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穿城而过·前言| 轨道交通、空间分配与景观变迁

夏佑至/穿城而过策展人
2020-12-04 10:33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上海始建地铁去今不远,到2020年正好30年。在这30年里,城市空间和景观的变迁可谓剧烈,轨道交通在其中扮演了相当特殊的角色。呈现在展览中的三组作品,既是对城市空间和景观变迁进程的记录,也是对轨道交通及其社会效应的探讨。如果说许海峰记录了城市变迁的“前史”,周平浪致力于把握人们对当下空间的反馈,戚雅和Daniel Holmes则以视频的形式展示了这种反馈的多元和不平衡。

展览更多是从视觉文献的角度展示艺术家的工作。因此,对轨道交通造成上海城市空间改观的历史,这里需要略作交代。

1994年12月3日,淞沪铁路沿线的孩子。澎湃新闻记者 许海峰 图(本文黑白照片均为 许海峰 图)

2019年,上海地铁上的青年。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本文彩色照片均为周平浪 图)

上海于1843年开埠,到1860年代,已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节点,和中国最大的贸易港。位于上海县城以北的租界和闸北地区,原本是芦荡与农田交错之地。1850年代小刀会占据上海县城期间,中国人大量进入租界避难,打破了华洋分隔的限制,引发租界地价上涨和建筑热潮。1854年,英、法、美三国约定租界合并,成立工部局管理市政。此后,租界面积几经扩张。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发展出中国最大的近代城市。景观变迁之剧烈,比之今日,有过之而无不及。

上海贸易依赖水运,但黄浦江通航条件不佳。1863年,英美商行动议修筑上海至苏州铁路,未获中国政府批准。英国又以黄浦江淤浅为由,提出修建一条铁路,沟通租界和吴淞港口,以提升上海作为贸易城市的运转效率,仍未获准。英商于是暗渡陈仓,以修筑普通道路为名完成征地,实际在伦敦集资修筑铁路。工程于1874年底动工,1876年,吴淞铁路建成通车。这是中国第一条投入商业运营的铁路。

英国人规划和修筑这条铁路的方式,触目地体现了他们19世纪在东方发展贸易时的意志、逻辑和手段。但中国政府反对修筑铁路的决心也异常坚决。吴淞铁路建成运行不久,就由清政府出面购回。上海绅商看到铁路运输的潜力,希望将铁路交由华商运营,亦未获准。吴淞铁路后被拆毁。直到1890年代,中国在甲午战争中遭遇惨败后,才又循该路原路址,修建了淞沪铁路。

1898年,淞沪铁路通车。这条线路全长不足17公里,但它将传统乡村、工厂和城市中心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促使上海从一个贸易中心变成工业和金融中心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铁路沿线的江湾和杨树浦一带,后来成了上海主要的工业区,也是成千上万涌入上海寻找机遇的外乡人最早落脚的地方。高楼与棚户始终在铁路两侧并存。

宝源路段。

川公路。

宝通路段。

淞沪铁路。

道路及其划定的空间边界,在上海近现代史上有特殊的政治意义。上海租界的扩张,主要通过越界筑路完成。遏制这一扩张,则成为民族主义情绪的主要着眼点。淞沪铁路建成后,即被视为抵制租界扩张的一条地理(也是心理)界线。随着沪宁铁路(1908)、沪杭铁路(1909)先后建成通车,上海北站(今上海铁路博物馆附近)是快速发展的闸北华界天然的城市中心,轨道交通也成为区隔和划分上海城市空间的物理标识。租界与华界在淞沪铁路附近交相渗透,使铁路两侧的城市空间发展出极为复杂的形态。

过渡地带经常成为政治争端的导火索。这不但引发了租界和华界的城市治理竞赛,也让后来的铁路路线规划,卷入复杂的政治考量。1916年,沪宁、沪杭联络线建成,这条穿过苏州河,连接上海北站和上海南站的市区铁路,后来成了租界向西扩展的地理边界。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将上海的行政中心规划在江湾一带,也是因为这里有工业基础,交通便利(有水运和铁路),同时远离租界及其纷争。

1932年和1937年的中日战争中,交战双方反复争夺淞沪铁路的控制权。许多发展机会在战争中毁灭。直到几十年后,和上海其他中心城区相比,淞沪铁路周边的城市空间,仍然保持着一种未经充分发展的面貌。拥挤、混乱、基础设施不足和极高的人口密度并存的城市景观,部分延续到1990年代。

同心路段。

虬江路段。

淞沪铁路。

淞沪铁路。

山西南路。

20世纪后期,随着上海市区不断向东北扩展,穿城而过的铁路对城市空间和功能的分割,成了一个棘手问题。淞沪铁路因此逐渐淡出历史舞台。1963年客运停办,到1970年代末,货运业务结束。

此后,轨道以及轨道两侧的铁路空间,逐渐转变为周边居民的生活空间。1970年代和1980年代上海严峻的住房危机,加剧了人们对铁路及其附属空间的占用。铁路沿线逐渐呈现出计划经济晚期工业城市边缘地带特有的生活方式和城市景观:人口拥挤、用途混杂、权属模糊。

开发上海的经济潜力是中国政府在1990年代推出的一项国策。这个过程彻底改变了上海的城市形态和功能布局,并且塑造了上海今天高度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城市景观。开发上海政策推行之后,淞沪铁路改建为城市轻轨之前,有一个短暂的空窗期。在这个巨变之前的空窗期里,许海峰记录了淞沪铁路沿线的日常生活——就在它们彻底消失之前。

万安路段。

宝山路段。

淞沪铁路。

宝山路段。

数年时间里,许海峰把许多个周末投入拍摄。这个项目与他的本职工作无关,也不以发表为目的。数百个胶卷完成冲洗后被搁置在一边。摄影师本人将这批照片看作视觉艺术学徒期的作业。底片从来没有得到系统整理。直到20年后,新的城市景观渐趋稳定,人们开始从情感和学术两方面来审视上海城市空间和生活方式变迁时,它们的文献价值才得以凸显出来。

新的城市景观不是从一张白纸上诞生的。在这批底片沉睡的20多年里,房地产开发不倦地推动城市空间重新分配。工业化时代的城市景观被系统地清除,继而被商业和住宅建筑构成的新景观所覆盖。地铁和轻轨纵横交错,其线路和站点嵌入城市固有肌理之中,成为支撑城市空间分配的基点和新城市景观的核心。

2020年3月,来到上海找工作的年轻人。

2020年5月,新天地站附近,王先生正在装修自己的老房子。

 2020年4月,真北路站118广场,威尼斯贡多拉仿制品。

2019年9月,曹路站三公里之外,就能看到大海和海上的外国游轮。

在今天的上海,地铁和轻轨纵横交错,成为支撑城市空间分配和景观生产的基点。轨道交通的线路和站点,要么以独特的方式嵌入在已有的城市肌理之中,要么就是远郊正在成型的城市景观的核心。作为一个跨越20多年的对比,周平浪的作品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围绕轨道交通形成的新景观,不但改变了人们的视觉感受,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人们在城市中选择职业和生活方式的心理参照系。

这组作品包含13张彩色肖像照片,在展览的内部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凝视的网络。在视线被戚雅和Daniel Holmes的视频暂时阻断之前,肖像上的人物不但凝视着空间的解体与重构,也凝视着不间断的时间之流。

 

    责任编辑:王昀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