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浪漫的期限

2020-11-28 08:3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T.K 利维坦

© giphy

利维坦按:

你相信一见钟情吗?似乎有不少人处在一种“不相信爱情,但又期待爱情”的状态。不过有意思的是,2017年美国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多达61%的女性相信一见钟情是可能的,男性同胞的比例更是高达72%,纯爱直男风扑面而来。你呢?

爱情中总有一些疯狂,好在疯狂也总是有原因的。

——尼采

暖呼呼的爱情也许跟冷冰冰的科学相去甚远。但无论是在一尘不染的实验室里,还是在光线昏黄的枕畔床头,爱情与科学总能不期而遇。

在科学家看来,所谓爱情不过是一种基于数百万年进化而产生的生理结果,其背后依旧是各种激素的分泌与调控,而这一切都只是为了让我们能够专注于某个伴侣并进行交配。

人类学家海伦·费舍尔(Helen Fisher)曾经把“坠入爱河的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小鹿乱撞的躁动(lust)、如胶似漆的吸引(attracted)、耳鬓厮磨的热恋(attachment)。

对于每个阶段,我们的大脑都会分泌不同的“爱情激素”,因此也造就了不同的爱情体验。三个阶段并非总是按顺序线性出现,任何一种模式都可能被激活,甚至同时存在。

不过,科学家相信一见钟情。

* * *

© Sulzer Lab/Columbia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科学家认为,既然我们可以在瞬间感到快乐、恐惧、悲伤,那么同样作为一种人类情感、且同样受激素调控的爱情,自然也能瞬间迸发。

不仅相信一见钟情,科学家还测出了一见钟情的最短发生时间——0.2秒。换句话说,我们的大脑只需0.2秒就可以开始分泌让人为之疯狂的“爱情激素”,由此产生爱上一个人的感觉。

(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j.1743-6109.2010.01999.x)

这可能确实有些夸张,0.2秒的时间里蝴蝶只能扇动两下翅膀,蜗牛只能向前爬行0.5毫米,但却可能改变人的一生——如果是1小时,在你看来会不会更合理一些?

美国心理学家阿瑟·阿伦(Arthur Aron)在上世纪末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邀请了一帮众孤男寡女共处一室,让他们根据预先设计好的一份问卷相互提问和回答。这份问卷里共有36道题目,随着实验的进行,问题也会越来越私人化。在双方都回答完所有问题之后,参试者会被要求进行长达4分钟的对视。

坦诚的沟通缔造关系纽带,长时间的对视产生“恋爱感”。完成整个步骤只需1小时,研究人员却能在参试者的大脑中找到爱情激素的明显分泌迹象。也就是说,只需1小时(外加36个问题)就可以让你爱上一个人。

其中一对参试者在半年之后甚至结了婚,他们还邀请整个实验室的人来参加婚礼。

(journals.sagepub.com/doi/pdf/10.1177/0146167297234003)

(36个问题可以看这里:www.nytimes.com/2015/01/09/style/no-37-big-wedding-or-small.html)

爱情来得比龙卷风还快。

* * *

© giphy

我们生来就是为了相爱。

——海伦 · 费舍尔

初见时产生的好感,往往基于性吸引力。这虽然听上去很俗气,但却源于种族繁衍的生存渴望,无法辩驳。

“我们的大脑精通生存之道,繁衍则是生存手段的最高峰。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尽管有时候你本意并非如此。”加州大学的洛雷塔·布鲁宁博士(Loretta G. Breuning)字字珠玑。

满大街的人,为什么唯独那一位吸引了你?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这是因为你的大脑认为ta的基因和你的基因结合之后,能生出比较健康的孩子。于是,你的大脑会迅速分泌雌激素和睾丸激素(男女不限),牵着你走向某种“性趣盎然”。

这是一种基础,也是一种导向。此时此刻,你和ta之间并不存在深刻的爱情,因为这需要时间,初见时候的欲望虽然稚嫩,却是许多故事的开端。

* * *

© giphy

我愿做那口空气,在你身体里作片刻的逗留。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但是,欲望跟爱情是两码事。

给一个正常男性注射睾丸激素可以让他渴望爱情,但未必能让他真的投身爱情。

在费舍尔的爱情第二阶段里,躁动的欲望随着性激素水平的回落而逐渐褪去,但你开始满脑子全是对方,一见面还心跳加速、手心冒汗。出去约会的前一晚,心情就像小学生期待着第二天的春游,一股没来由的兴奋感堵在胸口,仿佛浑身的毛孔都在尽情呼吸。

这一切都是因为在第二阶段里,我们的大脑会大量分泌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前者刺激大脑的快感中枢,后者让你心跳加速、容易激动。与此同时,体内血清素的水平也会降低,你开始变得多疑、焦虑,变得患得患失。

费舍尔认为,这一阶段可以很短暂,也可以持续很久,幸运的话久到数十年。时间开始着手搬弄爱情,往更热烈的境地。

* * *

© tenor

要不是有人告诉我这就是爱,我会以为这是一把赤裸的剑。

——吉卜林

可惜的是,新欢总会变成旧爱。

平淡的生活日复一日,你开始穿着背心出门,她随你箍起刘海下楼;你沾床即睡,她化妆嫌累;你如厕不关门,她放屁不避人。虽说情人眼里出西施,但谁又不怀念初识时的那种悸动?

终于有一天,你会发觉自己已经很久没有体验过心跳加速的感觉了,就像里尔克在诗里写的,“这就是生活。最终,从一个昨日升起了一切时刻中最寂寞的时刻。”

于是,你开始怀疑爱情是否还存在。恐慌、质疑、否定、试探,每个谈过恋爱的人或许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潮落之后总会露出崎岖不堪的礁石,爱情如鲠在喉。

然而在神经学家弗雷德·努尔(Fred Nour)看来,这般情绪的变化依旧具备重要的进化意义:“当给你带来欣快感的那些化学物质慢慢减少,你也终于能够逐渐看清现实,这是一个重新评估现有感情的绝佳契机。”

时间会沉淀一切,当然也包括爱情。随着前述激素水平的回落,你得以审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所有冲动,甚至从盲目中抽离,但只有坚定不移的人才能继续走下去,海王没有真爱。

不过只要过了这个坎,恋人们就会进入第三个阶段,依恋。

在这一阶段里,另外两种重要的神经传导素——催产素和抗利尿激素将会主导你的爱情体验。前者会在我们拥抱、亲吻抑或云雨的时候流遍全身,让人感觉到更紧密、长情的羁绊,号称维系夫妻关系的“粘合剂”;抗利尿激素则让人忠于彼此,以实现共同哺育后代的进化目的。

并非只有人类才懂爱情。在对草原田鼠展开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一夫一妻制的草原田鼠,大脑里催产素与抗利尿激素的受体密度比多配偶制的山地田鼠要高得多。而如果人工阻断草原田鼠这两种激素的分泌,它们也会变得“不再忠诚”。

(www.people.vcu.edu/~mreimers/SysNeuro/Lim%20-%20Oxytocin%20and%20social%20bonding.pdf)

© YVA MOMATUIK AND JOHN EASTCOTT/MINDEN PICTURES/NEWSCOM

草原田鼠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哺乳动物,以对伴侣忠贞不渝而闻名。研究人员发现如果一窝鼠跌进水里,其他田鼠都在奋力扑水求生,被迫与伴侣分开的雄性田鼠却会无精打采地仰头漂浮在水面上,你仿佛都能听到它用田鼠细小的嗓门喃喃自语着:“她走了,她真的走了。”

为了找到草原田鼠如此抑郁的大脑机制,研究人员给它们做了系列检查,最后发现,被迫与伴侣分开的那些雄性田鼠,体内皮质醇的水平远高于正常。

这是一种在你面对危机的时候才会出现的应激激素,帮助大脑做出是逃跑还是战斗的决策,过高的皮质醇水平还可能导致焦虑、恶心、发胖和长痤疮——当你回归单身,所有的爱情激素水平都将迅速下降,你的皮质醇也会开始旺盛分泌。由此可见,你的大脑的确会把失恋视作一场生活危机。

(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698175/)

© slate

但仍有不少人能保持几近终生的”恋爱感“。美国石溪大学丹尼尔·奥利里(Daniel O’Leary)教授的研究团队在2011年曾对全美274对结婚逾十年的老夫老妻做过一项调研。从结果来看,46%的女性和49%的男性都声称自己仍然“非常热烈地爱着对方”。

(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1948550611417015?rss=1)

而在另一项研究中,工作人员发现处于长期伴侣关系中的人(平均婚龄21.4年),其大脑快感奖励回路(主要是中脑腹侧被盖区)的活跃程度,与刚热恋的人相差无几。也就是说,科学同样证明爱情是可以持续一生的。

(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277362/)

你也许会觉得那不是爱情,而是类似亲情与友情的嵌合体。然而定义并不重要。爱情安居于平淡与波涌的接驳处,“与永恒悄声对话,在时间里未曾拥有家”。

* * *

© Igor Ustynskyy

他们彼此深信

是瞬间迸发的热情让他们相遇

这样的确是美丽的

但变幻更为无常

——辛波丝卡

功能性磁共振下的恋人大脑,看到伴侣照片时会被激活奖励中枢——其情形有如吸食了可卡因的大脑,坐实了爱情毒药一说。

而当一对爱人分手,其大脑也会表现出与海洛因成瘾者突然开始戒毒相似的特征。在大部分情况下,这种“戒断过程”并不会持续太久,多数人都能在半年之内走出分手的痛苦——这只是一个估计值,每个人都有自己应对情绪的方式。

关于分手的研究还有很多。2011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当未能从失恋中走出来的人看到前任的照片时,其大脑活动的监测结果与手臂被灼烧时的状态十分相似。

(www.pnas.org/content/108/15/6270)

而在另一项研究中,丧偶的鳏寡者在伴侣离世之后的6个月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了53%,而死亡率更是要比平时高出41%。

(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306453017316025?via%3Dihub)

在关于爱情的描述里,有一种说辞是“被爱人偷走了心”,一些传统的阿拉伯文化还会认为被偷走的不是心,而是肝脏。心肝失窃只是比喻,但丧偶后短时间内相继离世的人,很有可能在字面意义上经历了“心碎”。

这在医学上有个专门词 “Takotsubo Cardiomyopathy”,译为“心碎综合症”,专用来表述“因伤心等情绪压力而造成的左心室应激性休克”。情绪上的创伤真的会在生理上有所表现。

左心室的变形据说与日本捕捞章鱼的陷阱“章鱼罐”(tako-tsubo)形似,因此得名“Takotsubo cardiomyopathy”(章鱼罐心肌病)。© ACLS

好在心碎综合症并不会像其他心脏病一样造成永久性损伤,而且通常都会自行消退,就像你所经历的大部分恋爱告吹。亲友会说你得支棱起来,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你也会开始接受并理解这一事实,在卫生间暗自流泪或者是盯着手机号啕大哭。

本文由T.K在利维坦发布

文章仅为作者观点,未必代表利维坦立场

原标题:《浪漫的期限》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