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时代奋斗者|他是老年病区大家长,在疫情时为老人料理后事

澎湃新闻记者 张慧
2020-11-30 11:52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编者按】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

上海从曾经的小渔村发展为如今的特大型城市,从来不缺少拥有实干精神的奋斗者。他们是这座城市里平凡的工作者,却兢兢业业书写历史。

4月6日起,澎湃新闻推出“新时代·奋斗者”系列稿件,向家国追梦人致敬。

陆强峰为老人视频连线亲人。本文图片 受访者供图

从陆强峰医生手里接过视频电话,95岁的朱阿婆终于在屏幕上看到了女儿,阿婆盯着屏幕说:“女儿,我想你呀……”因为疫情原因,两人已许久未见。

在屏幕另一端,女儿不禁潸然泪下,她安慰母亲:“你要好好住在医院里,医生护士还有护工阿姨都会照顾好你的啊!”

在今年年初疫情形势严峻时,因为家属不能入院探望,上海奉贤区古华医院的老年病区经常出现这样的连线场景。

架起病人与家属沟通的桥梁,让病人感受到关怀不减,听老人唠叨家常,从每月理发到为去世老人置办寿衣,内三科主任陆强峰是病患眼中的大家长。

疫情之下,为去世老人处理后事

去年9月,古华医院在原有两个病区基础上,又增加一个老年病区,设立内三科。在感染科就职20年的陆强峰,成为内三科主任。

设立病区短短五六个月时间,内三科迎来80余位住院病人,达到满负荷运转。年初,疫情突如其来,又给陆强峰带来职业生涯中不曾遇到的情况。

3月初,542床的俞老伯由于严重肺部感染及并发症,经抢救仍不幸离世。陆强峰把消息告知家属时得知,俞老伯的妻子是老人唯一的亲人,当时远在四川。

俞老伯在2019年12月入院,平时只有妻子来探望照顾。年前,妻子由于生意需要赶往四川,不料疫情发生,被隔离在四川,无法赶回上海。

住院期间,陆强峰主动和她保持电话联系,告知俞老伯的身体、心理状况,事无巨细,减少她的担忧和焦虑。

医护人员像家人一样,照顾老伯走完人生最后的一个多月。

在俞老伯病危时,陆强峰一边奋力抢救患者,一边及时和家属沟通,告诉抢救情况和结果。听闻俞老伯离世,妻子当即泪如雨下,崩溃大哭,“怎么办啊?都怪我。要不是我在四川就不会这样,都没能见上最后一面,也没能好好送他最后一程。”

面对家属的不得已,陆强峰安慰道,“你也别太内疚难过,放心,这边我会安排妥当的。”

搁下电话,他立马去为老人买寿衣等物品。受疫情影响,许多商店没有营业,他跑了不少街道,终于找到一家商店置办物品。

在护工们的协助下,俞老伯身上擦洗得干干净净,换上了干净清爽的衣服,安详、有尊严地告别了世界。

后来,俞老伯妻子得以返沪,专程来到内三科鞠躬感谢,她说:“一场疫情没能让我送老公最后一程,但是你们的爱和关怀让他走得安详,谢谢你们。”

陆强峰为老人理发

耐心、细心获得病人家属好评

“你们做的比我们亲人还要多”,这是不少病患家属的真实感受。

今年6月,516床巫老伯的家属特地从市区赶来送表扬信和锦旗,以表达对古华医院医护人员的感激之情。

去年,已是95岁高龄的巫老伯在家中不慎摔倒,造成了腰椎骨折,子女将其接至奉贤老家调理休养。

巫老伯年事已高,有时神志不清,生活不能自理。加上疾病折磨,脾气也变得愈发暴躁,难以交流。入院前夕,老人家开始不肯吃饭,饭塞到嘴里也不肯往下咽,家人束手无策。照顾老人需要时间和精力,家人也都身心俱疲,备受煎熬。抱着碰碰运气的心态,他们联系到古华医院内三科。

刚入院时,巫老伯面容憔悴,双颊凹陷,整个人瘦骨嶙峋。只要有人靠近他,就暴跳如雷,嘴里直喊“滚开滚开”,也不肯吃饭,拒绝打针吃药。

病人情况紧急,内三科立即开会讨论,制定针对巫老伯的诊疗方案,根据巫老伯病情,医生精心诊疗、对症用药,护士、护工像家人一样照护巫老伯,喂饭喂药,擦身洗澡,做好全方位治疗护理和心理疏导。

渐渐地,巫老伯可以自己吃饭了,也肯配合治疗,骨折也痊愈了,面色红润起来。

如何与老人打交道,陆强峰有一套方法。

他说,医生不能整天躲在办公室,而是每天要去病房转,去病床边嘘寒问暖,和老人拉家常,跟家属多沟通,及时了解老人的思想变化。因为许多老人有基础疾病,需要长住在医院,及时沟通交流,了解老人近况显得格外重要。

陆强峰和医护人员开会

把话写在纸上与病人沟通

每天上午8点,陆强峰准时开始查房。许多老人一看到他,就打开了自己的话匣子。对于老人们的“唠叨”,他耐心聆听、从不嫌烦。对待患者,陆强峰和医护人员都称呼“老伯伯”“阿婆”。

作为病区的大家长,陆强峰深得老伯和阿婆信任。

一位89岁的病人不放心把财物放在病房,也不放心交给家人,就把存折连同现金让陆强峰代为保管。时有支出和进账,也都由其管理。

交流中,他得知病人因家庭琐事,和家人闹得不愉快,而一旦病人和家人吵起来,对自身疾病恢复也不利。

“家人都搞不定,我们还要上。”面对棘手的情况,陆强峰和多位家属沟通了解情况,商讨如何解决,一起哄着老人开心。

“帮老人解决琐事了,老人才能开心,才能安心住下来。”陆强峰告诉记者,与以往在感染科接触的病人不同,住在这里的80余位病人年事已高,其中,80多岁的病人已算是岁数小的,大多病人年龄都在90岁左右,还有不少将近100岁高龄的老人。

岁数大了,伴随着生理功能减退,不少病人生活无法自理。对医护人员来说,和耳背的病人交流沟通更是不容易。有时候,一件事要和老人反复说几次才能懂,对于丧失了听力的老人,医护人员就把话写在纸上,字写得大大的。陆强峰回忆,每次想说清楚一件事,总要花上许久的时间。

年初时因为疫情防控要求,理发师不方便进入,医护人员又拿起理发推子和剪刀,为有需求的老人理发。

有些事情在医学之外,但陆强峰认为,这些依旧是本职工作。

    责任编辑:高文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