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美英留学差异,从申请季就开始?牛津和埃默里过来人怎么说

2020-12-04 20: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Yuki 爸爸真棒

美国和英国的精英教育,素来是中国学生申请留学的首选国。

今年被美国埃默里大学录取的Jacqueline,出于疫情安全的考虑,她计划下半年在上海的家中上网课来开启自己的大学生活。

而被牛津大学医学系录取的Iris和已在牛津大学化学系就读的Franklin,近期他们将赴英国正式上学。

就读于国际高中的他们,最终收获世界名校offer的秘诀是什么?他们申请美英大学后,面谈要求有何不同?经历了申请季,他们有什么想对学弟学妹们说的话?什么样的孩子更适合出国留学?

01 。

美英差异,从申请季就开始了

在他们看来,美英大学申请和专业选择的区别很大,入美国大学后转专业相当方便和灵活,而英国大学几乎很难转专业。

Jacqueline申请美国大学最大的感受是,美国大学更注重对学生全方面素质的考量,校方面试时,除了重视对学术的考察之外,还会追问她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会热爱这所学校”、“为什么选这个专业?” “在准备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

而以出色的A Level成绩和面试表现被牛津医学系录取的Iris,回忆自己当时参加面谈,牛津大学的招生官问她:“因为什么动机,你做成了一件什么事?”

她提到自己创办传统文化社团的经历,以及她开展活动的逻辑,比如让小鼠去闻中药材的案例,她认为这是一种传统医学,可以让面试官交流借鉴。

2020年,Iris 不仅被牛津大学医学专业录取,还收到美国康奈尔大学计算机专业、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的Offer。

△卡耐基梅隆大学官网首页

Iris收获世界名校的秘诀是什么?

她分享了三点经验,一是申请大学要有策略;二是一定要大胆地展示自己;三是申请季是很重要,但只是一个节点,我一上高中就确立了清晰的学习目标,在高一和高二阶段打下了坚实的学习基础,高三申请大学后,我更多思考关于平台和个人的关系。

在申请策略上,Iris同时申请了英国和美国的高校,她申请的英国高校是帝国理工和牛津大学;她申请的美国高校包括康奈尔大学和卡耐基梅隆大学。

相比于美国高校,英国高校录取后发放结果的时间更早,因此,当她第一时间收到了牛津大学发放给她的offer,给予她莫大的兴奋感和成就感。

在自我展示上,“我申请大学时,写文书的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牛津面试时,我和教授交流,虽然我的感想不成熟,但我不能淹没自己有特色的地方,我把自己学画素描十年来的思考,大胆地表达出来,达到交流的成效。”

平台给你提供一次机会,靠个人的充足准备去抓住机会,去成长。“当我第一次被杜克大学拒绝后,有种非它不可的想法。我努力调节自己的心情,把关注点转入学习上。直到收到牛津大学医学院重磅的offer,兴奋之余,该做的还是要做。未来的路很长,不要停留在申请季的一次成就和失败上,而是把更多心思放在学术和社会活动上,努力地跟大学接轨。”

△Iris在校内创办Dr. Bio生物社,写公众号科普生物知识

02 。

经历了申请季,有什么想对学弟学妹们说的话?

经历了申请季,Franklin、Jacqueline和Iris对大学申请的学术储备、时间节点的把握,以及专业规划方向都有很深的理解。

高中三年,你都干了些什么?

Franklin和Iris从踏进国际高中,就准备读世界名校,他们了解到牛津、剑桥这类大学对申请学生的学术背景一向要求严谨,因此申学规划和学习兴趣对他们来说是第一位的。

Franklin从公立学校初中毕业,就读国际高中三年后考入牛津大学化学系。

他认为,申请大学的重要依据,来自高中三年,你都干了些什么。对于申请英国大学的高中的学弟学妹来说,选择一门英国主流的A Level国际课程,前两年课程的成绩准备必不可少,第三年,凭借成绩+学校的预估分=申请英国大学。每一所大学的官网都有该学校的最低录取线。

Franklin建议,高三学生更需要把握好大学申请季的时间节点。就以牛津剑桥来说,每年的9、10月份提交申请,11月份发邮件通知面试,12月份面试,1月发出预录取offer。

其他G5大学,除了帝国理工的部分专业之外都没有面试要求,LSE是第二年3月发offer,大家也可以到各校网站查询具体时间。

△牛津大学官网首页

标化成绩+学术活动两者都要硬

Jacqueline身边有很多同学的标化成绩特高,但学术活动太少,最终申请结果不太理想。

学术成绩也是英国G5名校最为看重的申请条件。整个高中阶段,Iris非常清楚自己要什么,首先,她通过社会实践,参加对未来专业探索的学术活动增加自身的筹码。

高中三年,Iris参加的三项科研活动,对她发展学术兴趣及学术成长至关重要,让她不会对任何一门学科抱有偏见,最终拿到名校牛津大学的Offer。

△Jacqueline在网球队

三项科研活动奠定学术基础

第一项科研活动,是她高一参加的复旦大学英才科研计划。“这项科研计划让我的兴趣和国内高校教授的研究配对,让我有机会接触生物中的细分学科,从中积累更多的科研经验。”

第二项科研活动,是她高二申请参加的康奈尔夏校。为期6周的研究生活,让她从如何设计、如何做实验,如何做数据,到如何写成一篇完整的论文,“我用第一次的经历申请了康奈尔的研究夏校。让我真正体验作为一名研究人员的生活,让我思考以后要不要成为一位研究人员。”

前两次科研活动的经验,让Iris更会应对第三次参加CTV活动的限制,“CTV对我的意义,在于设施限制和时间有限。”

这三次研究经历,让Iris每一次都获得新的感受和不同体验。她说,只有抓住机会,才会发现机会滚雪球似的存在。

此外,她还三次参与模拟联合国,每次都有进步和成长。直到申请牛津大学,“牛津注重标化成绩,在初步筛选以成绩为主,发的Condition跟成绩有关,入学考试不需要BMAT。”

△Iris在drama表演中担任不同的角色

课堂内外 文理兼修

与Franklin一样,Iris从体制内的初中转到国际高中,“我在体制外的高中大开眼界,这对于我是非常值得的选择,感谢公办初中让我打下了良好的数理基础,让我高中理科的学习受益匪浅,轻松,我喜爱生物,而生物和化学分不开。” 她为了自己热爱的专业和方向而奋斗。

国际高中对学生在英文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要求非常熟练。

“我的英文在初中学得不错,但高中的英文学习内容和初中完全不同,初中读的多是改写的英文,高中读的是文学性非常强的原版文章,比如莎士比亚的文学著作,英文不是当成刻意去说,而是上课用的语言,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工具。”

因此,在高中阶段的课外选课,她为了加深对英语世界文学的了解,提升自己写作、演讲和阅读分析的技能,更多选择的是历史类等文科课程。

她不仅努力提升英文综合能力,还锻炼自己的演讲能力,积极参加戏剧社。

“我比较坚持,我两次参加学校的演讲,运用修辞手法让演讲更有号召力。我参加学校的戏剧社,第一年没被选上,但我没放弃,第二年终于被选上了,参与的过程,让我发现自己热爱戏剧,并从不同视角对戏剧有体验。”

“我从高一开始,申请更多科研活动的同时,积累自身的技能。”学会坚持的Iris说:“我在课外的学习平台选了一门计算机编程课,由Charles Severance教授讲解Coursera课程,使用的是Python的入门教材《Python For Everybody》,我在软件的应用中,学会了做宣传视频和海报设计。”

△Iris参加模拟联合国

牛津面试看重交流沟通能力

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一样是学院制,申请的时候必须选定学院去面试,最终的Offer也是由学院分别发送。在英国,唯独牛津和剑桥这两所大学需要面试,帝国理工大学的部分专业需要在线上面试。

Iris申请的是牛津医学院,她参加了入学考试,SAT达到1470。之后,她参加了牛津大学两个学院——生物和生物医学的面试,“一个关注文书,一个关注学术,生物学院比生物医学院的招生人数更多,但我喜欢生物医学。”

“面试时,在讨论中做题,看重的是学生和教授的交流沟通能力,这些题目是比较超纲,我也犯一些错误,但跟教授讨论之后,这些讨论启发你学会你并不熟悉的知识。”

△Ox 传统,考试必须穿Sub fusc(一套规定的服装+康乃馨)左一是Franklin

03 。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出国留学?

通常,牛津大学每年每个学院的每个专业录取的学生基本上都会固定,比如化学系每年录取6个本科学生,由该系最厉害的教授组进行面试,从众多面试者中选出6名学生,然后由教授组人员手把手地带三年。

自主性+自愿性

不少家长问: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出国留学?

家长要有对于自己孩子的认识。先思考孩子出国留学的初衷,孩子到底是对出国留学感兴趣,抑或是热爱欧洲的艺术、追求瑞士的礼仪和素养、痴迷美国的科技和运动、向往英国提前规划好未来方向,还是遵循着父母和社会“最好的安排”呢?

△Franklin拍摄的牛津街景

牛津大学化学系学生Franklin认为,能独立思考、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且愿意主动出国的孩子适合出国。

一般来说,具备自律和乐观精神人的人,出国后不易迷失。

“但上了牛津大学还是用高中刷题的方式学习,可能会毕不了业,因为牛津大学的本科学习方式,不同于国内,需要你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通过推导为什么这样,展示你的学习路径与基础逻辑。” Franklin坦言。

原标题:《“​美英差异,从申请季就开始了”,听听牛津、CMU、埃默里大学过来人怎么说》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