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巫术与现代社会能共存吗?

2020-12-07 19: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维舟 维舟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早早地就成为第一个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但它却也是《哈利·波特》的诞生地,人们至今仍然对巫术、塔罗牌、占星术抱有浓厚的兴趣。

和我们一般人设想的相反,现代化进程并没有完全摧毁“迷信”,巫术即便衰落,却也很难说是科学的胜利所致。16-17世纪的英国按说“理应当”是当时世界上最为高度理性的文明国家,然而历史现实却呈现出复杂得多的面貌。

1

现代前夜的英国

的确,到1700年时,英格兰人已经比当时世界上任何民族(可能荷兰除外)都享有更大的物质繁荣,英国皇家学会也已经活跃地开展各种科学研究,理性的力量已经随着知识精英和市场力量渗透到社会的不同角落。

然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科学和理性的胜利并不是一夜之间的事,恰恰相反,占据当时绝大多数民众心灵的,仍是形形色色的宗教信条乃至迷信观念。一如王汎森在思想史中发现的,即便是一种后世看来极为重要的原创思想,也不是一问世就被普遍接受了,而势必有一个漫长的向下渗透、传播的过程,有时甚至存在着明显的断层。

《16和17世纪英格兰大众信仰研究》

[英]基斯·托马斯 著,芮传明、梅剑华 译,译林出版社2019年8月第一版

英国历史学家Keith Thomas年仅38岁时就在全面掌控史料的基础上,写成了巨著《16和17世纪英格兰大众信仰研究》。如果说以往那种“从后往前看”的历史观将16-17世纪的英格兰看作是孕育了现代性的母体,竭力从中挖掘那些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种子,那么他则冷峻地指出:当时的英国仍是一个前工业化的国家,它的很多特征都很接近于今天的“欠发达地区”,1675-1700年间出生男婴的预期寿命仅有29.6岁。

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恐怕不会料到英国后来会率先迈进现代化门槛,毕竟他们大多数人仍未摆脱传统观念,也相信自己的命运受到某种不可知力量的左右。

这种对外部环境的无力感是传统社会的普遍特征,也是大众信仰的起源,因为既然祸福难料、超出自己的控制,那么人们很自然的反应就是将之归于某种超自然力量,这样,人们的不幸仿佛就有了解释,并且能通过信仰活动加以缓解。

但这随之造成一个问题,那就是普通民众常常难以分辨宗教和迷信的清晰界限,有时教会也需要展现奇迹才能证明自己的权威,而某些迷信也被其信奉者视为真理。

Keith Thomas在书中不无讥讽地指出:“神甫和巫师之间的区别主要不取决于他们所声称能达到的效果,而在于他们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各自的主张所仰仗的权威靠山。”这意味着,宗教和迷信的区别本身是意识形态化和理性化的,但民众之所以拥抱那些大众信仰,与其说是愚昧,倒不如说是因为它在满足自身的“功能”上没有差别、或能填补宗教无法满足的需求,其结果,“有组织的宗教对人们的控制从未全面到不给敌对信仰系统以余地的程度”。

在这一点上,英国的普通人和中国的老百姓没有本质的区别:人们搞不清楚宗教和迷信的分野,往往也同样不会明确区分巫术与医学。这既是因为他们缺乏相关的知识,也是因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实用主义信念:别去管这些治疗方法背后的理论依据,谁管用就信谁的。

当然,这又牵涉到“怎样才算管用”的问题,因为理性地来看,巫术其实是“在缺乏有效的焦虑缓解技术的情况下所使用的无效缓解技术”,然而一个迷信的人不会怀疑巫术其实是无效的,而会把任何自然好转的迹象归功于它。

可能让很多人感到惊讶的是,这个距今不过三四百年前的英国,在社会的很多方面看起来与其说是一个“现代”文明,倒不如说更接近传统中国社会:人们普遍怀有天命信仰,即便年成和运气不好,他们的第一反应也是反躬自省,看看是否因为自己的道德瑕疵才受上天惩罚,因为他们普遍认为美德与成功事迹之间理所当然有关联;不仅如此,就像儒家的灾异说一样,当时的英格兰人也相信天空的紊乱、地震都是天意的显现,影射了人间的道德败坏和社会动荡。

与此同时,并不矛盾的是,那些在人力可控范围内的事,例如通过辛勤劳作收获的粮食、经由自身努力获得的名利地位,人们就很少归因于天意了,以至于都铎王朝时期的《布道书》抱怨,英格兰人总是不太愿意承认自身一切成就皆来自上帝的赐予。

看到这里,中国人恐怕很自然地就会想到一个问题:近现代中国知识精英往往将民众的迷信看作是社会进步的阻碍,不遗余力地加以破除,然而从英国的状况来看,这看起来却并未对其“进步”造成实质性的阻碍。

这并不是说英国人就没有反迷信,相反,教会、宗教法庭,尤其是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一直都在反对巫术观念,将之看作是邪恶的、无效的,转而强调努力和勤奋的品德,但英国民众也并未因此就洗心革面。

2

巫术是如何衰落的

乍看矛盾的是:这个按说是“科学文明曙光”的时代,却也是占星术流行的巅峰时代。17世纪英国出版了大量占星手册,占星师还享有较大的公开性和相对自由。

虽然有人根据科学理念批驳了星座迷信,但大部分人并不当回事,一如本书讥讽的,“这一学科的大部分都是自然死亡的。教士和讽刺文字作者一直把它追打进了坟墓,但是科学家却没有出现在它的葬礼上。”

事实上,科学和巫术的边界在那个年代远没有后来那么清晰,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开普勒也同时是著名的占星家,甚至牛顿晚年也沉迷于炼金术,他们都相信占星术、炼金术是“科学”。

发现万有引力的英国科学家牛顿,晚年沉迷于炼金术

如果仅仅依靠道德规劝、理论辩驳是无法摧毁大众巫术的,那么究竟是什么终结了它?答案是社会变迁所带来的结构性力量。

英国经济、科技的发展带动了社会变革,人们越来越有信心掌控外部环境,而地理大发现后出现的许多全新的复杂事务,使得传统智慧无法再提供指导,这就自然使得越来越没有人相信古人能预见现代问题了。

如果说宗教信仰还能对生活的各方面都具有现实意义的指导原则,那么巫术就仅仅只是克服各种具体困难的方法;但假如现实中已出现了越来越多更好的选择去克服困难,那么巫术就很难再成为最优、更别提是唯一选择了,到最后,它甚至成为多余的了。

但这并不只是简单的此消彼长,因为早在适当的技术解决办法发明出来取代巫术之前,巫术在英格兰就已经逐渐丧失吸引力,因而从因果关系上来说,是巫术的废弃才使技术高涨成为可能,而非相反。

在此,重要的并不是歌颂现代性的胜利,而是看到宗教、巫术和科学在社会结构中所起到的功能,巫术的衰落其实和所有传统一样,只是因为它在现代社会中已面临太多竞争者,从而无法扮演好原先那种角色。

如果是这样,那么很自然的一个推论便是:在社会发生结构性变化之前,强行摧毁这些“迷信活动”是很难奏效的,因为其社会需求仍然存在,即便一种迷信被摧毁,结果势必是另一种迷信填补进来。

更进一步说,英国历史也表明,这些前现代的残余,仍然可以栖身在现代社会之中,只要它们找到自己合适的角色、满足大众的某种需求。因为一个完全理性、祛魅的世界是枯燥乏味的,人们也不曾真的完全控制外部环境的风险,因而无论是塔罗牌还是占星术,仍然都有人看作是有用的抚慰和指南。

当然,还有魔法学校毕业的哈利·波特,来为世人平淡的生活创造想像空间。在这个意义上,没必要急于把这些当作糟粕扔进垃圾堆,只要它还有用,就不会真正过时。

原标题:《巫术与现代社会能共存吗?》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