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南京大学贫困生网上炫富,假贫困何尝不是一种诈骗

2020-12-04 20:1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 徐媛

近日,有网帖爆料,南京大学商学院女生明某“一边凡尔赛一边领贫困补助”。这名女生在微博晒出了较高的消费水平,“光买衣服花了4万”,“参加港大、港中文的寒假自费项目”,却能够参加学校只有贫困生才能申请的能力培训课程,申请到优先偏向于贫困生的德旺奖学金。对此,南京大学回应,学校正在介入调查,会向各方给一个说法。

另外,一位自称是明某的高中好友称,明某父亲是某县政府公务员,高考后父亲曾给她买了一万元的苹果手机。如果这一切属实,明某的行为着实令人气愤。以父亲公务员的背景和她在微博晒出的消费记录看,其家境即便算不上大富大贵,也远远好过一般家庭。明明吃喝不愁,为何还要跟贫困生去争夺为数不多的补助?对她而言,一万元的奖学金可能只是不起眼的小数目,但对于贫困生来说,却是一根救命的稻草,一个可以让困窘家庭稍稍喘口气的安慰。这样的钱也要骗领,她的良心过意得去吗?

网贴称明某在微博上晒出的是较高的消费水平

明明生活奢华,却盯着贫困补助不放,这样的人不是物质贫困,而是精神贫困,贫困到做人的骨气都不要,完全被金钱蒙蔽了双眼。而这种骗领的情况在大学里并不少见。很多大学生反映,身边获得助学金的学生挥金如土,而真正需要救助的人,却申请失败,艰难度日。这样的不公平刺痛了部分学生朴素的良心,也模糊了基本的是非观念,暗暗滋长了攀比的心理。很多人抱着不要白不要的心理,不管有钱没钱,都要插上一脚。贫困生认定成为了一场欲望追逐的游戏,偏离了政府扶危济困、雪中送炭的初衷,亵渎了捐助人士的爱心。

若要追根溯源,高校贫困生资格认定制度存在先天的漏洞,才让心怀不轨的学生有机会钻空子。而高校之所以难以“精准扶贫”,是因为他们很难掌握学生真实的家庭经济情况。学生来自天南地北,学院不可能到学生所在地一一追查和回访,所以现实中,只要有地方上开具的贫困证明,学生便可以申请。至于申请成不成功,关键要看班级的认定和院系的审核。早些年高校要求学生比穷、卖惨,便是出于这样的背景。这类荒诞滑稽的评比早已被叫停,但高校贫困生认定过程依然一团模糊,越来越成为一个不透明的公关游戏,谁与辅导员关系好,与学院走得近,谁就有机会通过认定、获得资助。

若网帖爆料的情况属实,明某在贫困生认定方面,可谓占据了先天优势。若她的父亲是公务员,在地方上开具一张贫困证明,自然轻而易举。凭借这张证明,她既可以上只为贫困生提供的培训课程,又可以在成绩好的学生中PK胜出,享受数额不菲的奖学金。寒门学子需要鼓起勇气、放下自卑心理申请的贫困生资格,他们赖以完成学业的重要经济来源,在她看来不过是一条获取资源、创富增收的途径罢了。如果不是有人中途爆料,大学四年里,她不知还要挤占多少贫困生的机会和资源。

南大官网显示,除社会学院,“德旺奖学金”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这样的故事让人悲凉。国家和爱心人士好意的捐赠,不能成为人人觊觎的唐僧肉;寒门学子有限的救助机会,不应该能成为他人满足物欲的手段。而要求学校从源头上核实学生家庭的经济情况,显然是不现实的。但这并代表学校无计可施,只能听之任之,由着伪贫困生大行其道,肆无忌惮地伤害贫寒学子的利益和基本的公平观念。

其实,一些学生之所以动贫困补助的歪念头,无非是觉得这笔钱既好申请又好用,可以满足高消费的欲望,又不需要付出太大的违规成本。对此,学校一方面可以进行动态管理,考察学生日常的消费情况,核实申请资料的真实性。比如清华大学每年会对部分被资助对象进行资金使用抽查,如果学生花钱大手大脚,即取消资助资格。

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摆脱单一的现金发放形式,限制贫困补助的使用范围,比如直接抵消学费、把钱打到饭卡里,发放生活用品或文化用品,或者规定只能用于在校园里消费。这些可以让部分伪贫困生失去申请的动力。贪心归贪心,他们也会衡量性价比,不会愿意以败坏名声、被人指摘为代价,来获得无法完全自由使用的资金,何况还要冒着被监管的风险。

网帖爆料明某微博分享的多是旅游和美食,比较昂贵的温泉、西餐和日本料理也经常消费

而对于恶意骗取补助的学生,学校也不宜心慈手软。他们不仅伤害了真正贫困生的权益,也违背了做人最基本的诚信,而且这种不劳而获、弄虚作假的心理,也为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埋下隐患,予以严格处理并不过分。在严厉处分之余,还可以将其“舞弊”情况记入该档案当中,相信没有几个人会愿意拿自己的前途冒险。

网帖爆料的内容是否属实,还有待学校查证。这件事之所以引发极大关注,不仅是因为国家贫困补助、爱心人士的救助被骗取、被滥用,还在于富人对穷人生存发展资源挤占和剥夺。寒门学子申请救助路上困难重重,而家境殷实的人却毫无负担地将规则玩得团团转,所有好处都要占尽。所以,明某在微博上的炫富属不属实,她的父亲是不是公务员,她又是如何获得的贫困证明和贫困资格,这些都需要学校和地方上给出一个详细的答案,看看故事是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无论如何,学校都不能再让伪贫困生任性潇洒,真贫困生无奈叹气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