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你错了吗?你哪错了? | 来自孩子们的“道德审判”

2020-11-30 15:3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YaleNews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在浏览今天的文章前,我们不妨先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能够给做错事的人一个教训,你愿意做出一点个人牺牲吗?

多数研究表明,对于成年人来说,惩罚做错事的他人主要有两种动机:一种是对实施惩罚这件事本身的兴趣,另一种则是希望能够向这些人展开道德教化。

但是,对于那些尚未完全形成价值观的孩子呢?耶鲁大学11月23日发表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的一项新研究表明,许多孩子愿意为惩罚做错事的人做出个人牺牲;如果他们认为,惩罚能够给犯错的人一个教训,那他们就更愿意做出这种牺牲。

来自孩子们的“道德审判” 图|stock.adobe.com

实验设计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茱莉亚·马歇尔(Julia Marshall),解释到自己做这项研究的出发点:“孩子们很少接触到关于如何以某种方式行事的社会观念,我们想知道的是,孩子们是否对惩罚他人感兴趣?是因为他们想让做错事的人付出代价?还是想要给这些人一个教训?还是二者兼而有之呢?”马歇尔在耶鲁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论文资深作者莫莉·克罗基特(Molly Crockett)的实验室里进行了这项研究。

茱莉亚·马歇尔(左)和专心思考的孩子一起

图|juliaannemarshall.com

研究中,马歇尔、克罗基特和耶鲁大学博士后丹尼尔·尤德金对251名4至7岁儿童的反应进行了监测。他们观看了一段视频:一个孩子撕毁了另一个孩子的艺术作品。

孩子们首先必须决定,是否通过拿走这个艺术品破坏者的iPad来惩罚他。然而,如果孩子们决定惩罚破坏者,他们将不得不做出个人牺牲——他们自己的iPad也将被锁起来。

研究人员将孩子们分为两组:

① 第一组被告知,如果他们选择“报应式”惩罚,破坏者将失去iPad的使用权,但不会被告知原因。

② 第二组被告知的是,如果他们选择惩罚破坏者,那么他会被告知是因为撕毁了画作才受到惩罚。研究人员称之为“互动”。

实验发现

第一组中,约有四分之一的孩子(26%)决定惩罚破坏者,即便他们被告知自己将不能使用自己的iPad。马歇尔解释:“报应是孩子道德判断的驱动力。”

但是,第二组的孩子比第一组更希望惩罚破坏者(50%),他们知道,破坏者会被告知,自己是为什么受到惩罚。

在克罗基特看来:“给犯错者上一课的机会,激发了孩子们惩罚他们的欲望,目的是让犯错者知道应该为自己的行为受到惩罚。”

马歇尔认为:“孩子们似乎在很小的时候就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既希望惩罚者得到应有的惩罚,又希望他们下次能改善自己的行为。”

克罗基特补充到:“尽管孩子们喜欢‘惩罚错者的滋味’,他们同样重视惩罚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社会学习如何影响报应性和前瞻性惩罚动机的平衡,是未来研究的重要途径。”

绽放灿烂笑容的孩子们 图|PBS

排版|木木

编辑|羽华

责编|小文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