“像离婚一样过”,可以学习下我和前夫……然并卵,他们早就形成了一种“共生绞杀”关系,谁也离不开谁。两人像是站在大裂谷上玩拔河的两个人,若是一方或双方都松手了,那么,两个人都会掉下去。

两人能一直维持这种关系,只要不影响到我,也成。一旦影响到我,我就把他们赶回老家去。去年赶了一次,两人回到老家后没有事做、找不到精神寄托,更加苦闷,今年又来了。

这次回来他们稍微长点记性了,但是,他们又开启了新一轮的博弈:争夺单独和我一起的权利,把另一方“挤”出去。饭桌上两人争着和我说话,在家里试图逼我站队,争夺和我一起出去吃饭、游玩或回老家的机会……大多数时候,我爸让着我妈,但他压抑久了,就各种找机会爆发。

也许你会问:争夺到对我的独霸权、把另一方挤出去了,他们就会幸福了吗?不会。习惯了剑拔弩张的家庭关系,他们早就过不了安稳日子,很有可能会把火力都对准我……两人忙着内讧,我还能稍微安生些。若是一方被挤走了,我首当其冲要遭殃。

这就是为什么我对他们一视同仁的原因。要来广州?OK,那就一起来。要回老家?那就一起回去。既然他们不肯离婚,也不肯“像离婚了一样过”,那我只打包接收,打包处理,以免跟我居住的那一方成天找我的茬、跟我闹矛盾。

我让我爸妈“像离婚了一样生活“,别再管对方的闲事,但他们一直在管,一直期望对方按自己看得惯的方式去生活,成天把对方搞毛,也把自己气得半死,还影响到儿女、孙辈。

如此缺乏界限感,每天硬着头皮撞南墙,却死不悔改,乐此不疲。连小猫不小心撞到了玻璃窗,吃了痛,都会远离玻璃窗,但有的人不会,还是哪里让自己疼就往哪里撞。

我起初怀疑这是智商问题,后来又觉得不是,而是纯粹的“贱”,是发自内心地喜欢受虐。只有痛,能让他们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我在活着”的感觉。快乐、和谐不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活着”,不配得感让他们觉得“有安生日子过,那一定快要死了”。

是谁说家庭是温暖的港湾的?不,温暖的港湾从来都只是少数。大多数家庭里,既有情感和温暖,但也存在着博弈和战争。上述我说的,就是我们家的家庭战争和权力格局。

看透了这一点的我,只能选择先自保。我不想当圣母,因为我知道自己才是这个家里的顶梁柱。一旦我这根柱子被压垮了,家里老的小的全得喝西北风。

如果我想过得更好一点,只能引入“外援”,比如,找个男朋友。有这个我爸妈眼中的“外人”坐镇,他们就不会把负能量都倾倒给我了(我弟能幸免于难,也是因为有“弟媳”坐镇)。但我觉得,这一点实在太难实现了。很有可能我爸妈有一方都去了,我还是遇不到这个人。

我给他们买好的养老房,就这么空着,没人住。在广州,我不得不租了大房子,尽量让他们俩实现物理上的隔离……为了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也为了让自己少受影响,我花出去了将近一百万(在能力范围内)。

之前我也说过,第一个说出“家和万事兴”的人,一定是对“家不和,万事衰”有深切的体验。

“家和”导致“有点小钱”,人们是感知不大到的,但是,“家不和”导致“破财”“不得不花出去更多的钱”“赚不进来本该赚到的钱”,一定令人印象深刻。

02

对我父母,我真的是爱恨交织的。他们给过我的恩情,让我感念他们的好,让我愿意孝顺他们。但是,他们身上那种局限,却又时常带给我困扰。

每次我吐槽我爸妈,很多80后网友都很有共鸣,纷纷站出来说自己也摊上了同款父母。

再一问,哦,他们的父母也是五六十年代生的人。

我真的感觉三四十年代出生的那一拨父母,好像普遍比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那一拨要好缠一些。当然,这也只是我的整体感觉和揣测(不谈个案),不一定对。

三四十年代出生的父母,如今已经80来岁,他们大多自觉生命已快走到尽头,生命力不够旺盛后,对儿女的掌控欲也就没那么强。他们当中,很多人已经或将要迎来四世同堂,大多对家人(特别是孙子、孙媳妇、孙女、孙女婿)比较友善,有时会呈现出比较慈祥的一面。

三四十年代出生的老人,哪怕过得穷苦、文化程度低,也要比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好缠”很多、情绪稳定很多,也不知道是否跟年龄、时代有关。

三四十年代出生的人,三观成型的阶段接受的是封建教育,Ta们内心深处有封建社会倡导的“三纲五常”。他们是愿意讲规矩的,哪怕讲是封建规矩。进入新时代,他们已步入老年,在社会和家庭中统统失去话语权,但因为有基本的规矩意识,他们大多数人活得比较本分,愿意追求内心的宁静。

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从小接受的是造反教育,从小就要“打倒一切牛鬼蛇神”。改开后,我国有很长一段时间鼓励“野蛮生长”,随后才慢慢规范。我感觉这代人普遍缺乏规则意识,边界感弱,很容易对他人产生控制欲,容易产生“被害幻想”。

青年少时期,是一个人三观成型的关键时期。这段时期接受的熏陶,是非常重要的。可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这段时间都跑去干嘛了呢?

就拿有机会读书的我妈来说,Ta们上学时候学得最多的是各种语录、各种批斗檄文……就没正经受过什么通识教育。

我爸没啥机会读书,但在那种大时代氛围下,成天接触到的也是斗争、斗争、斗争……

他们这代人老了以后,很难突破自己的局限,走出自己的心理困境。在家庭中,他们好像也特别热衷于搞斗争,只习惯剑拔弩张的人际关系,蔑视规则和秩序,看事情非黑即白。

一方面,这或许跟自身有关系;另一方面,可能也是时代留给他们的“后遗症”。

我们这代人作为他们的子女,真的没少受罪。所不同的是,有的人觉悟了,走出了不一样的路;有的人,则原本原样继承了这代父母的劣根性。

03

看清了父母这些局限,我们又能怎样呢?只能接受而已。

在儿女面前diss另一方、找“我比你受欢迎”的优越感,也是他们找存在感的方式。

没有人供他们控制、纠缠的日子里,两人都没办法安放自己的无聊,也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感和价值感。他们的生命力就是体现在和家人作战方面,一旦没了对手,他们就迅速枯萎了。

一家人本应该是互相成全、彼此互惠、互相滋养的,但在某些家庭里,人和人之间只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话说回来,即使我给他们各买一套养老房,他们也不会去住的,因为他们可是非常要面子的人,彼此怨怼了一辈子,但在外面面前要装恩爱夫妻、死后都想埋一起。

每次我吐槽这些,总有各种热心网友给我提这样那样的建议。

可是,为何人们不愿意承认:这个世界上,有些问题就是无解?

某些事,根本不能被解决,你只能选择无视,选择让它如其所是,选择让它过去。

你能想到的办法,别人未必没想过,全世界不是只有你一个人那么聪明。

我曾经试图背负起父母的负面情绪、努力想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和无聊问题,并将其视为尽孝的方式,但后来我发现我真是太高估自己了,只能撂挑子不干了。

接受他们就只配过这样的生活、只愿意延续以往和自我、和他人、和世界的相处方式这一事实后,我也就安然了。

我不知道他们会以怎样的方式和我们分别。如果这一天来临,我一定会爆哭,但是,我不打算内疚了。

全文完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